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星不是只有你想的那樣:淺談音樂、自我追尋和夢想

刊出日期:2021/12/15|文字:姚怡均|責任編輯:李安琪、張子烜
全文共4149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你想像中的追星是什麼樣子呢?瘋狂又不理智?
我們經常在潛意識中對追星族存在負面印象,但就這樣貼上標籤是否太急躁了?
文章從多個角度切入,分享偶像善用自身影響力,倡導應該要「做自己」、「愛自己」;另外也訪談多位粉絲,了解追星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態度。「瘋狂」事實上正是一種對生活熱情的體現,比起先入為主的批評追星行為,期望能帶領讀者們一起用更寬廣的心態看待韓國追星文化。


中國大力整治飯圈 大眾普遍認為追星=瘋狂

「現在,只是開始!」一系列的演藝人員爆發醜聞後,中國當局開始大力整肅娛樂圈,如嚴禁未成年人參與組團、打擊流量至上、拜金文化、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等,致力於矯正飯圈¹亂象。中國當局相信明星文化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而一般大眾對於追星行為也大多不抱有正向觀感。許多人會將「追星」和「瘋狂」連結,認為粉絲是不理智的,總是盲目地投入金錢與時間,並換得空虛的結果。有人曾開玩笑的對粉絲說道:「為什麼你們要花錢去養一個比自己有錢的人?」然而,追星文化實際上真的只有這樣嗎?

▲  中國演藝圈接連爆發醜聞,當局開始打壓瘋狂追星行為(照片來源 / Unsplash

女團隊長擔任大使 吸引粉絲關注相關議題

韓國女團MAMAMOO隊長頌樂參與世界展望會「少女的六十天」,活動幫助處於戰爭、貧困等情況下,因月經而面臨早婚、教育中斷、生殖器官疾病的弱勢女孩們順利成長,而命名為「六十天」是因為一年平均約有60天是月經經期,也是這些女孩們要承受痛苦的天數。透過這樣的募款活動,希望能替女孩們提供乾淨的衛生棉以及如廁場所,幫助她們健康成長。

頌樂表示,希望透過自身參與來促進大家對於這些女孩們的關心:「平常一直有在關注世界各地女孩所遭遇到的問題,這次能夠參與活動傳遞正面影響力實在倍感榮幸。如果能藉此凝聚更多人的關注,相信會對孩子們帶來更好的影響。」

這件事情被發布在大學生論壇Dcard,而發布該篇貼文的粉絲也在文末表示:「謝謝頌樂讓我知道很多平常沒關注到的議題或事件。」文章也吸引到809個讚與粉絲留言,「感謝她的發聲,相信會有更多善的影響力!」「不只是做為一個偶像,也不是只做會受歡迎、會紅的影片,而是更想透過自己傳遞更多的影響力,而那些都是很真心的。」

▲  頌樂接受世界展望會專訪,談論「少女的六十天」活動。(影片來源 / World Vision

只有我一個人了解 肯定也有所不同

頌樂平時就相當關注女性議題,並在YouTube頻道Solarsido談論過「女性割禮文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0個國家盛行割禮文化,尤其盛行於撒哈拉以南、北非及中東等地區。而2018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中,最少有20億名以上的女性曾接受過割禮。

非洲傳統習俗中認為割去女性部分陰部帶有「貞潔」之意,然而,割禮其實已被聯合國認定違反人權,因為手術大部分由非專業醫生執行,許多女性在手術後產生併發症,輕則大小便失禁、膀胱陰道發炎,重則因此身亡。頌樂的影片發布當天是全球反女性割禮日,她表示,之前在綜藝節目《黃金漁場:膝蓋道士》中稍微接觸了割禮文化,自此逐漸累積對割禮的認識,也因此產生了「這不是該消失的儀式嗎?」的念頭。

即使議題較為嚴肅,頌樂還是親自整理資料,希望讓更多人關注。「只有我一個人了解,就會改變嗎?肯定會變得不一樣。」頌樂強調,透過大家一起關心、正確的認識這個議題,並分享給身邊的人,一定有機會能改變社會對割禮文化的認識。韓國社會對女性議題多採保守態度,稍有不甚就會被貼上女權標籤。頌樂作為公眾人物,不畏外在環境勇於發聲,擴大自身影響力,也難怪能吸引粉絲們的喜愛。

▲  頌樂認為割禮是對於女性最痛苦的傳統儀式(影片來源 / Solarsido YouTube頻道

曾被集體連署退團 女王重新定義「美」

許多女團會以清純、可愛的造型回歸,而MAMAMOO成員經常在舞台造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華莎就是有名的例子。華莎不只一次穿著性感貼身的服裝表演,2018年的MAMA頒獎典禮,她的一身紅色緊身開高衩皮衣登上了韓網熱門搜索第一名。

有韓國網友認為這樣太過色情:「明明實力很強,有必要穿成那樣嗎?」但同時也有不少粉絲支持華莎:「舞台超級帥,不用在意別人,想做什麼就去做吧!」其實這樣的服裝設計是華莎自己提出來的想法,雖然一開始遭到造型師的反對,但華莎認為服裝只是表演的一部分,怎麼呈現出帥氣的舞台才是最重要的。

而華莎剛出道時因皮膚黝黑、身材豐滿,樣貌不符合亞洲主流審美,所以遭集體連署要求退團,這些惡意曾使她陷入低潮,開始減肥美白,但攻擊還是從未停止。2020年華莎帶著專輯《María》回歸,用寫日記的方式展現出道六年來的心境。專輯主打曲〈María〉是華莎獻給自己的歌曲,Maria為華莎天主教受洗名,她在其中唱道:「何必畏懼流言蜚語,你本身就足夠美麗了。

收錄曲〈LMM〉MV中,華莎在箭雨中行走,即使被射中,也不停下。就像MV開頭寫的:「Flowers do bloom even in rain falling down(即使在雨中,花朵仍會綻放)」,面對四面八方的攻擊,華莎知道,比起為了惡評而改變,勇敢地呈現真實的樣貌才是走出自己特色的唯一道路。華莎曾在演唱會上說過,如果無法符合這個時代美的標準,那她就成為另一個標準,就像一顆千錘百鍊後終於閃耀的鑽石,透過才華與歌曲,華莎一步步蛻變成今日的Queen Hwasa。

▲  華莎藉由歌曲〈María〉,訴說在苦難中重生。/ MAMAMOO官方YouTube

本文特別採訪MAMAMOO的大型粉絲團體〈鬧木沒救〉,〈鬧木沒救〉過去曾經做過MAMAMOO的生日應援、公車應援等,也舉辦過多次粉絲聚會。談及追星帶來什麼影響,成員妤蓉說道:「她們(MAMAMOO)對我影響滿大的,因為剛入坑²那陣子滿低潮,你去看她們自己寫的一些歌或是表演,會發現她們真的很做自己,給人很正面的感覺,很多作品都陪伴了我,給我很正面的力量。」

而另一位成員陳泥泥表示:「我們辦這麼多活動其實可以看出MAMAMOO給我們的影響,就是年輕人有想做的要快點去做,勇敢去做。」陳泥泥也進一步補充,MAMAMOO的態度,不管是對於生命的直接,對於酸民的包容,或是對粉絲跟身邊朋友的溫柔和善良,都是很值得學習的。

MAMAMOO四人四色,直率魅力與超強實力吸引許多粉絲。(照片來源/MAMAMOO官方Twitter

擔任韓國外交大使 BTS走入聯合國 

就算不熟悉韓國偶像團體,很多人也一定聽過BTS(防彈少年團)。BTS的死忠粉絲遍布世界各地,擁有「世界彈」之稱,可是他們能躋身為頂流韓團並非偶然。BTS曾經歷過一段成績低潮期,但七位成員學習與自己對話,分辨哪些才是他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最終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穩腳步。

2021年韓國總統文在寅任命BTS為「未來世代與文化的總統特別大使(Special Presidential Envo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Culture)」,另外獲頒大韓民國外交官護照。而BTS也一同出席了9月的聯合國大會,這已是繼2018年之後,他們三度到訪聯合國總部。創下眾多的歷史紀錄的確讓BTS成員們感到些許負擔,但他們賦予了自己傳達理念的職責,懷抱著使命感盡全力的完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本文訪問到粉絲MJ,她認為無論是BTS創作的歌詞或是講過的語句都給她很多力量,像在聯合國演講上提到「無論過去的我、現在的我,還是未來的我,都是我」,讓她開始學習怎麼去面對、接納不同時候的自己。而粉絲Rita表示,會感受到成員們一直在思考,思考現在自己的位置能帶給粉絲什麼,未來又要往哪個方向前進。

▲  BTS 2018年登上聯合國演講台,提倡「愛自己所有的模樣,更要勇於為自己發聲」(影片來源 / UNICEF

歌曲走入內心 「我」究竟是誰

BTS的成員們也非常擅於創作,藉由歌詞訴說日常心境和目前生活的困境。在專輯《MAP OF THE SOUL : PERSONA》中,收錄了隊長RM的自作曲〈Persona〉,作為專輯開頭曲,整首歌由強而有力的rap拉開序幕,帶領聽眾一起思考畢生探詢的疑問,「我」究竟是誰?

RM在歌詞中提到,「我」可以分成很多面向,不管是想成為的、人們期望的、所愛的,還是自己創造出的、偶爾笑偶爾流淚的,通通都構成了所謂的「我」。也許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追尋「我」,過程中,會有人叫你向前衝,同時又有人叫你停下,過程中我們會感到迷惘徬徨,忘記初衷,而RM寫下了一段給自己、也是給粉絲的歌詞:「Dear myself,你絕對不能失去自己的溫度,因為你無須變得溫暖,也不用變得冷漠。哪怕偶爾偽善、偶爾偽惡,這就是我想樹立起的我的方向我的標度。

▲  RM寫下歌曲〈Persona〉,深入思考「我」究竟是誰?(影片來源 / HYBE官方YouTube

粉絲MJ分享:「不同於那種淺白的我愛你、加油,偶像把自身真正的情感、經驗、故事表現出來的時候特別能打動我。會覺得『啊!原來我也不是一個人』,我的偶像跟我一樣有脆弱、負面難過的時候,他們是怎麼撐過來的,我一定也可以。

MAMAMOO與BTS都非韓國的三大經紀公司³出身,兩個團體在出道後都曾因成績不如預期而考慮解散,所幸他們靠著公司的有限資源,仍然達到了今日各自的成就,也難怪兩團各自被稱為「中小公司的男女團奇蹟」。他們靠著不懈的努力,做自己的歌,展現自己的態度,終究走出一條美麗的花路。

▲  BTS已是第三度赴聯合國演講,善用自身影響力傳播理念。(照片來源 / BTS官方Twitter

拋開刻板印象——揭追星真實樣貌

本文實際採訪到幾位粉絲,希望聽聽他們對追星的看法。首先談到瘋狂追星的印象,粉絲拼古聊到,她不會全盤否認,有些追星的人真的是「瘋狂、失去理智的」,但這樣的人不會是大多數。而對粉絲九九來說,瘋狂不理智是人的特質,而非追星的效果。

粉絲小張則表示,她同意「追星是瘋狂的」,因為自己就是活生生的案例。但是粉絲小張提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不認為瘋狂不好,瘋狂同時也代表著熱情,我們追星就是用一種不傷害社會的方式體現對生活的熱情啊。急躁的貼上標籤太快了。」小張自2014年開始追星,她認為追星早期很大程度是被污名化的,畢竟值得被注意、被報導的就是那些瘋狂的事件,可那都是冰山的一角,而非整體的全貌。

▲  粉絲小張手持應援燈,參加偶像演唱會。(照片來源 / 粉絲小張提供)

粉絲拼古感性的說道:「在這些感到最身心俱疲的時期,正是因為有偶像這些明亮的星星指引,才能讓我有努力的方向和動力。」偶像除了能陪伴度過了生活中最疲憊的那些時刻,也對粉絲帶來不少生活上的影響。

粉絲Rita聊到,看到偶像們這麼努力,會覺得自己也做得到;影響她更多的,是偶像們面對名氣、面對悲傷時的態度。而對粉絲拼古來說,「追星」其實就是在朝著心目中的那顆星星靠近,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她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靠近偶像,過程中也不知不覺地促進了各種能力上的自我成長。粉絲MJ也因為追星,開始嘗試設計周邊,甚至寫了一篇關於偶像的論文,這些本來是她辦不到也不會去做的事。

體現對生活熱情 追星中找到自己

其實回過頭來,如同粉絲小張所說,追星正是一種熱情的體現,當我們有辦法對一件事感到熱情,才能對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同樣感到熱情。任何事情總是會有脫序者存在其中,我們不需要因為那些行為,而全盤否定追星文化。

經營IG應援站(@moo_jenny619)的小語聊到,她以前因為國際體育賽事而對韓國和韓團抱有偏見,但開始喜歡偶像後,她發現原來K-pop並不是自己想的那樣:「我才明白以前都是無謂的偏見,之後對於其他曾經有偏見的人事物,我都會嘗試用更寬闊的視野去理解。」而小語也善用對做圖的興趣,製作偶像的應援物,免費發放給其他粉絲,直至今日小語開設的IG應援站已經擁有近2,000位追蹤者。

本文訪談完不同偶像團體的粉絲後,發現粉絲們經常提到一個共同點:因為追星,讓他們變得更相信自己,更堅定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就像大眾所看見的,追星的過程中的確必須付出金錢與時間,但它就像一種「等價交換」,粉絲們也因為受到偶像的影響而開始在不同面向精進自己、充實過生活,我們為什麼要反對這樣的事情呢?一起嘗試用寬廣的視野來看待追星文化吧!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