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入學方案,運動員的春天!

刊出日期:2021/12/19|文字:李祈安|責任編輯:張恩愷、林妤庭
全文共1740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社會大衆對於運動員有很多刻板印象,例如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退役後找不到工作等。政府針對這些現象做出相對應的措施,例如大專運動績優生(俗稱「體資生」)多元入學方案,讓體育表現優異的學生,能透過多元的升學管道,展現自身的長才。本文即專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網球校隊的何文仁,讓我們來看看她對與體資生面對的事情有什麽看法。

運動員退役該怎麽辦?

根據風傳媒對台灣家長爲什麽普遍不讓小孩練體育的報導指出,「運動員未來出路少」這一原因在報導中排名在第二,也是我們普遍聽到大衆對運動員的看法及家長反對小孩進入體壇的原因之一。除了一些較獲得關注的運動員之外,許多運動員只能草草退役,而因爲過去專心在運動培訓及比賽,沒有培養第二專長,退役後的工作選擇也很少。可能工作包括體育老師、教練、裁判等,但是卻不是每個退役運動員都能獲得機會。

大專運動績優生,俗稱「體資生」,是臺灣的一種學生身份,利用體資生身份入學的學生在體育和學業皆有可圈可點的表現。這樣的入學方式讓運動員可以同時兼顧運動及課業,也讓他們在未來退役後的選擇變多了。但是體資生這一入學方式一直是很有爭議的話題,例如對一般生不公平、被看不起等,在問到對與這一些爭議的看法時,何文仁的答案是「只要你對自己有要求,並把事情做好,別人就沒辦法說什麽。」
何文仁出賽110年全大運女雙(圖片來源 / 何文仁提供)
體資生跟一般生沒什麽不同

「運動員都不會讀書」是一直以來大衆對運動員的刻板印象,但隨著體資生的身份出現之後,運動員多一個選擇可進入理想的大學,借此發展第二專長,讓退役後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機會。體資生入學的最低成績門檻雖然較一般生低,但是依然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加入大學後需要為學校服務,提升學校的運動風氣。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爲例,體資生需要加入校隊最少六個學期,且需要協助學校舉辦體育周、校慶等活動,體育學分也都掌握在教練的手上,就少了如一般生一樣選擇修習其他體育課的權利。
何文仁(後左二)與團隊在比賽後合照(圖片來源 / 何文仁提供)
體資生面對的壓力

隨著年紀的增長,體資生所要面對的事情和壓力就更加多。運動員一個星期中可能有四天需要訓練,還需要花一定的時間來學習,以保證自己的成績能夠達到標準,剩下屬於自己的時間就非常少。另外,對於運動員來説,每一次比賽對他們來説都很重要,但是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他們的表現,例如場邊的觀衆、當下的狀態不好等,都需要立即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在面對比賽、生活、課業四面八方襲來的壓力,運動員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質去面對及解決,有不少人會因爲面對不了而選擇放棄。問到何文仁在面對這些壓力時會怎麽應對,得到的回答其實也跟常人沒什麽不同,那就是「音樂」,因爲可以讓她暫時跟外界切割,不會一直處於緊張的氛圍當中。
何文仁(左邊)備戰110年全大運(圖片來源 / 何文仁提供)
政府及大衆能提供什麽幫助?

運動員除了要面對運動年齡有限的情況之外,因爲周而復始應付高强度的訓練及比賽,也容易帶來運動傷害。常見的運動傷害有包括脚踝扭傷、肌肉拉傷等,這些較爲輕微的運動傷害只需休息及配合醫生治療就能好轉,但是嚴重的運動傷害,例如跟腱撕裂、韌帶撕裂等,運動員除了需要面對職業生涯提早結束以外,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

目前台灣體壇的環境相較於國外,對運動員較爲不利,運動員因爲從小就專注於某一個項目,但能夠成功得獎或受到關注的非常有限。根據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的專項研究計劃,美國的體育環境是較爲友善的,不管是政府組織或者民營組織,他們有成立了很多組織來推動學生對於運動的參與,例如全國專校體育協會(NJCAA)、全國大學運動協會(NCAA)等。而臺灣在面對這一情況希望政府可以針對其提供相對應的福利,例如工作諮詢、第二專長培養等。更加重要的是大衆對於運動員的看法,當為國、為校爭光的運動員褪下場上的光環,下場後的生活卻未得到相對應的尊重,要如何讓運動員在異樣眼光下,依然能珍視自身的才能?我們應該給予運動員更多的支持及尊重,讓運動員能夠放心的在場上拼搏,少一些顧慮。

最後,何文仁想對之後想要以體資生的身份進入大學的同學說,這是一個機會讓具備體育第二專長的同學進入理想的大學,往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只要兼顧自己的課業與術科,便能拓展自己的視野,邁向美好的未來!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