青少年整型是一個涉及醫療道德與社會風氣的議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青少年的價值觀被社群媒體上充斥的資訊影響,進而認同、追隨大眾審美觀──挺鼻、小臉、細腰,但這些是最完美的樣子嗎?完美的定義又是什麼?這篇文章將會深入探討青少年整型的原因、趨勢、與社群媒體的關聯,期望能讓青少年反思整型背後的意義。

美青少年瘋整型 隆鼻手術比例最高
美國醫學會倫理學雜誌(AMA Journal of Ethics)在2018年的研究中指出,2017年美國超過 229,000 名 13 至 19 歲的青少年進行整型手術,其中有些家庭甚至將整型費用作為送給小孩的成年禮物,然而這些手術在醫療層面上大多都是非必要的,例如割眼袋、割雙眼皮、注射玻尿酸等。青少年注重形象,除了希望藉由整型手術增加自信,更希望自己的外貌能夠符合主流價值觀、獲取他人認同,但是過分重視外在,忽略每個人在身體表徵上的獨特性,反而扭曲了整型手術的用意。
國際美容整型外科學會(ISAPS)2019年的全球統計數據,18歲以下的青少年進行的整型手術之中,以隆鼻手術的數量最多,一來象徵新世代對於美的追求,二來也代表著多數人正在追求相同的價值觀──瓜子臉、水蛇腰、櫻桃嘴,這些審美觀與非必要的醫療行為令人開始懷疑自己難道就不美嗎?
在別人的眼裡找認同?
蘇聯心理學家 L.S. Vygotsky 提出了社會文化理論,主旨為人類會利用原有的文化來調節他們的生理及行為,換句話說,人在其生活的環境與社會裡建立對於美麗的認知,進而改變自己的想法與作為。若將社群媒體作為建立文化的工具,媒體識讀能力低落的人會被氾濫的資訊量淹沒,進而對自我價值產生負面評價。
人類對自我形象的意識是分階段發展的,其中青少年是外貌改變最快速的時期,也更加容易受到他人與環境的影響,模仿、比較與學習是這個階段的成長方式,因此青春期是塑造審美觀的重要過程,此階段進行整型手術的青少年大多希望能藉由改變樣貌來獲得他人認同,進而增加自信。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爆炸的資訊混淆受眾的視聽,修圖濾鏡、廣告訊息充斥我們的生活,平台上的明星網紅往往只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使得受眾容易產生比較心態、引起社群焦慮,且潛移默化地改變大眾審美觀,也讓「追求自我認同」變成了「尋求社會認同」。
正是因為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主要來自同儕、家庭與媒體,很多刻板印象就此形成,例如越瘦越好、越白越美,外貌的標準化侷限青少年的想像,而後造成焦慮感與精神異常,也讓許多人開始選擇激進的減肥或整型方式,迷失自我的同時更危害了身體健康。
比較韓國、英國與台灣政府的相關措施
在衡量是否進行整型手術時,大部分的青少年不會思考可能遭遇的醫療風險,常以低廉的價格為首要考量,相關醫療知識也未必周全。因此各地政府紛紛介入,防止媒體錯誤的價值觀不斷擴大,加強規範及管制相關行為,以公權力保障人民的權益與安全。
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14年發出禁止令,規定醫師不得對未滿18歲之未成年人施作非醫療必要之整型手術如抽脂、胸部整形、隆鼻等。滿18歲未滿20歲者,若需進行非侵入性美容項目如雷射手術,需經法定代理人簽署同意書,另外若以疾病治療為目的,如遭遇車禍意外、罹患狐臭等,需施作侵入性手術,亦需由法定代理人簽署同意書。此法條可看出台灣政府希望民眾能建立正確的審美觀,珍惜自己獨特的外貌,經過審慎思考與評估風險後再進行整型手術。
在整型風氣盛行的韓國,社會對於整型手術的包容度高,有些人甚至會為了順利就業而進行容貌上的改變,因此政府並無明訂法條去限制或管理青少年的整型行為,但隨著近幾年醫療事故頻傳,韓國國會於2021年8月31日表決通過醫療法修正案,規定各醫院的手術室必須安裝監視設備,但攝影紀錄需經司法機構申請或醫病雙方同意才可調閱。
放眼英國,受到電視節目與社群媒體的影響,青少年搭上整形熱潮,也因此帶來許多醫療事故與糾紛。根據英國鏡報(The Mirror)報導,光是2020年全英國就有超過4.1萬未成年人進行整型手術,包含割雙眼皮、注射填充物等,造成2083起醫療糾紛的投訴案件,遠遠高於2016年的217起,這些事故輕而造成當事人身體發炎,嚴重甚至出現失明、臉部組織壞死等不可逆的傷害。因此英國議會於2021年4月通過表決,於當年10 月1日起,禁止18歲以下注射填充物與施打肉毒桿菌。
想整型不如先「整心」
隨著文化發展,人類早已習慣並服從社會設定的標準,並且為了達到他人完美的樣子嘗試各種方式,因此動刀之前不如先冷靜思考並且問問自己,自信能用手術刀雕刻出來嗎?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塊黏土,為什麼要把自己捏成別人最喜歡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