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宇宙熱度攀升 疫情與虛擬實境產業的發展

元宇宙熱度攀升 疫情與虛擬實境產業的發展

刊出日期:2021/12/21|文字:阮語妍、翁逸芯|責任編輯:李霈柔
全文共1902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從實體轉向網路,線上生活成為常態,由於空間上的限制,戶外娛樂活動減少,越來越多人開始追尋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帶來的娛樂感,除了帶動VR、AR相關產業的發展外,近期興起的元宇宙概念在各界也成為了討論熱點。

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西門町宛如空城(圖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疫情推動下之虛擬實境產業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人們減少外出以避免不必要的接觸,為了在家也能從事娛樂活動,VR、AR成為許多人在娛樂方面的新選擇,也因此越來越多產業引進VR、AR以帶來新的商機,例如桃園機場打造的VR觀景台、美術館建立VR線上展覽、房仲業者推出VR線上看屋等。

VR/AR互動介面設計師古健樺表示,VR、AR產業前幾年熱度很高,但過一陣子後發現該產業市場沒有很大,很多虛擬實境公司因此倒閉。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人們待在家中的時間更長,VR、AR能夠幫助大家在疫情之中有更多的想像及娛樂體驗,因此在疫情的推動之下,虛擬實境產業確實有逐漸在復甦。

▲  VR體驗示意圖(圖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平行宇宙概念興起

由於疫情驅使,虛擬實境產業出現一波新的浪潮,近期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引發熱議。「元宇宙簡單解釋就是平行宇宙,每個宇宙間有很多不同入口,元宇宙就是把各個區域空間連結在一起成為一個宇宙,因為這個宇宙沒有在現實世界中發生,所以我們說它是平行的。」古健樺說道,其實現今的網際網路就屬於元宇宙的一種,人們可以在網路上交友、娛樂。而時下討論度極高的元宇宙則更為廣泛,使人們在虛擬世界中可以直接進行食、衣、住、行、育、樂等活動,有更為真實、流暢的體驗。

古健樺表示,推動元宇宙發展的另一個關鍵要素是區塊鏈及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之中,所有資訊皆被串連,透過資訊共享保障訊息安全。NFT則是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為虛擬產物的所有權證明。假如整個虛擬世界是一個區塊鏈系統,NFT讓這個世界中的事物具備所有權,那麼此世界中的東西就會有價值,人們便開始進入虛擬世界爭取這些有價資源,進而發展出新的經濟、社會、文化體系。因此,元宇宙概念的出現主要歸因於區塊鏈及NFT技術,疫情則是促進虛擬實境產業成長,使人們發現該產業未來的可能性,間接加速了元宇宙的發展。

元宇宙示意圖(圖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元宇宙弊端及技術上之限制

假如元宇宙蓬勃發展,人們是否會與真實世界逐漸脫節,甚至導致社會停擺?現今社會中出現許多文本題材,如影集《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皆有提及科技發展之下可能產生的隱憂,不免讓人懷疑、擔心這項科技是否可能導致現實社會的衰退?對於這個議題,古健樺抱持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假如元宇宙的生活機能可以和原本舊世界相同,那麼新的地方也是一個現實世界。只要透過虛擬空間,人們也能夠滿足對社會以及社交的義務與需求,就沒有跟現實世界脫節。 ​​「如果大家都認為這個(虛擬)世界是真的,那其實那邊才是現實世界。」古健樺說道。

然而從科技層面來探討,現在的VR技術與廣大虛擬世界的建立依舊存在距離。古健樺認為「感官」是舊時代的一個符號,能不能將此帶到新的平行宇宙就是一種限制。「因為我們在這個舊世界生活太久,所以有味覺、嗅覺、觸覺,溫熱感、痛覺等等,那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所以如果要轉換到另外一個世界,必須是一個熟悉的環境,我們才能感到自在。」古健樺談到,雖然技術有慢慢跟上元宇宙的發展,但仍有些現實生活中的感官體驗無法被完美複製。

▲ 電影《黑鏡》劇照(圖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元宇宙未來可能性

元宇宙的熱度擴散下,許多科技巨頭紛紛表態角逐這片市場。在天下雜誌發布的《元宇宙為什麼重要?誰將擁有元宇宙?元宇宙價值多少?》¹文章中提出,元宇宙有潛力提升人類世界的經濟環境和競爭公平性,甚至還能改善多年來的環保問題,例如快時尚帶來的資源耗費和碳排放量。這有望彌補現實世界的缺點,建構新興經濟模式,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也使得元宇宙受到投資人青睞。元宇宙的價值已被真實世界認定,古健樺表示因為人們已經開始認知到元宇宙的意義與發展性,因此可以思考各個產業能不能跟元宇宙建立關係。疫情使民眾被迫關在家裡,人們因此開始尋找生命的出口,他認為元宇宙會繼續發展,未來技術發展成熟,會再創造出新一輪虛擬實境巔峰。

科技發展讓虛擬與現實的界線逐漸模糊(圖片來源 / Pixabay
¹ 此天下雜誌發表之文章由「經濟學人」授權轉載,原文標題“Herman Narula on why the metaverse matters”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疫情之下宅經濟興起:消費型態轉變及未來趨勢

刊出日期:2021/12/14|文字:阮語妍、李霈柔|責任編輯:翁逸芯
全文共2219字,閱讀大約需要4.5分鐘

2019年底,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出現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確診個案,而後疫情便迅速散佈至各地。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們必須順應環境的改變在日常生活上做出調整。消費是人們為了維持生理與心理需求的必要行為,由於疫情的衝擊,民眾減少外出頻率以避免不必要的接觸,這使得消費模式也出現了轉變。

▲  疫情改變民眾的購物模式。(照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疫情推動線上購物浪潮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為了降低染疫風險,又能滿足購物需求,越來越多消費者轉向線上購物,網路購物的消費型態成為新的趨勢。根據經濟部統計處的台灣零售業網路銷售額統計調查資料顯示,2020年台灣零售業網路銷售金額高達新台幣3418億元,年增率為19.01%,而在2021年五月台灣本土疫情嚴重爆發後,第二季的零售業網路銷售金額達到新台幣1058億元,較上一季成長了14.79%,相比去年同一季則是大幅增加了33.68%。由此可見,民眾的消費模式逐漸改變,新冠肺炎疫情確實帶動了台灣網路購物的新趨勢。

▲  台灣零售業網路銷售額。(圖片來源 / 經濟部統計處

電商平台飛躍成長

近幾年來網購風潮愈加興盛,電商平台扮演著十分重要的角色。電商平台的可及性突破地域上的拘束,24小時全年無休也打破時間限制,因此降低了交易成本,人們也更仰賴線上購物,而新冠肺炎疫情則加速電商平台的發展。以momo購物網為例,根據富邦媒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財報數據顯示,公司旗下的momo購物網站於2020年創下了新台幣615億元營收,相較去年成長了35.4%,而今年五月台灣本土疫情爆發後,其購物網站五、六月營收相比去年同期則是分別增加了51.7%及55.7%,富邦媒股價甚至在五月17、18連兩日攻上漲停板,現今其股價已是2019年底的六倍之多。

▲ 富邦媒線上購物月營收。(資料來源 / 富邦媒月營收資訊、圖片來源 / 記者 阮語妍 製)

消費行為與態度之轉變

為深入了解消費者在消費習慣上的轉變,本專題訪談了13位大學生,針對他們平時的購物習慣及疫情前後之網購行為進行訪問。根據回覆,大部分受訪者以蝦皮購物為主要網購管道,而其他通路包括momo購物網、pchome、淘寶、博客來、Amazon等通路,且一個月之購物頻率基本落在1~2次;然而,也有消費高達10幾次的受訪者,消費習慣與其他人存在極大落差。而他們購買的物品大多是衣服、日常用品,也有些文具、書籍、明星周邊等商品。

過半數受訪者表示疫情之後,由於不便出門,購物習慣逐漸由實體轉移至線上,也增加了消費頻率及金額。有受訪者表示,疫情前幾乎不太會在網路平台購買商品,但因疫情開始透過電商平台消費,且在了解其便利性後更依賴線上購物,月消費頻率增加2至3次。

針對網購平台的優惠活動,有7位認為疫情前後優惠差異並不明顯,然而也有人認為特定節日有提供更豐富的優惠,例如雙11購物節等,免運券在疫情後也有發放更多。而在購物體驗的部分,有過半數受訪者認為疫情前後沒有太大差異,但也存在不同意見,例如覺得物流速度變慢等等。針對購物體驗的改善,受訪者提出可以增加優惠、免運券的發放、增加更多支付方式等建議,或是利用3D、透視等技術讓消費者以360°的視角查看商品,避免實品與照片出現誤差。

▲  實體賣場與外送平台合作。(圖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賣場實體店面因疫情受到衝擊,本專題實際訪問了賣場實體店面收銀人員,以瞭解零售產業受疫情的影響及應對方式。店員表示,賣場本來就有淡旺季之分,過年過節時購物人數會明顯增加,而一週之中又以周末的人數為最多。然而,在疫情爆發後能夠明顯感受到人潮減少,尤其假日民眾常選擇賣場作為休閒活動場所以打發時間,而為了避免不必要的接觸,人們也盡可能不到賣場進行消費。另外,賣場與外送平台間的合作雖在疫情前就已開始,但疫情過後選擇外送的人數增加,賣場門口常會看到等待的外送員,內部也因外送訂單量增長而安排了更多員工負責尋找訂單商品。藉由這樣的觀察,可看出民眾為因應疫情而調整了消費習慣,實體賣場也為減少疫情衝擊做出了改變。

 

網路購物未來發展之可能性

▲  利用VR進行線上購物。(圖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新冠疫情推動了線上購物模式的發展,透過觀察可以發現,消費者為了避免染疫選擇盡可能不出門,因此大幅增加了線上消費頻率及金額;另外,透過數據可以得知,疫情的確使電商平台以驚人的速度在成長。有受訪者表示,疫情現在雖已逐漸趨緩,但消費習慣卻很難再改回去。人們對線上購物已產生一定的依賴性,各產業商家因應這樣的改變都必須做出調整,積極轉型,加速線上線下整合,以加強與消費者間的連結,提供更好更完整的服務。

而相對的,人們也在思考如何在消費結構改變的情況下,發展出多元消費模式,除了現有之線上平台的購物方式以外,未來或許會出現更多不同的線上購物模式。線上購物不再只是透過手機、電腦等裝置進行瀏覽,而是透過穿戴式裝置,實際穿梭於各式虛擬商店中,藉由逼真畫面提升消費者臨場感,將會有更為真實、流暢的體驗。在虛擬世界中,人們能夠透過VR直接觀看商品狀況及試穿,避免購買到有瑕疵或不適合的商品,甚至能夠直接使用虛擬貨幣在數位世界裡進行消費,都不失為一種可能性。而在這樣的可能性中,業者不只該思考現階段如何改善以增進購物體驗,還需深思面對未來虛擬世界的發展該如何轉型,以提供更優質的服務並帶來更多獲利。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疫情時代下,教學形式問題的解方

刊出日期:2021/12/07|文字:李霈柔、翁逸芯|責任編輯:阮語妍
全文共2387字,閱讀大約需要4.5分鐘

新冠疫情爆發使得傳統教育形式受到衝擊,由於無法進行實體上課,學校及師生必須做出調整,以保障學生受教權利。然而在轉型過程中也遇到不少挑戰,因此教學應配合線上形式做出轉變與改良,像是利用不同直播平台,或是未來利用混合教學,甚至虛擬空間,解決現有在時間與空間上受到限制的問題。

▲  新冠疫情影響全球人類生活,新興的工作、教育型態也隨之發展。照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疫情驅使 線上教學興起

▲  老師透過直播方式上課。(照片來源 / Canva

2021年5月,新冠肺炎疫情在台爆發,疫情延燒快速讓許多民眾措手不及,引起不小的恐慌。隨著疫情擴散,學校也出現了疑似確診的案例,從桃園一所國小開始,陸續有學校跟進停課措施,以維護學生健康與安全。為了避免影響學生受教權,教育部推動「停課不停學」目標,各學校因應配合,紛紛推出線上教學方案,協助學生在家也能不間斷地學習新知。以大專院校為例,許多學校透過線上通訊會議平台進行授課,包括Google Meet、Microsoft Teams、YouTube 直播等方式。面對疫情,師生都必須做出調整,以應對教學型態改變所帶來的挑戰。

線上教學利與弊 看法兩極

使用線上通訊平台學習可以節省通勤時間。(照片來源 / 問卷資料)

我們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臉書社團裡透過匿名問卷,調查老師及學生對線上教學與實體教學的看法。從11/20至11/26進行收集,一周的調查結果顯示,偏好線上教學和實體教學約各佔一半。


喜歡線上教學形式者大多認同此方法可以節省通勤時間花費,讓學習不再受到空間與時間的限制,較為自由和靈活,有網路影片的課程則可以重複觀看,降低老師重複教學的時間成本。例如有一位同學表示,他所購買的網路課程有提供重複觀看、試題詳解等豐富完整的學習資料,讓他不用額外花費許多時間查詢網路資料,也不用麻煩老師或同儕利用課餘時間為他再次教學複習。


喜歡實體教學形式者則更在乎學習過程中的互動與交流,認為這種方式更有溫度,學習上也能更集中注意力。有一位同學回覆道,他覺得實體教學的好處在於能跟喜歡的人一起上課,且同儕間的交流與陪伴也讓他感到溫暖,滿足了愛與歸屬的需求。


然而,雖然線上教學非常方便,仍存在一些需要改進的缺點。有一名華語教師表示,遠距教學讓內容呈現方式變得更加困難,例如寫字、繪圖、發音口型等等,而且語言類課程更注重師生即時交流,以導正學生錯誤。對學生而言,在家學習的環境可能不如學校,容易受到外界因素干擾,降低學習效率。有一名同學表示,在停課的那段時間家裡隔壁跟樓上恰好在施工,噪音非常大,也導致他在上課時會一直分心,遇到要發言的情況時也會受到嚴重干擾,使他不得不另外找地方進行學習。此外,多位同學表示網路通訊狀況、科技裝置優劣也會影響學習品質,不同於實體可以即時回饋,網路教學也存在不同形式的阻礙。

疫情考驗 教學品質如何維持

▲  使用線上通訊平台學習缺乏師生互動感。(照片來源 / 問卷資料)

線上教學固然有其便利性,但我們仍須思考究竟該如何改善現有問題,像是上述提到的網路通訊狀況、外界因素干擾、即時互動性不佳等問題,以維持教學品質。除了基本電子設備的穩定性以外,透過改良課程設計或增加線上平台的互動功能,或許能夠提升學生學習積極性、老師教學收到的互動反饋,強化師生之間的連結。


此外,有些教師選擇利用另類平台進行教學,一位同學在問卷中提到,他的選修課程使用Twitch遊戲影音串流平台教學,比起其他通訊平台,不僅直播的畫面、聲音流暢許多,同學們也更願意在匿名聊天室提出自己的看法與見解,並且給予教師及時的正向反饋,如訂閱、按讚、貼圖互動,使得整體教學風格活力生動而不死板。


部分學校使用的線上教學平台,在疫情期間因人多或系統本身問題出現了無法使用的狀況。有趣的是,根據聯合新聞網的報導,有一名高中老師選擇使用「17直播」進行遠距教學,不僅直播過程非常順暢,這樣獨特的教學模式以及即時互動性,讓學生積極參與課程,教師也能收到學生的回饋,降低課程的煩悶感,並提升學習樂趣。


利用另類平台進行教學的不同之處在於話題性較高、學生參與意願較強,並且在使用者體驗上也較為靈活有趣,能提高學生對於課程的關注度與互動交流之積極性,像報導中就有提到有不少學生在直播中送出小禮物,以鼓勵老師的做法;也有教育人士表示在許多平台大當機的情況下,這位老師如此變通的做法值得鼓勵。

未來趨勢 教育模式轉型

▲  未來教育與新科技間連結的可能性。(照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隨著疫情逐漸趨緩,學生紛紛回到學校上課,也有許多老師採取混合教學形式進行課程。根據點指教育的定義,混合教學形式是一種結合傳統面對面以及線上遠距的新型態教學模式,藉由此方式,可讓教師透過數據掌握學生學習情況。根據研究指出,採用此方式進行教學,可提高學生5%-10%的學習成效(Stevenson & Zweier, 2011)(註一),因此在疫情尚未緩解之際,這樣的教學模式很可能成為教育主流。


有問卷填答者提出,未來若是元宇宙發展完善,或許可以透過此空間進行教學,如此人們都能在降低學習成本的同時,保有課程互動性,可謂一舉兩得。


不論是何種方法,不可否認的是網路科技正在擴大影響人們各個生活面向。面對疫情及科技發展,我們都不能掉以輕心,除了師生都必須學習適應新型態教學模式之外,所有社會大眾都應該加強對網路科技的認知,避免加劇社會隔閡。


疫情對於人們來說,固然減少了很多生活面向的自由度,但其所帶來的並不全然是壞處,它加速了科技發展,帶動新興教學形式,並且使我們去思考未來生活形式能夠有怎樣的可能性,如何替教師和學生帶來雙贏的結果。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防疫與隱私之間的距離

刊出日期:2021/11/16|文字:黃威皓|責任編輯:林羿汶 戴芳映
全文共1452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今年五月中旬新冠肺炎爆發,民眾因每天的病例數高居不下以及確診者的足跡不明而感到惶恐,因此政府相關單位祭出簡訊實聯制,透過明確記錄人民足跡以便未來疫調,並且確實公告確診者的足跡地圖。

另外,在疫情相關法律方面,也訂定了《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來做為依據,但在看似毫無缺點的方法下,卻傳出了個資外流或是被警方單位作為辦案線索的疑慮,這也表示背後仍隱藏著漏洞──消失的隱私權。

基本人權淪為犧牲品?

依釋字第603號解釋〔註1〕,隱私權為人民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並受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然而在簡訊實聯制的出現後,民眾無論去何處,舉凡大型商場至便利商店再到校園中的教室都需要掃描實聯制,人民行蹤只需透過場所代碼的對照便一覽無遺。

因為如此,我們需要有法律來保障因防疫科技而失去的隱私配合疫情狀況推出的《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註2〕之中的第7條:「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大法律系教授林明鏘又將此條款稱為霸王條款這項條款的內容在不具明確性下的情況,授權的範圍到何處?是否擴權將人民的隱私視為可被動用的財產?在法律沒有明確規範下,我們無從得知。

透過先前實際上街訪問大學生對於簡訊實聯制的看法,探討關於隱私是否被侵害的問題,發現已有不少民眾發現此問題,但認為自己這一點權益是可以為了公益被犧牲的。這也不禁讓我們開始思考,民眾是否將公益和自身權益之間的界線模糊化了?

為了公益我們可以犧牲一些自身的權益,但若是牽扯到自身民主人權的限制,我們是否應該推動大眾思考的齒輪,不讓隱私淪為公益下的犧牲品?

▲  進出入各場合前須先掃描實聯制(照片來源 / 黃威皓攝)

警方單位擅自調閱?政府單位系統問題?

張淵森法官先前於聯合新聞網鳴人堂上撰文質疑警方濫用簡訊實聯制資訊作為逮捕嫌犯的依據,但根據中國時報報導,法官於撰文後兩天澄清,他認為警方有不當之處但不認為辦案程序有違法或是不具證據力。

另一方面,警方單位聲明一切皆符合程序上的規範,他們並沒有和指揮中心調閱資料,依法調閱內容本身即含有民眾的手機號碼及簡訊資料。在這之後,指揮中心副指揮官陳宗彥在今年6月20日的記者會上也表示已通知警政署下達命令,若爾後警方調閱資料時,須主動排除有關於簡訊實聯制的個人資訊來免於不必要的誤解。

假使警方無違法,那在副指揮官宣達命令前,是否有一段時間警方是能夠無需與衛福部調閱資料,即可看見民眾實聯制資訊?這也代表著法律或是系統上有疏漏,民眾隱私仍然有被濫用的風險,一旦其他的部門挪作他用,即打破了政府和人民之間的信任。防疫固然重要但人民的權利也須被重視。

▲  簡訊實聯制內容(照片來源 / 黃威皓攝)

迄今,我們已與疫情共存近兩年,不論是在日常生活或是個人的權益上都做出了許多的讓步,目的都是為了讓生活能夠早日回歸平靜。儘管未來或許仍有漫漫長路需要走,但我們仍須攜手面對接下來的每個挑戰。同時,也期盼政府單位能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法規來保障人民權益,人民也需對於自身權益更加重視,讓消失的隱私權再次掌握回我們的手中。

註記:

〔註1〕釋字第603號:隱私權雖非憲法明文列舉之權利,惟基於人性尊嚴與個人主體性之維護及人格發展之完整,並為保障個人生活私密領域免於他人侵擾及個人資料之自主控制,隱私權乃為不可或缺之基本權利,而受憲法第二十二條所保障。

〔註2〕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防治及紓困振興特別條例》:台灣為因應疫情衝擊社會和經濟狀況所頒布的法規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各國抗疫政策比較:科技防疫下的隱私權難題

刊出日期:2021/11/09|文字:戴芳映|責任編輯:林羿汶、黃威皓
全文共1490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今年五月中旬,台灣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惡化,中央政府為防堵社區傳播鏈擴散及有效追蹤確診者足跡,聯合行政院政務委員唐鳳開發新傳播科技「簡訊實聯制」系統,民眾在進入店家、捷運站、學校等公共場所時,只要掃描該處之QR Code即可傳送簡訊至1922資料庫,完成實聯制登記。

▲  2019年新冠疫情爆發後影響全球。(照片來源 / marcinjozwiak from Pixabay)

簡訊實聯制隱私爭議

簡訊實聯制在推出後,是否會侵害人民之隱私權引起各界正反兩極之討論。其中電信業者是否會遵循實聯制資訊存放28天就要主動刪除銷毀,以及資料不能作為疫調之外的其他目的使用之規定,也讓民眾存疑。

以下將以中國健康碼以及德國Darfichrein作為台灣實聯制之比較對象,從各角度分析不同國家在抗疫期間使用防疫科技之方式及相關隱私權保障政策。

▲  中國健康碼。(照片來源 / 微信中國健康碼程序截圖)

 

中國健康碼

中國作為最早爆發新冠肺炎之地區,其政府同時也利用通訊軟體作為控制疫情之手段,每個人都需使用中國騰訊和阿里巴巴旗下關係企業「螞蟻金服」共同推出之「健康碼」系統才能進出社區、工作場所等公眾場合,使用者須在支付寶、釘釘、微信等可以掃描QR Code的APP或網頁瀏覽器中登記真實之個人資訊,並且上傳個人14天內足跡。

健康碼系統分為綠碼、黃碼、紅碼三種不同QR Code圖樣,「綠碼」為無感染風險,若有感染之可能性就會顯示「黃碼」或是「紅碼」。在進入公共場所時,中國民眾需出示健康碼,通過掃描之機器會顯示個人照片及身分證字號供核對身份,且中國線上支付之系統已十分普遍,因此民眾在使用QR Code付款時即會同時紀錄足跡。

▲  德國Darfichrein(照片來源 / Darfichrein臉書擷取)

德國Darfichrein

德國為西方國家中少數使用傳播科技系統管控民眾足跡以及疫調之國家,Darfichrein系統與台灣之實聯制皆為掃描QR Code即可上傳足跡至線上資料庫。Darfichrein為德國民間企業AKDB(巴伐利亞邦數位處理機構)以及巴伐利亞飯店等民間機構共同研發,民眾在掃描QR Code後會將足跡傳送至經過德國聯邦訊息安全辦公室的IT-Grundschutz認證之AKDB之資料庫系統,過稱皆為公開透明化,政府若需從中取得資料,必須透過法律程序才能獲得,民眾也得看到經過28天候自身資料是否已經刪除。

▲  各國防疫比較

各國防疫科技比一比

對比各國之防疫足跡疫調系統,對於隱私權之保障台灣實聯制僅有《傳染病防治法》以及《個人資料保護法》,並無與防疫科技直接相關之法規;而中國健康碼之相關規定皆由中國政府全權處理,並未公開任何保護人民隱私之資訊,比起台灣更無保障,兩國對於隱私權之保障皆有許多可改進之空間。

而德國根據德國聯邦資料保護法設立「德國聯邦資料保護官」作為保護民眾個人隱私之機構,除了能夠在平常監督政府機構之政策內容外,在防疫政策上也能夠保障民眾之隱私權。反觀台灣以及中國之防疫政策相關法規,德國完善之制度可以作為我國之良好借鑑。

▲  簡訊實聯制登記畫面。(照片來源 / 黃威皓攝)

雖台灣境內之疫情逐漸降溫,但距離全球新冠病毒大流行之結束還有一段路需要努力。在使用新興傳播科技作為防疫之工具時,人民之隱私權是否該因特殊時期之社會安定而犧牲?面對往後疫情之挑戰,未來各國政府在使用傳播科技作為抗疫工具時仍有許多課題需學習。經過此次抗疫之經驗,希望政府能夠聽到此次社會中正反兩面之建議回饋,往後能有更完善之政策,在維持整體社會之穩定外,也能同時兼顧民眾個人之隱私。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實聯制是否有用?侵犯隱私權?大學生對於實聯制的看法

刊出日期:2021/11/07|文字:林羿汶|影音:黃威皓|責任編輯:戴芳映

經過了長達半年的防疫之路,現在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逐漸趨緩,維持二級警戒。隨著疫情稍稍降溫,有些店家不再嚴格檢查客人是否有確實掃實聯制,部分民眾也開始鬆懈,進出各大場所不一定會落實簡訊實聯制。不禁讓人開始思考「簡訊實聯制」是否淪為了形式?

此外,台中地方法院法官張淵森也曾在2021年6月時撰文表示,有刑警透過簡訊實聯制的足跡表協助辦案,此舉明顯違反「簡訊實聯制資訊僅限防疫調查使用」的規範。在沒有訂定監督稽核機制及相關實施範圍的情況下,民眾的隱私權不但沒有被妥善保護,還可能遭到侵犯。

在這樣的背景下,我們針對「簡訊實聯制」這項防疫科技進行調查,透過上街實際採訪多位陽明交通大學的學生,進而了解大學生們對簡訊實聯制的態度與建議,也想喚醒民眾對自身隱私權的思考。

簡訊實聯制有效嗎?是否侵犯了隱私權?就讓喀報調查局來告訴你大家最真實的想法吧!


▲  簡訊實聯制街訪影片,實際於陽明交通大學校園採訪大學生聽取真實建議
(影片來源 /黃威皓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專題導言】防疫VS隱私權,疫情之下的傳播科技

刊出日期:2021/11/03|文字:林羿汶|責任編輯:黃威皓、戴芳映
全文共492字,閱讀大約需要1分鐘

2021年5月中旬,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曾上升到三級警戒。政府在此次本土疫情爆發後,藉由各式傳播科技之方式防堵疫情,例如:行政院推出了「簡訊實聯制」,讓民眾不用填寫個人資料也能落實實名制。此外,也開發了防疫智能對話機器人整合服務(疾管家),以及1922線上預約疫苗平台等‧‧‧‧‧‧這些快速方便的新科技,成為讓政府與民眾都能更有效率的防疫工具。當我們進出商店時,掃過店家QR Code,按下傳送鍵,簡單快速的簡訊實聯制已經成為臺灣人的日常,但這些資料會被傳送到哪?又會被如何使用?我們卻無從得知。這讓我們開始反思,人民個資與隱私權,是否有可能淪為新冠肺炎的犧牲品?

《喀報》團隊透過調查疫情下面臨生活情況轉變的全國民眾,觀察人民對於個資隱私部分和防疫之間的態度取捨,進行一系列的專題報導。首先,實際走入校園訪問大學生們對於「簡訊實聯制」的態度,了解民眾對於「隱私權」的意識。接著,整合、比較不同國家對抗疫情的措施。最後,從法律的角度切入,訪問法律專家,探討關於隱私和防疫的距離,是否應該制定相關法律加以規範。期望透過本次「疫情之下的傳播科技」專題喚醒人民對於個資安全的意識,並呼籲台灣政府在防疫相關傳播科技的執行更加透明化,以減少民眾的疑慮。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