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多元性別 自媒體的力量|YouTuber專訪:
「夫夫之道」描繪的愛、「傳播弟」讓多元走向日常

訪稿整理:袁廷豪、郭原銘、李婷榆、顧喬琪、陳亮唯、徐曼綾|作者:郭原銘、李婷榆、顧喬琪|編輯:李婷榆、顧喬琪|責任編輯:陳昱心
全文共10988字,閱讀大約需要25分鐘

「媒體」往往掌握了閱聽眾的眼睛與耳朵,雖然過往傳統媒體所塑形的價值觀仍難以撼動,但網路與社群的普及帶動自媒體蓬勃發展,話語權不再像過去一般只掌握在傳統新聞媒體手中,而是每個人都有機會與管道針對不同議題和價值發聲。

在YouTube上製作影音內容的創作者——YouTuber,作為新媒體文化中的重要角色,展現了強大的號召與影響力,而這股力量在各式議題的推廣上亦成為關鍵助力。這些YouTuber擁有的觀點或許不同於主流媒體,但秉持著自己的信念,他們創作出各式各樣的內容,希望提供觀眾看待議題的不同角度。

這些聲音的重要性在於檢視友善理想的社會仍欠缺之要素,不論是否身為少數群體的一員,有了YouTuber們為相對弱勢的族群發聲,不只能夠促進社會對話、提供閱聽人更豐富的世界觀,亦使人們開始思考自我的認知與認同。

本專題訪問了兩組「以多元性別議題為主軸、各擁有10萬訂閱的Youtuber」——「夫夫之道」與「傳播弟」,並將文章分為(上)、(中)、(下)三部分。(上)和(中)為夫夫之道及傳播弟各自的頻道經營故事,(下)則加入兩者的觀點構織出主流媒體和自媒體的力量、利弊,以及我們對多元議題未來的展望。

(上)

「夫夫之道」描繪的愛|不只經營頻道 更共同經營生活

  「2016年,兩個男孩相遇,建立了頻道。歷經2018年公投,2019年台灣同性婚姻專法通過。從過去走向未來,我們將持續用影片和社會大眾對話,用影片和每個人分享愛無分別的信念。」這段溫柔的文字,在點入YouTube頻道夫夫之道 FuFuKnows」的介紹頁面即一眼可見,由一對男同志伴侶——里歐與阿凱創立,頻道裡分享和記錄著兩人的生活、以各式情感問題為基礎的劇場,也有討論多元性別議題的訪談。

       在採訪時看過夫夫真實的有愛互動後,與其說夫夫之道的兩人是「共同經營頻道」,不如形容他們是在「共同經營生活」更為貼切。在里歐單獨受訪時偶爾會冒出一句:「天啊,我是不是講太多,等等又要被阿凱罵!」;而換阿凱受訪時,本來暫時離開的里歐又回來,坐在一旁邊吃雞胸肉邊說:「我在這裡陪你。」在交談和行為之間,能觀察到他們對彼此的在意和愛,即使未曾蒙面也是直呼可愛!同時亦應證了里歐所言:「我覺得我們粉絲的特質是很有愛。」因為當有人在影片留下不禮貌的留言,其他粉絲都會理性勸阻:「請大家不要吵架,夫夫不喜歡大家吵架,我們要愛他們!」,夫夫之道認為這就是粉絲與創作者長期互相影響的結果,雙方都帶給了彼此溫暖。而不只是粉絲與創作者之間,夫夫之道兩人之間的愛,都是讓這個頻道成長最好的基石。

 

接受或自我懷疑 出櫃後的溝通與成長

 

       「我小學時發現自己會把目光放在男生身上比女生更多。」里歐說道。對於「認知到自己喜歡同性」里歐表示無法回朔至一個明確時間點,只是在成長過程中會對同性的「性」有興趣、目光也總是落在男生之間,直到大學第一次認識到有個詞叫同性戀,並在20歲交了第一個男朋友。反觀阿凱以前曾交過女友,是到高中認識了一位同志朋友,總是會很大方地和他分享喜歡的對象,與此同時,阿凱也發現自己喜歡上了一個外校的男生,這才意識到自己可能是同性戀或雙性戀。而當有了近一步的親密接觸,他也開始問自己:「這些事情是正常的嗎?是可以發生的嗎?」

 

       里歐接著講述猶如八點檔情節的出櫃歷程:在Facebook與男友的放閃照被發現、媽媽一哭二鬧三上吊、媽媽表示頭很痛掛掉電話…,之後便是長達十年的溝通和彌補這道傷痕,「還好我媽滿開明的,她還會主動問我問題。」里歐哭笑不得地再補上一句:「只是她問問題不太禮貌就是了,她會問我:『你有愛滋病嗎?』。」他表示自己還會分享一些資訊給媽媽調解偏見,例如,當初媽媽認為很少人是同性戀、同性戀是一個奇怪的群體,他就會直接拿交友軟體上的同志數據給他看,嘗試讓她理解。

       至於阿凱的出櫃過程,除了讓他更認識自己以外,也讓他反思自己與家庭的互動或許沒做得很好,「像我們家很多事都習慣不說出真心話,都認為表面平靜就是幸福的家庭。」而媽媽在知道他是同性戀後反應較激動,也會說出具有傷害性的話語,像是:「是不是我前世做不好讓我的兒子變成同性戀!」不過這些出櫃後與媽媽的每一次爭吵,都能引出她藏在心底的話,阿凱就能藉機與她一步步溝通,「現在我們有些合作或代言,我都會邀請我媽。」

 

       如同阿凱所言:「媽媽是從那個缺乏LGBT觀念的年代,慢慢認識到這個群體就是那麼自然而然地生活在世上。」無論是每個人對於性別的自我意識和認同過程,或是長輩們從毫不了解到需要接收新知,這些都是一段十分漫長的「認識之旅」,對彼此而言皆是一種成長。筆者相信,這也或多或少影響了夫夫之道日後想以拍片方式積極與大眾溝通的想法。

 

做自己想做的內容 畢竟告別式也要播呢!

 

       里歐說,夫夫之道源於世新大學廣電系的一堂課程「網紅培訓班」,因為期末作業需要創建粉絲專頁和拍攝三支影片,所以他們決定參考YouTuber「眾量級」的情侶題材,與當時交往9九個月的阿凱以及其他朋友一起創立這個頻道。不過頻道成立的2016年也是同性戀與異性戀激昂爭辯的一年,所以還被老師勸說這個主題可能太過敏感,但後來夫夫之道慢慢經營得有聲有色,甚至在一學期內拍了30支影片,之後便一直持續走到了現在。

 

       夫夫之道的影片主題會從兩人身邊個體的生命經歷發想,像是遭遇歧視、霸凌的人可能遇到的狀況,或是由粉絲分享的故事中構思。此外阿凱提到,因為一直懷揣著成為演員的夢想,所以也開始做「夫夫劇場」的主題,「我可以自己當編劇、做演員,把我想探討的議題放到作品裡面去。」他笑著說:「在做夫夫之道前,我一個人上台北就是為了當演員,完全沒料到交了男友後會成為一個YouTuber,而且主題還如此與眾不同。」

       里歐強調,他們的出發點是做自己想做的內容,然而有時也需考慮到社群媒體的性質,例如觀眾比較不喜歡長篇幅的東西,所以如何讓娛樂結合議題、平衡生硬的題材與市場導向便是一件值得斟酌的事。像是之前邀請歌手周蕙打造「一日腐女體驗」,讓她看BL漫畫、向她介紹什麼是BL,也適時地加入一些能帶出討論的訪談;或是想要談論「擁抱自己的身體、愛自己身體的不完美」這個議題,「可是這種議題沒有人要看。」里歐幽默地說,所以就會以阿凱生日去做全身裸體彩繪為題,來達成吸引點閱率的效果。而那部影片不但沒有被黃標,底下的留言更沒有腥羶色,反而有很多人表示「很喜歡這支影片的主題。」、「我覺得我也應該要擁抱自己。」,「這種影片就是我們想要做的。」

 

       不過阿凱也提及,「一對同志情侶在同婚法還沒通過之前就出現在鏡頭前了,會有很多人投射期待,像是我們應該要有社會責任、要有教育意義,要照顧到所有族群。」但這反而讓夫夫之道在創作上偶爾會因為這些框架受限。阿凱認為頻道的同溫層也許可以被突破,不再只是說教式地呈現議題,希望未來有更多跨領域結合的機會,讓更多人能認識多元群體,看到夫夫之道,就能想到他們所做的事是「每個人都能感受到的」。而「不忘初衷、做自己喜歡的事」則是里歐給頻道未來的喊話,所以即使有廠商拿1000萬要他們做不喜歡的事也會拒絕,他笑說:「不然到時候告別式放影片怎麼辦?我們說好告別式要播之前的影片欸!」

 

有愛的觀眾!和夫夫一樣有愛

 

       如前言所述,不只夫夫兩人互動可愛也「有愛」,他們的觀眾也是如此!

       夫夫之道最初預期觀眾可能有80%為男性,但現在已然有65%是女生,整體頻道的觀眾族群分佈平均且多元,尤其高年齡層的觀眾占比不小,65歲以上竟佔了三成,甚至還出現家長帶小孩來看頻道的情況,且另一方面因為兩人是佛教徒,「也有很多師姐會看我們的影片哈哈哈哈。」里歐回答。

       但對於「觀眾」的定義里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舉例:「有時某些影片被轉發後導流了其他陌生人前來頻道,這些人可能留言用詞上就會較不尊重。」不過他覺得長期能留下來的才算是觀眾,「我覺得我們散發的是正能量,當一個頻道缺少暴戾之氣,吸引來的人也會是溫和的。」他繼續說:「甚至有些觀眾會成為朋友,他們會一起去追星!」

       有趣的是,夫夫之道的觀眾面對業配往往會以「謝謝你的介紹,但我用不到」的心態看待,表現得相當理性; 但在慈善方面卻很積極,像是他們為創世基金會的募款貼文就有很多人捐獻。雖說以商業考量而言,缺乏主要客群與消費力的觀眾型態不太理想,但他們仍喜歡頻道目前的感覺,因為有許多的愛在前。

 

       當創作者與觀眾之間擁有愛的連結,可想而知創作者也會想把最好的帶給觀眾。阿凱承認自己在最初對於創作與評價之間的平衡會有些難以釋懷,「我會去比影片的點閱數或觀看數,想著作品一定會有負評,甚至一直不睡覺等負評來,但當負評真的來了,又更睡不著,一直惡性循環。」他覺得作為編劇,不只是想讓作品變得成熟,也須為多元群體的題材顧及各個面向,直到後期才慢慢跳脫框架,不會再去在意這個作品有多少人喜歡或不喜歡,因為每個觀眾想要的都不一樣,所以並沒有標準答案。「我已經做了所有創作者能做的事,作品出去了就不用再後悔,或是對他人意見產生過多想法。」阿凱也表示,他從觀眾對作品的回應中,了解到更應該要做的事是「觀察有哪些族群需要被關注」,因為這些回應或許就是他們正在面臨的問題或困境。

 

用「喀觀點」來做個結尾吧!

 

       寫到這裡,筆者想用「我」的角度收尾,而喀觀點代表的則是喀報。也以此段文字再次表達對於夫夫之道的感謝,謝謝他們願意接受喀報採訪,以及為多元議題所盡的努力。

       在邀訪回信裡阿凱寫下:「當初我們也是因為一堂期末作業而開始這個頻道的,所以很願意受訪。」後續聯絡和訪談時,可以感受到他們對於多元議題推動的熱忱、對觀眾及對彼此的愛。例如講述創作分工時,阿凱說:「每次劇本出來,我是比較站在娛樂性上去看,里歐的道德感和穿透力比較強,可以顧及議題層面。」還有在提及演員夢想時,他也說:「里歐要我答應千萬不要放棄這個夢想。」、「夫夫之道是我們的根本,我們彼此有想追求的事,但這些事或許不會和夫夫之道脫離關係。」這些言語除了讓筆者被兩人的愛情感動,也能看見他們為彼此和為頻道描繪出的愛。

       最後借一句里歐的話來祝福夫夫之道:「希望里歐和阿凱能成長成他們喜歡的樣子,繼續愛觀眾,觀眾也能繼續感受夫夫之道給予他們的愛!」

(中)

「傳播弟」讓多元走向日常|橫跨新舊 佛系又堅定

 約12年前,本就在電視媒體業工作的傳播弟因撰寫電影介紹而有了名氣,受到中國時報邀請開設了專屬部落格,正式開始使用「傳播弟」這個名字。隨後創建了YouTube頻道和粉絲專頁,主要上傳旅遊影片與電影相關文章,開啟了橫跨主流媒體與自媒體的斜槓生活。

傳播弟的頻道內容多元,包含訪談、開箱男性寫真、男同志的情侶生活、旅遊紀錄等等,雖然類型廣泛,但大致上都圍繞著「男性」,將男性作為影片的主角。這種選題方式源自傳播弟過去製作的一部影片:他在日本的旅遊影片中介紹了人力車伕,給予對方長得帥、身材好等等的評價,並節錄與對方的談話內容。該影片上架後獲得了不錯的反響,因此給了傳播弟靈感,定調以男性作爲主要題材,並希望這類型的作品能夠服務自己所屬的男同志族群。

認識自己到出櫃 服務他人到滿足自己 

       「我大概在國小的時候就有喜歡同性的意識了。」傳播弟說道。在國小還不懂愛情的年紀,他坐在腳踏車後座,對於那個騎著腳踏車載自己閒逛的男同學有了好感,不過那時候卻不太明白這是什麼感覺;直到高中時,他才第一次有了很明確喜歡的同性對象,「那時我經常被某個同學『狹持』要我陪他坐車回家。」即使感到困擾卻不敢拒絕的他,在某天等到了另一個同學的「英雄救美」,對這位藉故將他救離的男生,他偷偷暗戀了對方一年多。

       初入職場後,傳播弟沒有選擇公開性向,直到第二份工作時才決定要更加坦誠,希望能藉此讓自己過得更舒適自在。而這個認識自己,以及想讓自己坦然舒心過活的想法,也適用於傳播弟同時身處傳統媒體及涉略自媒體的狀態。

       他身為傳統媒體的從業者,產製節目必須聽命於上級,雖然作品中可能帶入自我意識,但最終目的始終是服務他人。傳播弟說:「做頻道是服務我自己,我自己開心自己爽,沒有人可以要求我,我要做什麼內容都可以!」然而,這就是傳統媒體與自媒體的差異,經營自媒體的創作者可以對內容有更大的主導權,即便是需要對廠商交代的商業合作,也比一般電視台擁有更高的自主權,「我想這是所有創作者都一樣的,雖然很尊重客戶,可是主導權還是在自己手上,這是跟傳統媒體不同的,我個人很喜歡擁有主導權這件事。」

橫跨傳統與自媒體 質感從經驗與小地方而來 

       即使YouTube頻道已有10萬訂閱,傳播弟仍然維持著媒體業本行,他幽默地表示:「我有年紀了,花全部的心力在這上面太辛苦了,也太冒險。」身處媒體業多年的他花了很多心力從製作人轉型導演,且現職工作也頗有收穫,因此傳播弟最終選擇斜槓,甚至讓頻道維持每週更新狀態。

       「就是每個禮拜上片很煩這樣子!」他提及持之以恆的創作是最困難的,更何況是有正職工作的自己。不過也正是橫跨兩種產業的機緣塑造了傳播弟影片的高品質,身為YouTuber界中少數採用三機錄影的創作者,他希望自媒體的呈現也有傳統電視媒體一般的規格,「我認為要把傳統媒體的好帶到新媒體來,這是我一個傳統媒體人可以做到的事情。」就是這個和網路原生代創作者不太一樣的關鍵,讓傳播弟能夠創作出集「新媒體多元自由」和「傳統媒體高品質高規格」於一體的作品。

       除了媲美傳統媒體的製作,傳播弟笑說:「我就把我的頻道當成像是國光幫幫忙在做。」因為是以男同志為主要客群,裸露便是一個極度吸睛的元素,他的影片可能和國光幫幫忙的露骨程度相同,只不過來賓都是男性。可敬的是,傳播弟的影片尺度雖大、也不避諱談論性器官與性行為,但他仍會謹慎挑選措辭:「因為我不願意把它講得很不堪。」他分享到,自己會細琢腳本、試圖文雅地闡述帶有情色的內容。這種做法並不是為了避免YouTube的黃標審查,而是純粹符合個人喜歡的敘事風格和品質要求,「我覺得質感可能是從這些小小的東西累計上來的。」他說。

       即使露骨內容能帶來流量,但傳播弟也坦言,若只是純粹的裸露無法吸引觀眾長期駐足,新鮮感過後反而容易產生厭惡和反感,「所以我提供有遐想也相對有禮貌的內容,觀眾就會願意收看下去並覺得這是一個有質感的頻道。」另外,在錄製訪談節目前,傳播弟還會仔細研究來賓特性,妥善規劃段落與轉折,並用較為健康的方式表達帶有色情的議題,這也是來自傳統電視媒體從業經驗的能力,讓他能更好地安排各式各樣的影片橋段。

議題包裝及態度細節 影響多元日常化

       作為以多元性別議題為主軸的頻道之一,傳播弟說:「我自己是把我的平臺現在定義得有點像娛樂新聞啦!」,不論是別人來「敲通告」,還是他去邀請合作對象,都會先規劃要聊什麼話題,並將合適的議題融合進去。例如曾在節目中宣傳寫真的男星祖雄,傳播弟在訪談中問及對方「接到同志劇本時」的想法,祖雄表示自己會認真過濾劇本,拒絕出演嗑藥、惡性生活的男同志角色,避免助長觀眾的刻板印象。透過上述手法巧妙地將議題包裝進影片內,結合來賓和議題,在產製內容符合頻道受眾——男同志族群的喜好前提下,同時將欲宣傳的內容和想談的議題一起推廣出去。

       在訪談過程中,傳播弟多次提及「讓多元成為日常」的重要,他說道:「我們就是日常,唯有是日常才能被接受。」由於不會所有影片中的訪談都圍繞著議題,傳播弟選擇將重點放在其表現出來的態度和慎選措辭,例如:在來賓願意明確揭露性向之前,使用「另一半」取代「男、女朋友」來指稱對方的伴侶,避免無意識中傳遞了既定價值觀,或造成對方不舒服。從日常的用語中著手,或許也更能促進大家對多元的認知與尊重,「我在意的是這些措辭有沒有傳達出你想要表達的想法。透過言行上的政治正確或是一些很細微的修辭,讓觀眾去感覺對於不同性別的尊重。」

       除了名人的訪談外,傳播弟也會製作男性戀情為題的故事和情侶專訪,不過他也直言這些內容其實很普通:「它跟一般的男女在戀愛會發生的、所有的無聊爛事都一模一樣。」而這種「普通」正是傳播弟想要的,社會不需過度將同性戀區隔出來,因為大家擁有的就是一樣的日常生活,正如他所言:「我不覺得我跟其他的異性戀創作的內容有什麼不一樣,只是恰巧我服務的是這個族群而已。」

與觀眾的互動情仇 捍衛自我也體貼他人  

       在傳播弟的頻道中,女性觀眾佔比只有5%,被問及覺得自己的頻道觀眾有何特質?傳播弟開玩笑地答:「喜歡看男生不穿衣服囉哈哈哈!」,不過事實上他經常收到觀眾的正面反饋,稱讚他的節目有質感,並認可他在節目中的言行與觀點,這也讓他感到欣慰:「我覺得每個節目對應的觀眾,都跟那個節目的長相是一樣的,我的觀眾應該是一群跟我很類似的人。」

       此外,傳播弟表示自己是樂於和觀眾互動的創作者,在Instagram的私訊會盡可能地全部回應。不過面對沒有建設性與討論價值的冒犯言論,傳播弟就會直接截圖並公開在粉絲專頁上,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要讓他們知道被罵的不爽的地方啊。」他認為反擊是一種健康的行為,「為什麼要因為一群瘋子或是沒教養的人,我要被罵、我要妥協?」,在對抗惡意的網路霸凌方面,他想以自身為樣,讓受到網路暴力所苦的人都能勇敢反擊,並且對留言的攻擊更有抵抗力。

       作為握有一定影響力的創作者,傳播弟偶爾也會遇到前來諮詢煩惱的觀眾,例如詢問是否該出櫃,他體貼地道:「我不會給他答案,我覺得給答案太武斷了,我會請他自己評估為什麼要出櫃?為什麼這件事不能晚點做、要現在做?」透過把問題反過來丟給對方的方式,引導他們思考要怎麼處置。傳播弟認為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個案,必須針對不同的人給出不同的建議:如果是一個能夠對抗外界聲音、並想要出櫃的人,他會鼓勵對方勇敢說出來替自己發聲;但如果是一個對自己的認同都還迷惘的人,則不應該強求對方出櫃,「我會隱約地告訴他,現在可能不是最好的時機點,但我不會給他很明確的答案。」

佛系YouTuber的專業堅持與堅定溫柔 

       傳播弟在訪談裡表現出傳統媒體人的能力與特質,不只說話邏輯清晰有條理並展現專業,亦能從談吐之中感受到他對多元議題的溫柔與堅定。不論是面對每個族群時會注意措辭,還是給予來諮詢的觀眾支持鼓勵和引導思考;在惡意攻擊面前他也不會退縮,選擇站出來捍衛自己,希望能提供同受網路霸凌的人有別於「獨自忍耐」的另一種作法。

       不過由於YouTuber只是副業,傳播弟在頻道經營上一直比較「佛系」,他並不執著訂閱人數的多寡,也沒在研究什麼數據,而是更注重把想做的事做好。他言道:「我覺得做到10萬這個里程碑已經蠻夠了,如果這10萬人可以持續地被我影響,他們再去影響別人也蠻好的,不需要透過那個數字去擴張。」此外,針對頻道的內容走向,他表示未來想透過自己的電視背景專業,嘗試一些一般人做不到的主題,像是微型紀錄片等,作為新舊媒體的斜槓,他有能力也一直致力於將傳統媒體的好帶入網路節目中。

       最後談及對於多元性別議題的看法時,傳播弟只用「認同別人的認同」作為總結——只有大家都學會「認同別人的認同」,才能真正尊重他人,而不是抱著先入為主的觀念,將自己的價值觀強加在對方身上。雖然是以多元性別為題材的頻道,但比起「推廣」議題,傳播弟花費了更多努力在將這些議題「普及」到日常生活中,他表示:「我只是想要我很一般,你可能是異性戀,但卻會停下來觀看頻道。」相較於標籤化的特殊對待,全然平常地、自然地應對,或許才是對於多元性別族群最友善的——畢竟在愛裡,我們沒什麼不一樣。

(下)

傳統主流媒體與自媒體中的多元性別議題 與閱聽眾的三方努力

隨著自媒體發展愈趨成熟,主流媒體不免被拿出來比較,進而演變成新舊媒體的較量。傳統媒體被詬病早已不是新鮮事,但作為「相對」卻又「相似」的存在,新媒體的創作者們又是如何看待自媒體與主流媒體,以及他們自身闡述多元議題的方式呢?

傳統與突破 主流媒體於多元議題的利弊

       夫夫之道作為致力推廣多元性別議題的YouTube頻道,里歐表示從自己的角度來看,現今主流媒體對於多元性別的議題確實比過去友善許多,但仍存在許多顯而易見的問題,例如:標籤化的標題與用字隱含了歧視和刻板印象,或是為了追求點閱率而過度渲染、誇大,導致觀點變得片面甚至偏頗。以主流媒體最加諸在同志族群的標籤:「轟趴」為例,新聞報導上的用詞總是強調「同志轟趴」,不過這個用詞的必要性真的存在嗎?

       若是一般男女舉辦的「轟趴」被查獲,也未曾見過主流媒體使用「男女轟趴」來形容。也許並非出自本意,但這種做法卻把「轟趴」的負面印象強加在同志族群身上,同時影響了觀眾對整個同志族群的看法。

       不同性別、性傾向、族群的人都可能做出不當行為甚至犯罪,這些性別要素存在與否對於報導內容的呈現影響不大,卻會影響社會上對於某個族群的觀感。就如同主流媒體在報導中經常會使用「女警」、「女醫師」等職稱,和前述同志的報導一樣,都是先入為主地認定了「性別」而挑選的用詞,這些被特意註記的「同志」與「女」等字眼,是否無意間反映了主流社會的既定觀念與刻板印象?雖然對於主流媒體的印象較為負面,但里歐也表示能夠理解,因為即使不認同主流媒體的部分作為,但他覺得現存的媒體環境是歷史共業,無法迅速改善,也不是少數人的努力就能夠輕易改變的。

       而在傳統媒體工作,同時也是新媒體代表的YouTuber傳播弟,則提及傳統媒體在多元性別議題上做出的新嘗試。他以金鐘獎為例,認為主流媒體在今年將最佳男主角頒發給身為女性的陳亞蘭,即是在性別議題上的一大突破,即便後續引發了少許爭議,卻仍是一個良好示範。相較於自媒體主要在自身客群中發酵,身為主流媒體的金鐘獎具有更強大的影響力,能夠把這些議題送至那些不怎麼理解也不支持多元的人面前,非常直接地給觀念遲滯的人們上了一課。

       傳播弟分享自己過去在傳統媒體公司工作時,也曾主導製作過一個談論三對情侶的故事——其分別為男同志、女同志與異性戀。公司或許需要因此「背負」一個與同志相關的議題,當時的主管也沒有反對,甚至大力支持,這也讓傳播弟相信即使只是小小的力量,仍然可以一點一滴影響主流媒體對性別議題的觀點,「如果有更多像我這樣的人在主流媒體裡面,用自己的力量去發聲,就可以慢慢改變整個媒體的看法吧。」他說。

閱聽眾的力量 你我可以做到的是……

       相較於自媒體,主流媒體承載著更多商業上的牽扯,面臨更多流量的壓力,因此對於議題的探討多半以追求聳動、吸引觀眾為主要目的,這也代表著如果關心一個議題的人太少,對主流媒體來說,此議題自然而然就失去了報導價值。以同婚法為例,當時報導的熱度很大,因為「結婚」是每個人的權利,但「生小孩」就不見得如此。里歐談及同婚法通過後同志群體面臨量能低下的時期,因為關心後續同志收養小孩、人工生殖、跨國同志婚姻等議題的人不多,缺乏關注度就代表沒有點閱率,所以主流媒體也漸漸地不再報導。

       幸運的是, 這些被主流媒體忽視的議題與聲音也許可以在自媒體上找到出口,讓問題有機會曝光在大眾眼前,或引起社會的再次關注。然而,大多數自媒體的影響力仍不及主流媒體,因此這些議題通常無法觸及社會上的各個群眾,讓每個世代都能夠充分理解、讓事件有更大的機率被重視,上述提及的同婚通過後續問題即是如此。

       從根本上來看,主流媒體追求點閱率顯示了「市場」才是牽動媒體的主因,而當能夠獲取觀眾注意力的都是腥羶色、偏頗、聳動的報導,或是社會上失去能夠帶動討論可能的內容,媒體的品質與環境就會越來越糟。相反地,倘若閱聽眾能夠提升自身的素養與媒體識讀能力,付諸行動支持有意義且較為公正的報導與媒體,便有可能帶動市場轉型——當大多數人追求的是觀點多元的深度報導,主流媒體就會不得不做出回應,進而改變報導方式!

自由就是關鍵 社會上的另一股力量

       如上所述,在部分議題的推廣上自媒體的作用雖然有限,但它仍然是一個不可忽視的存在。主流媒體的運作複雜,一篇報導的呈現牽涉的層面非常多,除了流量以外更有其他商業甚至政治角力摻雜其中。相較之下自媒體就單純許多,創作者能夠自由地選擇受商業「牽絆」的程度,若是將經營頻道作為副業的創作者,甚至可以完全不受資方影響,專心自在地創作自己喜歡的內容。

       由於不需面對那麼多來自各方的壓迫,自媒體創作者可以決定自己想說什麼、想怎麼說,如同傳播弟所言:「自媒體就是你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被限縮的很少,所以能夠表達的很多,看你要不要做而已。」

       既然自媒體創作者能夠選擇要產製的內容,所以相對來說,在推廣議題時便較能提供觀眾「不同於主流媒體」的看法與角度。例如經常被污名化的愛滋病,在主流媒體中總是與「男同志」劃上等號,甚至曾有政治人物在醫學研討會上直言:「男男就是愛滋病的主要原因。」事後在新聞媒體瘋狂渲染報導之下,再次強化了男同志就是會得愛滋病的刻板印象。

       事實上,愛滋病源自「不安全的性行為」,無論異性戀還是同性戀伴侶都應該審慎防範,但在主流媒體上卻很少看見談論異性戀之間的愛滋病,甚至有部分的人以為「愛滋病只有男同志會染病」,自己不需注意。

       從這個事件來看,自媒體的重要性也被體現——意識到愛滋病的刻板印象後,許多創作者決定製作相關影片提供不同觀點,或可說是「矯正」這些不正確的觀念。如夫夫之道與傳播弟都曾邀請感染科醫師在影片中談論愛滋病,期望打破大眾的迷思,替破除疾病污名化盡一份心力。

三方共同努力 多元議題的未來展望

       對於多元性別相關的歧視與刻板印象,其形成不是朝夕之間,而要破除這些既定的價值觀亦同。在多元性別議題上,社會大眾仍然需要時間學習與接受,媒體作為提供知識的管道,在社會價值轉型上扮演的角色更是至關重要。

       雖然現今主流媒體環境和產製內容存在著許多令人詬病的問題,但也有許多主流媒體從業者正在嘗試改變,加上自媒體的力量,即便這些倡導多元、願意正視議題的聲音還不夠強大,但只要有更多人願意加入,相信未來的社會也能夠真正擁抱多元。我們期待在主流媒體、自媒體以及閱聽眾的共同努力之下,多元性別議題可以更為頻繁且正確地被大眾認知,逐漸撕掉原本的標籤,讓多元性別不再需要被特別提及與定義,更不需要接受他人的審視與異樣眼光,成為沒什麼不同的、非常普遍的「日常」。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