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廣告到網紅、KOL行銷的蛻變之路

從平面、電視廣告過渡到網紅、KOL行銷的蛻變之路

刊出日期:2021/12/07|文字:翁子淩|責任編輯:李家瑜
全文共2989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你是否也曾經因為喜歡的網紅而購買他們代言的產品?你是否也好奇Instagram業配文能帶來多龐大的經濟效益?隨著社群媒體、傳播科技的興起,做廣告的方式逐漸從傳統的電視、平面廣告轉變成網紅、KOL〔註1〕行銷──從「商品」的生意,變成「人」的生意,不管是網紅還是youtuber,只要在社群媒體上具有影響力,往往能左右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牽動著廣告產業的走向。這篇文章將就三個面向:傳統廣告業者〔註2〕、網紅,以及消費者,分別探討社群媒體的網紅行銷對整體廣告產業的影響。

廣告的數位轉型潮

根據科技新報於2021.9.7發表的《微網紅行銷當道,調查顯示欲八成消費者受到IG貼文影響》指出:「網紅行銷市場的規模將持續成長,其中,又以 Instagram 平台最受青睞,逾 八 成消費者表示其購買決定受到 Instagram 貼文的影響,凸顯社群平台對消費族群的影響力有日漸集中化的趨勢。」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與新興科技的發展,傳統媒體產業出現巨大的轉變。廣告產業結合科技與既有的經營模式,以顧客價值為核心,並且不斷求新、求變。這樣的改變過程,稱作「數位轉型」。廣告的傳播渠道日趨多元,加上2019-2021年的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廣告的創新與轉型被迫強制加速,透過數據化分析,精準抓住目標受眾,加上科技工具的輔助(例如:社群媒體、App等等),擴大廣告效益,增加內容曝光率,以獲得更好的行銷利益。愈來愈多傳統廣告公司為了因應時代的挑戰,而著手進行「數位轉型」。然而,經營模式的改變,雖能夠讓自身更具備競爭力,但在完全適應之前,傳統媒體仍然會經歷一段轉型「陣痛期」,就像毛毛蟲一樣,必須經過蛹期,才能蛻變成美麗的蝴蝶,閃閃發光。

〔註1〕KOL,全名Key Opinion Leader,直譯為關鍵領袖,泛指在網路上具有影嚮力的人。〔註2〕傳統廣告,泛指在大眾媒體,如電視、報紙、雜誌上的廣告      

看看廣告業者怎麼說

在廣告產業打滾十餘年,大井廣告公司資深企劃周丞見識了這個產業的興旺與衰落。「廣告最大的效益就是,希望讓一個好的產品,可以透過廣告,達到買單的過程。」周丞表示。「網紅的竄起也代表著媒體的工具愈來愈發達,然後越來越公開透明,這可以說是時代的一種汰換。」傳統廣告業者在近幾年愈來愈難生存,因為傳播的管道與生態一直在改變,網紅廣告的預算相較於設備複雜、成本較高的傳統廣告產業而言,更具有經濟價值;另外,透過網紅,也能幫助廠商更能精準地抓住自己的目標受眾,因為每個網紅都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屬性。許多品牌端如果能用更少的錢,看到相同、甚至是更好的效益。

「有些傳統廣告公司會透過聯名戲劇、或是置入性行銷,來爭取電視廣告的市場。」周丞說。「因為這個相較於網紅經濟,他們就不太能做到在電視上曝光。這算是傳統媒體在投放廣告上的一種轉型的變化。」周丞認為,廣告產業以十年為一個轉捩點,2000-2010年可以說是傳統廣告產業的全盛時期。「基本上以前做一季可以躺三季。」周丞說。2010年後,隨著個人智慧型手機、通訊社群軟體的普及,大家不再需要守著電視,才能得知最新的商品消息。相反的,消費者可以只要透過手機或網路,就能接收到十分龐大的資訊。

▲  社群媒體廣告在近年來受到許多人的歡迎。(圖片來源:翁子淩 攝)
 

社群網紅的興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科系盧鈺珊是一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同時也是一位擁有超過6000粉絲的網紅。她的個人Instagram平常除了會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外,還有一項特別的地方—— 發布推薦產品的貼文,也就是俗稱的「業配文」。大一時,一間口紅公司開啟了她的業配之路。「我那時候的想法是說,剛好我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那我就試試看好了。」盧鈺珊笑著回答。

▲  盧鈺珊侃侃而談接業配的心路歷程(圖片來源:翁子淩 攝)
 

第一次發布業配文的她,只擁有大約1600名粉絲,接洽的廠商也不多;現在,她已經變成一個月能接到三、四間廠商的知名網紅,追隨她的粉絲也愈來愈多。透過個人魅力,她在Instagram上獲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及更加龐大的社群影響力。盧鈺珊的粉絲因為喜歡她、所以願意購買她代言的商品。這樣的消費行為印證了廣告產業如何從「商品」的生意,逐漸轉變成「人」的生意。盧鈺珊為產品帶來更多的曝光率,除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時也能從廠商身上獲得金錢上的回饋,兩者之間建立起互利共生的行銷傳播鏈,製造出另類商機。

「觸及比較好的話,通常會有一、兩萬。」盧鈺珊表示。「通常如果我的貼文能夠與我的生活做結合,大家比較會買單。如果是太明顯的業配文,大家就會覺得……恩,有點太生硬,畢竟大家還是比較喜歡看我生活類型的文章。」

「業配對我來說其實只是一個興趣,或是附加產品。」盧鈺珊表示。身為學生網紅的她,雖然因為網紅行銷的興起而收到了許多業配邀約,但她仍然認為,個人的Instagram帳號還是會以自己的生活為重心,不會讓這些業配文影響到個人的發文風格。對她而言,網紅行銷就像是生活中的小紅利,能讓她賺取額外的金錢或商品,還能讓她更了解現在社群媒體廣告生態,可以說是利遠大於弊。

消費者的反應

為了更了解消費者對於網紅行銷的態度,喀報發布了相關問卷進行市場調查,統計介於18-27歲的消費者在傳統廣告跟網紅業配文兩者間的立場,一共回收了八十五份問卷進行分析,受眾以大學生為最大宗。數據顯示,位於此年齡區間的消費者,有超過50%的人會追蹤俗稱的「帶貨網紅」,也就是專門分享推薦商品、幫廠商進行工商的網紅;另外,相較於傳統電視、平面廣告,有超過六成(54.1%+8.3%)的消費者認為網紅代言之業配文更有吸引力、更讓他們願意停留。
▲  受問卷調查者之年齡分佈(圖表來源:本文整理製表)
 
▲  消費者觀看電視廣告的轉台頻率(圖表來源:本文整理製表)
 

整體而言,消費者對網紅業配文的接受程度幾乎是傳統廣告的兩倍,推估目前的市場生態對一般的電視、平面廣告而言,相對具有挑戰性。只有大約三成的民眾願意花心思留意在電視、報章雜誌上出現的廣告,傳統廣告式微的現象不言而喻。

▲  消費者對電視、平面廣告與網紅業配文的耐心程度比較(圖表來源:本文整理製表)
 

關於廣告產業的未來

從上述三個角度:廣告商、網紅、消費者切入,可以看出廣告產業的數位轉型已是一個無法阻擋的潮流。除了社群媒體、App,未來的廣告產業將可能會更依賴科技的輔助,比如臉書正在積極發展的「元宇宙」,就是社群媒體進化的一種象徵,將來甚至可能結合AR、VR的技術,讓消費者可以在家用虛擬實境試穿衣服、擺放家具等等,產品目標受眾也能體驗更客製化的廣告內容。不過,媒體產業依然充滿了許多可能,傳統廣告產業唯有跟上時代潮流,才不會輕易被社會所淘汰。

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廣告產業的轉型對當前的市場而言,似乎已是一個必然且必要的趨勢。「網紅、KOL」充斥著社群網站,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因此大家更應該了解這些現象背後代表的意義與傳播媒體的變化,並反思我們該用什麼態度因應每天面對的龐大資訊,而不是被社群上的表象所誤導。「廣告」作為傳播領域最重要的範疇之一,可以從它經營模式的改變見微知著,推估傳播產業目前的情況與未來走向,是一項值得人們關注的重要議題。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迷」的初探,認同感的成形

刊出日期:2021/12/07|文字:張子烜|責任編輯:姚怡均、李安琪
全文共1481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迷」這件事,不分現代與過去,皆存在於社會之中,或許名稱有所不同,但其本質是相同的,各式各樣的偶像崇拜、追尋喜歡的事物,對某件事情深深著迷,不論外在迷的程度為何、方式為何,其內在的本質皆源自於人們內心中的認同感。

初探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喜歡的人、事、物。

「迷」或是「粉絲」,這兩個名詞,在現代容易聯想到追星、偶像等文化,但其實人們只要對於某件事、人或物品,有著多於一般閱聽人的參與、投入,便可稱為迷,以現代盛行的追星文化、崇拜偶像為例,在電視與現代大眾媒體普及之後,人們大量接收單向傳輸的媒體資訊,逐漸與影像中的虛擬偶像產生情感聯繫,進而出現一種名為「擬社會關係」的現象,擬社會關係意指人們對虛擬的人物、偶像,產生出一種真實的社會關係,使得觀眾將偶像或明星當成自己周邊的人,與其產生互動感,進而產生情感連結。

當然,迷的方式會依照其涉入程度、參與方式而有所不同,有的人因喜愛進而崇拜,有的人因參與過後更加的投入。因為這一種更為投入、更為認同於某件事情的行為,呈現出迷的這件事是如何運作的。

總結來說,人們因為認同了某件事物,進而有了更多的投入、參與,便逐漸形成了「迷」。

認同與建構

對大多數的迷來說,多是從喜歡開始的,不管接觸的契機為何,這種認同過程,皆是從外在的感受開始,由迷的事物本身所帶來的愉悅,使得人們踏入認同的初步階段,因為迷的事物的特質、內容所帶來的外部感官上的愉悅,再進一步,人們在接收完外部感官所帶來的情感後,認同意義的建構便逐漸產生了,起初為被動接收的人們,對其所迷的事物自主建立情感上的連結,轉化成主動的閱聽人,將生活經驗與迷的事物連結在一起,藉由迷本身與所迷的事物產生的共鳴,所延伸出的情感連結、愉悅,都使迷的認同感逐漸加深。

 

 

▲ 迷的形成示意圖。(圖片來源 / 張子烜)

成形

簡單來說,迷的建構過程與自我認同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因為認同了所迷的事物的特質,觀眾將文本與自身,可能是成長、感情生活、社會上的認同等連結,所建立出一種含有特殊意義的情感連結,進而成為一個對迷的事物有認同感的迷。

以現代追星文化來說,粉絲與偶像的距離不再像過去那麼遙遠,得益於社群網路的發展,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到關於偶像的消息,也更容易與有相同興趣的人們交流,建立社群互相分享資訊、心得,從而建立起廣大的社群,然而在著迷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透過建構自我認同,進而定位社會認同,因為在這過程中,迷不乏與同好的交流,互相分享甚至建立起團體,使迷的認同感與社群關係產生連結,對團體產生一定的認同,在這樣的認同建構過程之下,產生迷群,而符合社會認同理論的中,人藉由與某個特定群體產生連結,並建立起關係,找出自己的社會認同、定位的定義。

▲  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循環 (圖片來源 / 張子烜)

多數的迷,從個人到社群的分享,都與社交、社群脫不了關係,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Harre.R的研究 ¹ 中提到社會認同引領個人的認同建構,人們會隨著社會上認同的形成,進而將個人認同經驗與與社會認同進行連結,人們慣於集體的認同之中,來找尋自我的認同,當這樣模式形成後,就可以逐漸地建構出一個屬於個人的認同,這就是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一體兩面,兩者便是這樣不斷的互相影響著。

▲ 明星崇拜態度的三個層次。(圖片來源 / 張子烜)

最後,我們可以藉由Lynn E. McCutcheon教授等人所做的研究,從三個層次來對照,分為娛樂社交、個人情感、臨界病理三個層次,前兩者為大多數追星行為的範疇,不妨可以檢視自己,對於明星的崇拜程度,分別處於哪個層次。

從迷的建構開始,到迷的行為延伸,最後以個人行為出發,與社會、社群產生關聯,這些行為往往都來自於自我的認同感,透過對認同感的建構過程,我們可以更加理解追星,甚至迷的本質,不同的追星程度、迷的程度,都有其代表的意義。理解這些現象背後所隱含的本質之後,我們更能夠了解真實的自我。

¹Harre,rR(1984) personal being: a theory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We Are Here to Hear Your Voice:專訪竹謙科技創辦人—黃筑萾

刊出日期:2021/12/8|文字:黃皓筠|責任編輯:洪苡閔
全文共3379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本文將呼應#YOLO專題一《疫情之下,你該拿資訊焦慮怎麼辦?》,帶你一窺後疫情時代下日漸受到關注的心理健康需求,將如何透過科技創造新生活模式。

有時,意外總是來得讓人猝不及防。擁有心理輔導專業的黃筑萾未曾想過憂鬱症會成為她人生中重要的插曲。訪談中的她爽朗、侃侃而談,讓人難以想像曾經陷入負面的泥沼,甚至險些將自殺念頭付諸實行。過往的傷痛仍然歷歷在目,然而浴火重生後的黃筑萾從自己身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角色,與曾為憂鬱症患者的角度重新出發,思考著在如此劇變的社會中,大眾心理健康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懷著將那些受困於負面情緒的人們走出低潮的理想,由黃筑萾帶領竹謙科技開發的 Here Hear APP問世,藉由新創科技的使用,讓人們看見心靈照顧的全新模式。

▲  隨著憂鬱症患者人數不停攀升,曾經也為憂鬱症所困的黃筑萾,於2019年推出Here Hear APP,希望以AI作為核心技術解決大家的心理健康問題。照片提供 / 黃筑萾

You have to have faith in yourself

創業對於從零開始的人無疑是一個龐大的壓力,金錢的負擔、與投資人的周旋、希望創造影響力的期待等等,都是黃筑萾肩上的重擔。然而,憂鬱症所帶來的創傷,在痊癒以後深刻的烙印在黃筑萾的骨子裡,時時提醒她創辦竹謙科技的初衷——「引領著受心理問題所苦的人們,走出困境」,更告訴著她甚麼事都沒有比自己的快樂與幸福來的重要。

問:您會怎麼定位憂鬱症這段人生中最辛苦的時期?

答:憂鬱症對我來說其實是一份禮物,但我會慎重地使用這個詞,因為對於很多在受苦的人他們並不這樣想,會這樣說也是我撐過了最辛苦的時期。罹患憂鬱症前,我很少經歷一些生與死的思考,它幫助我看清楚甚麼才是生命中重要的事。或許今天、明天就會死,我不在意旁人的眼光,只希望在這個當下,我能做真正讓我感到快樂、值得讓我實踐與付出的事。「You have to have faith in yourself」,人的一輩子有很長,即便在這個時點裡痛苦像是永無止盡,好像也看不見任何盡頭,但我們必須知道也必須相信,自己是暫時停在這裡,並非永遠。

聽你想說的、說你想做的

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治療,黃筑萾將自己從憂鬱症的深淵拉出。想到住院期間嚴重失眠,卻無從找到解決工具的她,便決定利用科技為為心理健康問題所苦的人們找到出路。而科技正如同一扇窗,打開後能夠使用戶看見外面的世界,並循著光亮走出低潮。竹謙目前主力開發的Here Hear APP,使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對著它說出自己正面或負面的心聲,同時配合聽心聲、匿名鼓勵回饋功能,讓用戶感到自己並不孤單,進而達到療癒的效果。除此之外,人們也能藉由Here Hear的 AI 聲紋情緒檢測,追蹤、管理、改善自己的情緒,保持身心健康。

▲  Here Hear 運用敘事療癒、正念冥想、音樂療法等實證心理療法,結合 AI 與大數據等科技應用,幫助使用者改善心理健康。(影像製作/黃皓筠)

問:擁有心理輔導專業的您為何會選擇以創業來服務社會?

答:當然我也可以繼續待在諮商室或醫院的精神科等著人自己來,然而因為社會的汙名化、諮商師有限、價錢等各種原因,無法接觸到這類服務的人數不勝數。看見這麼多對於心理健康的需求,我決定要以另一個角度來切入我的本業。如果可以將心理健康服務完美納入並整合於科技當中,一定能為世界帶來實質有效的幫助。

問:請問您是如何將自己當初憂鬱症的經驗與創業和Here Hear的開發結合?

答:還沒痊癒時,我常常半夜會有負面情緒、起來哭。對憂鬱症患者來說半夜是最危險且有高自殺風險的時期。也因為在半夜,往往使我們難以找人傾訴、求救,因此竹謙希望透過Here Hear來解決這個問題。阻絕留言的這項功能,讓用戶們一開始都滿困惑的。但有時候不是你說了什麼能夠鼓勵需要幫助的人,反而不說甚麼才是真正的陪伴。我們讓使用者了解在這裡也有很多人承受著不同的痛苦,他們並非孤身一人,而且也有人在聆聽著他們的傾訴。Here Hear這個社群就是一個匿名的、抒發心事的,且永遠非常安全的一個環境。只要竹謙科技還在,我們就會保持這樣的數位空間,讓社會上的人都有機會在上面說任何事。

專業再出發、看見社會需求

傳統的心理諮商,是一對一並且很深入的服務一個人,引領他從黑暗走向光明。而竹謙以科技的角度切入心理健康領域時,放淺服務深度並延展廣度,希冀透過Here Hear,以人人可負擔的方式最大化服務的觸擊率。台灣的心理醫療產業中,竹謙可說是領頭羊,黃筑萾更認為自己身負著塑型心理健康科技態樣的責任。秉持著「做對的事,在對的時間點幫助更多需要的人」的堅持,未來黃筑萾也將把服務範圍擴及到輔助診斷以及醫療追蹤,利用核心的AI人工智慧語音技術,整合從自我照顧到醫療端的完整服務。

竹謙科技為人們打造從自我照顧一路至病症痊癒的最完整服務。(圖表製作/黃皓筠)

問:Here Hear APP的部分是會想要達到心理醫療上的分流嗎?

答:竹謙科技產品線的規劃,從自助工具開始,也就是我們的Here Hear APP。人們可以透過下載一個APP,藉由情緒檢測來達到自我照顧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們也計畫將服務擴及到AI輔助醫生或求診者診斷的範圍,來解決人們對於求診可能會感到害怕,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的難題。最後,竹謙也會在醫療端點著墨,無論是心理或藥物治療,都需要密切的追蹤來維持效果。我們希望一個人接受治療後,能透過科技去輔助他回診,克服心理問題所帶來的無力感。因此,你可以看到我們希望能透過核心AI語音技術,將一整條心理健康服務線打通,然後empower傳統工作者去服務更多人。

疫情之前、疫情之後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前,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然嚴重,只是遲遲未浮上檯面。研究顯示,去年全世界有40%的成年人產生了憂鬱與焦慮。長期悶在家讓健康的人變得不健康,(潛在)憂鬱的人也變的更加憂鬱,導致自殺率大幅攀升。因此,黃筑萾看見了心理健康科技在未來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因為所謂的「不健康」不再只是得到肺炎,而是明明身體健康,卻因為長期居家而變得不快樂、憂鬱,甚至自殺。

問:竹謙科技成立不久就遇到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疫情之下,竹謙科技面臨了怎樣的影響?

答:2020年的首波疫情爆發,為Here Hear帶來了150%的用戶成長率。今年我們在海外公開服務內容,也得到巨大的迴響。Here Hear 10萬人次的使用者其實有很大一票是來自海外的華人,因為他們在當地得不到中文的心理健康服務,加上疫情的關係也無法回到台灣。同時,竹謙也參加了高通的創業創意競賽,和各國企業的接觸中,發現全世界都需要像我們這樣的服務。所以除了專心做好正在開發的技術,我們也想要更快拓展海外市場,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專注當下,做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對於黃筑萾來說,不需要把每一件事都框架得非常功利主義或是具有目的性。若一件事在活著的當下能夠使自己快樂,就應該忠於自己的感受,勇敢放手去做。一如20幾歲的她認為當時就是最好的時機,沒有小孩、房貸,有能夠放手一搏的創業本錢。經營竹謙科技固然是一條充滿艱辛的道路,然而黃筑萾還是堅持著她的信念,依然做著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並且樂於助人。深信著自己的心態就像養分一樣,持續的滋養她,讓她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問:從經歷憂鬱症到創業以來,不管是在竹謙的心血成果,或是對抗憂鬱症的過程,有什麼感觸是您會想分享給年輕世代的?

答:生活在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將要面對疫情之下社會的巨大變動,所以內心會感到徬徨與不安,不確定自己要往哪個方向走,或者是不確定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我會想鼓勵他們不要著急,忠於你自己、去思考你是誰、你相信這個世界是如何。其實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點都可以有不同的樣子,所以不要去焦慮、設限幾十年後自己的模樣。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因為下班時間很多,所以想做點有趣的:厭世代青年訪談──石家誠

刊出日期:2021/12/1|文字:鄭兆鈞|責任編輯:賴宥廷
全文共1538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演員、業務、補教老師、駐唱歌手、糕點老闆,以上都是家誠至今的工作經歷,出社會將近十年,家誠的熱情好像一直燃燒著,「是天照吧」我暗想。與此同時,斜槓+受薪+給薪+青年+30多歲,我相信每個經歷都會留下點什麼,於是......叮!燈泡亮起,一股直覺告訴我,家誠身上絕對有我們想得到的答案。


在完成尷尬且必要的介紹後,我們撕下面具,嘿嘿,來談談學歷?

學歷🈹拒怨

碩士學士、公立私立,如雪片般飛來的履歷完美落在四個學歷象限裡,方方正正的矩陣硬是把無數的求職者強制分割,然後再一張一張變成碎紙機的盤中飧。學歷很直接地影響薪資,從行政院主計處的資料即可看出,大學畢業與研究所畢業的薪資確實存在差距,再更確切地說,學歷直接影響「起薪」,潛台詞就是 ── 這就是你的第一張門票。家誠分享自己的經歷,一般公司約莫在前3~5年會重視學歷,隨著年資越久,才會轉而往評估工作能力,但是光是在這3~5年間,學歷會很現實地為你關上幾扇門,同時再鎖上幾扇窗,當被問到學歷對工作的影響時,家誠的答案是:「非常肯定。」

▲  學歷決定起薪。(照片來源 / 行政院主計總處

買房、My God!

在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上公布著一份名為《房價負擔能力統計發布內容 》的檔案,以家誠現居的天龍國台北來說,台北市、新北市的房貸負擔率分別為63.11%與48.48%,而房貸負擔率以50%以上表示房價負擔能力過低,40%至50%代表負擔能力低,實在是「台北居大不易。」不過家誠表示這方面目前沒有太大的壓力,因為想到買房的20%頭期款就是負擔,不如拿去用在投資股票或者副業,因此更加篤定租房,加上近幾年租房經驗佳,更加不會有想買房的想法,但同時家誠也坦言,若是剛畢業的北漂青年,租房的壓力就已經足夠大了,根本不敢想買房置產。我回想起年幼時被教育過奢侈品與必需品的分別,現在看起來,房子是該算奢侈品還是必需品呢?我想在有負擔能力之前,房子的事還是交給薛丁格處理。

▲  民國 110 年第 2 季房價負擔能力指標。(照片來源 / 內政部不動產資訊平台

夢想現主時

糕點是家誠一直以來的夢想,在追夢這條路上,他一直有個很清楚的想法 ── 在有資本支撐的情況下盡量嘗試,所有非夢想的工作都是在累積經驗與資本,而在「向錢看齊」的同時,家誠也給自己設下期限,時間一到就是去追尋夢想的時候,他鼓勵所有夢想創業的年輕人,不妨先到公司磨練一番,待了解公司營運之後再行創業。

而家誠現在一邊擔任科技業業務,一邊利用下班時間經營型男糕點,同時是受薪階級與給薪階級的他在兩個社會角色中不斷尋找平衡,家誠告訴我們,現在社會已經不像從前,努力不一定能有回報,努力似乎只佔成功的百分之二十,但是轉念一想,如果連能自己掌控的20%都不努力了,怎能期望通過80%獲取成功呢?因此家誠以健康為代價,有時發起狠來,加班到10點後繼續到工作室與糕點鏖戰,以沙發為床、一天睡4個小時早已是家常便飯,受訪時家誠是這麼講的:「有時候加班加兩個小時,那我糕點就去多做兩小時,因為前一份工作多佔用我兩個小時了!」

▲  家誠的甜點品牌,圖為手做肉桂捲。(照片來源 / 型男糕點粉絲專頁

結語 • 劫語

這場七八年級同為厭世代的對談中,家誠身為已經在社會叢林中打滾過的先鋒,厭世代面臨的低薪、高工時和房價問題對他來說不只是在象牙塔談論的研究議題,而是關係到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一絲一毫都需要斤斤計較的「俗物。」

對於還在「學校」這座保護傘下的學生而言,未來雖然迷惘,學歷和起薪的關聯放到現實面來看又是令人有些失望的,但家誠還是鼓勵著擁有不同天賦的學生在學校往自己的專長努力,並補足自己缺少的部分。

閉上眼試圖想像十年後在社會打滾的模樣,儘管映入眼簾的未來仍是一片模糊,但厭世代青年還是可以試圖抓緊那可以努力的百分之二十。即便未來努力變得越來越廉價、越來越重視起跑點,但還在奔馳著的青年,你的未來式由你做主,請咬緊牙關繼續在人生的馬拉松上,用力邁開下一步!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防疫與隱私之間的距離

刊出日期:2021/11/16|文字:黃威皓|責任編輯:林羿汶 戴芳映
全文共1452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今年五月中旬新冠肺炎爆發,民眾因每天的病例數高居不下以及確診者的足跡不明而感到惶恐,因此政府相關單位祭出簡訊實聯制,透過明確記錄人民足跡以便未來疫調,並且確實公告確診者的足跡地圖。

另外,在疫情相關法律方面,也訂定了《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來做為依據,但在看似毫無缺點的方法下,卻傳出了個資外流或是被警方單位作為辦案線索的疑慮,這也表示背後仍隱藏著漏洞──消失的隱私權。

基本人權淪為犧牲品?

依釋字第603號解釋〔註1〕,隱私權為人民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並受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然而在簡訊實聯制的出現後,民眾無論去何處,舉凡大型商場至便利商店再到校園中的教室都需要掃描實聯制,人民行蹤只需透過場所代碼的對照便一覽無遺。

因為如此,我們需要有法律來保障因防疫科技而失去的隱私配合疫情狀況推出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註2〕之中的第7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大法律系教授林明鏘又將此條款稱為霸王條款這項條款的內容在不具明確性下的情況,授權的範圍到何處?是否擴權將人民的隱私視為可被動用的財產?在法律沒有明確規範下,我們無從得知。

透過先前實際上街訪問大學生對於簡訊實聯制的看法,探討關於隱私是否被侵害的問題,發現已有不少民眾發現此問題,但認為自己這一點權益是可以為了公益被犧牲的。這也不禁讓我們開始思考,民眾是否將公益和自身權益之間的界線模糊化了?

為了公益我們可以犧牲一些自身的權益,但若是牽扯到自身民主人權的限制,我們是否應該推動大眾思考的齒輪,不讓隱私淪為公益下的犧牲品?

▲  進出入各場合前須先掃描實聯制(照片來源 / 黃威皓攝)

警方單位擅自調閱?政府單位系統問題?

張淵森法官先前於聯合新聞網鳴人堂上撰文質疑警方濫用簡訊實聯制資訊作為逮捕嫌犯的依據,但根據中國時報報導,法官於撰文後兩天澄清,他認為警方有不當之處但不認為辦案程序有違法或是不具證據力。

另一方面,警方單位聲明一切皆符合程序上的規範,他們並沒有和指揮中心調閱資料,依法調閱內容本身即含有民眾的手機號碼及簡訊資料。在這之後,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在今年6月20日的記者會上也表示已通知警政署下達命令,若爾後警方調閱資料時,須主動排除有關於簡訊實聯制的個人資訊來免於不必要的誤解。

假使警方無違法,那在副指揮官宣達命令前,是否有一段時間警方是能夠無需與衛福部調閱資料,即可看見民眾實聯制資訊?這也代表著法律或是系統上有疏漏,民眾隱私仍然有被濫用的風險,一旦其他的部門挪作他用,即打破了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信任。防疫固然重要但人民的權利也須被重視。

▲  簡訊實聯制內容(照片來源 / 黃威皓攝)

迄今,我們已與疫情共存近兩年,不論是在日常生活或是個人的權益上都做出了許多的讓步,目的都是為了讓生活能夠早日回歸平靜。儘管未來或許仍有漫漫長路需要走,但我們仍須攜手面對接下來的每個挑戰。同時,也期盼政府單位能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規來保障人民權益,人民也需對於自身權益更加重視,讓消失的隱私權再次掌握回我們的手中。

註記:

〔註1〕釋字第603號: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惟基於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於他人侵擾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控制,隱私權乃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而受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

〔註2〕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台灣為因應疫情衝擊社會和經濟狀況所頒布的法規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設計結合科技 改善女性在產業中的bug

刊出日期:2021/11/16|文字:陳亭佑|責任編輯:葉筱君
全文共1881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你認識的臺灣女性設計師有幾位?人數是否少於男性設計師呢?Ladybug創辦人李君慈有感於女性設計師在產業中被邊緣化,透過許多實際行動推廣此議題。2021年Ladybug推出全新線上計畫「2021 Ladybug online desktop」,運用設計與科技,以更快的方式引起大眾對議題的關注,改善女性在設計產業的困境。

設計產業中女性的處境

女性主義與婦女運動的起源,最早可以追溯到18世紀,經過三百多年發展,女性的地位已有顯著提升。然而現代女性在家庭、職場等場域裡仍然處於弱勢,在設計產業中也不例外。根據設計網站Creative Bloq,設計科系的畢業生約有七成為女性,但進入職場後女性設計師的比例只有四成,且僅有11%能夠升遷成為總監。

同樣的狀況也發生在臺灣。根據教育部統計,105學年度臺灣大專院校設計學門女性學生的人數幾乎是男性學生的兩倍。然而,當我們回顧臺灣設計師,腦中浮現的大多是男性的名字,綜觀設計師受訪資料、設計獎項評審團,女性設計師的人數遠少於男性。以金點新秀設計獎評審團為例,2021年10位召集人全為男性,61位評審委員中,只有15位女性;且十個參賽類別中,只有「時尚設計類」的女性評審委員人數佔比超過該類評審總人數一半,甚至「數位影像設計類」與「產學合作設計類」兩類完全沒有女性評審。

臺灣大專院校學門學生人數統計。(表格來源/教育部108學年度大專院校概況統計
近五年金點新秀設計獎評審委員人數圖。(圖表來源/陳亭佑製)

Ladybug 為設計產業現況debug

臺灣平面設計師李君慈發現了女性設計師在產業的狀況後,在2018年發起「Ladybug概念計畫」,期望透過訪談、展覽、商業合作等方式,探討女性在設計產業中的處境,讓更多人關注女性設計師。計畫上線後的第一個項目是「連載短訪」,李君慈訪問七位臺灣女性設計師,讓大眾認識她們作品的同時,也瞭解她們對於臺灣設計產業以及女性設計師困境的想法。

2019年Ladybug與桃園市政府、中華文化總會合作,舉辦實體展覽《Eyes On Her: Girls Graphics》,展出八位臺灣女性設計師的作品,包括唱片設計、書籍設計、活動主視覺等等。透過展覽,觀眾不僅可以看到設計師的創作靈感來源,同時也透過作品了解不同議題在女性視角中的樣貌。

《Eyes On Her: Girls Graphics》展覽現場照。(圖片來源/Ladybug臉書粉專

2021 Ladybug online desktop 女性設計師大串連

2021年Ladybug與黑洞創造合作,推出線上網站「2021 Ladybug online desktop」,期望突破線下展覽的時空限制,透過網路串連臺灣女性設計師,讓女性設計師的處境議題能以更快、資訊量更大的方式被大眾認識。

2021 Ladybug online desktop以設計師每天接觸的「電腦桌面」作為網站互動及整體視覺設計。使用者進入網站可以看到左上角的「txt檔」,這個檔案簡述了Ladybug的初衷、理念,以及網站的使用說明。txt檔下方是一個視訊的icon,點開後可以看到計畫發起人李君慈的影片,彷彿李君慈和使用者視訊通話,介紹Ladybug概念計畫的發展、理念、網站設計巧思、使用方法,以及李君慈從Ladybug成立以來的心路歷程。

網站最重要的部分則是電腦桌面的「資料夾」。所有看到網站的女性設計師都可以「投稿」自己的姓名、信箱、個人作品網站連結,稿件通過Ladybug內部檢查,確認沒有病毒等問題後,便會新增成為一個資料夾。每一個資料夾都代表一位女性設計師,整個網站就像臺灣女性設計師的聯合展覽。網站使用者可以點選資料夾,來認識不同女性設計師的作品。若業主需要找尋設計師,也可以觀看設計師的作品、風格,取得合作聯繫方式,拓展女性設計師被看見的機會。

▲  2021 Ladybug online desktop網站畫面。(圖片來源/陳亭佑截,Ladybug授權)

設計科技雙劍合璧 發揮巨大影響力

不同於2019年的線下展覽,2021 Ladybug online desktop結合設計與科技,發揮網站無遠弗屆、不受時間與空間限制的特點,有效串聯臺灣女性設計師,讓女性設計師處境的議題吸引更多人關注,也讓女性設計師在互相欣賞作品的同時,了解自己在設計產業中並不是孤軍奮戰。此外,該網站也是業主與設計師的媒合平臺,改善女性在設計產業中的工作狀況。

設計與科技的結合總能發揮超乎想像的力量,進一步影響議題發展。期望往後能有更多設計師運用多元形式的科技設計作品,為女性議題發聲,打造性別友善的環境。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Restart -《 2973 · 愛就起身 》

刊出日期:2021/11/17|文字:林婷美|責任編輯:鍾思綺
全文共2520字,閱讀大約5分鐘的時間

此篇長圖文傳達了真誠的內容和溫暖的文字,同時展現使用傳播科技(文字、語音、影像以及多媒體溝通)的不同之處,帶您了解長時間離家在國外的大學生,如何在疫情下維繫與家人之間的遠距關係。並從獨立在外的生活中,發現自己日常習慣的改變,以及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因忙碌而忽略家人產生的自我責備,但在遠距中學會了嘗試與家人換位思考;身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如何關心對方施打疫苗後的健康狀況。最後鼓勵遊子們在這疫情的艱難時期,繼續努力為愛而行,把握人生的當下。

先別急著走~

花費幾分鐘時間填寫問卷 ⬇️
#YOLO gift card — 專屬您的數位禮物
即可領取你的生活微甜提案!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跨域興趣也能成為職涯選擇

刊出日期:2021/11/17|文字:陳冠羽|責任編輯:洪揚
全文共2987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跨域儼然成為現今青年必然的選擇,除了學校提供的跨領域課程模組,身為青年學子的我們能否賦予「跨域」跳脫課業維度的嶄新定義?兼有大學生、自媒體經營者與青年創業家三重身份的吳泰瑩,從一位懵懂的大學新鮮人開始,慢慢辨識出自身的真正興趣所在,並與多個專業領域結合、拓展,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發展道路。他腳踏實地,也曾經歷迷茫、挫敗、蛻變與成長;他仰望穹蒼,堅信興趣與夢想終會化作璀璨繁星指引前行的旅人。讓我們藉由本篇專訪,窺見跨域青年「築夢踏實」的人生軌跡。

▲  「uCup循環租借杯平台」由台大杯特社學生打造,讓消費者喝飲料不必自備環保杯,可以直接從任意合作店家處租借與歸還。(照片來源 / uCup Facebook粉專

夜色已深,坐在鏡頭前的年輕人帶著一絲靦腆與和善的笑意,邏輯清晰地回答電腦那端持續拋出的問題。這位眉目清朗的學生,即是uCup永續杯聯合創辦人之一的吳泰瑩,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四年級,輔修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同時修習傳播學分學程。大二時他開始擔任「台大杯特」社團的行銷長,目前社團主推的uCup環保杯經營版圖已從台大公館商圈擴張至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閒暇時,吳泰瑩也是一名自媒體經營者,他的YouTube頻道BPW主要介紹IPhone、IPad等3C最新資訊和數位筆記技巧教學,目前已累積1.38萬訂閱數;同時經營的IG帳號(BPW學習日誌)亦擁有將近2700名追蹤者。

▲  吳泰瑩(左)為uCup拍攝的宣傳照(照片來源 / uCup Facebook粉專

從毫無規劃到實踐創業夢

與眾多學生一般,高中時的吳泰瑩時對未來並無明確想法。學測後他一口氣填寫了商管、電資、建築等六個不同相去甚遠的志願,最後出於父母職業以及校系門檻的考量,選擇就讀台大農經系。然而進入大學後,他很快發現系上的課程與想像中有落差。在經歷一段迷茫、缺乏規劃的大學生活後,吳泰瑩開始透過修習各個不同科系的課程以明確自身興趣所在,並探索未來真正想走的路。大一下學期,吳泰瑩參加了GIS Taiwan全球集思論壇,這一活動成為他大學生涯的轉捩點。在論壇上他結識了許多來自全球各地有趣且心懷夢想的年輕人,與他們共同製作環保專題的經歷,喚起了泰瑩高中時格外關注環保議題的記憶,也幫助他確信自己未來想朝行銷、綠色環保、科技的方向邁進。

由於全球集思論壇的組員來自世界各國,結束後無法聚在一塊,論壇中所發想的珍貴的理念因此無法持續實行。因緣際會之下,吳泰瑩發現台大永續部也有類似的專案,但由於永續部隸屬於學生會之下,每年都會更換幹部,原本的專案在他加入前夕被停止執行,令人扼腕嘆息。但是吳泰瑩並沒有裹足不前,他決定接過被暫停的專案,與其他有志於環保的社團成員一起,將環保杯的理念重新包裝,加大推廣力度,使品牌走出台大校園。

▲  吳泰瑩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夥伴一起參加GIS論壇(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uCup永續杯以「循環租借杯」作為概念發想,希望能夠減少免洗杯的使用,達到減塑的目的,契合環保署全面禁塑的發展規劃。uCup的使用方式類似行動支付,在飲料店感應、掃QR code後就能使用永續杯,飲用完畢後再拿到自主歸還站回收,消費者從借用到歸還皆無需付款。uCup從學生社團起步,在吳泰瑩等人的推動下,目前已註冊正式公司,成為青年學生創業的先行者。目前公館商圈內已經有超過20間店家使用uCup。吳泰瑩表示,未來資本額累積到一定程度後,計畫將創業版圖擴張到全台灣,將減少一次性免洗杯使用並無損於生活品質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  uCup示意圖。(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環保魂意外開啟自媒體經營之路

除了環保創業,吳泰瑩另一項廣為人知的身份是自媒體經營者,這對於專業科系與媒體創作並不相關的他而言,也是一項跨領域的挑戰。高中剛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時,他的視頻主要內容為3C開箱,但由於有太多同類型的影片競爭,他身為新手YouTuber難以做出市場區隔,訂閱數、觀看次數遲遲無法上升。

但機遇總會垂青有準備的人。高中時吳泰瑩就有在Instagram分享自己讀書筆記的習慣,大學接觸數位筆記後,他深刻感受到過去大量的紙本筆記對於環境的極度不友善,因此他希望推動「無紙化」筆記模式,並開始在YouTube、Instagram上介紹數位筆記。剛好近年來大學生使用平板做筆記的比例大增,順勢搭上這股熱潮,吳泰瑩的YouTube頻道觀看數大增,僅2020年8月9日上傳的《快速上手GoodNotes 5:所有功能告訴你|iPad筆記》一則影片,截至文本發稿前就累積了高達30萬的觀看次數。

吳泰瑩的YouTube頻道內容以介紹數位筆記功能為主(圖片來源/BPW YouTube頻道

「因為平時就會整理整齊的筆記,所以到考試複習的時候就比較方便快速。」吳泰瑩回答道。多年來扎實的製作筆記功力讓他讀書時能夠事半功倍,幫助他在學業、創業和自媒體經營之間更高效地分配與利用有限的每一寸光陰。

提到自媒體經營,吳泰瑩目前仍把它當成一種興趣,並不會逼迫自己要定時發布影片和貼文;相比之下,創業會佔據相對比重多的時間,因為創業總伴隨紛紛擾擾的突發狀況,常會塞滿生活中的零碎時間。身為行銷長,他的應對方式為長期預先規劃,這樣就能盡量避免緊急問題發生時措手不及。

▲  吳泰瑩整理的電子筆記。(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成功之路仍需披荊斬棘

看似一路順遂,吳泰瑩的大學生涯實際上也面臨了許多困難和迷惘。像是大二原本申請雙主修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學分超修加上發現對系上課程不感興趣,最後他只能帶著幾分遺憾,決定放棄雙主修的學位。

而在uCup團隊最初試圖將範圍擴張至公館商圈之際,與周邊商家的談判合作到處碰壁,許多飲料店店家對於學生創業充滿不信任,甚至不當一回事。面對來自多方的質疑,吳泰瑩帶領團隊研究行銷方案,拿出精準的後台統計數據佐證與uCup合作可以幫助店家營業額增長。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局面被一一打開。

「最近遇到比較大的挑戰就是疫情。」提及疫情,吳泰瑩的微笑摻進了一絲苦澀。在環保杯的推廣剛有起色時,疫情突然肆虐全球,uCup使用率也隨之大幅度降低,營運狀態一度跌落谷底。而在疫情緩和之後,也有其他競爭對手試圖擠入新竹市場,想通過與政府的合作壓過uCup的聲量。即便如此,吳泰瑩仍對未來十分樂觀。他直言不會對創業途中的選擇感到後悔,因為每個決定都已經過深思熟慮,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要勇於承擔。對他而言,不替過去的失敗找理由,才能讓未來的道路日漸清晰。

▲  正在與台大杯特社成員討論的吳泰瑩(左二)。(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跨域仍要有專業主軸」

對於未來職涯的規劃,四年級的吳泰瑩預計延畢一年。延畢這一年,學業方面會繼續修完自己一直很有興趣的傳播學分學程,期間創業和準備研究所考試並進,研究所領域則會選擇有興趣的行銷、商管相關系所。跨領域帶給吳泰瑩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到從不同領域的角度去看事情,同理各種思考邏輯的想法,進而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提到給予未來想跨域的青年們一些建議,吳泰瑩以自己為例,他的YouTube頻道經營與行銷知識密不可分,農經系所學則與財務管理能力相輔相成,綜合串連起所學,使他在擔任uCup永續杯行銷長時能「告諸往而知來者」,靈活運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應對突發的一次次困難。因此他表示,跨域還是要找到專業主軸,在每個領域都要努力精進,最後找到不同領域間的連結對接之處,繪製出屬於自己的連貫知識譜系,才能發揮跨域的真正價值。

當被問及「是不是斜槓青年」,吳泰瑩表示剛開始並沒有特別給自己設下「斜槓」的目標,一直以來只是腳踏實地做著想做的事,不過在不知不覺間走到現在這一步。就目前結果而言,也還未能達到自己心目中的跨域成功的標準,現在只想順著心之所向,一步一腳印努力耕耘,努力接近竭力追尋的那片璀璨星空。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鬱」教於樂   遊戲科技與憂鬱症議題的碰撞

刊出日期:2021/11/10|文字:葉筱君|責任編輯:陳亭佑
全文共2525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你身邊有憂鬱症的朋友嗎?當他們向你訴苦時,你又是如何回應他們的呢?近年來全球憂鬱症患者人數越來越多,以正確的觀念看待憂鬱症及陪伴憂鬱症患者儼然已成為現代社會重要的課題之一。《最後一個晚安》、《越鬱》等團隊透過數位遊戲設計,讓大眾在輕鬆的過程中一步步學習陪伴、幫助憂鬱病患,破除對患者的歧視,化解誤解。


▲  憂鬱低落情緒。(圖片來源 / Pexels

憂鬱浪潮來襲

今年三月,知名YouTuber阿滴公開表示自己過去一年罹患憂鬱症,好轉後透過影片闡述自己在憂鬱之路的掙扎及心路歷程,引發PTT與Dcard等各大網路論壇討論。

究竟什麼是憂鬱症?根據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的定義,「鬱悶的情緒過為嚴重,持續的時間過久,而無法拉回、失去控制,就要小心可能是憂鬱症的可能。」也就是說,偶爾的情緒不佳、心情低落是「憂鬱」的表現,但若發現自己的情緒低落狀態過久、提不起對事物的興趣,甚至食慾不振、失眠、容易疲憊、產生結束生命的念頭等等,都可能是罹患憂鬱症的徵兆。

世界衛生組織數據顯示憂鬱症患者人口在全球達2.8億,大約占世界人口總數的4%。而臺灣衛生福利部的調查則推估,臺灣約有200萬人患有憂鬱症,占臺灣總人口的8.9%,也就是約每11人就有1人患有憂鬱症。憂鬱症患者很可能就在你我身邊,因此我們不僅要認識憂鬱症,更要了解如何陪伴憂鬱症患者。

不過,憂鬱症議題日漸嚴重,憂鬱症患者卻仍被貼上污名的標籤。曾有知名主持人稱「憂鬱症患者就是不知足」,引起軒然大波。精神科醫師林奕萱在臉書針對此番言論寫道:「以一句『不知足』直指憂鬱症的病因,對於詳細了解病史的醫療人員,是非常不公平的;對那些積極認真、想了解自己病情、了解如何對抗疾病、勇敢走在復原之路上的所有憂鬱病患來說,更是不公平。」若是帶著缺乏同理心的偏見隨意評論憂鬱症,會間接使病患及醫護療人員承受更沉痛的打擊。

▲  民國107年臺灣憂鬱症患者的就醫人數。(圖片來源 / 社團法人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

與《最後一個晚安》一起療「鬱」

許多臺灣的團隊結合科技與設計,試圖透過遊戲化解陪伴者對憂鬱症的歧視與誤解,使陪伴者習得正確的相伴方式及憂鬱症資訊。《最後一個晚安》是一個透過「對話選擇」推動劇情發展的遊戲。遊戲內容描述女大學生何樂為了幫助餐廳老闆找回不願回家的貓咪,而與貓咪對話,並利用「情緒探測器」判定所選擇的對話是否有助於平復貓咪的心情,探究貓咪不肯回家真正的原因。遊戲將憂鬱病患轉化為白貓,減少玩家對病患的距離感。面對白貓提出的不同問題,玩家可以從三個選項中挑選語句或行動。若選擇正確,「情緒探測器」的心情值就會呈現綠色笑臉,表示玩家正在用合適的方式傾聽貓咪的心聲;反之則會呈現紅色哭臉,代表玩家選擇了錯誤的回應方式,使得貓咪的情緒低落,沒有成功了解貓咪的感受。除此之外,遊戲中還有設計溫馨小提示,當玩家糾結於選項之間,只要按下小提示便能得到最佳選項,讓白貓的心情漸漸好轉。遊戲最後會根據玩家的抉擇揭開不同的結局。

有別於以往傳統的憂鬱症議題文宣或演講宣導,《最後一個晚安》以「沉浸式體驗」設計遊戲,提高玩家的「共感」程度,讓玩家與遊戲角色產生連結,甚至將自我意識代入扮演的角色裡,進而對遊戲內容印象深刻,了解憂鬱症。

透過一次次對話選擇,玩家可以從中同理憂鬱症患者,練習與病患互動,進而貼近病患的內心,有效表達自己的關懷,讓病患的病情好轉。目前遊戲還在開發階段,設計團隊僅釋出DEMO版本。期待完整版能提供大眾更豐富的遊戲體驗,使大眾從遊戲中學習陪伴的技巧!

▲  《最後一個晚安》DEMO遊戲過程。(照片來源 / 截圖自《最後一個晚安》DEMO遊戲)

換位思考    和優優一同《越鬱》

《越鬱》是2019年國立臺中科技大學多媒體設計系學生的畢業製作作品,遊戲目的也是希望讓大眾透過遊戲來同理憂鬱症患者。遊戲劇情描述女主角優優幫助同學作弊後,同學間謠傳優優未被記過是因為優優爸爸是學校教官,同儕們的冷言冷語,讓優優陷入憂鬱。遊戲玩家可以操控女主角的行動,例如試著選擇對憂鬱有益的飲食或是畫畫來幫助她遠離憂鬱症;也可以扮演女主角的朋友,與優優對話來聆聽她的想法,幫助優優找到情緒的出口。在遊戲的結尾,不同的選擇會影響優優最後如何面對憂鬱症。

遊戲中的情節十分貼近現實生活。例如與優優對話時,當玩家選擇「越到這種時候越要堅強」、「沒那麼嚴重吧?你不要一直這樣想」等回應時,會使優優的情緒更加低落,甚至讓優優認為根本不能理解她的難處。而這些對話在現實狀況中,也極有可能成為多數人面對憂鬱病患時,不小心脫口而出的傷人言語。透過遊戲選擇與結果,促使玩家自我反省,思考自己過去試著安慰他人時,是否也曾經說過類似的話,反而傷害了別人?

從《越鬱》的Google Play遊戲評價來看,許多玩家都表示《越鬱》確實成功引起共鳴,無論玩家本身是否為憂鬱症患者,都能感同身受主角的遭遇。甚至有玩家表示,因為沉浸式劇情帶給他的感受過於真實,使他不禁落淚,反思自己對憂鬱症的理解。雖然遊戲難免有些缺失,例如遊玩過程卡頓、劇情偏短、UX待改進等等,但仍不減《越鬱》的遊戲魅力,拿下近乎滿分的亮眼成績。

《越鬱》藉由帶領玩家「換位思考」來認識憂鬱症。遊戲過程中,玩家不僅能了解憂鬱症患者身心變化,同時也能自我反思,懂得如何成為一位合格的陪伴者。開發團隊透過遊戲設計,強化大眾對憂鬱症患者的正確認知,為消除憂鬱症汙名化盡一份心力。

▲  《越鬱》遊戲主視覺。(圖片來源 / 越鬱臉書粉絲專頁

展望未來    憂鬱科技的設計藍圖

除了《最後一個晚安》與《越鬱》,臺灣還有許多設計團隊運用科技,改善憂鬱症相關問題。例如耕莘醫院與輔仁大學攜手開發VR遊戲《開心泡泡》,透過虛擬實境的技術帶領憂鬱症患者練習人際相處,模擬真實環境,解開患者封閉的內心。科技發展是人類文明的大躍進,但誰能知道在未來,科技又會帶給人類多少驚喜?期望在往後發展高科技的同時,我們也能以嶄新的視野,回頭來關懷社會,用新科技結合設計,解決潛在的社會危機,開一帖社會議題的最佳解方!

▲  VR遊戲示意圖。(圖片來源 /  Pexels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從工程師到咖啡師,從零開始試試看

beverage breakfast brewed coffee caffeine

從工程師到咖啡師,從零開始試試看

刊出日期:2021/11/10|圖文:古子寧|責任編輯:林婷美
全文共1850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2020年,COVID-19迅速的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造成一場影響全球的大瘟疫,大家的生活也在疫情之下有了改變、許多計畫延宕,可能對於未來不確定性增加。在這樣的情形下,原先在新竹科學園區擁有穩定工程師工作的蔡仲堯,仍然決定轉換跑道,創立屬於自己的咖啡品牌——黑木咖啡。
▲  黑木咖啡的咖啡豆及簡易的沖煮器具。(圖片來源 / 黑木咖啡

擇其所愛,轉換跑道挑戰自我

蔡仲堯在過去的工程師職涯,累積了足夠豐富的經驗,對於工作已得心應手,每天去公司就是處理例行公事,在原先工作做滿五年時,覺得是時候給自己機會學習更多事物。

作為咖啡愛好者,咖啡是每天不可或缺的飲品,在研究所時,機緣巧合下與同學們接觸到了手沖咖啡,而對咖啡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他認為原先的工作做到一個階段,去年處於疫情之下,仍然決定辭職轉換跑道,給自己時間去鑽研喜歡的事物——咖啡。

創立屬於自己的品牌黑木咖啡這件事,蔡仲堯說到最剛開始只是想嘗試、挑戰自己在一個新領域的程度及能耐,因為轉換跑道一切都是全新的開始,一切歸零後,沒有完整的規劃就且戰且走,再慢慢摸索學習。 

▲  黑木咖啡的Logo,結合過去所學及家庭背景設計而成。(圖片來源 / 黑木咖啡

結合原先領域,找出自己的獨特性

蔡仲堯過去是在公司裡擔任員工,因此工作基本上就是做好被指派的事項,然而轉職並創立自己的品牌後,他開始有了截然不同的工作經歷,必須開始去學習、了解如何創立及經營,要懂得去發現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處、挖掘自己的特質,可能是有趣的故事、原先專精的領域及特殊的背景等,也要更懂得強調及展現和他人不同之處。

由於就讀理工科系且原先在科技業工作,會較注重數據、科學的東西,而烘焙及沖煮咖啡在近幾年開始較有科學系統化,不再像過去大多都靠手感、經驗,因此他認為過去所學習的知識,亦能運用在咖啡的數據記錄上,例如烘焙溫度、時間等。

品牌的命名及Logo的設計也同樣結合了過去所學及自身家庭背景,蔡仲堯希望自創的咖啡品牌能帶給人較為安靜、放鬆能夠沈澱的意象,取黑色的「黑」因為黑色給人較為沉靜的感覺,「木」是因為自身家業跟木頭有關,因此取名為「黑木」,英文是Silent Woods也就是寂靜森林,以本科專業而言,學的是與聲音工程相關,而黑色帶給人的氛圍是寂靜,森林就會令人聯想到樹木。黑木咖啡的logo外型是一個木頭,上面的圖案是一個咖啡豆,而木頭中間的紋路其實就是電路PCB板的線路,也就是結合之前所學將聲音、顏色及家庭背景連結,設計出能夠代表個人特色的品牌。

▲  今年四月於高雄高鐵站新光三越設立臨時櫃。 (圖片來源 / 黑木咖啡

疫情之下,處之泰然

COVID-19疫情影響了大家原先的日常,也造成人們的計劃、安排被打亂。蔡仲堯也說到被疫情影響的規劃,原本預定今年開幕的實體店面延遲到明年,以及要去百貨公司設臨時櫃的事宜也得順延或取消。然而面對疫情,他沒有覺得帶來很多困難或感到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因為品牌最剛開始販售咖啡豆就是運用網站及社群作為主要平台,較不受到疫情衝擊。

他也分享到很幸運能在今年四月疫情較為趨緩時,在高雄新光三越高鐵站出口設臨時櫃,不僅學習到一些專櫃經營、營業流程等,更重要的收獲是每天接觸到滿多不同類型的人,而認識到了新的顧客開拓客源的同時,也能夠結交新朋友。

▲  於新光三越設立臨時櫃時,仔細專注沖煮咖啡的蔡仲堯。 (圖片來源 / 黑木咖啡

咖啡就是生活,保持熱忱持續精進

蔡仲堯認為咖啡是自己喜歡的事物,不擔心會失去熱忱,再加上咖啡是食品科學,對他來說是個還沒那麼了解的領域,而咖啡本身也有很多新的事物在發展,因此需要持續收取新知並努力學習,嘗試去發掘許多待探索的未知事物,唯有不斷精進自身,才能夠超越現階段的自己。

現在市面上有愈來愈多咖啡廳及網路販售咖啡豆的店家出現,黑木咖啡希望能做出和現在市面上有所區別的品牌,主打專精於咖啡本身,讓品嚐咖啡的人能夠更加了解咖啡,像是不同產地的故事、咖啡發酵的知識、咖啡沖煮的方法、咖啡烘焙的特性等,在對於咖啡有更深入的了解後,會對於咖啡有更深層的喜愛,也可能如蔡仲堯將咖啡視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找到真正喜歡的事物並實踐

2020年,COVID-19的迅速擴散,打亂了大家原先習慣的生活方式,許多過去沒有的事物都因疫情而有了轉變,也讓我們更加發現生命的無常及寶貴。儘管在面對疫情之下,黑木咖啡創辦人蔡仲堯仍選擇辭職轉換跑道,把時間花在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並努力實踐的人,就會充滿熱忱並閃閃發亮。沒有人可以回到疫情還未爆發的過去,但可以從現在更加思考、探索喜歡的事物並嘗試實踐,或許疫情是一個新的開始,因為只活一次更要把握每個當下。

先別急著走~

花費幾分鐘時間填寫問卷 ⬇️
#YOLO gift card — 專屬您的數位禮物
即可領取你的生活微甜提案!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