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裡有新聞,記者快來抄?好新聞都到哪裡去了?

這裡有新聞,記者快來抄?好新聞都到哪裡去了?

刊出日期:2021/12/14|文字:陳嬿純|責任編輯:翁子淩
全文共3694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你是否有在臉書或是Dcard熱門貼文底下的留言區看過網友留言「記者可以開始抄了」?你是否都是通過臉書或是LINE TODAY閱讀新聞?你是否和廣大的網友一樣納悶:台灣新聞到底怎麼了?好新聞都到哪裡去了?

本文將針對社群媒體興起後對於新聞媒體產業的影響進行探討,透過與專家學者以及閱聽人的訪談,剖析台灣新聞產業數位轉型後兩難的困境。

導言

2014年,全球新聞巨頭《紐約時報》發布了一篇長達96頁的《創新報告》,說明《紐時》的編輯台將轉為數位優先,以網路用戶為第一考量,可以說是新聞媒體產業數位轉型的里程碑。

說起新聞媒體與臉書相愛相殺的故事,還得回到臉書剛剛激起浪潮,全球用戶蜂擁而至,註冊成為廣大臉書網的一員。除了用戶貼文外,臉書希望能有更多內容,吸引用戶久留在臉書頁面上,於是向主流新聞媒體發出了邀請:在臉書上成立粉絲專頁發布新聞,臉書會使用演算法推送這些新聞給臉書使用者。對於新聞媒體來說,答應邀請就可以獲得大量的曝光,搭上臉書熱潮,接觸到新的客群;另一方面,答應邀請就代表將自己原有的讀者引導至臉書,讓新舊讀者都習慣通過臉書來獲知最新文章,長此以往,讀者產生熟悉感的是臉書,而非新聞品牌。但臉書所帶來的龐大流量難以忽視,於是新聞媒體紛紛轉攻臉書的流量戰場,追求高點擊率與互動率……

 

沒錢可賺,怎麼辦?

時間來到2021年,距離《紐時》發布數位轉型報告過去了七年,新聞媒體原本擔心的情況也確實上演。用戶黏著度高的臉書、YouTube、Google成為廣告商最愛的廣告投放平台,根據台灣數位媒體應用暨行銷協會2020年5月的報告,社交媒體平台佔了約38%的數位廣告總量,新聞媒體只能與一般媒體平台瓜分剩餘的數位廣告。加之2016年開始,臉書逐漸調降非個人內容在臉書動態牆上的比例,2018年更宣布大幅降低觸及各式粉絲團貼文,讓高度依賴臉書接觸讀者的新聞媒體哀鴻遍野。

新聞媒體正面對一個難堪的窘境。臉書單方面調降觸及率,讓新聞媒體接觸不到讀者,閱讀量慘烈下滑;相對應的,因為進新聞網站閱讀的人減少,廣告商也不願注資。於是新聞媒體陷入與臉書的爭奪戰,有的嘗試用釣魚標題加上快速產製新聞突破觸及率低的困境,在各大熱門貼文中穿梭,成為網友口中「少時不讀書,長大當記者」、「記者快來抄」的新聞倫理慘劇;有的另闢蹊徑,嘗試引流回自家網站,用付費制度力挽狂瀾,比較常見的是採用付費牆的會員制,付費的會員可以閱覽更多、更深度的文章。

▲ 臉書近年來備受討論,到底是否要被視作公共財加以監管(圖片來源/Flickr)

十三億人都驚呆了

通過臉書或是LINE TODAY閱讀新聞,一定都曾經看到聳動的標題,點進去後又發現根本不沾邊,好像浪費了三十秒。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數學學系二年級學生丁祐承就表示,自己都是透過LINE上方跳出來的貼文,或是臉書動態牆推播的影音報導收看新聞。

「很討厭,浪費時間」丁祐承對於釣魚標題直言不諱,但若提及可以通過訂閱專業新聞媒體來篩選有價值的新聞,他又認為:「反正只是獲取資訊而已,我也不會完全相信。」丁祐承還表示訪談前他徵詢了室友的意見,大家都和他持相同立場,不認為需要為了新聞付費。「比起看新聞,我更相信周遭的朋友對事件的看法」丁祐承堅定地說道,表示已經對新聞媒體無法信任,更甭提要付費觀看新聞。

國立中正大學傳播學系的副教授陳怡璇則認為,新聞是有價的,新聞製作需要成本,付費才能觀看的新聞某種程度上也有品質保證。在網路世代,資訊唾手可得,但這樣的資訊品質參差不齊,有可能會有錯誤的資訊混雜在其中,通過付費給專業的新聞媒體,可以替讀者篩選有價值的新聞。陳怡璇認為,這就好像為有機食品付比較多的錢,一般食品公司為了吸引顧客所添加的不健康調味品,可以通過「付費」來避免。

「當我們不再信賴新聞媒體的時候,就是我們該培養付費制度的時候」陳怡璇肯定地說,認為像丁祐承這樣對新聞媒體失去信心的同學,正是應該推動新聞付費制度的原因。當新聞媒體不再需要靠釣魚標題吸引點擊,停止被臉書的流量雙面刃綑綁,新聞媒體才能得到真正的內容自主權。

高高的付費牆

2016年美國大選,假新聞的攻防戰第一次被攤到檯面上檢視。意識到假新聞在數位時代的影響,大眾開始重視資訊的真實性以及關注信任的媒體品牌。「美國大選時假新聞泛濫,讓民眾意識到資訊接收習慣轉變後所帶來的資訊衝擊」現任《天下雜誌》特約記者,曾任《中時電子報》主編的黃哲斌說道。黃哲斌認為,資訊衝擊雖然重創媒體產業,但是也讓少部分的人開始意識到資訊接收的渠道有問題,選擇付費訂閱信任的媒體,以獲得可信、篩選過的新聞。資訊科技、假新聞固然擾亂了媒體原有的生產與接收模式,但也讓「好新聞值得付費」的意識有所提升。

黃哲斌在訪談中給予本文諸多見解與觀點(圖片來源/翁健棋攝)

儘管媒體全力營造利基與自身優勢,說服民眾內容有價,民眾選擇不付費訂閱新聞的原因也可能是經濟考量。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播與科技學系三年級學生陳亭佑就表示:「大家生活都很困難,音樂影視版權、新聞,什麼都要付費的話,有點困難。」丁祐承也表示:「如果有免費的新聞,應該不會特別花錢去閱讀收費的新聞。」

用「付費制度」將有付錢與沒付錢的閱聽人區隔開,再擋在高高的付費牆外,就如同新聞媒體區別教育,只提供優質的、有深度的內容給有繳錢的人,從而加大「牆」內外的資訊落差,也就造成所謂的「數位知溝」。

許多學者抗議,認為付費趨勢會鞏固「資訊精英階層」。美國新聞學者維克多・皮卡德(Victor Pickard)就此現象著有《新聞崩壞,何以民主?:在不實訊息充斥與數位平台壟斷時代裡,再造為人民與公共利益服務的新聞業》,書中探討公共媒體的重要性,認為新聞資訊應作為公共財,通過政府的力量,來為全民提供免費且不含評論的客觀真實資訊。

新聞版本的iTunes

喜歡聽音樂的人一定或多或少都有訂閱幾家音樂串流平台的會員吧?只需要一個帳號就能夠收聽曲庫內任何歌手的音樂,原本可能需要購買數十張專輯才能一次網羅所有愛歌,但現在只需要在Spotify或iTunes註冊一個帳號就能遨遊在音樂的海洋裡。

荷蘭發家的Blendle 就根據iTunes為新聞閱讀愛好者設計了一種新型的新聞付費方式:小額新聞付費制度。Blendle與多家主流媒體合作,僅需要在Blendle創建一個帳號,就可以閱覽各大媒體付費牆內的文章。單篇文章只需支付20到35美分左右的價格,若不滿意文章,24小時內都可以退款。

小額新聞付費制度對丁祐承來說很理想,一篇一到五塊新台幣都是他願意支付的價格。陳亭佑則認為,就如同為音樂版權付費也是經過時間才成為習慣,新聞付費的概念短時間內無法推行,不過她也表示:「小時候如果有人花錢聽音樂,大家一定會覺得他是白癡,現在訂閱音樂會員已經是一件很普遍的事情了。」

▲  音樂版權概念也是近年來逐漸被社會大眾接受。(圖片來源/Flickr)

這樣單篇小額付費的營運模式會為媒體行業帶來全新的挑戰,若文章內容品質不夠好,就會被讀者退費,獲得利潤的是用心撰寫的文章,小額付費制度也讓讀者付費更無負擔,從理論上來看可以實現正向的循環。

黃哲斌認為單篇付費制度可以培養民眾對於新聞付費的習慣,就像《風傳媒》類似打賞的機制,同樣是在讓民眾培養付費的習慣。陳怡璇認為單篇付費就好像體驗行銷,先體驗優良的產品,再讓你自願為產品買單。「小額付費確實是推廣付費制度的一步」陳怡璇說,「但能不能實際推行,還是有待觀察。」

的確,儘管提供了一個創新的付費制度,一直到2019年,Blendle仍宣布無獲利,並打算轉換模式成為高級會員制,放棄原有的單篇付費制度。可以想見的是營運模式雖然理想,但若沒有足夠的讀者支持與經濟利潤,仍無法成功推廣。

閱聽人也有力量

面對媒體亂象,身為讀者的你我他,到底能夠做些什麼?同樣對媒體領域深有研究的黃哲斌與陳怡璇都認為,回歸現象本質,還是要提升媒體素養。黃哲斌認為,媒體行業的現狀仍要歸責於內容創造者,媒體業者要不斷思考如何做出有差異、有品質的內容,讓讀者信任媒體,從而願意掏腰包付費。

 

作為閱聽人,可以意識到我們生活周遭充斥著大量產製的廉價假新聞,帶著這樣的意識培養資訊查核能力。大眾可以根據公視的〈記者真心話〉專欄所教授的「假新聞識別SOP」,透過檢視六個問題來辨別假新聞。若沒有信心自己能夠篩掉所有的假新聞,也可以善用工具,如:事實查核平臺,來過濾身邊的假新聞。

公視P#新聞實驗室就曾針對假新聞錄製影片。(圖片來源/翻攝自公視P#新聞實驗室YouTube首頁)

陳怡璇則認為,不一定是新聞產製者才有能力去引導新聞的走向,閱聽人表現岀對粗製濫造新聞的不喜,也可以讓媒體意識到需要改變新聞的內容與品質。除此之外,也要避免被網路上的片面資訊「帶風向」,被似是而非的觀點說服。黃哲斌也認為「未看先推」容易成為假新聞的推手,要善用查核平臺,最終還是要回到媒體素養的培育上。

結語

新聞不光只有即時新聞,還有許多優良的深度內容可能在付費牆內沒有被看見。通過社群平台來接收新聞,又或是訂閱新聞會員閱覽精選內容,都是閱聽人的選擇。但無論採用何種方式接收新聞,都要謹記身為閱聽人的我們,在數位媒體時代,也是消息產製與傳遞的一個環節,我們同樣擁有超乎想像的傳播力量。下次在點進釣魚標題、轉傳未經查核的內容前,希望我們都能意識到,我們帶有媒體素養的一個簡單動作,都能成為推動台灣媒體前進的一大步。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傳統廣告到網紅、KOL行銷的蛻變之路

從平面、電視廣告過渡到網紅、KOL行銷的蛻變之路

刊出日期:2021/12/07|文字:翁子淩|責任編輯:李家瑜
全文共2989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你是否也曾經因為喜歡的網紅而購買他們代言的產品?你是否也好奇Instagram業配文能帶來多龐大的經濟效益?隨著社群媒體、傳播科技的興起,做廣告的方式逐漸從傳統的電視、平面廣告轉變成網紅、KOL〔註1〕行銷──從「商品」的生意,變成「人」的生意,不管是網紅還是youtuber,只要在社群媒體上具有影響力,往往能左右消費者對產品的態度,牽動著廣告產業的走向。這篇文章將就三個面向:傳統廣告業者〔註2〕、網紅,以及消費者,分別探討社群媒體的網紅行銷對整體廣告產業的影響。

廣告的數位轉型潮

根據科技新報於2021.9.7發表的《微網紅行銷當道,調查顯示欲八成消費者受到IG貼文影響》指出:「網紅行銷市場的規模將持續成長,其中,又以 Instagram 平台最受青睞,逾 八 成消費者表示其購買決定受到 Instagram 貼文的影響,凸顯社群平台對消費族群的影響力有日漸集中化的趨勢。」近年來,隨著網際網路與新興科技的發展,傳統媒體產業出現巨大的轉變。廣告產業結合科技與既有的經營模式,以顧客價值為核心,並且不斷求新、求變。這樣的改變過程,稱作「數位轉型」。廣告的傳播渠道日趨多元,加上2019-2021年的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廣告的創新與轉型被迫強制加速,透過數據化分析,精準抓住目標受眾,加上科技工具的輔助(例如:社群媒體、App等等),擴大廣告效益,增加內容曝光率,以獲得更好的行銷利益。愈來愈多傳統廣告公司為了因應時代的挑戰,而著手進行「數位轉型」。然而,經營模式的改變,雖能夠讓自身更具備競爭力,但在完全適應之前,傳統媒體仍然會經歷一段轉型「陣痛期」,就像毛毛蟲一樣,必須經過蛹期,才能蛻變成美麗的蝴蝶,閃閃發光。

〔註1〕KOL,全名Key Opinion Leader,直譯為關鍵領袖,泛指在網路上具有影嚮力的人。〔註2〕傳統廣告,泛指在大眾媒體,如電視、報紙、雜誌上的廣告      

看看廣告業者怎麼說

在廣告產業打滾十餘年,大井廣告公司資深企劃周丞見識了這個產業的興旺與衰落。「廣告最大的效益就是,希望讓一個好的產品,可以透過廣告,達到買單的過程。」周丞表示。「網紅的竄起也代表著媒體的工具愈來愈發達,然後越來越公開透明,這可以說是時代的一種汰換。」傳統廣告業者在近幾年愈來愈難生存,因為傳播的管道與生態一直在改變,網紅廣告的預算相較於設備複雜、成本較高的傳統廣告產業而言,更具有經濟價值;另外,透過網紅,也能幫助廠商更能精準地抓住自己的目標受眾,因為每個網紅都具有自己獨一無二的屬性。許多品牌端如果能用更少的錢,看到相同、甚至是更好的效益。

「有些傳統廣告公司會透過聯名戲劇、或是置入性行銷,來爭取電視廣告的市場。」周丞說。「因為這個相較於網紅經濟,他們就不太能做到在電視上曝光。這算是傳統媒體在投放廣告上的一種轉型的變化。」周丞認為,廣告產業以十年為一個轉捩點,2000-2010年可以說是傳統廣告產業的全盛時期。「基本上以前做一季可以躺三季。」周丞說。2010年後,隨著個人智慧型手機、通訊社群軟體的普及,大家不再需要守著電視,才能得知最新的商品消息。相反的,消費者可以只要透過手機或網路,就能接收到十分龐大的資訊。

▲  社群媒體廣告在近年來受到許多人的歡迎。(圖片來源:翁子淩 攝)
 

社群網紅的興起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科系盧鈺珊是一名大學三年級的學生,同時也是一位擁有超過6000粉絲的網紅。她的個人Instagram平常除了會分享自己的生活點滴外,還有一項特別的地方—— 發布推薦產品的貼文,也就是俗稱的「業配文」。大一時,一間口紅公司開啟了她的業配之路。「我那時候的想法是說,剛好我本來就沒有這個東西,那我就試試看好了。」盧鈺珊笑著回答。

▲  盧鈺珊侃侃而談接業配的心路歷程(圖片來源:翁子淩 攝)
 

第一次發布業配文的她,只擁有大約1600名粉絲,接洽的廠商也不多;現在,她已經變成一個月能接到三、四間廠商的知名網紅,追隨她的粉絲也愈來愈多。透過個人魅力,她在Instagram上獲得了舉足輕重的地位,以及更加龐大的社群影響力。盧鈺珊的粉絲因為喜歡她、所以願意購買她代言的商品。這樣的消費行為印證了廣告產業如何從「商品」的生意,逐漸轉變成「人」的生意。盧鈺珊為產品帶來更多的曝光率,除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同時也能從廠商身上獲得金錢上的回饋,兩者之間建立起互利共生的行銷傳播鏈,製造出另類商機。

「觸及比較好的話,通常會有一、兩萬。」盧鈺珊表示。「通常如果我的貼文能夠與我的生活做結合,大家比較會買單。如果是太明顯的業配文,大家就會覺得……恩,有點太生硬,畢竟大家還是比較喜歡看我生活類型的文章。」

「業配對我來說其實只是一個興趣,或是附加產品。」盧鈺珊表示。身為學生網紅的她,雖然因為網紅行銷的興起而收到了許多業配邀約,但她仍然認為,個人的Instagram帳號還是會以自己的生活為重心,不會讓這些業配文影響到個人的發文風格。對她而言,網紅行銷就像是生活中的小紅利,能讓她賺取額外的金錢或商品,還能讓她更了解現在社群媒體廣告生態,可以說是利遠大於弊。

消費者的反應

為了更了解消費者對於網紅行銷的態度,喀報發布了相關問卷進行市場調查,統計介於18-27歲的消費者在傳統廣告跟網紅業配文兩者間的立場,一共回收了八十五份問卷進行分析,受眾以大學生為最大宗。數據顯示,位於此年齡區間的消費者,有超過50%的人會追蹤俗稱的「帶貨網紅」,也就是專門分享推薦商品、幫廠商進行工商的網紅;另外,相較於傳統電視、平面廣告,有超過六成(54.1%+8.3%)的消費者認為網紅代言之業配文更有吸引力、更讓他們願意停留。
▲  受問卷調查者之年齡分佈(圖表來源:本文整理製表)
 
▲  消費者觀看電視廣告的轉台頻率(圖表來源:本文整理製表)
 

整體而言,消費者對網紅業配文的接受程度幾乎是傳統廣告的兩倍,推估目前的市場生態對一般的電視、平面廣告而言,相對具有挑戰性。只有大約三成的民眾願意花心思留意在電視、報章雜誌上出現的廣告,傳統廣告式微的現象不言而喻。

▲  消費者對電視、平面廣告與網紅業配文的耐心程度比較(圖表來源:本文整理製表)
 

關於廣告產業的未來

從上述三個角度:廣告商、網紅、消費者切入,可以看出廣告產業的數位轉型已是一個無法阻擋的潮流。除了社群媒體、App,未來的廣告產業將可能會更依賴科技的輔助,比如臉書正在積極發展的「元宇宙」,就是社群媒體進化的一種象徵,將來甚至可能結合AR、VR的技術,讓消費者可以在家用虛擬實境試穿衣服、擺放家具等等,產品目標受眾也能體驗更客製化的廣告內容。不過,媒體產業依然充滿了許多可能,傳統廣告產業唯有跟上時代潮流,才不會輕易被社會所淘汰。

結語

從上面的分析來看,廣告產業的轉型對當前的市場而言,似乎已是一個必然且必要的趨勢。「網紅、KOL」充斥著社群網站,與大家的生活息息相關,也因此大家更應該了解這些現象背後代表的意義與傳播媒體的變化,並反思我們該用什麼態度因應每天面對的龐大資訊,而不是被社群上的表象所誤導。「廣告」作為傳播領域最重要的範疇之一,可以從它經營模式的改變見微知著,推估傳播產業目前的情況與未來走向,是一項值得人們關注的重要議題。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動畫喀】健康照護一指通,打破語言藩籬

刊出日期:2021/11/03|影音:高怡蓉|責任編輯:翁健棋

您有沒有想過語言障礙對國際學生的影響有多大?語言障礙會在許多領域造成嚴重的問題,其中也包含健康照護的領域。

醫生等照護者與患者間必須要能順利的溝通,才能保障醫療保健服務的安全和高質量。然而,許多醫學術語與日常用語有所差異,比如醫生問:「腹瀉」,外國患者可能聽不懂;或者外國患者可能把「胃痛」說成「肚子痛」,用詞不準確,可能提升誤診的機率。另外,翻譯工具並非總是準確,地圖應用程序亦非全然友善外國使用者。儘管肢體語言可能有所幫助,能明確指示病痛的位置,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語言的藩籬始終存在。

因為語言障礙,降低國際學生就醫意願,儼然成為隱藏於社會表層下的重要議題。本影片講述了五位印尼學生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資訊工程學系學士生 Felix Liawi, 電機資訊國際學位學程博士生 Albert Christian, Muhammad Febrian Ardiansyah, 碩士生 Steven Jonathan, 國立中央大學企業管理學系博士生 Irfandi Djailani (FINIC) 是如何受到啟發,開發手機上的健康照護服務功能。此服務以使用者的需求出發,提供獨有、便捷的功能與完善的服務,幫助使用者克服語言障礙的問題,更在2021年國立陽明交大國際黑客松創意競賽奪了第一名,未來FINIC也期望將這項服務推向市場。此實例證明數位轉型在該社會議題上,展現出了難以估量的溫柔力量。


▲  科學新知動畫,介紹五位印尼學生(FINIC: Albert, Ardiansyah, Irfandi, Steven & Felix) 開發手機上的健康照護服務功能解決語言障礙
(影片來源 /高怡蓉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媽祖,你今嘛在叨位?文化保存結合科技轉型

刊出日期:2021/11/17|文字:翁健棋|責任編輯:韓松庭
全文共4245字,閱讀大約需要9分鐘

你有聽過「三月瘋媽祖」嗎?你有想過傳播科技與進香文化結合,能迸出什麼樣的火花嗎?

本系列專題談及社會議題與手機應用程式相結合,實踐轉型之形式,而本刊將鎖定「文化保存」為核心議題,以結合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特色設計,曾在活動期間於手機雙平台榮登熱門應用程式排行冠軍,累積下載人次突破數十萬的「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為例。透過深入訪談 iOS 端程式開發者吳政賢先生,了解文化保存議題於傳播科技使用下,所尋得之轉型新解方與其利弊和困境。


▲  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存續多年,吸引眾多信徒自願跟隨。(圖片來源 / 翁財煌攝)

導言

正式進入主要內容前,本刊簡單針對內文中兩大核心要角「文化保存」和「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進行簡單的概念和摘要整理;並以圖文搭配,簡介「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 」之程式功能和特色,協助讀者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深入議題核心。

 

談・文化和文化保存

「你是誰?」、「你來自哪裡?」面對如此簡單的日常對話用語,多數人聽聞後,張口回應好似反射動作般,答句僅需片刻便可生成。人們之所以能在初次見面透過幾個短句辨別「是否為我族類」,其原因就在於「文化」概念的存在。透過制式化的論述定義,文化,乃民族和族群自我認同之體現,在人類社會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歸屬功能。簡而言之,文化便是某一群體「生活」的方式。

文化保存之所以重要,乃因文化如同族群的「根」,是認同和歸屬需求的源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便有提到,文化多樣性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亞於物種多樣性,在強勢文化超越時空限制傳遞使得文化漸趨一制性的同時,對於各族群之多元文化保存已刻不容緩。

 

談・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

主導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的廟宇為白沙屯拱天宮,位於苗栗縣通霄鎮,供奉主神為天上聖母——媽祖。廟方每年會徒步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起源已不可考,原先以「取得香火」補充靈力保佑在地聚落為目的,然因其進香路線、時間不固定等「隨神意」特色,加上信徒傳頌之靈驗事蹟,吸引大批非本地信眾自願跟隨,成為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該活動更於 2010 年,被行政院文建會(現文化部)指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本刊於書寫前曾發放問卷進行前測,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受測者曾經聽聞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說明該系列文化活動本身具備一定的關注度,以此彰顯其重要性不容小覷。

▲  前測問卷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受測者曾聽聞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圖片來源 / 擷取自問卷結果)

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

由於白沙屯媽祖「隨神意」的進香特色,應用程式主打的功能即為 GPS 即時定位,能準確定位媽祖位置資訊。同時提供歷史路徑、信徒分佈熱點多種圖層顯示,以及能即時分享共乘、沐浴住宿等訊息和影音內容的聊天室功能。結合定位技術、程式開發與傳播科技,為信徒和活動參與者建立即時獲取和分享資訊的整合平台。

▲  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應用程式。(圖片來源 / 擷取自 App Store)

談.應用程式開發歷程

「先寫別人會寫而不想寫的程式,以後才可以寫別人想寫而寫不出來的程式。」

程式開發者吳政賢出身雲林北港,北港作為舊時南北兩地水陸交通的樞紐,進而發展為人口集中地,宗教信仰頗為繁盛。因地緣因素,身為道地「北港囝仔」的吳政賢自幼便深受地方宗教文化薰陶,在多次參與廟會、進香等鄉土活動的過程中,對其產生正向的憧憬,並期許自身於未來能以「有自我特色」的形式參與其中。

於大學主修主修資訊工程後,幼時的理想激發吳政賢實踐所學於鄉土文化範疇,以成為「愛寫程式又愛鄉土藝術活動的工程師」為目標,持續開發出「白沙屯媽祖南下進香 GPS 系統」、「大庄媽 GPS 系統」、「北港迎媽祖活動網站」等作品,同時不斷精進自身的技術,於成品改良過程做中學。以本刊主題「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專案(下稱「本刊實例」)來說,自原先較為簡單的網頁形式到應用程式的轉變過程便是很好的例證。

談到應用程式開發歷程,吳政賢言明此專案技術本質並不困難,透過 Google map 搭配介面設計便能架構出基本雛形,各式功能亦非最初便有所規劃,透過歷年專案報告檢討的形式,滾動式新增聊天室、資訊共享、影音播放等功能,突破原先「單純提供媽祖位置資訊」框架,給予使用者最好的操作體驗。活動期間獲得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雙平台下載冠軍殊榮,即是對吳政賢自身「漸進式完美主義」最好的肯定。

 

 iOS 端程式開發者吳政賢正在參與文化活動(圖片來源 / 吳政賢提供)

談.文化保存與科技轉型

文化,為誰而存?為何而存?

上文簡單提及了文化保存議題的重要性,然而本刊認為不應單就該議題「重要與否」面向進行討論。文化保存,保存文化,實踐保存之人應為何者?又有誰有義務負起該責任?這些都是在高呼「文化保存」口號前應辨明的問題意識,才能避免落入「不為誰而保存的文化」之邏輯陷阱,徒具形式炒作議題呼籲其重要性,實則不知所云。

於訪談過程中,具備程式開發者和文化活動參與者雙重身分的吳政賢提及「信徒結構轉變」的概念。深入剖析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之目的性。最初進香活動僅以取得香火,為神祇補充靈力並保佑在地聚落為目的,然而伴隨「現時移動信仰圈」的出現,進香活動不再單以白沙屯人為主要參與者,擴及各縣市的信眾分佈亦改變白沙屯媽祖最初的信仰結構。

現時移動信仰圈:

「是以白沙屯媽祖信仰為中心,有信徒組成的網絡組織,信徒的分佈超越地域性社區的範圍,依循著進香路線的推進,呈現不規則性帶狀的宗教領域,無階級性的信徒參與集體性宗教信仰活動;該信仰圈存續期間,於每年特定進香時間、空間自然形成,進香結束時,潛伏隱形。」(安財福,2017,p.153)¹ 

信徒結構自原先的白沙屯在地居民擴張至全體信眾,伴隨進香意義的改變,意謂著「文化保存」主客體的變動,若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欲著手規劃實質保存方法時無此意識,將可能陷入受眾鎖定錯誤、保存目標失焦等困境。以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為例,若保存出發點為最原始的「庇佑當地」為目的之進香活動和其意涵,那談及「提升參與信眾人數」為導向之保存方法皆為牛頭不對馬嘴,形同射箭完全脫靶,打擊錯誤。反之,在上述「保存最原始的進香活動和其意涵」前提下,若規劃類似「活動期間,白沙屯學區彈性休假,供學童實質參與文化活動。」之政策,使在地學童親身體驗身處文化的溫度和呈現形式,應更能落實進香文化原始存在意義與傳承功能。由此可顯現文化保存議題辨明主客體關係的重要性。

▲  白沙屯媽祖進香途經之處產生移動信仰圈,圖為派出所員警虔誠跪求媽祖駐駕。(圖片來源 / 翁財煌攝)

文化無感,比你我想的閣較可怕

本刊實例於初期網站形式階段便將目標使用者鎖定於全體信眾,以宏觀的角度審視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希望能結合定位系統,到後期應用程式的資訊共享功能,為廣義的(不單侷限於在地居民)進香活動盡一份心力,落實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儘管努力與成效眾人有目共睹,開發者吳政賢仍點出「文化與新世代脫鉤」的隱憂,年輕世代並非討厭現存文化,而是「沒有感情」。對於環繞周身,甚至身處其中的文化沒有厭惡,單純無感,這便產生了對於自身的認同問題,「『我是誰?我在哪?』」的問題思考可能由哏圖轉為現實。

「介紹自己從何而來」的系列問題於跨國交流時頗為常見,儘管生長於同一片土地,對於自身「根」的意識卻存在極大的認知差異。在全球化浪潮下,狹義的在地性(如白沙屯地區居民)到廣義的在地性(同為台灣島上居民)所存之特色文化要如何應對值得深思;同時,在快速變遷的當代,傳統文化形式面臨的不單僅有保存問題,如何在轉型過程中重獲「認同」亦是十分重要的。吳政賢舉了進香過程中,年輕新血組成團隊自發性清理路面之例子,自發性參與並貢獻心力的動機來自內在,無須利益驅使、權勢威逼,佐證「意義」與「認同」乃實踐文化保存的核心要素。回歸本刊實例,即時定位應用程式之構想,不正是開發者吳政賢自身對鄉土文化「認同」之實踐,由想法促成行動,行動實踐保存。以此論證再次證明文化保存於精神、意識層次之概念建構重要性。

▲  我是誰?我在哪?由哏圖轉為現實示意圖(圖片來源 / 翁健棋再製)

忍術・轉型開源節流之術

正式進入文化保存議題於傳播科技使用下,所尋得之轉型解方討論前,先來談談,有種堅持,叫非營利模式。非營利,乃吳政賢開發「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 」時的初衷之一,整個設計團隊亦謹遵此一初衷至今,從未破例違反。談及非營利模式的堅持,吳政賢於訪談中帶出「利益介入」可能導致的顯隱性問題。對於下載量突破數十萬之應用程式來說,尋找廣告贊助商其實不難,自發性與設計團隊聯絡,表達願意捐助必要資金用於系統維護、設備擴增之私部門也不在少數。儘管團隊目前設備經費皆由成員共同分擔,客觀事實上確實有贊助需求,吳政賢仍決定婉拒眾信眾之好意。一方面考量到一但利益介入,應用程式將由「作品」轉為「產品」,以人為本,互助互惠的進香文化內涵將有所轉變,轉而由利益衡量其價值,喪失甚至扭曲原先無價之設計理念。

單就本刊核心議題,下對上的保存模式相對採「文化觀光」推廣形式之公部門,更能實踐「文化保存」的實質內涵,然而「資金不足」正是多數非營利組織共同面臨的經營考驗。若以利益介入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初衷和成效為前提,此時組織應思考如何「開源節流」方能確保組織長期營運。於資金和資源的「節流」層面,轉型便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以本刊「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 」為例,若將 GPS 定位技術的應用、即時資訊共享聊天室之架設、影音分享支援平台各功能轉為人力執行,其人力需求超乎想像,儘管義務參加者無須支付薪資,仍有可能出現人力資源短缺等問題。換個角度來說,整個應用程式的設計便是文化保存形式的轉型體現。吳政賢以所學技術,開發出此款具備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特色的手機應用程式,達成「消耗最少資源,作最大效度利用」目標,實踐文化保存,為長久以來受「資源不足」問題所苦的各組織提供解方。

論及資源之「開源」層面,本刊認為若結合上文提及「精神層面」對於文化保存之認同概念建構,搭配傳播科技轉型,如本刊實例——吳政賢的開發成果,使文化保存議題更加貼近生活,以 App 的形式與人互動;不再單純將其視為遠大目標般紙上談兵,而是以轉型成果實踐「人為文化之本」之核心構想。在吸引更多新血加入對該文化「認同」行列的同時,創造正向的資源供給與回饋循環。

▲  GPS 定位、即時資訊共享聊天室、影音分享支援等各功能,縮減人力資源消耗(圖片來源 / 吳政賢提供)

結語

本刊核心問題意識在於探究「結合傳播科技轉型」是否為文化保存議題可行解方,其中又有何利弊。深入剖析「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 」此一實例,搭配與程式開發者吳政賢之訪談結果可以發現,思索文化保存議題前應先辨明保存目標之主客體關係,以及「由內而外」認同驅使行動的重要性;再進一步思索結合傳播科技轉型之具體方式,方能避免陷入目標錯誤之窘境和徒具形式之困境。

聚焦於傳播科技之技術應用,其所帶來的便利性與正面效益是無可否認的,特別對於資金與資源皆有所缺乏的組織來說。以本刊甚至擴及本系列專題實例為例,手機應用程式的開發不單為組織有效解決資源有限問題,甚至進一步為使用者帶來即時和統合之功能服務,吸引其與個別核心議題有所接觸,甚至選擇參與其中。

綜合上述,本刊對於「傳播科技應用是否為文化保存議題轉型新解方」一問給予肯定答案。若能實踐吳政賢所提及「文化保存議題思考兩步驟」——辨識保存目標主客體關係與知悉認同概念建構重要性,再與相性合適之傳播科技應用作結合,相信對於文化保存議題定有所助力。

不妨將文化比作一個故事,結合傳播科技,它將廣為流傳。

 

¹  安財福(2017)。白沙屯媽祖徒步進香之變遷。國立臺南大學台灣文化研究所,臺南市。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影音喀】減塑議題新解方?奉茶文化與現代科技的絕妙結合

刊出日期:2021/11/10|影音:韓松庭|責任編輯:翁健棋

你有遇過想找地方裝水卻求路無門,最後只能到便利商店或手搖飲店買飲料的窘境嗎?飲料雖然好喝,但實際上頻繁使用一次性容器喝飲料,不僅對健康造成危害,對我們生活的環境尤其會造成負面的影響。

根據統計,台灣每一年回收的寶特瓶約有6萬9千噸,雖然塑膠瓶的回收率高達96%,但在台灣每年仍然有的1億8千萬支寶特瓶成為垃圾,污染我們的環境。

CircuPlus跳脫了大眾思考的框架,將傳統的奉茶文化與現代通訊科技結合,開發出了隨時能找到免費補水地點的應用程式「奉茶」。不僅讓有需要的民眾輕易找到免費的水來喝,也有效降低了一次性塑膠瓶使用上的浪費。

奉茶是一款結合了衛星地圖導航技術與政府資料開放的應用程式,使用者只需要打開APP,就可以找到附近提供免費飲用水的飲水點,飲水點的來源,包含了公部門、商圈店家、大型企業等。而這其中也有很多站點,是來自於熱心的民眾,透過「奉茶APP」裡的「新增站點」功能,協助新增站點。

用老祖宗的智慧,減少一次性塑膠瓶的使用,「奉茶」對於台灣減塑運動的推行有著無可估量的卓越貢獻。CircuPlus團隊也藉著「奉茶」,獲得了2020總統盃黑客松卓越團隊的榮譽。目前持續地,透過推行與奉茶應用程式連動的「奉茶行動」,成立循環社群,舉辦線上和線下的沙龍講座等方式,持續為台灣環境循環議題做出貢獻。

本期喀報將採訪CircuPlus團隊創辦人黃暐程,就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奉茶」開發背後的精彩故事······


▲  訪談CircuPlus共同創辦人暨執行長黃暐程,了解開發「奉茶」應用程式的動機以及背後的過程,並對於有意願將科技運用在改善、解決社會議題的大學生們有些建議和指引
(影片來源 /韓松庭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