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人生 ,放膽去闖——專訪Looplus共同創辦人張勝豐

主導人生 ,放膽去闖
—— 專訪Looplus共同創辦人張勝豐

刊出日期:2021/12/22|文字:王則皓|責任編輯:洪揚、王幃帆
全文共2830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清晨的陽光灑滿清交校園小徑,在行色匆匆的上課學生中,不時有一兩位「特立獨行者」踩著共享滑板車呼嘯而過,將人流拋諸腦後。在向他們投去艷羨目光的同時,你是否曾經好奇,oloo共享滑板車以及共享機車是如何走入校園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Looplus共同創辦人張勝豐的跨領域創業故事吧。

▲  校園內的oloo共享電動滑板車照片來源 / oloo官網

對於多數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學生而言,面對未曾涉足的社會人情難免感到迷惘、擔心或懼怕,不知未來如何是好;但也有一些大學生已經早早地明辨了未來的方向,知道自己感興趣的職業為何並設立了清晰的目標,甚至想要自行創業者也不在少數。oloo校園共享交通共同創辦人張勝豐,當年正是懷有一腔熱血的學生創業者中的一員。

創業往往需具備多領域的能力及知識,不論是基礎技術還是管理層面的技能都必須有所掌握,從而能理解不同領域專長者的思維模式,並在團隊內部協調溝通。張勝豐在大學時期就勇於嘗試各領域的事物,他從不畏懼在新的地方跌倒,而是從一次次的失敗中不斷總結、累積自身經驗,最終從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名傑出的青年創業家。

在這篇專訪中,張勝豐將指出創業需要具備哪些能力,並分享他如何在迷惘的大學時期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通衢大道,從而堅定地走下去。我們也可以從中窺見這位青年創業者是以何種心態面對種種困難,讓共享交通得以在校園內成功地推廣,為自己的跨域人生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張勝豐高中畢業後的首份全職工作是擔任吉他教師照片來源 / 張勝豐提供

不侷限於大學生活 勇敢踏出舒適圈

與同儕直接升學的選擇不同,從明星高中——松山高中畢業的張勝豐選擇了先中止學業外出工作,擔任一名全職吉他老師。雖然吉他教學的收入對於高中畢業生而言已是相當不錯,但他也清楚地意識到薪水的上升以及就業的前景存在著玻璃天花板。當看到許多曾經的同學都在台灣前幾志願的大學過著充實的校園生活,他下定決心重考,並被國立交通大學(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錄取。當時的張勝豐尚且沒有明確的大學規劃。

張勝豐認為自己是個風險承受度高的人,因此他勇於嘗試新鮮事物,在大學時期積極參與各式活動以及社團、學生團體。他將參加的活動分成兩類:一是因為興趣,二是為了學習、拓展人脈。他也曾嘗試開咖啡店、音樂展演、校外食物外送等工作,同時參加了許多創業競賽來豐富自身學業以外的經驗,不讓自己侷限在大學的生活,而是走出舒適圈挑戰更多。不過也正因為將大量心力花費在了這些課外活動上,在課業方面他一直只能修學校規定最低學分,但他並不後悔自身特立獨行的選擇——正是由於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他積累了自主創業所需的多方面素養,並且認識了後來一同創辦Looplus的珍貴夥伴。

大學生日常以短距離通勤為主,由於現有的交通工具多適用於遠距離場合,學生在校內上課通勤往往只能仰賴步行,有諸多不便之處。張勝豐在觀察到這一點後,校園共享交通的概念在腦海中逐漸成形。起初從Looplus共享電動機車的概念出發,隨著時間推移,團隊也開始著手共享微型交通市場,用獨創的產品打造品牌獨特的優勢,即時下大火的「oloo電動滑板車」。

張勝豐希望共享交通不只是為大家提供方便,更能為校園環保做出貢獻。每年交大和清大加起來會回收約2000輛廢棄腳踏車,平均每間大學一年會有1000輛廢棄腳踏車,倘若oloo拓展進更多學校,帶給學生們方便的校內通勤,便能有效的減少廢棄腳踏車數量

同時電動滑板車的耗能相比電動機車也較低,對於校內近距離通勤而言,相對更節能環保。目前oloo電動滑板車在清交兩校已經正式啟用並頗受好評,不過張勝豐的目光早已投向更遠更廣闊的未來,他表示,共享經濟理念在台灣校園內成形還需要更多的時間累積,oloo的目標是能將這套完備的理念與服務帶進更多校園,在從校園的場域走出,進而推廣至城市的大街小巷。

▲  Looplus在清交兩校都有多處借還車據點照片來源 / oloo粉專

懂得越多 幫助越大

創業往往需要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例如營運一間公司就需要了解會計、管理、基本法規等等。張勝豐一開始和一般大學生一樣,不過是位懵懂無知的青年,即便在大學期間擁有多次嘗試創業的經驗,但在真正開始一項事業時,仍舊需要從PM(Product Manager)、業務、財管、營運管理等多個領域從頭開始學習。他甚至不可能在各個領域都學到精通,但要求自己至少能夠略知一二,「懂得越多,越能在複雜的協作中擔任關鍵的角色,協助不同領域的人有效的共作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要什麼都懂,並且能協助在不同領域間進行翻譯」。尤其對於公司運作上,張勝豐認為跨領域知識的整合極為重要,「跨領域學習的重點在於思維方式及促進溝通,舉例來說,工程師懂一些廣告行銷,行銷人員懂一些數據分析,分析人員懂一些軟體,三方在溝通時的障礙就會低很多,進而促進問題被解決或找到新的方向」。

他也提到,資訊工程是他認為在當代社會中數一數二重要的技能。深受賈伯斯、比爾蓋茲等偉大企業家提出的「人人都該寫程式」的影響,加上自己創業的經驗都與軟體脫不了關係,他指出,即便「沒有對程式語言精通」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能理解團隊的目標、需求及難處,並能協助解決問題和推進進度。

張勝豐還表示「在這個(創業)過程中,自己學到許多技能,除了自我能力快速提升外,最難得的是抗壓性有顯著的提升,心態上也更珍惜現有的事物,Looplus從零到有不容易,過程獲得很多但也失去很多。」Looplus團隊在創業初期時,服務和系統存在的小漏洞非常多,大家在接到使用者的負面回饋時感到巨大的壓力,因為每次遇到的問題都是不曾接觸過的新困難,全無舊例可依循,對技術的要求極高。現在的oloo經過長時間的試錯與服務升級,整個系統的進步與成長有目共睹。雖然目前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整個團隊更加有信心,堅信在問題暴露後有能力儘快跟上克服。 

▲  oloo校園共享滑板車示意圖(圖片來源 / 再製於oloo粉專

「不開始就永遠不會知道」

「別想太多,先做再說。」這就是張勝豐果決的生活態度。

對於想要創業卻裹足不前的同學,張勝豐以過來人的身分表示:「迷茫是非常正常的,但不能因為迷茫而停止不前。人的喜好、價值都是在嘗試的過程慢慢建立的,不開始永遠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做不做得好。我看到大部分的迷茫都是卡在『未開始』,那它的解法就是做,就算做了發現不喜歡,也是一個有價值的結果,反正還年輕,捲土重來就好。」

有位年近半百的創業者跟張勝豐這麼說過:「三十歲以前投入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機會成本最低,很羨慕這麼早就開始。」當時26歲的張勝豐感觸頗深,並講這句話一直銘刻在心。畢竟過去自己一直習慣了勇往直前,現在的經驗和能力正是用一次次的失敗換來的;隨著年紀增長,顧慮的事情和承擔的風險會越來越多,可能會導自己裹足不前,放棄想做的事而甘於現實的穩定。

對於20歲的大學青年來說,人生的路正要起步,還有許多時間能豐富自己,有句話說:「年輕就是本錢」,對此,這些本錢讓青年可以進行人生的投資,不論成功或失敗,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收穫,總結一句話:「不要害怕,做就對了!」

▲  oloo共享交通示意圖(照片來源 / oloo官網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誤入奇「塗」,用「叛逆」走出自己的路

刊出日期:2021/12/08|影音:王幃帆|責任編輯:翁思懷

每當有人提出「靠藝術賺錢」的想法時,身邊總縈繞著勸退的聲音——「在台灣搞藝術賺不了錢啦」「去找穩定一點的工作吧」...... 師大特教系畢業、擁有教師執照的跨界塗鴉師Allo黃紹綸在決心離開正規教職前,也不免受到這些雜音的干擾。但他仍義無反顧地踏上了「離經叛道」的塗鴉藝術之路,既憑著自身才華與努力,也順應數位趨勢運用傳播科技積極推廣自身作品。現在他不僅擁有了自己的工作室,常與許多知名品牌、網紅聯名創作,更將藝術實踐與教育串連,開設了一系列塗鴉課程,以這一特殊藝術形式的推廣為己任。讓我們一起走進Allo的藝術世界,了解「叛逆」青年如何在迷惘中遵循心之所向,打破常規,結合各領域所學開闢出專屬自身的道路。

🎨 辭去教職「搞藝術」|塗鴉藝術家ALLO專訪(上)

▲  Allo與你分享他「離經叛道」的藝術之路(影片來源 /王幃帆製)

Allo所創辦的SPG-街畫人工作室部分塗鴉作品(圖片來源 /Facebook▲ 

🎨 根植反抗精神的塗鴉教育|塗鴉藝術家ALLO專訪(下)

▲  跨入藝術領域需要具備哪些特質?Allo一次告訴你!(影片來源 /王幃帆製)
▲  Allo所創辦的SPG-街畫人工作室內環境(圖片來源 /Facebook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專題紀錄】跨域青年的選擇:在規訓中找回自我

刊出日期:2021/11/16|文字:洪揚|責任編輯:陳冠羽

Milestones

#跨域青年 · 多元創新

11/03|#跨域學習 #熱門專業

面對工程師優渥的薪資與海量就業機會,眾多青年轉向資工領域。旁觀的我們往往只見工程師令人豔羨的高薪以及「只有跳槽,沒有裁員」的鐵飯碗,卻忽略了群體標籤下每一位拼搏在轉「碼」道路上的年輕人在進入新領域時所做出的抉擇、所面臨的挑戰。本文著眼於背景各異的跨域青年的真實經歷,為未來想轉進資訊工程領域者提供一份參考。

11/07|#跨界合作 #青年創業

大學生活除卻社團、學業、兼職外,是否還有另一種選擇?「一口覓食」聯合創辦人洪和晴將與你分享她跳脫科系限制,基於對永續經營理念,開闢一條新穎的在校生創業之路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聆聽這位優秀的跨域青年,從起意動念到實踐創業的大膽而艱辛的歷程;聆聽她應對困境、處理迷茫的故事,共同思考與探索跨域青年的未來。

11/14|#興趣發展 #職涯選擇

除了學校提供的跨領域課程模組,青年學子能否賦予「跨域」跳脫課業維度的嶄新定義?兼有大學生、自媒體經營者與青年創業家三重身份的吳泰瑩,從一位懵懂的大學新鮮人開始,慢慢辨識出自身的真正興趣所在,並與多個專業領域結合,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讓我們藉由本篇專訪,窺見跨域青年「築夢踏實」的人生軌跡。

12/08|#跨域藝術 #特殊教育
12/15|#法學 #心理諮商
12/22|#共享經濟 #環保創業
#跨域學習 #創業創新|11/03 - 11/19
#跨界合作 #青年創業|11/12
#跨界合作 #青年創業|11/18
#塗鴉藝術實體擺攤 |12/08

打破藩籬,遠眺前路

在這多元創新勢不可擋的時代,跨域學習日益成為高等教育順應未來趨勢的選擇。隨著眾多高校以培養行業所需的跨域人才為己任,我們不禁好奇,那些向陌生領域小心翼翼地邁出第一步的學生,此刻是否已堅定不惑地行走於多學科交織的成才之路上。

「打破藩籬之後」是跨域青年系列的第一個主題,聚焦於高校學生族群在跨領域實踐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關注他們在邁向全新領域後所遭遇之困頓,以及如何在自身興趣、社會期許與責任間權衡與抉擇。囿於幸存者偏差,媒體的關注點往往是已功成圓滿的跨域者,使得初出茅廬的青年學子對跨域之路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實際上對於跨域學習與多元創新而言,一帆風順既不可能,也不可貴。本專題通過對處於跨領域學習與應用不同階段、不同背景的青年學生們的一系列訪談,讓這些或掙扎於「黎明前的黑夜」,或剛望見破曉的曙光的同齡人的真實故事,帶給我們以啟發、借鑑與深省。

▲  跨域青年主題內容架構示意圖(圖片來源/洪揚製)

我們在吶喊著青年學子應勇敢開啟斜槓人生的同時,也常常忘了告知他們,若心血來潮便跨入熱門的資訊工程領域,將面臨一番怎樣「寒徹骨」的焦慮與迷茫;忘了告知他們跨界創業的光鮮背後,浸透著怎樣的心血與汗淚;忘了告知他們「圓滿功成」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解讀,須先腳踏實地,方可仰望自己感興趣的那片星空。

藩籬已碎,在熹微晨光中,跨域青年且行且向遠方眺望,努力辨清腳下的路途通往何方。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時代所趨?興趣使然?高校青年轉「碼」熱

刊出日期:2021/11/03|文字:洪揚|責任編輯:陳冠羽
全文共4238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得益於堅厚的行業基礎,資訊工程領域已成為網路時代炙手可熱的新貴。面對軟體工程師優渥的薪資與海量就業機會,大量非資工專業學子整合利用身邊的種種資源,競相開啟程式之路。

囿於幸存者偏差,旁觀的我們往往只看見工程師令人艷羨的高薪與「只有跳槽,沒有裁員」的平穩上升路徑,卻忽略了群體標籤下每一位拼搏在轉「碼」道路上的年輕人,在進入新領域時所做出的抉擇、面臨的挑戰。本文著眼於背景各異的跨域青年的真實經歷,為未來想轉進資工領域者提供一份參考。

▲  陽明交大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實驗室内,研究生易新旭正在寫代碼。跨專業申請研究所是非資工專業學生轉入CS(Computer Science)領域的熱門途徑之一。(照片來源 / 洪揚攝)

你也選擇CS嗎?

「我有個土木專業的朋友,當時是他們系專排第一,但傳統工科領域從十年前開始就一直在走下坡路,所以他一直想轉專業。」

坐在平時工作的電腦前,就讀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科學與工程研究所的易新旭,正向我們講述一個對他而言影響深遠的選擇,「後來我朋友申請美國的研究所,同時拿到UCB(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ey)土木工程和猶他大學(University of Uta)計算機的Offer。但令我們驚訝的是,他最後為了唸計算機專業,決定去排名一般的猶他大學。當時我下定決心要轉到資工,很大程度上是受了他的衝擊,加上就業前景、大環境趨勢等等,我就想試試看。」

「跨專業申請」或「跨考研究所」對於想進入CS(Computer Science)領域的高校學生¹而言,是相當主流的路徑,每年都有眾多畢業生做出與易新旭相同的選擇。據台灣知識庫統計,2021年研究所推甄中,資訊聯招持續為陽明交大最熱門系所,報名人數高達886人;僅近年來發展勢頭良好的「人工智慧技術與應用」專業,報名人數就154人,錄取率低至5.84%,頗有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之態。

陽明交大的大四學生林紀晴,在10月上旬遞交了國立成功大學人工智慧科技碩士學位學程的申請。此前,她還申請了國立清華大學資訊系統與應用研究所,接下來正是緊鑼密鼓準備面試的時候。「這兩所都是夢幻校系的定位。」林紀晴笑道,「成大的AI學程(人工智慧科技碩士學位學程)有兩位不同專業的共同指導教授,很適合跨領域的同學。」

與一般轉專業申請者相比,林紀晴的履歷更為與眾不同——她原為文組背景,從人文社會學系轉至外文系後,又輔修資工,並有在科技管理研究所擔任研究助理的經驗。比起不少單憑一腔熱情的轉「碼」者,林紀晴有著超前、清晰的生涯規劃。早在大一剛入學時,她便與資工系學生一同修習計算機概論與程式設計,為此她大膽退選與之衝堂的本系必修課。此後,由於人社系學生需在另一校區上課,給跨域修課造成了諸多不便,她便選擇轉專業至本校區的外文系,也因此找到在自然語言處理方面的興趣,將習得的多領域知識進行有機串連。

「我覺得對於自然語言處理這一塊,一是有興趣,二是也能做得來,三是大勢所趨吧,畢竟現在資工非常熱門。」林紀晴敘述著她確立自己感興趣的研究方向的經過,「不過其實我的興趣很多元,只要課表有空著,我都會去嘗試修不同科系的課,先不用侷限自己一定往哪個方向。」

▲  林紀晴畢業照。(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像林紀晴這樣,出於興趣以及對自身能力的評估而涉足資訊工程領域的學生,為數不少。自下而上的群體需求,與自上而下的時代浪潮交融,匯聚成一股勢不可擋的力量,推動高等教育不斷向跨領域、多元化轉型。早在2018年,台灣已有149所大學在推進各類跨域學程,這些學程的實施客觀上促使了有意願、有興趣培育第二專長的學生勇敢邁出第一步。以在推動跨域學習方面起步較早的陽明交大為例,其在不延長修業年限、不大幅增加學分數的原則下,全面推行跨域學程。學程的申請通過人數逐年上升,從105學年僅18人,到108學年已發展至203人

陽明交大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的大四生馬金良,就是一位跨域學程申請者。他來自中國遼寧省,儘管來台三年有餘,一開口仍是地道的東北腔。「我大二的時候跟電機系的女朋友一起上了一門『進階物件導向程式設計』,這門課激發了我對寫程式的興趣,感覺在這方面突然開竅了,後來我就打算雙主修資工。」

由於新冠疫情掣肘,整個大二下半學期,馬金梁滯留大陸無法返台,大三時才有機會正式開啟雙主修之路。由於起步較晚,必修課的衝堂問題難以調和,儘管曾在一學期超負荷地修完30學分,對馬金梁而言,要拿到雙主修學位,還是只有延遲畢業這一個選擇。多方權衡後,他改為申請跨域學程,同時提前修習研究所課程,為來年進入與大數據處理更為相關的資管所做準備。

今年同樣申請了資管所的,還有外文系的林紀晴。儘管他們彼此並不相識,但來自五湖四海的轉「碼」青年終會同歸於殊途。

▲  馬金良正在接受訪談(照片來源 / 翁思懷攝)

網路紅利的時代,年輕人的舞台

青年學子與資工的跨界相遇往往始於興趣,發展於對自身能力、素養的認知,最終回歸到對時代大方向的把握。第三次科技革命帶來的電子資訊產業形塑了社會的當下與未來,幾十年間新興技術不斷湧現,如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區塊鏈(Block Chain)、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s)⋯⋯ 高等教育資源也不斷往這些熱門領域傾斜,助力高新技術人才的培育。

雖然當前高校教育對於資訊技術人才的培養已頗具規模,但不斷出現的新領域仍有較大的人才缺口,創新型技術人才的培養仍有進一步擴展的空間。未來將會長期處於網路時代,而互聯網發展所帶來的紅利會讓計算機行業長期位於時代的「風口」²

易新旭在受到朋友刺激前,已對資訊工程產業未來的發展有自己的評估:「不管是媒體設備,還是物聯網、雲計算,可能熱點一直在變,但始終在這一個領域內。沒有真正接觸這個領域之前,你很難理解計算機的真實發展速度有多快。而傳統工科方面,因為經過了長期發展,已經很難有非常大的突破。即使真的出現新的『風口』,也應該是學計算機的人最容易轉過去。」

永不飽和的市場無疑為躋身CS領域的青年們提供了最為寬廣的展演舞台,與傳統產業的架構不同,資訊技術產業更多由年輕人來發展壯大。穩定清晰的職涯發展路徑、優越的薪資水平,均為吸引年輕族群開啟轉「碼」之路的主要動因。

「我學CS主要考慮的就是未來就業。」馬金良這學期也在積極籌備著假期進入大陸的互聯網大廠實習,「其實我一直想進互聯網公司,想做遊戲相關的工作⋯⋯我覺得現在的遊戲產業存在很多問題,希望能有機會貢獻一下自己的思維與想法。」

如他們一般,帶著自身專業領域的見解與鮮活的想法跨入資工的青年學子還有很多。游毓堂就讀於陽明交大「特殊選才」的百川系。他在17歲時赴美學習商業管理,後轉專業至生物科技,並在紐約石溪大學(Stony Brook University)接觸了一些程式設計課程。那時年齡尚小的他只單純認為程式「很酷」,待返回台灣後,他有了對時代趨勢與個人發展更為全面的考量,決定繼續選擇修習資工系的課程,為未來就業不斷積累優勢。「我原來就有做手機App的開發以及物聯網相關的小專案,所以更多是把程式作為一種工具,看專案需要用到什麼技能,再去有針對性地學習。」

▲  游毓堂正在主持活動(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工程師首先是個「人」

與一般媒體再現的內向拘謹、不擅言辭的工程師形象不同,這些跨領域或轉專業就讀資工的青年性格迥異、千人千面,其中不乏熱衷於社交或興趣愛好廣泛者。易新旭在大學階段身兼演講社社長、辯論隊隊長等職,多次組織跨校大型賽事,這些活動作為興趣愛好為他的大學生涯增添了不少高光時刻。

「我覺得工程師首先是一個『人』,那作為一個人他本身就有性格內向、外向之分。難道工程師中就沒有性格外向的嗎?難道經管、法學專業就沒有性格木訥的嗎?」易新旭分析道,大家會有這樣的刻板印象很大程度是工程師較為隔絕的工作環境使然,但要拋除這些顯性的觀念才能看見工程師真正的生活狀態。

以資工為第二專長的游毓堂也是一名擅長社交者,除擔任陽明交大學聯會分會長外,他也是學生計算機年會的總召,以期為程式教育在台灣的普及盡一份力。儘管他一度不敢確定自身的知識積累,是否會因專業跨度過大而缺乏主軸,但隨著不斷結識志同道合的夥伴,游毓堂逐漸整合自己跨越多個領域的經驗,更明晰未來的發展方向。「跨域幫助我更好地理解資工系同學的想法,跟他們更深入地交流與合作。」

在群體標籤下,我們時常看不見個體的鮮活的人,而這些刻板印象也會對我們自身價值判斷產生影響。當談及文組學生是否在學程式過程中存在更多障礙時,林紀晴直言道:「其實不會有人因為你是文組而有什麼看法,學習中遇到困難的時候,只要看到問題出在哪,就有辦法解決。只要自己想學,就不必因為是文組而有任何顧慮。」

文組經歷實則也正是林紀晴相比理工科同學的優勢所在,人類學、研究方法的訓練鍛煉與啟發了她的思維方式,而在外文系系統接受的語言學知識,更為自然語言處理技術的研究打下深厚基礎。

▲  林紀晴認為,不必因為自己是文組而對跨域資工有所顧慮(照片來源 / 陳冠羽攝)

黎明前的黑暗

每個行業都有其「黎明前的黑暗」³,炙手可熱的資訊產業亦然。互聯網的未來雖具有無限潛力,但產業發展已不復前些年極速擴張的態勢。在2013~2014年的「互聯網+」浪潮下,許多大公司突圍的關鍵策略是「拼人力」,降低門檻擴招大量工程師,形成網路時代新的「勞動密集型」企業,也因此不少工程師自嘲地稱呼自己為「碼農」。而這種低產能的擴張方式所積累的弊端終會爆發,表徵之一即為近年來全球科技業的大裁員 。狂熱減退、浮雲漸散之後,高速迭代的資訊產業更需要具備強大專業技能與創新能力的人才。

「現在互聯網行業門檻不亞於金融業,碩士是標配了。」資財系的馬金良感慨道。

入職門檻的提升無疑對跨領域學習者提出了更高層次的要求。今年是易新旭讀碩的第三年,前不久他剛送別了畢業的室友。每當被問及何時畢業,他總感到一股無形的壓力。

「我是零基礎轉到資工,什麼都沒學過,一開始找不到導師壓力特別大⋯⋯碩一課前我經常會熬夜看書,因為不希望第二天在課堂上什麼也聽不懂。」易新旭沈吟道,「其實學習本身不難,但如果過程中長期缺乏正面反饋,會讓堅持變得很痛苦⋯⋯不過在當初做出選擇的時候,就要考慮到並且接受這樣的結果。」

▲  在實驗室工作的易新旭(照片來源 / 洪揚攝)

即使是對自己的學業生涯有著明確規劃的林紀晴,也曾經歷迷惘時分。「我最多一學期修了32學分,當時還有不算學分的實驗課、還要參加研究項目等等,個人的休閒娛樂時間完全被壓縮。而且因為修的課太多,會很難兼顧到GPA。當時我有些迷茫,懷疑我這樣的努力到底會不會有收穫。」幸而林紀晴大一時就有一群一起跨域修課的好友,在感到失落時每每與他們交流,總會幫助自己重新振作。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困境和難處,等走過來之後回頭再看其實也沒什麼。而且所學的知識在不知不覺中都會用到,只是學的當下並不知道,所以都能恢復正向的思維。」林紀晴說道,餐廳的燈光將她的雙眸映得透亮,「對我來說,即使GPA不夠高導致推甄沒有上,也沒有太大影響。我覺得直接進入職場也能學到不一樣的東西,並不是說一定要走研究所。關鍵還是看你真正學到了什麼。」

每個行業都會有其黎明前的黑暗,但黑暗終究是光明的先導。或許正如《中庸》寫道,「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雖然跨域青年在紮根新學門的過程中,需要孤身走過漫長而寒凜的道路,傾注比本專業學生更多的汗水與心血;但只要終能整合自身所學,辨識出真正的心之所向,便也可以笑著說出:「及其成功,一也。」

 

文章註釋:
1   本文的「高校」為屬高等教育範疇的各類大專院校之統稱。「高校青年」含大學生、碩博士生以及應屆畢業生。
2 「風口」為中國互聯網行業常見用語,出自小米創辦人雷軍的名句「站在風口上,豬都會飛」,原句意為創業者應順應時代趨勢而動,找准「風口」方能成功,後衍生出「飛豬理論」「風口」等語彙。「風口」意為時代紅利集中賦能的熱門產業,在當今社會,尤指互聯網、資訊工程相關產業。資料參考自:T客邦
3 「每個行業都有它黎明前的黑暗」,出自哈佛才女許吉如於《青年的力量》欄目的演講。資料參考自:台部落
4    全球科技界裁員數據,取自Layoffs.fyi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