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共2146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本篇報導透過訪談兩位以撰寫中長篇文章內容為主,經營個人社群的文字工作者,透過看似對立的眼光與角度,探討面對資訊逐漸速食化的當今,各媒體之間,甚至作為閱聽人的你我,當以何種態度看待此趨勢。
速食化資訊消化不良
「把各種環境因素放進來看,會發現資訊速食化的結果非常自然且合理。雖說可以理解,但不見得就是好。」是新聞工作者張珮歆對於資訊速食化趨勢的看法。濃縮過後的內容不僅存在偏頗與缺漏等弊病、近幾年來抖音和 IG 上 reels 1的設定與發展趨勢,更剝奪受眾接收資訊的主控權。不僅無法快轉影片段落,更會在影片結束當下隨即跳轉、接續下則影音播放,致使用戶毫無意識、也無法自拔地,被動吞食媒體所投餵的資訊內容。
然而,即便存在問題也無需以偏概全,資訊速食化所創造的便利,亦是有目共睹。「如果你喜歡快,是不喜歡浪費時間的人,就去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模式,這樣很好。」對於時尚編輯Queenie(化名)而言,挑選適合自己的訊息接收模式,是在如此快速運轉、資訊爆炸的世代裡,如何接軌且摸索世界的重要課題。而作為順應時代發展而生的產物,速食化的資訊本身並沒有問題,錯誤是媒體惡意刪減、拼湊訊息,致使文字、影像等各式傳播載體破碎而不成形。例如藉由懶人包濃縮、歸納的特性,實現操弄輿論、擺動事件風向的目的,誘導閱聽人掉落難以察覺的意識框架裡頭。
換換口味,來點中長篇內容
以文章為例,與簡潔扼要的速食化資訊相比,由文字層層堆砌的中長篇文章,能夠保留較為寬廣且自由的想像與詮釋空間;卻也必須投入較多的心思和精力,才能在閱讀理解的過程中,將內容轉化為自己能夠運用的知識。期間所需耗費的時間之長,是生活節奏快速的現代人敬而遠之的主要因素之一。
即便乏人問津,中長篇文章仍然存在其生產的必要性。正如張珮歆所言:「如果要把事情講得清楚,我更在意事件發生的脈絡。」而為梳理事件脈絡,絕非單憑幾句話和圖像即能完善;勢必得以細膩的敘事處理,以及事件的因果鋪陳,梳理人物的所感、所為如何推進故事發展,以上因素促使文章篇幅隨之增長,而難以三言兩語概括、簡述。撰寫人物專訪如此、評論議題時事如此、以明確表達想法為出發,進而生產的文章皆應如此。
順應網路以及現代快速消費的習慣與喜好,短影音與懶人包等速食化資訊善用口語、淺白的敘事技巧,實現即時、廣泛傳播的目的。「我希望我的讀者對於事件本就稍有認知,而我可以講的更多、更深,甚至成為擺渡者的角色,讓他們知道如何貼近真實。」是張珮歆對於文章生產抱持的態度。而在如此駁雜、爭鳴的傳播環境當中,自身的角色定位如何?優勢為何?應當成為媒體從事資訊產製的過程中,反覆檢視與自問的前提。
在同一條船上,他有他而我有我的客群
如果資訊爆炸的時代不得不仰賴吸睛、直觀的速食化資訊,作爲訊息接收的入門與啟蒙;那更不得缺少具有深度的中長篇內容作為引領,引領閱聽眾歷經價值判斷和思緒的琢磨,完善自身對於事件的認知與感受,進而引發起生而動的轉變。
「我們既需要速食化資訊,又不希望他們養壞讀者的胃口。」是張珮歆一再提及的看法。而不同類型的媒體之間該如何進行分眾與分工,共同提升當今意見市場的效率與品質,成為資訊爆炸世代裡,作為媒體人應當思考的問題。如果中長篇文章不易傳播,那麼在文章完稿之後、事件發生之時,該如何才能獲得大眾的關注與迴響?那勢必得仰仗速食化資訊的快速與廣佈,簡短以及易於吸收的特性。例如藉由濃縮後、碎片化的懶人包為媒,觸及更多的閱聽眾。這樣的分工,有異於為了競爭即時、獨家,以及產製勁爆話題的速食內容,只為流量與曝光,貶低資訊與知識的公共性與價值。
▲ 隨行動裝置與網路的普及,不僅大幅提升資訊傳遞與接收的效率,也造成意見市場與媒體生態的諸多問題。
「像是短影音的資訊量太大,雖然在感官上會很享受,但後續所留下的印象會比文字少很多。」是當Queenie被問到為何使用文字進行傳播時的回答。即使認同也深知速食化資訊的傳播力道既廣又強,卻仍以中長篇的文字內容經營個人社群,是Queenie釐清媒體定位及自身優勢後,以書寫主觀意見與觀點,期許能夠完整傳遞所思所想而發展的經營模式。於媒體而言,博得關注並非一切,而該以分眾與分工合作發揮媒體價值,為資訊接收與產製端的循環生態共同努力。
▲ 如今世代資訊爆炸,不僅要呼籲閱聽人培養媒體識讀的能力,媒體也該以傳遞正確且完整的資訊為目標,
均衡調配,養出大眾健康好觀念
正如Queenie所言:「如果能夠從中得到他們所需的,大家也不需要浪費時間。」即便速食化資訊仍然存在偏頗、缺漏以及空洞等諸多疑慮,卻也實實在在地提升現今資訊傳播的效率與規模。速食化資訊雖然無法取代中長篇文章的功能,但也不應遭受抵制亦或為人詬病。兩者該以並進的互動模式,藉速食化去擴張資訊的傳播之廣,而以中長篇文章挖鑿訊息討論之深,無需競爭誰優誰劣,只應考量資訊的傳播如何方能完善。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