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軍突起 點亮後疫情生活的智慧家庭

「疫」軍突起 點亮後疫情生活的智慧家庭
:專訪易控智慧執行長周世泰

刊出日期:2021/12/21|文字:張雲筑|責任編輯:黃皓筠
全文共3128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疫情爆發至今已過兩年,大眾的活動從室外移向室內,更從實體轉向虛擬,當虛擬展覽、線上會議已經融入日常,為了創造更節能、高效的生活環境,許多家庭開始選擇智能家電、智慧家庭系統,也有不少企業著手嘗試居家辦公、智慧商辦空間等智慧生活科技。

▲  易控智慧生活科技執行長 周世泰 先生

默默耕耘十幾年 政府推動欲掀起產業革命

智慧家庭其實並不能算是新興產業,早在2009年,內政部利用政府資源推動IoT(Internet of Things)技術¹的研發與住宅智慧化的應用,例如:建置「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透過與各式設備互動向民眾展示建築智慧化技術的應用,推展智慧生活的新興住宅概念;並持續提出「智慧化環境科技發展推廣計畫」等中長程計畫,頒發智慧建築標章跟綠建築標章,希望透過IoT技術帶動產業革命。

周世泰最初服務的內政部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TABC),正是推展建築智慧化的第一批先鋒。離開建築中心後,他便合資創業開發智慧化整合方面系統。周世泰表示:「現在想想,當初也算是沒有想清楚,走得太快、想得太快,如今十年過後,現在還留在這產業的廠商估計都剩不到一半。」雖然有政府支持,然而IoT技術直至近年才逐漸成熟。早期創業的廠商常淪落至技術跟不上投資速度、產品不穩定等狀況,在沒有智慧型手機、平台、介面等觀念的時代,許多產品無法確保日後維修的狀況,多數的新創公司皆因此無法生存。

▲  智慧家庭為一種利用IoT物聯網技術、連接網路系統,整合住宅環境內的各項感應器、資訊家電,以提供更舒適、便利及安全的生活服務,目的是創造人性化的居住環境。(圖片來源/易控智慧生活科技)

缺乏統一標準 靠價格與客製化突出「西」圍

台灣智慧家庭公司面臨多項挑戰,即使如今IoT技術早已成熟、民眾也逐漸接受智慧家庭的觀念,由於台灣公司普遍規模過小、缺乏國際化的合作與銷售經驗,相較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西方大廠品牌,長期處於競爭劣勢。住宅的使用期限很長,消費者一來難以相信任科技的發展,擔心產品使用感不佳,花錢買到的反而是「麻煩」。

二來則是不信任銷售的公司,害怕公司倒閉後,無法尋找替代維修服務,自己會成為「系統孤兒」。以歐洲為例,歐盟成立KNX協會並設定統一國際標準²,西門子、施耐德、艾波比等歐美大廠皆在相同平台下各自發展,因此產品可以互通相容;然而台灣目前並無一個共同標準,所有公司都宣稱自家產品最好,證明全憑過往案例與進場時機。沒有共同規範之下,彼此的系統互不兼容。從消費者的立場來看,未來產品壞了可能沒有人幫忙維修,自然會有疑慮。

周世泰也表示:「台灣公司的優勢在於價格便宜、客製化,我們的軟體彈性就很大,可調、可變、可修改,能依照消費者真正的所需去修正,這就是我們跟國外廠商的不同。」台灣新創公司跟國外大廠最大的區別在於彈性客製。軟體的撰寫與硬體的整合,一切都是為滿足消費者需求。用不同方式設計規劃,使產品貼近生活、易於使用,讓房屋知道客戶的習慣。

幕後「疫」把推手 科技習慣帶動家庭智慧熱潮

根據英國商業分析公司Omdia報告,2025年全球智慧家庭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785億美元,預估2020年至2025年智慧家庭產業的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將高達24.1%。儘管近兩年因為疫情導致全球經貿動盪不安,智慧家庭市場依然有望實現非凡的增長,周世泰也透露易控智慧近兩年的營業額是以倍數成長。

早在今年三月,德國市場研究公司GfK就提出研究,指出英國智慧家電銷量因為疫情封城,人們居家時間增加而大幅提升。台灣疫情並沒有像國外一樣嚴峻,智慧家庭市場的成長趨勢與疫情究竟有無關係,周世泰提出另一個觀點:「我自己傾向認為是因為電動車的進步,智能手機、智慧車的發展帶動民眾習慣科技進入生活這件事,大家也開始能理解、相信IoT的成熟。」民眾接受科技進步、時代推動的洗禮後,也開始對科技、對智慧產業產生信任感,加上價格逐漸平民化,便選擇嘗試、接受智慧家庭的可能性。

周世泰直言:「許多業主找上我們時都說,這個東西不做就落伍、自己要跟上時代等,加上一些室內設計師的裝修手法不再擁有新意,使智慧家庭成為消費者裝潢的選擇方案之一,當然最終決定權很大還是源於價格。」但他同時也有提醒,設計智慧家庭最重要的還是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一昧追求最新的創意、流行的技術,甚至朋友的「同款」,每個人心中關注與重視各有差異,對於生活模式的憧憬也大相逕庭。

外商新寵兒 更多元繁複的智慧商辦

不只關注智慧家庭,易控智慧也經手智慧商辦的設計。相較智慧家庭,智慧商辦其實是更複雜的領域。周世泰表示:「人數不一樣,設定的情境也就不一樣,不只系統要更穩定,考量的層面也要更廣泛。」例如:安全層面上的保全系統門禁、訪客管理的短時效人臉辨識、監視器推播;節能層面上的飲水機、空調電燈、事務機開關;舒適層面上則更講究,控制門窗開關維持空氣品質,使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小於600ppm,員工才不會想睡等。

周世泰坦言,在台灣致力於智慧商辦的公司其實不算多數,大多是前來規劃企業總部,他們將辦公空間視為一種展示,一來是向來訪的客戶展示公司的先進與智慧,二來是將IoT系統視為微型管理階級,方便定期檢視與控管以達到節能目的。因應防疫需求,許多外商公司鼓勵居家辦公,選擇縮小辦公空間,將辦公室改為非固定座位形式。周世泰分享:「在這樣的案例,我們是設定員工前來辦公時先人臉辨識,然後系統就會分配通知他今天的座位在哪,同時開啟座位的電腦、電燈、插座等設備以供使用,電腦會自動登入你的帳號,你的資料、通知也都會顯示出現。」

▲  易控智慧從前期規劃施工到後期軟體建置,一手包辦智慧商辦系統。(圖片來源/易控智慧生活科技)

邁入智慧家庭 溝通協調必不可少

無論是智慧家庭或智慧商辦的建造,都須特別注意與各工種的接洽。雖然設計智慧家庭其實就是設計一種生活模式,但回歸房屋本身,它依然是一個工程環境。周世泰直言:「即使有繪製規劃書與完整施工圖,仍無法避免有些傳統工班不了解這種智慧化工程的問題。不過施工一定是要互相配合,中間不管是設計師、木工、水電、家電影音等,都是要去溝通接洽的。」智慧化工程其實是很細節的工作,從軟體、硬體、施工到溝通,都是一門藝術。

▲  周世泰認為智慧家庭的設計中,工程師其實是擔任協調者的角色。(圖片來源/張雲筑製)

智慧商機潛能無限 下一步該怎麼跟上?

如同Omdia所評估,周世泰對智慧家庭產業的前景也相當看好,他表示:「以智慧車崛起的趨勢來看,當未來智慧化成為住宅的標配,市場規模是很大的。我們現在一年做差不多兩、三百戶,但兩、三百戶占全台新屋交成的總量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說還有舊屋改造的部分,這都是未來商機。」

然而,智慧家庭的整合設計跨足太多領域,不光是軟、硬體整合,從設計、技術研發到施工安裝都是整體產業所需的能力。周世泰說道:「台灣做軟體的人普遍不懂硬體。IT³的人很足夠了,但硬體部分也是居家智慧化需要重視的,如果要將資料上傳到IT上就要夠了解設備,尤其是相對低階的設備,像是冷氣、燈光等。台灣在OT整合這塊一直都缺乏人才,公司也都是一個個從頭訓練。其實智慧家庭設計就是控制這些硬體,只做雲端是沒有用的,資料無法上傳,就無法分析數據,更沒有後面的一切。」

對於未來想踏入這塊產業的學生,周世泰表示不一定要具備什麼特別的背景:「在IoT的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清楚學習的是什麼,現在市場需要的是什麼,不管軟、硬體都要有所涉略才能成功。」智慧家庭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產業,也許台灣想要跟上這波「智慧化」浪潮,除了從消費者角度普及住宅智慧化的觀念、產業方面也鼓勵政府提供更多補助或國有建築智慧化的公家案件合作機會,最後更可以思考如何從教育層面著手,系統化培育相關人才。

¹  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指任何可以連線至網路,並結合感應器、軟體或其他科技技術的設備,用以傳輸和接收其他設備資料。
²  KNX國際標準:商業和建築自動化的開放標準,目前被批准為歐洲、美國、中國等國家標準
³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軟體資訊科技。

⁴  OT(Operation Technology): 硬體工業操作技術。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逆勢出擊?Simplism簡單保養創辦人戴育旻:4個原因,保養儀式永續不敗

刊出日期:2021/12/17|文字:洪苡閔|責任編輯:張雲筑
全文共2987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2019年新肺炎肆虐全球,各國漸施封城政策,台灣也無法倖免於難。然而,疫情的影響對經濟的衝擊已經遠超出了傳染病本身,不只民眾外出意願的降低、防疫政策的全面升級也大大影響了觀光、零售、旅遊、餐飲的內需市場。 疫情初期,還貴為疫情新寵兒的純淨保養品牌,也因為整體環境嚴苛,導致消費者購買預算降低而面臨許多挑戰,Simplism簡單保養戴育旻經理卻說: 「保養的需求其實是亙古不變的,因為保養這件事很特別。」 深知業界多重困境的他,為什麼會保持如此樂觀的態度?保養需求真的那麽強勁嗎? 根據《喀報》2021疫情保養習慣調查,發現有58.3%的人還是保持著每天的護膚、保養習慣。戴育旻接受《喀報》獨家專訪進一步指出,「疫情期間保養的兩個重點主要是抗痘、跟修護。」

▲  簡單保養化粧品有限公司戴育旻經理(圖片來源/簡單保養)

戴育旻 Davin Dai

  • 現職|簡單保養化粧品有限公司 總經理
  • 出生|1982/8/28
  • 學歷|政治大學廣告系碩士班
  • 經歷|

2007-2008  媒體庫傳播股份有限公司 媒體企劃

2008-2014/5   普羅生化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行銷企劃

2014/6  創立簡單保養化粧品有限公司 迄今

  • 品牌經營理念|科學、實用、簡單
▲  簡單保養乳液(圖片來源/簡單保養)

遭逢「疫」變,更要把握宏觀環境的現狀

麥肯錫管理顧問公司去年發表了一篇洞察報告《How COVID-19 is changing the world of beauty》,並提出兩大趨勢將成為美妝保養潛藏動能,首先是寵愛自己熱潮(pampering trends),接著是自己做美容趨勢(DIY beauty care)

在面對疫情所帶來的各種經濟損失都來不及了,保養品牌業者又該如何消化以上資訊與潮流,並且做出相對應的改變?戴育旻在受訪時,提及疫情實質上「改變了什麼」、「不能改變什麼」,才是業者在面對產業變革前需要思考的命題。唯有這麼做,才可以陪伴消費者走過好幾個年頭,而非只是名震一時。有了上述的思考框架,戴育旻分析,護膚、保養產業永續不敗的原因大體上可以分為四點。

雖然「愛漂亮」的強勁需求本身就是產業推進的一大動能,但「還原真實」才是保養市場的實質價值。

第一、是「習慣」本身

戴育旻分享,簡單保養的受眾大概落在15歲到45歲,從青春期到40歲中年族群,甚至媽媽還會幫自己的子女添購保養品以從小為其建立護膚習慣。

在這樣穩定、強勁的需求之下,疫情嚴峻,簡單保養的消費者輪廓可以說是幾乎沒有變動,在疫情最嚴峻的5~6月期間,業績下滑比例也控制在10%以內。

戴育旻也表示,業績上的變動不會只是因為疫情這單一因素,也跟品牌的經營與理念溝通有關。如果能將消費者心中期盼的效果落地,護膚儀式將永續不敗,因為消費者知道:這些習慣一堅持就終身受益。

疫情期間保有護膚習慣之受眾比例。(圖片來源/喀報2021疫情保養習慣調查問卷

第二、「口罩痘痘肌、敏感肌」效應

根據《喀報》2021疫情保養習慣調查,發現約有14.4%的受眾在疫情期間開始採用新的護膚品牌,部分民眾表示單純想換個產品用用看,但在多數願意採用新護膚品牌的消費者當中,多半是受疫情所趨,才開始尋找更「精準高效」、「簡單純淨」的護膚產品,「戴口罩悶痘,考慮調理膚況的產品」、「居家時間變長,遇到爆痘期就開始用酸類」、「前一個品牌感覺沒效果了」。

除此之外,更有人表示因為待在家的時間拉長,護膚程序可以比較完整進而添購新的保養品,值得一提的是也有消費者表示正是因為居家時間拉長,不需要過度滋潤的保養品,成分單純、無酒精、無添加的產品正符合這些居「疫」人的需求。

簡單保養正是搭上這股消費熱浪,應證了科學、實用、簡單的產品才是後疫情時代的關鍵市場,在家也要莊重的對待自己、精心護膚以能提升整體生活質量與格調。

疫情前後人們對外表注重程度之轉變。(圖片來源/喀報2021疫情保養習慣調查問卷

第三、自媒體的發達與興盛

其實在社群媒體蔚為當道的時代,容貌焦慮就已經成為一種新興的文明病了,為了展露自己最美好的一面,「膚況」是十分關鍵的因素,戴育旻玩笑道:「雖然說現在有濾鏡這東西,但我相信大家還是渴望「真實」,畢竟內與外相符是很重要的事情。」

因此,簡單保養會在粉專中教育消費者:肌膚的健康除了生理因素以外,心理因素也佔了一大部份,人天生都愛漂亮,適度的追求是正常的行為,但無須過度,因為最好的肌膚狀態,生理心理都必須被照顧到,畢竟,情緒壓力也是影響膚況的一個重要因素。

第四、護膚的實質意義

回到根本,人就是想要看起來美美的。

 你的皮膚狀況

隱藏著你人生的原貌

日益商業化的現代社會裡,時常看到這句話:「你的膚質,決定你80%的顏值。」先不論身外這層皮囊對人生會帶來多少影響,一個人的膚況,其實還能體現人體的生理情況。

舉例來說,出現雀斑、暗沈、粗糙的皮膚,背後代表的是熬夜、營養不足、生活不規律;而討論到更棘手的狀況時,例如痘痘肌、敏乾肌、酒糟肌,背後的成因更可以細分為遺傳因素、心理因素、內科疾病、藥物反應及外界變化,不可否認地,上述這些因素讓我們微笑著、流淚著度過每一分鐘,迎接事業、財富、智慧與快樂。

當世人討論到所謂「乾淨的外貌」時,不會再說「執著美貌」是一種淺見,因為疏於保養,可能顯示著對生活的疏忽、飲食的不均衡及健全心智的消彌。

優秀的人不是因為有一個好的習慣,而是一種紮根於內心深處的精神氣息、自然而然的生活模式。

保養之所以是一種儀式,是因為它需要飽含意義去做。關於護膚,有些人在沐浴完、有些人則在更衣後,不只是護膚時機,護膚程序也因人而異。然而,眾多形式中還是具備某一共通點,那就是「期待」,保養儀式一定程度上承載著消費者對未來生活的想像。長期的習慣,背後都代表著一種嚮往,不管是期望達到的皮膚水準、憧憬健康的膚況所帶來的生活氣息以及隨之而來的自信飽滿、氣質翩翩的生活想像,對於消費者來說,護膚保養已經不是一種可有可無的睡前活動,而是一種毋庸置疑的人生投資。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We Are Here to Hear Your Voice:專訪竹謙科技創辦人—黃筑萾

刊出日期:2021/12/8|文字:黃皓筠|責任編輯:洪苡閔
全文共3379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本文將呼應#YOLO專題一《疫情之下,你該拿資訊焦慮怎麼辦?》,帶你一窺後疫情時代下日漸受到關注的心理健康需求,將如何透過科技創造新生活模式。

有時,意外總是來得讓人猝不及防。擁有心理輔導專業的黃筑萾未曾想過憂鬱症會成為她人生中重要的插曲。訪談中的她爽朗、侃侃而談,讓人難以想像曾經陷入負面的泥沼,甚至險些將自殺念頭付諸實行。過往的傷痛仍然歷歷在目,然而浴火重生後的黃筑萾從自己身為心理健康工作者的角色,與曾為憂鬱症患者的角度重新出發,思考著在如此劇變的社會中,大眾心理健康的真正需求是什麼?懷著將那些受困於負面情緒的人們走出低潮的理想,由黃筑萾帶領竹謙科技開發的 Here Hear APP問世,藉由新創科技的使用,讓人們看見心靈照顧的全新模式。

▲  隨著憂鬱症患者人數不停攀升,曾經也為憂鬱症所困的黃筑萾,於2019年推出Here Hear APP,希望以AI作為核心技術解決大家的心理健康問題。照片提供 / 黃筑萾

You have to have faith in yourself

創業對於從零開始的人無疑是一個龐大的壓力,金錢的負擔、與投資人的周旋、希望創造影響力的期待等等,都是黃筑萾肩上的重擔。然而,憂鬱症所帶來的創傷,在痊癒以後深刻的烙印在黃筑萾的骨子裡,時時提醒她創辦竹謙科技的初衷——「引領著受心理問題所苦的人們,走出困境」,更告訴著她甚麼事都沒有比自己的快樂與幸福來的重要。

問:您會怎麼定位憂鬱症這段人生中最辛苦的時期?

答:憂鬱症對我來說其實是一份禮物,但我會慎重地使用這個詞,因為對於很多在受苦的人他們並不這樣想,會這樣說也是我撐過了最辛苦的時期。罹患憂鬱症前,我很少經歷一些生與死的思考,它幫助我看清楚甚麼才是生命中重要的事。或許今天、明天就會死,我不在意旁人的眼光,只希望在這個當下,我能做真正讓我感到快樂、值得讓我實踐與付出的事。「You have to have faith in yourself」,人的一輩子有很長,即便在這個時點裡痛苦像是永無止盡,好像也看不見任何盡頭,但我們必須知道也必須相信,自己是暫時停在這裡,並非永遠。

聽你想說的、說你想做的

經歷了一段漫長的治療,黃筑萾將自己從憂鬱症的深淵拉出。想到住院期間嚴重失眠,卻無從找到解決工具的她,便決定利用科技為為心理健康問題所苦的人們找到出路。而科技正如同一扇窗,打開後能夠使用戶看見外面的世界,並循著光亮走出低潮。竹謙目前主力開發的Here Hear APP,使任何人都可以隨時對著它說出自己正面或負面的心聲,同時配合聽心聲、匿名鼓勵回饋功能,讓用戶感到自己並不孤單,進而達到療癒的效果。除此之外,人們也能藉由Here Hear的 AI 聲紋情緒檢測,追蹤、管理、改善自己的情緒,保持身心健康。

▲  Here Hear 運用敘事療癒、正念冥想、音樂療法等實證心理療法,結合 AI 與大數據等科技應用,幫助使用者改善心理健康。(影像製作/黃皓筠)

問:擁有心理輔導專業的您為何會選擇以創業來服務社會?

答:當然我也可以繼續待在諮商室或醫院的精神科等著人自己來,然而因為社會的汙名化、諮商師有限、價錢等各種原因,無法接觸到這類服務的人數不勝數。看見這麼多對於心理健康的需求,我決定要以另一個角度來切入我的本業。如果可以將心理健康服務完美納入並整合於科技當中,一定能為世界帶來實質有效的幫助。

問:請問您是如何將自己當初憂鬱症的經驗與創業和Here Hear的開發結合?

答:還沒痊癒時,我常常半夜會有負面情緒、起來哭。對憂鬱症患者來說半夜是最危險且有高自殺風險的時期。也因為在半夜,往往使我們難以找人傾訴、求救,因此竹謙希望透過Here Hear來解決這個問題。阻絕留言的這項功能,讓用戶們一開始都滿困惑的。但有時候不是你說了什麼能夠鼓勵需要幫助的人,反而不說甚麼才是真正的陪伴。我們讓使用者了解在這裡也有很多人承受著不同的痛苦,他們並非孤身一人,而且也有人在聆聽著他們的傾訴。Here Hear這個社群就是一個匿名的、抒發心事的,且永遠非常安全的一個環境。只要竹謙科技還在,我們就會保持這樣的數位空間,讓社會上的人都有機會在上面說任何事。

專業再出發、看見社會需求

傳統的心理諮商,是一對一並且很深入的服務一個人,引領他從黑暗走向光明。而竹謙以科技的角度切入心理健康領域時,放淺服務深度並延展廣度,希冀透過Here Hear,以人人可負擔的方式最大化服務的觸擊率。台灣的心理醫療產業中,竹謙可說是領頭羊,黃筑萾更認為自己身負著塑型心理健康科技態樣的責任。秉持著「做對的事,在對的時間點幫助更多需要的人」的堅持,未來黃筑萾也將把服務範圍擴及到輔助診斷以及醫療追蹤,利用核心的AI人工智慧語音技術,整合從自我照顧到醫療端的完整服務。

竹謙科技為人們打造從自我照顧一路至病症痊癒的最完整服務。(圖表製作/黃皓筠)

問:Here Hear APP的部分是會想要達到心理醫療上的分流嗎?

答:竹謙科技產品線的規劃,從自助工具開始,也就是我們的Here Hear APP。人們可以透過下載一個APP,藉由情緒檢測來達到自我照顧的效果。除此之外,我們也計畫將服務擴及到AI輔助醫生或求診者診斷的範圍,來解決人們對於求診可能會感到害怕,或是不知道該如何處理的難題。最後,竹謙也會在醫療端點著墨,無論是心理或藥物治療,都需要密切的追蹤來維持效果。我們希望一個人接受治療後,能透過科技去輔助他回診,克服心理問題所帶來的無力感。因此,你可以看到我們希望能透過核心AI語音技術,將一整條心理健康服務線打通,然後empower傳統工作者去服務更多人。

疫情之前、疫情之後

新冠肺炎肆虐全球之前,現代人的心理健康問題已然嚴重,只是遲遲未浮上檯面。研究顯示,去年全世界有40%的成年人產生了憂鬱與焦慮。長期悶在家讓健康的人變得不健康,(潛在)憂鬱的人也變的更加憂鬱,導致自殺率大幅攀升。因此,黃筑萾看見了心理健康科技在未來扮演的重要的角色,因為所謂的「不健康」不再只是得到肺炎,而是明明身體健康,卻因為長期居家而變得不快樂、憂鬱,甚至自殺。

問:竹謙科技成立不久就遇到新冠肺炎肆虐全球,疫情之下,竹謙科技面臨了怎樣的影響?

答:2020年的首波疫情爆發,為Here Hear帶來了150%的用戶成長率。今年我們在海外公開服務內容,也得到巨大的迴響。Here Hear 10萬人次的使用者其實有很大一票是來自海外的華人,因為他們在當地得不到中文的心理健康服務,加上疫情的關係也無法回到台灣。同時,竹謙也參加了高通的創業創意競賽,和各國企業的接觸中,發現全世界都需要像我們這樣的服務。所以除了專心做好正在開發的技術,我們也想要更快拓展海外市場,幫助更多需要的人。

專注當下,做那個最真實的自己

對於黃筑萾來說,不需要把每一件事都框架得非常功利主義或是具有目的性。若一件事在活著的當下能夠使自己快樂,就應該忠於自己的感受,勇敢放手去做。一如20幾歲的她認為當時就是最好的時機,沒有小孩、房貸,有能夠放手一搏的創業本錢。經營竹謙科技固然是一條充滿艱辛的道路,然而黃筑萾還是堅持著她的信念,依然做著讓自己感到幸福的事並且樂於助人。深信著自己的心態就像養分一樣,持續的滋養她,讓她成長為真正的自己。

問:從經歷憂鬱症到創業以來,不管是在竹謙的心血成果,或是對抗憂鬱症的過程,有什麼感觸是您會想分享給年輕世代的?

答:生活在這個世代的年輕人,將要面對疫情之下社會的巨大變動,所以內心會感到徬徨與不安,不確定自己要往哪個方向走,或者是不確定自己究竟是什麼樣的人。我會想鼓勵他們不要著急,忠於你自己、去思考你是誰、你相信這個世界是如何。其實每個人在不同的時點都可以有不同的樣子,所以不要去焦慮、設限幾十年後自己的模樣。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Restart -《 2973 · 愛就起身 》

刊出日期:2021/11/17|文字:林婷美|責任編輯:鍾思綺
全文共2520字,閱讀大約5分鐘的時間

此篇長圖文傳達了真誠的內容和溫暖的文字,同時展現使用傳播科技(文字、語音、影像以及多媒體溝通)的不同之處,帶您了解長時間離家在國外的大學生,如何在疫情下維繫與家人之間的遠距關係。並從獨立在外的生活中,發現自己日常習慣的改變,以及追求理想的道路上,因忙碌而忽略家人產生的自我責備,但在遠距中學會了嘗試與家人換位思考;身在不同時空背景下,如何關心對方施打疫苗後的健康狀況。最後鼓勵遊子們在這疫情的艱難時期,繼續努力為愛而行,把握人生的當下。

先別急著走~

花費幾分鐘時間填寫問卷 ⬇️
#YOLO gift card — 專屬您的數位禮物
即可領取你的生活微甜提案!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從工程師到咖啡師,從零開始試試看

beverage breakfast brewed coffee caffeine

從工程師到咖啡師,從零開始試試看

刊出日期:2021/11/10|圖文:古子寧|責任編輯:林婷美
全文共1850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2020年,COVID-19迅速的擴散至全球多個國家,造成一場影響全球的大瘟疫,大家的生活也在疫情之下有了改變、許多計畫延宕,可能對於未來不確定性增加。在這樣的情形下,原先在新竹科學園區擁有穩定工程師工作的蔡仲堯,仍然決定轉換跑道,創立屬於自己的咖啡品牌——黑木咖啡。
▲  黑木咖啡的咖啡豆及簡易的沖煮器具。(圖片來源 / 黑木咖啡

擇其所愛,轉換跑道挑戰自我

蔡仲堯在過去的工程師職涯,累積了足夠豐富的經驗,對於工作已得心應手,每天去公司就是處理例行公事,在原先工作做滿五年時,覺得是時候給自己機會學習更多事物。

作為咖啡愛好者,咖啡是每天不可或缺的飲品,在研究所時,機緣巧合下與同學們接觸到了手沖咖啡,而對咖啡產生了更濃厚的興趣。他認為原先的工作做到一個階段,去年處於疫情之下,仍然決定辭職轉換跑道,給自己時間去鑽研喜歡的事物——咖啡。

創立屬於自己的品牌黑木咖啡這件事,蔡仲堯說到最剛開始只是想嘗試、挑戰自己在一個新領域的程度及能耐,因為轉換跑道一切都是全新的開始,一切歸零後,沒有完整的規劃就且戰且走,再慢慢摸索學習。 

▲  黑木咖啡的Logo,結合過去所學及家庭背景設計而成。(圖片來源 / 黑木咖啡

結合原先領域,找出自己的獨特性

蔡仲堯過去是在公司裡擔任員工,因此工作基本上就是做好被指派的事項,然而轉職並創立自己的品牌後,他開始有了截然不同的工作經歷,必須開始去學習、了解如何創立及經營,要懂得去發現自己和他人的不同之處、挖掘自己的特質,可能是有趣的故事、原先專精的領域及特殊的背景等,也要更懂得強調及展現和他人不同之處。

由於就讀理工科系且原先在科技業工作,會較注重數據、科學的東西,而烘焙及沖煮咖啡在近幾年開始較有科學系統化,不再像過去大多都靠手感、經驗,因此他認為過去所學習的知識,亦能運用在咖啡的數據記錄上,例如烘焙溫度、時間等。

品牌的命名及Logo的設計也同樣結合了過去所學及自身家庭背景,蔡仲堯希望自創的咖啡品牌能帶給人較為安靜、放鬆能夠沈澱的意象,取黑色的「黑」因為黑色給人較為沉靜的感覺,「木」是因為自身家業跟木頭有關,因此取名為「黑木」,英文是Silent Woods也就是寂靜森林,以本科專業而言,學的是與聲音工程相關,而黑色帶給人的氛圍是寂靜,森林就會令人聯想到樹木。黑木咖啡的logo外型是一個木頭,上面的圖案是一個咖啡豆,而木頭中間的紋路其實就是電路PCB板的線路,也就是結合之前所學將聲音、顏色及家庭背景連結,設計出能夠代表個人特色的品牌。

▲  今年四月於高雄高鐵站新光三越設立臨時櫃。 (圖片來源 / 黑木咖啡

疫情之下,處之泰然

COVID-19疫情影響了大家原先的日常,也造成人們的計劃、安排被打亂。蔡仲堯也說到被疫情影響的規劃,原本預定今年開幕的實體店面延遲到明年,以及要去百貨公司設臨時櫃的事宜也得順延或取消。然而面對疫情,他沒有覺得帶來很多困難或感到焦慮不安等負面情緒,因為品牌最剛開始販售咖啡豆就是運用網站及社群作為主要平台,較不受到疫情衝擊。

他也分享到很幸運能在今年四月疫情較為趨緩時,在高雄新光三越高鐵站出口設臨時櫃,不僅學習到一些專櫃經營、營業流程等,更重要的收獲是每天接觸到滿多不同類型的人,而認識到了新的顧客開拓客源的同時,也能夠結交新朋友。

▲  於新光三越設立臨時櫃時,仔細專注沖煮咖啡的蔡仲堯。 (圖片來源 / 黑木咖啡

咖啡就是生活,保持熱忱持續精進

蔡仲堯認為咖啡是自己喜歡的事物,不擔心會失去熱忱,再加上咖啡是食品科學,對他來說是個還沒那麼了解的領域,而咖啡本身也有很多新的事物在發展,因此需要持續收取新知並努力學習,嘗試去發掘許多待探索的未知事物,唯有不斷精進自身,才能夠超越現階段的自己。

現在市面上有愈來愈多咖啡廳及網路販售咖啡豆的店家出現,黑木咖啡希望能做出和現在市面上有所區別的品牌,主打專精於咖啡本身,讓品嚐咖啡的人能夠更加了解咖啡,像是不同產地的故事、咖啡發酵的知識、咖啡沖煮的方法、咖啡烘焙的特性等,在對於咖啡有更深入的了解後,會對於咖啡有更深層的喜愛,也可能如蔡仲堯將咖啡視為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找到真正喜歡的事物並實踐

2020年,COVID-19的迅速擴散,打亂了大家原先習慣的生活方式,許多過去沒有的事物都因疫情而有了轉變,也讓我們更加發現生命的無常及寶貴。儘管在面對疫情之下,黑木咖啡創辦人蔡仲堯仍選擇辭職轉換跑道,把時間花在自己真正喜歡的事物。找到自己喜歡的事物並努力實踐的人,就會充滿熱忱並閃閃發亮。沒有人可以回到疫情還未爆發的過去,但可以從現在更加思考、探索喜歡的事物並嘗試實踐,或許疫情是一個新的開始,因為只活一次更要把握每個當下。

先別急著走~

花費幾分鐘時間填寫問卷 ⬇️
#YOLO gift card — 專屬您的數位禮物
即可領取你的生活微甜提案!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疫情之下,你該拿資訊焦慮與自身情緒怎麼辦?

刊出日期:2021/11/03|圖文:鍾思綺|責任編輯:古子寧
全文共1619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疫情期間的資訊選擇與自身情緒可謂息息相關,如何篩選對自身有益的資訊與調適疫情期間緊繃的身心狀態?這篇文章絕對有你需要的!

▲  網路上充斥著與Covid-19疫情相關的資訊。(圖片來源 / Unsplash

你應該要知道的「資訊焦慮」

暴露在過多與自身生命攸關的資訊中,難免令人無所適從:當你看到符合自身條件的敘述時,會不自覺將自己投射其中嗎?

在高機率接觸到病毒的環境中,我們經常身體微恙但卻誤認自己身患絕症,上網查找相關資訊,很可能會得到過於誇大的情況以至於被誤導,導致自己的身心理健康每況愈下,網路自診症(Cyberchondria)即是該種情況。

許多中老年人因疫情而無法動身前往醫院,便常聽信親友的偏方或自己上網搜查病情及症狀等相關資訊,而導致心理壓力大增;部分年輕族群也因為對疫情不具備足夠知識,而常誤以為自己感染了新冠肺炎,造成不必要的誤會及恐慌。

▲  資訊焦慮解決五步驟。(圖片來源 / 鍾思綺製)

關閉螢幕、閉上眼睛休息一下,這些資訊真的實用嗎?與其接觸不必要的資訊,不如遠離3C,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身上。有些事情已經發生了,或許可以專注當下,著手讓現況不同以往。

唯有自己,才擁有主導一切的根本之力。

假資訊手法大揭密

疫情期間,居家或實體上課、辦公的人們,都身處在資訊的洪流中,只要接觸各式各樣的媒體,疫情的相關資訊即會隨之湧入。適時吸收並發掘周遭的資訊固然是好事,但若過度服用將會對我們的身心造成危害,嚴重時甚至會產生心理疾病,在疫情期間將二度重創我們的生活。

董氏基金會的華文心理健康網指出,在三級警戒期間的台灣,年輕母親的壓力相對較高、緊張型的年長者會變得更加焦慮,進而出現失眠、心理健康問題。

疫情期間,新聞媒體無不充斥著關於疫情趨勢、醫療人員搶救病患性命、國內外經濟損失、疫苗供需不平等負面報導。民眾可能因日常行程脫序而面臨極大生心理壓力,若再過度關注該類別消息,可能對跟上疫情趨勢的目標背道而馳。

▲  資訊沉浸的惡性循環與改善建議。(圖片來源 / 鍾思綺製

「喝大蒜水可以治療新型冠狀病毒?」疫情期間人心慌慌,有心人士傾向利用該次機會操弄民眾的心理,趁機推銷產品或散播不實資訊操弄局勢,你有沒有不小心上當過?當我們知曉了假資訊散播者的常用手段,即可提升警覺意識,若對該資訊有疑惑,仍需再三查證,避免更多人受騙上當。

2021年5月時,社群平台Line曾流傳一則關於不實補助之消息:「行政院決議,每人補助疫情援助金新台幣10,000元」,並提供另一個連結供民眾查詢詳情。該消息看似令人心動,實則為可能使你惹禍上身的假消息!

面對可疑訊息時,可先利用政府及民間相關平台(如:事實查核中心、LINE訊息查證)查證,確認該消息為真後,再轉發分享也不遲,否則散播不實資訊將造成誤信者的損失,更可能觸法並遭受嚴重的法律制裁。

▲  假資訊來源與常用釣魚手法。(圖片來源 / 鍾思綺製
PEACE五步驟保護你!

「我很常往返學校與家裡,即使做了萬全準備,但還是很怕遭受病毒波及,因此會特別關注自己所在地區的疫情資訊……」陳同學停頓了一下,「之後看到某地區今日確診人數及死亡個案時,很常會讓我心情低落,導致即使疫情好轉,我也不敢鬆懈。」

「然後我爸媽的工作是會因警戒提升而被迫終止的類型,他們時常關注疫情資訊,並盼望自己的工作能早日回歸正軌;即使警戒等級已下降,他們仍會憂慮未來是否又回歸三級警戒並失業……」陳同學語帶憂慮地說著。

上述的情況,你是否曾有耳聞又或許親身體會過呢?

這些都是真實發生在疫情期間的故事,有人因為疫情失去性命、失去唯一收入、失去與親人見面的機會、失去自己的平凡生活……,每個人經歷的情況輕重不一,在我們療傷的同時,經常接觸到的訊息讓你感到失意,而在他人或自己陷入低落及無助的情況時,我們該如何跳脫現況,努力掙脫負面情緒呢?
▲  衛福部提供的疫情期間舒緩焦慮之五步驟。(圖片來源 / 鍾思綺製
疫情期間的生命反思—You only live once!

疫情之下,生命顯得更難能可貴,短暫且可能轉眼即逝,任誰都無法預測明天。在病毒的肆虐下,我們時不時地會著急、焦慮、恐懼……這些情緒雖無法避免,但冷靜再尋求解決之道是最可靠的方法。

身處在資訊的中心點是把雙面刃,但若能適量汲取並釐清自己所需,將會是破除流言迷思、辨識大局的利器!而每個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與其永遠留在風雨中,不如打起精神收拾好心情,繼續跟在乎的人們一起共同支持走下去!

先別急著走~

花費幾分鐘時間填寫問卷 ⬇️
#YOLO gift card — 專屬您的數位禮物
即可領取你的生活微甜提案!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