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沒想過的粉絲文化:追星之下,4個自我認同的秘密

你沒想過的粉絲文化:追星之下,4個自我認同的秘密

刊出日期:2021/12/21|文字:李安琪|責任編輯:姚怡均、張子烜
全文共2886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2018年後,韓國流行音樂(K-pop)拓展全球,防彈少年團、BLACKPINK、TWICE等韓國偶像團體陸續進軍歐美市場,使K-pop為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粉絲跟上韓國偶像捲起的熱潮,發起各式應援偶像的活動。今年中國粉絲耗資230萬人民幣為BTS成員打造彩繪飛機應援,從而引起中國官方關注,厲行「清朗行動¹」整肅飯圈文化²。為什麼粉絲圈會衍生此種追星亂象?本文將帶各位瞭解粉絲從追星中建立自我認同的歷程,及淺談粉絲權力擴大可能導致的心理偏差,粉絲該如何應對。

追星不單是支持喜愛的偶像,粉絲的自我認同也在其中漸漸轉變。傳播科技突破了追星的限制,粉絲支持偶像的方式愈加多元。音樂節目投票、應援活動、選秀節目等,現代粉絲的影響力日漸擴大,與偶像建立雙向影響。在這之下,粉絲內心深處的自我認同又將如何體現?馬上來看看吧!

從自我認同,到共享認同

我們對喜愛的事物皆會產生好奇及期待感,相同地,偶像也承載著粉絲的好奇心與期待。跟隨演藝市場內約定成俗的回歸週期,偶像一次次在舞台展現新作品,滿足粉絲的需求。偶像在粉絲心中具有神聖光環,且讓人充滿想像。對偶像抱持的好感度愈來愈高,我們會自然地想要模仿、貼近偶像的形象。這股內在驅動力,逐漸轉化為對自身的認同

「最後勝利的人,是最善良的人。」——少女時代徐玄

這是K-pop資深觀察者——寶賤——追星歷程中記憶最深刻的話。寶賤現為YouTuber,經營影音頻道「快樂寶賤」,分享K-pop看法與時事討論,是許多台灣粉絲關注的K-pop意見領袖。身為喜愛少女時代多年的粉絲,徐玄的話深刻地影響寶賤的自我認同:「想成為一個社會上有幫助、有貢獻的人,對人俯不怍於天,仰不愧於地,對自己每一天都要過得問心無愧。看著偶像在台上發光發熱,自己會想要見賢思齊,變得和他們一樣。

K-pop資深觀察者及YouTuber寶賤。(照片來源 /寶賤Instagram

喜歡相同偶像、組合的粉絲會聚集成為群體,K-pop文化中稱作飯圈(Fandom)。粉絲的自我認同隨著群體的發展,轉而擴大成為「共享認同」,在粉絲之間相互影響。

傳播科技縮短距離,粉絲亦能影響偶像

近年傳播科技的發展,偶像與粉絲間的距離不再侷限於舞台和觀眾席,粉絲可以透過網路媒體與偶像擁有更深層的互動。許多韓國經紀公司會為旗下藝人建立「官方咖啡廳」(簡稱官咖)。在官咖社群中,粉絲可以獲得偶像最新的活動消息,部分偶像也會在官咖中更新自己的近況,與粉絲互動。官咖讓粉絲更接近偶像的生活,感受偶像其實一直陪伴著自己。日常問候、心情鼓勵,粉絲收穫偶像給予的力量時,自我價值也從中提升。

MAMAMOO官方粉絲咖啡廳首頁。(照片來源 /MAMAMOO Fan Cafe

除了官咖上的互動,如果偶像在近期推出新的音樂作品,粉絲可以透過線上投票表達對偶像的支持。在韓國演藝圈,具有五大代表性的音樂節目投票,其中包含:SBS 《人氣歌謠》、KBS 《Music Bank》、MBC 《Show Champion》、Mnet 《M! CountDown》及MBC《Show!音樂中心》。每個音樂節目獎項的計分方式、比重不盡相同,通常涵蓋:音源、YouTube MV觀看次數、放送分數(MV、歌曲播放次數)、專輯銷量、事前投票/直播投票。偶像綜合以上的成績,在歌曲宣傳期間競爭音樂節目的一位(即冠軍之義)。

投票不只是支持,亦是連結粉絲與偶像的力量。

投票考驗了粉絲們對偶像的忠實程度,音樂節目獎項也與偶像的聲譽有深遠的關係。音樂節目公布一位的分秒倒數間,偶像與粉絲心靈上的連結更加緊密。

韓國五大音樂節目投票。(照片來源 /維基百科

偶像發生爭議,粉絲自我認同也會有偏差?

偶像身為魅力型人物,形象決定了演藝生涯的起落。在韓國演藝圈,最引人注目、有損偶像形象的爭議不外乎是「霸凌」。當偶像陷入霸凌爭議,不僅演藝事業受到影響,粉絲也可能因為熱愛偶像而產生價值觀上的偏差。

今年2月,韓國一名匿名網友透露,女團(G)I-DLE成員穗珍國中時期曾霸凌他人。因(G)I-DLE近年躋身於當紅女團,進而在韓國引起劇烈討論聲浪。經紀公司CUBE單方面否認霸凌一事,匿名網友進而曝出更多霸凌實錘。輿論風向一面倒,使穗珍一夕間成為眾矢之的,最後CUBE宣布穗珍暫停活動並退出團體。事件發生經過半年,這起風波已不是人們爭相討論的話題,霸凌的真相仍未水落石出。

(G)I-DLE成員穗珍。(照片來源 /(G)I-DLE YouTube頻道

別讓盲目的愛,模糊了自我價值觀。

在韓國,因霸凌爭議暫停活動、隱退演藝圈的偶像不只穗珍一人。基於社會觀點,不能縱容霸凌事件的發生。偶像有著龐大的影響力,如果牽涉相關風波,粉絲的行為和心理也會間接受到影響。寶賤說到:「你今天愛一個偶像,當然他的一切你都會有一點盲目的愛。粉絲都一定會有胳臂向內彎的護航心理,可是我覺得這相對來說,就會影響到粉絲自我價值觀的偏差。」

那麼面對偶像的爭議,粉絲應該保持何種心理?寶賤表示首先須瞭解事實的全面性,粉絲的心態一定要保持中立跟客觀。「稍微偏袒自己的偶像我覺得沒關係,因為喜歡這麼久當然會想幫他/她講話。」我們可以站在長遠的角度看待偶像的爭議,靜觀事件發展,不過等待偶像澄清期間,適度偏向偶像的立場,寶賤認為並不過份。

粉絲權力擴大,我們究竟為何而「迷」?

偶像文化在近代成為具商業化的娛樂,各式各樣的選秀節目誕生,由粉絲決定偶像蔚為熱潮。2016年開始,韓國電視頻道Mnet推出《Produce系列》選秀節目,透過練習生在競演舞台上的角逐,以及觀眾選拔,打造出I.O.IWanna OneIZ*ONE氣勢熾盛的限定團體。從選秀節目誕生的團體過去在各大音樂榜單創下傳奇,展現粉絲的影響力。

由觀眾當國民製作人,共襄盛舉決定出道偶像,卻衍伸出粉絲權力擴大的趨勢。寶賤更指出選秀節目會破壞韓國演藝市場的平衡:「韓國公司本來就是有大有小,大公司出道的偶像本來就比較容易成功,小公司的偶像除非歌曲真的紅到不行,很多都會在洪流中被淹沒,選秀出來的團體更會破壞市場的平衡。可能大團跟小團間已經有一段落差,如果今天選秀節目異軍突起,小團會更容易被淹沒、看不見。」

▲  限定偶像團體IZ*ONE(左)與WANNA ONE(右)。(照片來源 /IZ*ONEWanna One 官方FaceBook)

相對韓國演藝市場,粉絲權力擴大在社會不全然為負面的趨勢。寶賤認為,粉絲權力擴大其實有助於K-pop本身的擴張。如同現在選秀節目並非只有韓國大眾才能參與,台灣、中國、日本等地粉絲,有了媒體管道皆能參與其中。「粉絲影響力變大之後,粉絲可以自己決定很多事情,可能專輯買越來越多,韓國偶像可以拿到更多的錢,粉絲也可以花得更開心,我覺得這算是相輔相成啦。」在寶賤眼中,粉絲權力擴大的趨勢各有利弊,但未來的發展我們就不得而知。

粉絲權力擴大的現象,也反映在粉絲為偶像的應援活動。2021上半年,中國開始整頓演藝圈,其中也包含飯圈文化,這將打壓K-pop在中國的發展。中國積極管制飯圈,起自官方認定不理性的追星行為,在內引人熱議的是中國粉絲集資為BTS防彈少年團成員朴智旻,訂製飛機彩繪照應援。彩繪飛機集資超過230萬人民幣,遭到中國政府嚴厲斥責,此後朴智旻微博粉絲團被禁言60天,多位韓國藝人官方微博被禁言30天。

中國粉絲打造為朴智旻彩繪飛機應援。(照片來源 /觀察者網微博

寶賤認為斥鉅資應援等同浪費一件事,偶像也不一定會感到開心:「有很多偶像都和粉絲明文規定不收禮物,像是雙方都約定好的一個規範是最OK的。如果真的沒有的話,要真的是能實質幫助、或是可以幫助社會的,才是最好的應援方式。

粉絲權力擴大,甚至影響韓國演藝市場,我們仍否記得喜愛偶像的初衷?

不論是選秀節目投票,或是偶像應援,粉絲的影響力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中國粉絲的飛機應援沒有實際回饋偶像,反倒是滿足追星需求的盲目心態。非理性追星行為泛濫,迫使中國政府壓制K-pop文化發展,粉絲的支持反而形成負面影響力。「如果把追星的這股動力,轉換為希望自己能變得跟他一樣好,就可以幫助你在自身的道路上成長,這就是一個正向的循環。」這是寶賤對年輕族群追星的看法。追星的每個行動,我們都須清楚內心深處為何而「迷」,因為盲目的愛影響自我價值觀,這是社會、甚至是偶像本身也不樂見的。

從舞台下為偶像澎湃歡呼,到粉絲能夠通過投票決定現役偶像,粉絲與偶像的地位愈來愈接近。新潮多樣的追星方式、偶像的輿論爭議,粉絲的自我價值觀在和偶像的交互影響中不斷轉變。透過支持欣賞的偶像,建構出更完整的自我認同,才是追星不可或缺的意義

文章註釋:
¹ 指網信部門及各涉網管理部門的持續整治,本文針對粉絲圈的行動。
² 飯圈指粉絲圈,又稱Fandom,從英文(fan)延伸而來。
 
 
資料參考: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追星不是只有你想的那樣:淺談音樂、自我追尋和夢想

刊出日期:2021/12/15|文字:姚怡均|責任編輯:李安琪、張子烜
全文共4149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你想像中的追星是什麼樣子呢?瘋狂又不理智?
我們經常在潛意識中對追星族存在負面印象,但就這樣貼上標籤是否太急躁了?
文章從多個角度切入,分享偶像善用自身影響力,倡導應該要「做自己」、「愛自己」;另外也訪談多位粉絲,了解追星是如何影響他們的生活態度。「瘋狂」事實上正是一種對生活熱情的體現,比起先入為主的批評追星行為,期望能帶領讀者們一起用更寬廣的心態看待韓國追星文化。


中國大力整治飯圈 大眾普遍認為追星=瘋狂

「現在,只是開始!」一系列的演藝人員爆發醜聞後,中國當局開始大力整肅娛樂圈,如嚴禁未成年人參與組團、打擊流量至上、拜金文化、限制未成年人非理性追星等,致力於矯正飯圈¹亂象。中國當局相信明星文化影響著青少年的成長,而一般大眾對於追星行為也大多不抱有正向觀感。許多人會將「追星」和「瘋狂」連結,認為粉絲是不理智的,總是盲目地投入金錢與時間,並換得空虛的結果。有人曾開玩笑的對粉絲說道:「為什麼你們要花錢去養一個比自己有錢的人?」然而,追星文化實際上真的只有這樣嗎?

▲  中國演藝圈接連爆發醜聞,當局開始打壓瘋狂追星行為(照片來源 / Unsplash

女團隊長擔任大使 吸引粉絲關注相關議題

韓國女團MAMAMOO隊長頌樂參與世界展望會「少女的六十天」,活動幫助處於戰爭、貧困等情況下,因月經而面臨早婚、教育中斷、生殖器官疾病的弱勢女孩們順利成長,而命名為「六十天」是因為一年平均約有60天是月經經期,也是這些女孩們要承受痛苦的天數。透過這樣的募款活動,希望能替女孩們提供乾淨的衛生棉以及如廁場所,幫助她們健康成長。

頌樂表示,希望透過自身參與來促進大家對於這些女孩們的關心:「平常一直有在關注世界各地女孩所遭遇到的問題,這次能夠參與活動傳遞正面影響力實在倍感榮幸。如果能藉此凝聚更多人的關注,相信會對孩子們帶來更好的影響。」

這件事情被發布在大學生論壇Dcard,而發布該篇貼文的粉絲也在文末表示:「謝謝頌樂讓我知道很多平常沒關注到的議題或事件。」文章也吸引到809個讚與粉絲留言,「感謝她的發聲,相信會有更多善的影響力!」「不只是做為一個偶像,也不是只做會受歡迎、會紅的影片,而是更想透過自己傳遞更多的影響力,而那些都是很真心的。」

▲  頌樂接受世界展望會專訪,談論「少女的六十天」活動。(影片來源 / World Vision

只有我一個人了解 肯定也有所不同

頌樂平時就相當關注女性議題,並在YouTube頻道Solarsido談論過「女性割禮文化」。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統計,全球約有30個國家盛行割禮文化,尤其盛行於撒哈拉以南、北非及中東等地區。而2018年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統計中,最少有20億名以上的女性曾接受過割禮。

非洲傳統習俗中認為割去女性部分陰部帶有「貞潔」之意,然而,割禮其實已被聯合國認定違反人權,因為手術大部分由非專業醫生執行,許多女性在手術後產生併發症,輕則大小便失禁、膀胱陰道發炎,重則因此身亡。頌樂的影片發布當天是全球反女性割禮日,她表示,之前在綜藝節目《黃金漁場:膝蓋道士》中稍微接觸了割禮文化,自此逐漸累積對割禮的認識,也因此產生了「這不是該消失的儀式嗎?」的念頭。

即使議題較為嚴肅,頌樂還是親自整理資料,希望讓更多人關注。「只有我一個人了解,就會改變嗎?肯定會變得不一樣。」頌樂強調,透過大家一起關心、正確的認識這個議題,並分享給身邊的人,一定有機會能改變社會對割禮文化的認識。韓國社會對女性議題多採保守態度,稍有不甚就會被貼上女權標籤。頌樂作為公眾人物,不畏外在環境勇於發聲,擴大自身影響力,也難怪能吸引粉絲們的喜愛。

▲  頌樂認為割禮是對於女性最痛苦的傳統儀式(影片來源 / Solarsido YouTube頻道

曾被集體連署退團 女王重新定義「美」

許多女團會以清純、可愛的造型回歸,而MAMAMOO成員經常在舞台造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華莎就是有名的例子。華莎不只一次穿著性感貼身的服裝表演,2018年的MAMA頒獎典禮,她的一身紅色緊身開高衩皮衣登上了韓網熱門搜索第一名。

有韓國網友認為這樣太過色情:「明明實力很強,有必要穿成那樣嗎?」但同時也有不少粉絲支持華莎:「舞台超級帥,不用在意別人,想做什麼就去做吧!」其實這樣的服裝設計是華莎自己提出來的想法,雖然一開始遭到造型師的反對,但華莎認為服裝只是表演的一部分,怎麼呈現出帥氣的舞台才是最重要的。

而華莎剛出道時因皮膚黝黑、身材豐滿,樣貌不符合亞洲主流審美,所以遭集體連署要求退團,這些惡意曾使她陷入低潮,開始減肥美白,但攻擊還是從未停止。2020年華莎帶著專輯《María》回歸,用寫日記的方式展現出道六年來的心境。專輯主打曲〈María〉是華莎獻給自己的歌曲,Maria為華莎天主教受洗名,她在其中唱道:「何必畏懼流言蜚語,你本身就足夠美麗了。

收錄曲〈LMM〉MV中,華莎在箭雨中行走,即使被射中,也不停下。就像MV開頭寫的:「Flowers do bloom even in rain falling down(即使在雨中,花朵仍會綻放)」,面對四面八方的攻擊,華莎知道,比起為了惡評而改變,勇敢地呈現真實的樣貌才是走出自己特色的唯一道路。華莎曾在演唱會上說過,如果無法符合這個時代美的標準,那她就成為另一個標準,就像一顆千錘百鍊後終於閃耀的鑽石,透過才華與歌曲,華莎一步步蛻變成今日的Queen Hwasa。

▲  華莎藉由歌曲〈María〉,訴說在苦難中重生。/ MAMAMOO官方YouTube

本文特別採訪MAMAMOO的大型粉絲團體〈鬧木沒救〉,〈鬧木沒救〉過去曾經做過MAMAMOO的生日應援、公車應援等,也舉辦過多次粉絲聚會。談及追星帶來什麼影響,成員妤蓉說道:「她們(MAMAMOO)對我影響滿大的,因為剛入坑²那陣子滿低潮,你去看她們自己寫的一些歌或是表演,會發現她們真的很做自己,給人很正面的感覺,很多作品都陪伴了我,給我很正面的力量。」

而另一位成員陳泥泥表示:「我們辦這麼多活動其實可以看出MAMAMOO給我們的影響,就是年輕人有想做的要快點去做,勇敢去做。」陳泥泥也進一步補充,MAMAMOO的態度,不管是對於生命的直接,對於酸民的包容,或是對粉絲跟身邊朋友的溫柔和善良,都是很值得學習的。

MAMAMOO四人四色,直率魅力與超強實力吸引許多粉絲。(照片來源/MAMAMOO官方Twitter

擔任韓國外交大使 BTS走入聯合國 

就算不熟悉韓國偶像團體,很多人也一定聽過BTS(防彈少年團)。BTS的死忠粉絲遍布世界各地,擁有「世界彈」之稱,可是他們能躋身為頂流韓團並非偶然。BTS曾經歷過一段成績低潮期,但七位成員學習與自己對話,分辨哪些才是他們真正想要做的事情,最終才能在世界舞台上站穩腳步。

2021年韓國總統文在寅任命BTS為「未來世代與文化的總統特別大使(Special Presidential Envoy for Future Generations and Culture)」,另外獲頒大韓民國外交官護照。而BTS也一同出席了9月的聯合國大會,這已是繼2018年之後,他們三度到訪聯合國總部。創下眾多的歷史紀錄的確讓BTS成員們感到些許負擔,但他們賦予了自己傳達理念的職責,懷抱著使命感盡全力的完成自己能做到的事情。

本文訪問到粉絲MJ,她認為無論是BTS創作的歌詞或是講過的語句都給她很多力量,像在聯合國演講上提到「無論過去的我、現在的我,還是未來的我,都是我」,讓她開始學習怎麼去面對、接納不同時候的自己。而粉絲Rita表示,會感受到成員們一直在思考,思考現在自己的位置能帶給粉絲什麼,未來又要往哪個方向前進。

▲  BTS 2018年登上聯合國演講台,提倡「愛自己所有的模樣,更要勇於為自己發聲」(影片來源 / UNICEF

歌曲走入內心 「我」究竟是誰

BTS的成員們也非常擅於創作,藉由歌詞訴說日常心境和目前生活的困境。在專輯《MAP OF THE SOUL : PERSONA》中,收錄了隊長RM的自作曲〈Persona〉,作為專輯開頭曲,整首歌由強而有力的rap拉開序幕,帶領聽眾一起思考畢生探詢的疑問,「我」究竟是誰?

RM在歌詞中提到,「我」可以分成很多面向,不管是想成為的、人們期望的、所愛的,還是自己創造出的、偶爾笑偶爾流淚的,通通都構成了所謂的「我」。也許我們需要花很多時間去追尋「我」,過程中,會有人叫你向前衝,同時又有人叫你停下,過程中我們會感到迷惘徬徨,忘記初衷,而RM寫下了一段給自己、也是給粉絲的歌詞:「Dear myself,你絕對不能失去自己的溫度,因為你無須變得溫暖,也不用變得冷漠。哪怕偶爾偽善、偶爾偽惡,這就是我想樹立起的我的方向我的標度。

▲  RM寫下歌曲〈Persona〉,深入思考「我」究竟是誰?(影片來源 / HYBE官方YouTube

粉絲MJ分享:「不同於那種淺白的我愛你、加油,偶像把自身真正的情感、經驗、故事表現出來的時候特別能打動我。會覺得『啊!原來我也不是一個人』,我的偶像跟我一樣有脆弱、負面難過的時候,他們是怎麼撐過來的,我一定也可以。

MAMAMOO與BTS都非韓國的三大經紀公司³出身,兩個團體在出道後都曾因成績不如預期而考慮解散,所幸他們靠著公司的有限資源,仍然達到了今日各自的成就,也難怪兩團各自被稱為「中小公司的男女團奇蹟」。他們靠著不懈的努力,做自己的歌,展現自己的態度,終究走出一條美麗的花路。

▲  BTS已是第三度赴聯合國演講,善用自身影響力傳播理念。(照片來源 / BTS官方Twitter

拋開刻板印象——揭追星真實樣貌

本文實際採訪到幾位粉絲,希望聽聽他們對追星的看法。首先談到瘋狂追星的印象,粉絲拼古聊到,她不會全盤否認,有些追星的人真的是「瘋狂、失去理智的」,但這樣的人不會是大多數。而對粉絲九九來說,瘋狂不理智是人的特質,而非追星的效果。

粉絲小張則表示,她同意「追星是瘋狂的」,因為自己就是活生生的案例。但是粉絲小張提到了一件重要的事情:「我不認為瘋狂不好,瘋狂同時也代表著熱情,我們追星就是用一種不傷害社會的方式體現對生活的熱情啊。急躁的貼上標籤太快了。」小張自2014年開始追星,她認為追星早期很大程度是被污名化的,畢竟值得被注意、被報導的就是那些瘋狂的事件,可那都是冰山的一角,而非整體的全貌。

▲  粉絲小張手持應援燈,參加偶像演唱會。(照片來源 / 粉絲小張提供)

粉絲拼古感性的說道:「在這些感到最身心俱疲的時期,正是因為有偶像這些明亮的星星指引,才能讓我有努力的方向和動力。」偶像除了能陪伴度過了生活中最疲憊的那些時刻,也對粉絲帶來不少生活上的影響。

粉絲Rita聊到,看到偶像們這麼努力,會覺得自己也做得到;影響她更多的,是偶像們面對名氣、面對悲傷時的態度。而對粉絲拼古來說,「追星」其實就是在朝著心目中的那顆星星靠近,在這個「追逐」的過程中,她會付出更多的努力去靠近偶像,過程中也不知不覺地促進了各種能力上的自我成長。粉絲MJ也因為追星,開始嘗試設計周邊,甚至寫了一篇關於偶像的論文,這些本來是她辦不到也不會去做的事。

體現對生活熱情 追星中找到自己

其實回過頭來,如同粉絲小張所說,追星正是一種熱情的體現,當我們有辦法對一件事感到熱情,才能對生活中的其他事情同樣感到熱情。任何事情總是會有脫序者存在其中,我們不需要因為那些行為,而全盤否定追星文化。

經營IG應援站(@moo_jenny619)的小語聊到,她以前因為國際體育賽事而對韓國和韓團抱有偏見,但開始喜歡偶像後,她發現原來K-pop並不是自己想的那樣:「我才明白以前都是無謂的偏見,之後對於其他曾經有偏見的人事物,我都會嘗試用更寬闊的視野去理解。」而小語也善用對做圖的興趣,製作偶像的應援物,免費發放給其他粉絲,直至今日小語開設的IG應援站已經擁有近2,000位追蹤者。

本文訪談完不同偶像團體的粉絲後,發現粉絲們經常提到一個共同點:因為追星,讓他們變得更相信自己,更堅定地去追尋自己的夢想。就像大眾所看見的,追星的過程中的確必須付出金錢與時間,但它就像一種「等價交換」,粉絲們也因為受到偶像的影響而開始在不同面向精進自己、充實過生活,我們為什麼要反對這樣的事情呢?一起嘗試用寬廣的視野來看待追星文化吧!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迷」的初探,認同感的成形

刊出日期:2021/12/07|文字:張子烜|責任編輯:姚怡均、李安琪
全文共1481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迷」這件事,不分現代與過去,皆存在於社會之中,或許名稱有所不同,但其本質是相同的,各式各樣的偶像崇拜、追尋喜歡的事物,對某件事情深深著迷,不論外在迷的程度為何、方式為何,其內在的本質皆源自於人們內心中的認同感。

初探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喜歡的人、事、物。

「迷」或是「粉絲」,這兩個名詞,在現代容易聯想到追星、偶像等文化,但其實人們只要對於某件事、人或物品,有著多於一般閱聽人的參與、投入,便可稱為迷,以現代盛行的追星文化、崇拜偶像為例,在電視與現代大眾媒體普及之後,人們大量接收單向傳輸的媒體資訊,逐漸與影像中的虛擬偶像產生情感聯繫,進而出現一種名為「擬社會關係」的現象,擬社會關係意指人們對虛擬的人物、偶像,產生出一種真實的社會關係,使得觀眾將偶像或明星當成自己周邊的人,與其產生互動感,進而產生情感連結。

當然,迷的方式會依照其涉入程度、參與方式而有所不同,有的人因喜愛進而崇拜,有的人因參與過後更加的投入。因為這一種更為投入、更為認同於某件事情的行為,呈現出迷的這件事是如何運作的。

總結來說,人們因為認同了某件事物,進而有了更多的投入、參與,便逐漸形成了「迷」。

認同與建構

對大多數的迷來說,多是從喜歡開始的,不管接觸的契機為何,這種認同過程,皆是從外在的感受開始,由迷的事物本身所帶來的愉悅,使得人們踏入認同的初步階段,因為迷的事物的特質、內容所帶來的外部感官上的愉悅,再進一步,人們在接收完外部感官所帶來的情感後,認同意義的建構便逐漸產生了,起初為被動接收的人們,對其所迷的事物自主建立情感上的連結,轉化成主動的閱聽人,將生活經驗與迷的事物連結在一起,藉由迷本身與所迷的事物產生的共鳴,所延伸出的情感連結、愉悅,都使迷的認同感逐漸加深。

 

 

▲ 迷的形成示意圖。(圖片來源 / 張子烜)

成形

簡單來說,迷的建構過程與自我認同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因為認同了所迷的事物的特質,觀眾將文本與自身,可能是成長、感情生活、社會上的認同等連結,所建立出一種含有特殊意義的情感連結,進而成為一個對迷的事物有認同感的迷。

以現代追星文化來說,粉絲與偶像的距離不再像過去那麼遙遠,得益於社群網路的發展,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到關於偶像的消息,也更容易與有相同興趣的人們交流,建立社群互相分享資訊、心得,從而建立起廣大的社群,然而在著迷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透過建構自我認同,進而定位社會認同,因為在這過程中,迷不乏與同好的交流,互相分享甚至建立起團體,使迷的認同感與社群關係產生連結,對團體產生一定的認同,在這樣的認同建構過程之下,產生迷群,而符合社會認同理論的中,人藉由與某個特定群體產生連結,並建立起關係,找出自己的社會認同、定位的定義。

▲  社會認同與自我認同循環 (圖片來源 / 張子烜)

多數的迷,從個人到社群的分享,都與社交、社群脫不了關係,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Harre.R的研究 ¹ 中提到社會認同引領個人的認同建構,人們會隨著社會上認同的形成,進而將個人認同經驗與與社會認同進行連結,人們慣於集體的認同之中,來找尋自我的認同,當這樣模式形成後,就可以逐漸地建構出一個屬於個人的認同,這就是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一體兩面,兩者便是這樣不斷的互相影響著。

▲ 明星崇拜態度的三個層次。(圖片來源 / 張子烜)

最後,我們可以藉由Lynn E. McCutcheon教授等人所做的研究,從三個層次來對照,分為娛樂社交、個人情感、臨界病理三個層次,前兩者為大多數追星行為的範疇,不妨可以檢視自己,對於明星的崇拜程度,分別處於哪個層次。

從迷的建構開始,到迷的行為延伸,最後以個人行為出發,與社會、社群產生關聯,這些行為往往都來自於自我的認同感,透過對認同感的建構過程,我們可以更加理解追星,甚至迷的本質,不同的追星程度、迷的程度,都有其代表的意義。理解這些現象背後所隱含的本質之後,我們更能夠了解真實的自我。

¹Harre,rR(1984) personal being: a theory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重新「整」理?看青少年整型風潮

刊出日期:2021/11/10|圖文:劉美榆|責任編輯:何文仁、朱韻年
全文共2186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青少年整型是一個涉及醫療道德與社會風氣的議題,隨著網路時代的來臨,青少年的價值觀被社群媒體上充斥的資訊影響,進而認同、追隨大眾審美觀──挺鼻、小臉、細腰,但這些是最完美的樣子嗎?完美的定義又是什麼?這篇文章將會深入探討青少年整型的原因、趨勢、與社群媒體的關聯,期望能讓青少年反思整型背後的意義。

▲  整型手術能快速改變容貌。(圖片來源 / iStock )


美青少年瘋整型 隆鼻手術比例最高

美國醫學會倫理學雜誌(AMA Journal of Ethics)在2018年的研究中指出,2017年美國超過 229,000 名 13 至 19 歲的青少年進行整型手術,其中有些家庭甚至將整型費用作為送給小孩的成年禮物,然而這些手術在醫療層面上大多都是非必要的,例如割眼袋、割雙眼皮、注射玻尿酸等。青少年注重形象,除了希望藉由整型手術增加自信,更希望自己的外貌能夠符合主流價值觀、獲取他人認同,但是過分重視外在,忽略每個人在身體表徵上的獨特性,反而扭曲了整型手術的用意。

國際美容整型外科學會(ISAPS)2019年的全球統計數據,18歲以下的青少年進行的整型手術之中,以隆鼻手術的數量最多,一來象徵新世代對於美的追求,二來也代表著多數人正在追求相同的價值觀──瓜子臉、水蛇腰、櫻桃嘴,這些審美觀與非必要的醫療行為令人開始懷疑自己難道就不美嗎?

▲  全球18歲以下的青少年選擇的整型手術中,以隆鼻手術的數量最多。(圖片來源 / AMA Journal of Ethics )

在別人的眼裡找認同?

蘇聯心理學家 L.S. Vygotsky 提出了社會文化理論,主旨為人類會利用原有的文化來調節他們的生理及行為,換句話說,人在其生活的環境與社會裡建立對於美麗的認知,進而改變自己的想法與作為。若將社群媒體作為建立文化的工具,媒體識讀能力低落的人會被氾濫的資訊量淹沒,進而對自我價值產生負面評價。

人類對自我形象的意識是分階段發展的,其中青少年是外貌改變最快速的時期,也更加容易受到他人與環境的影響,模仿、比較與學習是這個階段的成長方式,因此青春期是塑造審美觀的重要過程,此階段進行整型手術的青少年大多希望能藉由改變樣貌來獲得他人認同,進而增加自信。在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爆炸的資訊混淆受眾的視聽,修圖濾鏡、廣告訊息充斥我們的生活,平台上的明星網紅往往只展示自己好的一面,使得受眾容易產生比較心態、引起社群焦慮,且潛移默化地改變大眾審美觀,也讓「追求自我認同」變成了「尋求社會認同」。

正是因為青少年的價值觀形成主要來自同儕、家庭與媒體,很多刻板印象就此形成,例如越瘦越好、越白越美,外貌的標準化侷限青少年的想像,而後造成焦慮感與精神異常,也讓許多人開始選擇激進的減肥或整型方式,迷失自我的同時更危害了身體健康。

▲  在乎同儕眼光的青少年,使用社群媒體時容易因為比較心態而產生焦慮感。(圖片來源 / Unspalsh )

比較韓國、英國與台灣政府的相關措施

在衡量是否進行整型手術時,大部分的青少年不會思考可能遭遇的醫療風險,常以低廉的價格為首要考量,相關醫療知識也未必周全。因此各地政府紛紛介入,防止媒體錯誤的價值觀不斷擴大,加強規範及管制相關行為,以公權力保障人民的權益與安全。

台灣衛生福利部於2014年發出禁止令,規定醫師不得對未滿18歲之未成年人施作非醫療必要之整型手術如抽脂、胸部整形、隆鼻等。滿18歲未滿20歲者,若需進行非侵入性美容項目如雷射手術,需經法定代理人簽署同意書,另外若以疾病治療為目的,如遭遇車禍意外、罹患狐臭等,需施作侵入性手術,亦需由法定代理人簽署同意書。此法條可看出台灣政府希望民眾能建立正確的審美觀,珍惜自己獨特的外貌,經過審慎思考與評估風險後再進行整型手術。

在整型風氣盛行的韓國,社會對於整型手術的包容度高,有些人甚至會為了順利就業而進行容貌上的改變,因此政府並無明訂法條去限制或管理青少年的整型行為,但隨著近幾年醫療事故頻傳,韓國國會於2021年8月31日表決通過醫療法修正案,規定各醫院的手術室必須安裝監視設備,但攝影紀錄需經司法機構申請或醫病雙方同意才可調閱。

放眼英國,受到電視節目與社群媒體的影響,青少年搭上整形熱潮,也因此帶來許多醫療事故與糾紛。根據英國鏡報(The Mirror)報導,光是2020年全英國就有超過4.1萬未成年人進行整型手術,包含割雙眼皮、注射填充物等,造成2083起醫療糾紛的投訴案件,遠遠高於2016年的217起,這些事故輕而造成當事人身體發炎,嚴重甚至出現失明、臉部組織壞死等不可逆的傷害。因此英國議會於2021年4月通過表決,於當年10 月1日起,禁止18歲以下注射填充物與施打肉毒桿菌。

▲  (圖片來源 / iStock )

想整型不如先「整心」

隨著文化發展,人類早已習慣並服從社會設定的標準,並且為了達到他人完美的樣子嘗試各種方式,因此動刀之前不如先冷靜思考並且問問自己,自信能用手術刀雕刻出來嗎?如果每個人都是一塊黏土,為什麼要把自己捏成別人最喜歡的樣子?

▲  接受自己、成為自己才能得到真正的成就與快樂。(圖片來源 / iStock )
正是因為人生來就是獨特的個體,無法用同一個天秤來衡量美與醜,所以我們終其一生都在學習認識自己,接納自己,並且愛上自己的獨特。在知名童話故事《小王子》中提到:「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外貌總有一天會隨著時間消逝,只有內在的涵養與知識會留下,因此充實內在才是永恆且最有效增加自信的解決方式。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真實病例帶你認識「厭食症」

刊出日期:2021/11/03|圖文:何文仁|責任編輯:朱韻年、劉美榆
全文共3963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此現今社群媒體已成為人人頻繁使用的軟體,尤其是年經族群。社群媒體上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網紅,許多人因經常接觸到這些符合大眾審美觀的網紅們而萌生了減重的想法。為了追求理想的體態做出改變並沒有錯,但若是用了錯誤或是極端的減重方式,對身體往往會造成很大的傷害,甚至有罹患厭食症的可能性。因此,了解厭食症是非常重要的議題,這篇專題會帶大家了解什麼是厭食症、如何避免這樣的負面影響。

▲  (照片來源 / Pinterest

為追求「完美」,不知不覺罹患厭食症

葉姓女同學是一位多才多藝的女孩,專長是扯鈴及跳舞,從小參加各式各樣的競賽,榮獲眾多佳績!課業表現也十分優秀,總是名列前茅。由此可見,她是一位對自我要求極高的人,任何事都努力做到盡善盡美,可以說是一位「完美主義者」。

▲  葉姓女同學是位舞者同時也是扯鈴選手(照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然而,在她16歲時,卻不知不覺地踏入減重的惡性循環。當時,葉姓女同學正在舞團中準備一個大型的表演,指導老師要求各團員減重,讓舞者們在舞台上表演時的體態看起來更輕盈一些。因追求完美的個性,她認為既然指導老師要求團員們減重,她必定要當減重成效最顯著的那一位。

不過,她並不是在準備表演的期間罹患厭食症的,而是在表演結束後。葉姓女同學身高158公分,在準備表演期間的一個月內,她從48公斤減至45公斤,並且每天正常吃三餐,與先前不同的部分在於運動量極大,每天花了許多時間練舞且晚餐吃的食物較少,不攝取澱粉。這樣看來,那一個月來算是實行正常、合理的減重方式。表演結束後,團員們準備去慶功,大吃大喝,畢竟辛苦的進行飲食控制一個月,是時候可以放肆一下,好好享受美食了。但葉姓女同學卻萌生了繼續減重的想法,認為自己減重有成,再減一些會使自己的體態及身形更好看,於是再次踏上減重的不歸路。

▲  葉姓女同學45公斤時(照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漸漸地,她在減重的過程中獲得了成就感,每當她站上體重機時,看見數字往下掉,就會產生莫名的愉悅感與滿足感。過了一陣子,身旁的家人及朋友開始提醒她,「你不要這樣減肥」、「這樣很不好」、「你應該要去吃東西」,但葉姓女同學仍不以為意,認為自己的體態很好看,不解為何身旁的人都覺得自己有問題。此時的她是41公斤,已經產生了體相障礙,價值觀及審美觀扭曲,加上本身性格帶有完美主義,她完全看不清自己有多瘦。

▲  葉姓女同學41公斤時(照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在一次去外縣市比扯鈴賽時,她晚上待在飯店,去浴室盥洗時看見大片鏡中的自己,突然驚覺自己的體態好像跟她想像的不太一樣。此時的她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真的太瘦了,當時約38公斤。

▲  葉姓女同學38公斤時(照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葉姓女同學總共住院了三次,前兩次因血糖過低或身體虛弱等因素住院,待在醫院的時間都不長,打了一些點滴,恢復體力後就出院了。令她印象最深刻是最後一次的住院經驗,也是待在療程最久的一次,住了將近一個月。此時的她已經瘦到有生命危險的程度,約27公斤。

▲  葉姓女同學27公斤時(照片來源 /受訪者提供)

住院期間,她媽媽幫助她找到了突破她心中那道坎的關鍵點,同時也是戰勝厭食症的方式。她當時非常注重食物的熱量,嚴格計算卡路里,甚至連醫院提供的餐點都會上網搜尋每一樣食物的熱量表。對她而言,超過100卡路里的食物就算高熱量,不願意去吃。有次,媽媽對她說:「如果妳只願意吃低熱量的食物,那我們就吃低熱量的食物就好啊。」這時,她才頓悟這個道理,於是就從低熱量的食物吃起,慢慢地找回食慾。照著這樣的方式,她漸漸康復,花費了約半年的時間恢復正常BMI值的體重。

從上述故事中可得知患者的家人及朋友可以先去認識厭食症這項疾病,試著用同理心去對待患者。接著是陪伴,治療過程很漫長,家人及朋友的陪伴能給予患者安全感。最終可以幫助患者調整飲食習慣,在固定的時間給予病患攝取一定的熱量。

葉姓女同學表示「其實身材怎麼樣都沒有關係,畢竟體態這種東西,基因還有平常的飲食習慣都會造成不同的身形,像亞洲人都會受到韓國、日本的影響,會覺得很瘦才是漂亮的觀念,但我覺得活得健康才是最重要的,像很多女明星瘦到營養不良,實在是得不償失。」

什麼是厭食症?

記者有幸採訪到畢業於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醫學系、現任職於台大雲林分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的杜昭瑩醫師,她的研究專長之一為「厭食症」。杜醫師將為我們揭開對厭食症的疑問!

▲  杜昭瑩醫師(照片來源 /台大醫院

厭食症的成因及症狀

杜醫師表示厭食症和其他精神疾病一樣,具有多重的成因,可分為生物學、心理家庭以及社會文化三個面向。生物學方面,有研究指出若是家人或一等親有飲食的問題或疾病,罹患厭食症的機率較高,還有一些個案去做腦部的影像檢查,發現腦部某些區塊的構造不同於一般人,這些都是與生物學相關的因素。心理家庭方面,像是從小就容易有情緒焦慮、強迫、執著的性格,或是完美主義者,這些特性都是厭食症的高危險因子。

另外,還有一些理論認為跟家庭對孩子造成的影響有關,例如:父母對孩子過度保護或照顧,造成孩子藉由控制自己的日常飲食去得到獨立自主的感覺。父母對飲食及身材的觀念也會淺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

最後社會文化方面,若是身處的環境或接觸到的文化是非常重視外表的,認為身材纖細、瘦才是美,也會導致罹患厭食症的機率大幅增加。一些特定職業或某些領域的專業人士必須維持體態,例如:模特兒、舞者、舞蹈班學生以及運動員,也是較容易罹患厭食症的族群。還有我們平常接收到的訊息和影像,像是在社群媒體,大家通常都會發布符合大眾審美觀的照片。一些明星及演藝人員的照片大多也都經修圖美化後才發布,因為社會的審美標準是單一的——認為「瘦」才是美。厭食症的成因與心理、家庭及社會文化有關,也會影響到生理,像是腦部或身體其他器官系統,因此厭食症除了是心理疾病也是一種生理疾病。

精神科醫師在做疾病的診斷時,會使用「DSM」的診斷統計手冊,現今已出至第五版,稱作「DSM5」。診斷標準中的第一點是有限制熱量的行為,第二點是害怕自己體重增加,第三點是對自己的身材、體重有認知上的異常。簡單來說,綜合這幾種症狀就是對於自身身材及體重的認知異常。而罹患厭食症的病人會發現自己身體漸漸變得虛弱、腸胃不適、便秘、水腫、掉髮,甚至進而造成內分泌失調、停經。

東方國家厭食症病例較西方少?

杜醫師有提及「社會文化」是厭食症其中一項成因,從多年前西方娛樂圈喜好纖細的身材,開始透過媒體將這種審美觀傳播至東方國家,加上現今全球化的影響,偏好纖瘦身材的審美觀漸漸成為主流。從過去20年來,飲食疾患的發生率是越來越高,其中包括「暴食症」。厭食症其實並不是一個常見的疾病,若是以台灣來看,每年每十萬人才會新增1個案例;國外大概是每年每十萬人會新增5個案例,依比例來看,相差甚遠。會造成此差距的第一個原因是先天上東方女性的體重就比西方女性輕,因此除非體重有明顯變輕的現象才會去就醫,進而發現自己罹患厭食症。再來就是東方國家對厭食症這項疾病了解不深,一般民眾或醫師對於厭食症的敏感度不高,導致偵測率較低。

▲  西方對模特兒的審美觀(照片來源 /glamourdaze

厭食症是可以根治的疾病嗎?

杜醫師表示有研究在追蹤厭食症的個案,追蹤了長達十年,研究發現大概有四分之一的個案可以完全康復,十年內幾乎沒有什麼症狀,並恢復到正常的社交生活;有一半的人恢復得還不錯,但還是有一些輕微的症狀;有另外四分之一的人終其一生都體重偏低、心理狀態不佳。在經過十年的追蹤後,甚至有百分之七的人已經過世了。厭食症所帶來的一些併發症,像是憂鬱、自殺的行為傾向,是很難根治的,所以厭食症是精神科一個較難治療的疾病。

醫師可以給予患者什麼幫助?

杜醫師表示嚴重的厭食症患者會被迫住院治療,由院方協助他們將BMI值恢復到17、18,BMI是身體質量指數,其定義是體重除以身高的平方,以公斤/平方公尺為單位表示。療程需要很長的一段時間,平均住院期間大約兩到三個月。

住院期間,醫師會進行「營養復健」,也就是陪著患者吃飯,慢慢將他的體重恢復到器官系統可以正常運作的範圍。陪伴吃飯若是用較專業的術語,稱之為「行為治療」,因為這是一個改變患者行為的治療方式。還會有心理方面的治療,醫師會和患者討論其對於飲食、身材、體重的概念是不是可能有一些偏誤,或者是有一些可以調整、修正的地方。

對於BMI值極低的個案,主要是以恢復正常體重為首要目標。而若是患者出現憂鬱、焦慮等症狀,醫師會給予一些精神科的藥物。一般BMI值沒那麼低、危險性較低的患者,以心理治療為主,會採取「認知行為治療」,也就是給患者設定一個目標體重,討論一些飲食的計畫及對於身材和體重的想法,並請他做飲食紀錄。

▲  社群媒體已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照片來源 /unsplash

社群媒體是否影響青少年的自我認同?

現今網際網絡發達的時代,「社群媒體」已成為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社群媒體上打卡美食、發旅遊文、分享生活中大大小小的事已是稀鬆平常的事。然而人們都傾向將自己完美的一面展現出來,發在社群媒體上的照片通常不會是素顏,甚至是經過美化與修圖。社群媒體上也充斥著各式各樣的網美、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在國外會稱這些在社群媒體上具有影響力的人為「Influencer」,這些「Influencer」通常都是符合大眾審美觀的外型,像是皮膚白、身材纖細等⋯⋯。社群媒體的使用者會高度關注他們的容貌、身材、穿搭,無形中也對自己的價值觀造成影響。前述厭食症的患者對於自身體重認知的異常也是因價值觀受到影響而扭曲。

社群媒體中充斥著符合大眾審美觀的照片以及現代青年重度使用社群媒體的情況下,許多人產生了「容貌焦慮」,擔心自己的外貌不夠好看,身材不夠皎好,也讓許多青年開始嘗試化妝、修圖、減重,希望自己能夠成為符合大眾審美觀中「好看」的人。若是產生了焦慮的情形,可以試著放下手機與3C產品,轉移自己的注意力,看看書、聽聽音樂、出門運動,做一些對自己身心有益的事,不要過度沈浸在社群媒體的世界中。

一個人的價值有很多面向,不僅是外觀而已。做出改變不是壞事,但要清楚改變的目標為何,為了自己還是為了他人?這個問題值得審慎思考。人生只有一次,活得健康、活得快樂,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不要讓他人左右你的想法,只有自己能為自己創造精彩的人生!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IG重度使用?討論社群上的容貌焦慮

刊出日期:2021/11/17|圖文:朱韻年|責任編輯:何文仁、劉美榆
全文共1541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每天的日子,除了日復一日的吃飯、睡覺、讀書或是工作之外,瑣碎的時間多是解鎖手機,點開FB、IG,滑著大家的今天。你是不是也曾經滑完一篇又一篇動態後感到無比空虛,甚至是感到莫名的焦慮呢?

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人們習慣用網路去和朋友維持聯繫、去追蹤關注的資訊,得知朋友前幾天去吃了哪間米其林、哪個同學出國留學、發現喜歡的明星開始代言專櫃品牌等等⋯⋯。仔細算下來,人與人之間都使用社群媒體更新近況,雖然方便、快速且多元,但逐漸變成一個平台充斥著光鮮亮麗的生活,在社群媒體上營造了喜歡的、理想中的自己,是否就是對社群感到焦躁的原因呢?這篇文章將討論社群媒體導致的容貌焦慮,期望能提供相關的反思和關注。

移動裝置帶來的便利讓人們能隨時聯繫(圖片來源 / Pexels

每天的日子,除了日復一日的吃飯、睡覺、讀書或是工作之外,瑣碎的時間多是解鎖手機,點開FB、IG,滑著大家的今天。你是不是也曾經滑完一篇又一篇動態後感到無比空虛,甚至是感到莫名的焦慮呢?

隨著科技的蓬勃發展,人們習慣用網路去和朋友維持聯繫、去追蹤關注的資訊,得知朋友前幾天去吃了哪間米其林、哪個同學出國留學、發現喜歡的明星開始代言專櫃品牌等等⋯⋯。仔細算下來,人與人之間都使用社群媒體更新近況,雖然方便、快速且多元,但逐漸變成一個平台充斥著光鮮亮麗的生活,在社群媒體上營造了喜歡的、理想中的自己,是否就是對社群感到焦躁的原因呢?這篇文章將討論社群媒體導致的容貌焦慮,期望能提供相關的反思和關注。

各種焦慮:FOMO ¹ 、相對剝奪 ² 

在生活中,社群媒體的使用可能造成害怕遺失資訊的FOMO,錯失焦慮症(fear of missing out)以及相對剝奪感。前者指的是害怕對於社交事件和場合不知情而產生的焦慮,這讓人們持續不間斷的刷新社群版面,在負面的體驗下增加社群媒體的使用。相對剝奪感則是在心理學中,指人們在經過與周遭群體的比較後,發現自己比不上他人而出現的消極情緒。值得一提的是,這種情形多出現在自身周圍的親近群體,在同質性高的群體中容易產生妒忌、不滿的心態。也因為與明星藝人的資訊交流得以在社群軟體中輕易取得,明星們光鮮亮麗的生活也促使使用者們習慣於相互表現、比較,讓社群平台從單純分享轉變成充滿美好生活的空間,又再加深了相對剝奪感的惡性循環。

Instagram更容易造成心理自卑

約四週前,喀報曾在大學生間發布問卷,其內容關於社群與容貌焦慮,調查大學生使用社群媒體的習慣以及審美相關,最後收到有效問卷135份,男女比為二比八。其中以問卷結果可以發現,在常見的幾個社群媒體中,多數台灣年輕人最常使用Instagram,也有近三成的填答者習慣修圖之後才將圖片上傳社群媒體。這些視覺型的社群媒體或許已影響到部分人對自身的身體意象³

填答者使用社群媒體的頻率之排序,可見Instgram為大多數人最常使用的平台
(圖片來源 / 研究問卷結果

在2021年10月的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一名曾經的產品經理披露Facebook的內部研究,並表示Facebook長期忽視了旗下的產品擁有意見極端化、危害青少年及兒童的問題,尤其旗下產品Instagram影響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根據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Royal Society for Public Health)於2017年的研究中發現,在幾個常見的社群網站中,Instagram對於情緒以及心理健康造成負面的影響。因Instagram以視覺為主的使用模式,讓用戶交流外在容貌及表象,更容易造成直接的比較和心理自卑。

因應這些問題,今年Instagram全面新增了「隱藏讚數」及「限制留言」等功能,讓使用者可選擇不被讚數多寡影響,希望能有效減少因讚數或是惡意評論帶來的負面效應。

研究顯示Instgram對心理影響最為負面(圖片來源 / 英國公共衛生皇家協會 RSPH

以相片、影片交流的社交世界,著重於外在、奢侈品等生活表層的物質,這種直接且表面的社交模式更容易引發年輕族群的自卑和焦慮。人們在社群媒體上使用修圖技術、濾鏡,讓自己的五官看起來精緻、美麗,保持身材姣好,社會、產業中對身材和容貌的隱形要求更藉由社群媒體擴散,也讓社群逐漸認同和習慣這些「美麗」的現象。

挪威議會立法 試圖改善社群焦慮

值得注意的是,挪威議會在日前通過了《行銷管制法》,要求KOL(Key Opinion Leader關鍵意見領袖)的商業照片若經過編輯或是使用濾鏡,必須要用標準化的標籤來註明,否則就等同於觸法。此法規在教育界、心理學界獲得好評,認為此舉能有效制止傳遞錯誤、極端的審美觀,並能讓容貌焦慮的情形獲得改善。中國政府近期更以打擊醫美產業的策略,試圖解決容貌焦慮的問題⁴。

現今的網絡社加速了審美的相互影響(圖片來源 / Unsplash

容貌焦慮可以造成身材的、五官的極端要求,進而造成越來越多極端減重的問題或是醫美出現,更或許在這些以表象傳遞的事物也影響了人們定義自我該追尋的價值。同時,現今青少年習慣社交的方式多以網路為主,所以網路上的審美相互流通也往低年齡層滲透中,對身心的發展產生影響。容貌焦慮的問題正在影響整個社會的心理健康,是刻不容緩的議題,人與人之間的生活卻也已經和這些社群軟體密不可分,不管是學者、政府或是社群公司本身都開始意識到這些問題,並試圖做出改變。儘管如此,我們在期望社會或是政府做出相對應的措施的同時,自己也需要保持健康的心態,適時地遠離讓人焦躁的資訊和消息。

哪天,你又滑著手機看著朋友們多采多姿的動態,卻感到煩躁、疲乏時,這次或許可以試著放下螢幕,感受並肯定周遭的生活,讓身心好好的放個假。

 

¹ 指對某個社交事件、某段社交經歷、某次社交互動既沒參與也不知情的憂慮。Science Direct
² 最早由美國學者S.A.斯托弗(S.A.Stouffer)提出,其後經R.K.默頓(R.K.Merton)的發展,成為了一種關於群體行為的理論。資訊工程相關產業。
³ 指一個人心目中對自己身體的美學。在心理學中,它往往包括一個人對自己身體的看法、信念和情感態度。
⁴ 市場監管總局關於發佈《醫療美容廣告執法指南》的公告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