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疫情爆發使得傳統教育形式受到衝擊,由於無法進行實體上課,學校及師生必須做出調整,以保障學生受教權利。然而在轉型過程中也遇到不少挑戰,因此教學應配合線上形式做出轉變與改良,像是利用不同直播平台,或是未來利用混合教學,甚至虛擬空間,解決現有在時間與空間上受到限制的問題。

疫情驅使 線上教學興起
2021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爆發,疫情延燒快速讓許多民眾措手不及,引起不小的恐慌。隨著疫情擴散,學校也出現了疑似確診的案例,從桃園一所國小開始,陸續有學校跟進停課措施,以維護學生健康與安全。為了避免影響學生受教權,教育部推動「停課不停學」目標,各學校因應配合,紛紛推出線上教學方案,協助學生在家也能不間斷地學習新知。以大專院校為例,許多學校透過線上通訊會議平台進行授課,包括Google Meet、Microsoft Teams、YouTube 直播等方式。面對疫情,師生都必須做出調整,以應對教學型態改變所帶來的挑戰。
線上教學利與弊 看法兩極
我們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臉書社團裡透過匿名問卷,調查老師及學生對線上教學與實體教學的看法。從11/20至11/26進行收集,一周的調查結果顯示,偏好線上教學和實體教學約各佔一半。
喜歡線上教學形式者大多認同此方法可以節省通勤時間花費,讓學習不再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較為自由和靈活,有網路影片的課程則可以重複觀看,降低老師重複教學的時間成本。例如有一位同學表示,他所購買的網路課程有提供重複觀看、試題詳解等豐富完整的學習資料,讓他不用額外花費許多時間查詢網路資料,也不用麻煩老師或同儕利用課餘時間為他再次教學複習。
喜歡實體教學形式者則更在乎學習過程中的互動與交流,認為這種方式更有溫度,學習上也能更集中注意力。有一位同學回覆道,他覺得實體教學的好處在於能跟喜歡的人一起上課,且同儕間的交流與陪伴也讓他感到溫暖,滿足了愛與歸屬的需求。
然而,雖然線上教學非常方便,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缺點。有一名華語教師表示,遠距教學讓內容呈現方式變得更加困難,例如寫字、繪圖、發音口型等等,而且語言類課程更注重師生即時交流,以導正學生錯誤。對學生而言,在家學習的環境可能不如學校,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降低學習效率。有一名同學表示,在停課的那段時間家裡隔壁跟樓上恰好在施工,噪音非常大,也導致他在上課時會一直分心,遇到要發言的情況時也會受到嚴重干擾,使他不得不另外找地方進行學習。此外,多位同學表示網路通訊狀況、科技裝置優劣也會影響學習品質,不同於實體可以即時回饋,網路教學也存在不同形式的阻礙。
疫情考驗 教學品質如何維持
線上教學固然有其便利性,但我們仍須思考究竟該如何改善現有問題,像是上述提到的網路通訊狀況、外界因素干擾、即時互動性不佳等問題,以維持教學品質。除了基本電子設備的穩定性以外,透過改良課程設計或增加線上平台的互動功能,或許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老師教學收到的互動反饋,強化師生之間的連結。
此外,有些教師選擇利用另類平台進行教學,一位同學在問卷中提到,他的選修課程使用Twitch遊戲影音串流平台教學,比起其他通訊平台,不僅直播的畫面、聲音流暢許多,同學們也更願意在匿名聊天室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並且給予教師及時的正向反饋,如訂閱、按讚、貼圖互動,使得整體教學風格活力生動而不死板。
部分學校使用的線上教學平台,在疫情期間因人多或系統本身問題出現了無法使用的狀況。有趣的是,根據聯合新聞網的報導,有一名高中老師選擇使用「17直播」進行遠距教學,不僅直播過程非常順暢,這樣獨特的教學模式以及即時互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師也能收到學生的回饋,降低課程的煩悶感,並提升學習樂趣。
利用另類平台進行教學的不同之處在於話題性較高、學生參與意願較強,並且在使用者體驗上也較為靈活有趣,能提高學生對於課程的關注度與互動交流之積極性,像報導中就有提到有不少學生在直播中送出小禮物,以鼓勵老師的做法;也有教育人士表示在許多平台大當機的情況下,這位老師如此變通的做法值得鼓勵。
未來趨勢 教育模式轉型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學生紛紛回到學校上課,也有許多老師採取混合教學形式進行課程。根據點指教育的定義,混合教學形式是一種結合傳統面對面以及線上遠距的新型態教學模式,藉由此方式,可讓教師透過數據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根據研究指出,採用此方式進行教學,可提高學生5%-10%的學習成效(Stevenson & Zweier, 2011)(註一),因此在疫情尚未緩解之際,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可能成為教育主流。
有問卷填答者提出,未來若是元宇宙發展完善,或許可以透過此空間進行教學,如此人們都能在降低學習成本的同時,保有課程互動性,可謂一舉兩得。
不論是何種方法,不可否認的是網路科技正在擴大影響人們各個生活面向。面對疫情及科技發展,我們都不能掉以輕心,除了師生都必須學習適應新型態教學模式之外,所有社會大眾都應該加強對網路科技的認知,避免加劇社會隔閡。
疫情對於人們來說,固然減少了很多生活面向的自由度,但其所帶來的並不全然是壞處,它加速了科技發展,帶動新興教學形式,並且使我們去思考未來生活形式能夠有怎樣的可能性,如何替教師和學生帶來雙贏的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