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紀錄】跨域青年的選擇:在規訓中找回自我

【專題紀錄】跨域青年的選擇:在規訓中找回自我

-更多精彩,持續更新-

刊出日期:2021/11/16|文字:洪揚|責任編輯:陳冠羽

Milestones

#跨域青年 · 多元創新

11/03|#跨域學習 #熱門專業

面對工程師優渥的薪資與海量就業機會,眾多青年轉向資工領域。旁觀的我們往往只見工程師令人豔羨的高薪以及「只有跳槽,沒有裁員」的鐵飯碗,卻忽略了群體標籤下每一位拼搏在轉「碼」道路上的年輕人在進入新領域時所做出的抉擇、所面臨的挑戰。本文著眼於背景各異的跨域青年的真實經歷,為未來想轉進資訊工程領域者提供一份參考。

11/07|#跨界合作 #青年創業

大學生活除卻社團、學業、兼職外,是否還有另一種選擇?「一口覓食」聯合創辦人洪和晴將與你分享她跳脫科系限制,基於對永續經營理念,開闢一條新穎的在校生創業之路的故事。讓我們一起聆聽這位優秀的跨域青年,從起意動念到實踐創業的大膽而艱辛的歷程;聆聽她應對困境、處理迷茫的故事,共同思考與探索跨域青年的未來。

11/14|#興趣發展 #職涯選擇

除了學校提供的跨領域課程模組,青年學子能否賦予「跨域」跳脫課業維度的嶄新定義?兼有大學生、自媒體經營者與青年創業家三重身份的吳泰瑩,從一位懵懂的大學新鮮人開始,慢慢辨識出自身的真正興趣所在,並與多個專業領域結合,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發展道路。讓我們藉由本篇專訪,窺見跨域青年「築夢踏實」的人生軌跡。

12/08|#跨域藝術 #特殊教育
12/15|#法學 #心理諮商
12/22|#共享經濟 #環保創業
#跨域學習 #創業創新|11/03 - 11/19
#跨界合作 #青年創業|11/12
#跨界合作 #青年創業|11/18
#塗鴉藝術實體擺攤 |12/08

打破藩籬,遠眺前路

在這多元創新勢不可擋的時代,跨域學習日益成為高等教育順應未來趨勢的選擇。隨著眾多高校以培養行業所需的跨域人才為己任,我們不禁好奇,那些向陌生領域小心翼翼地邁出第一步的學生,此刻是否已堅定不惑地行走於多學科交織的成才之路上。

「打破藩籬之後」是跨域青年系列的第一個主題,聚焦於高校學生族群在跨領域實踐中面臨的機遇與挑戰,關注他們在邁向全新領域後所遭遇之困頓,以及如何在自身興趣、社會期許與責任間權衡與抉擇。囿於幸存者偏差,媒體的關注點往往是已功成圓滿的跨域者,使得初出茅廬的青年學子對跨域之路充滿了美好的幻想。實際上對於跨域學習與多元創新而言,一帆風順既不可能,也不可貴。本專題通過對處於跨領域學習與應用不同階段、不同背景的青年學生們的一系列訪談,讓這些或掙扎於「黎明前的黑夜」,或剛望見破曉的曙光的同齡人的真實故事,帶給我們以啟發、借鑑與深省。

▲  跨域青年主題內容架構示意圖(圖片來源/洪揚製)

我們在吶喊著青年學子應勇敢開啟斜槓人生的同時,也常常忘了告知他們,若心血來潮便跨入熱門的資訊工程領域,將面臨一番怎樣「寒徹骨」的焦慮與迷茫;忘了告知他們跨界創業的光鮮背後,浸透著怎樣的心血與汗淚;忘了告知他們「圓滿功成」在不同階段有著不同的解讀,須先腳踏實地,方可仰望自己感興趣的那片星空。

藩籬已碎,在熹微晨光中,跨域青年且行且向遠方眺望,努力辨清腳下的路途通往何方。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仰望星空與腳踏實地:跨域興趣也能成為職涯選擇

刊出日期:2021/11/17|文字:陳冠羽|責任編輯:洪揚
全文共2987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跨域儼然成為現今青年必然的選擇,除了學校提供的跨領域課程模組,身為青年學子的我們能否賦予「跨域」跳脫課業維度的嶄新定義?兼有大學生、自媒體經營者與青年創業家三重身份的吳泰瑩,從一位懵懂的大學新鮮人開始,慢慢辨識出自身的真正興趣所在,並與多個專業領域結合、拓展,逐漸走出屬於自己的獨特發展道路。他腳踏實地,也曾經歷迷茫、挫敗、蛻變與成長;他仰望穹蒼,堅信興趣與夢想終會化作璀璨繁星指引前行的旅人。讓我們藉由本篇專訪,窺見跨域青年「築夢踏實」的人生軌跡。

▲  「uCup循環租借杯平台」由台大杯特社學生打造,讓消費者喝飲料不必自備環保杯,可以直接從任意合作店家處租借與歸還。(照片來源 / uCup Facebook粉專

夜色已深,坐在鏡頭前的年輕人帶著一絲靦腆與和善的笑意,邏輯清晰地回答電腦那端持續拋出的問題。這位眉目清朗的學生,即是uCup永續杯聯合創辦人之一的吳泰瑩,目前就讀國立臺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四年級,輔修生物產業傳播暨發展學系,同時修習傳播學分學程。大二時他開始擔任「台大杯特」社團的行銷長,目前社團主推的uCup環保杯經營版圖已從台大公館商圈擴張至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和國立清華大學。閒暇時,吳泰瑩也是一名自媒體經營者,他的YouTube頻道BPW主要介紹IPhone、IPad等3C最新資訊和數位筆記技巧教學,目前已累積1.38萬訂閱數;同時經營的IG帳號(BPW學習日誌)亦擁有將近2700名追蹤者。

▲  吳泰瑩(左)為uCup拍攝的宣傳照(照片來源 / uCup Facebook粉專

從毫無規劃到實踐創業夢

與眾多學生一般,高中時的吳泰瑩時對未來並無明確想法。學測後他一口氣填寫了商管、電資、建築等六個不同相去甚遠的志願,最後出於父母職業以及校系門檻的考量,選擇就讀台大農經系。然而進入大學後,他很快發現系上的課程與想像中有落差。在經歷一段迷茫、缺乏規劃的大學生活後,吳泰瑩開始透過修習各個不同科系的課程以明確自身興趣所在,並探索未來真正想走的路。大一下學期,吳泰瑩參加了GIS Taiwan全球集思論壇,這一活動成為他大學生涯的轉捩點。在論壇上他結識了許多來自全球各地有趣且心懷夢想的年輕人,與他們共同製作環保專題的經歷,喚起了泰瑩高中時格外關注環保議題的記憶,也幫助他確信自己未來想朝行銷、綠色環保、科技的方向邁進。

由於全球集思論壇的組員來自世界各國,結束後無法聚在一塊,論壇中所發想的珍貴的理念因此無法持續實行。因緣際會之下,吳泰瑩發現台大永續部也有類似的專案,但由於永續部隸屬於學生會之下,每年都會更換幹部,原本的專案在他加入前夕被停止執行,令人扼腕嘆息。但是吳泰瑩並沒有裹足不前,他決定接過被暫停的專案,與其他有志於環保的社團成員一起,將環保杯的理念重新包裝,加大推廣力度,使品牌走出台大校園。

▲  吳泰瑩與來自世界各地的夥伴一起參加GIS論壇(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uCup永續杯以「循環租借杯」作為概念發想,希望能夠減少免洗杯的使用,達到減塑的目的,契合環保署全面禁塑的發展規劃。uCup的使用方式類似行動支付,在飲料店感應、掃QR code後就能使用永續杯,飲用完畢後再拿到自主歸還站回收,消費者從借用到歸還皆無需付款。uCup從學生社團起步,在吳泰瑩等人的推動下,目前已註冊正式公司,成為青年學生創業的先行者。目前公館商圈內已經有超過20間店家使用uCup。吳泰瑩表示,未來資本額累積到一定程度後,計畫將創業版圖擴張到全台灣,將減少一次性免洗杯使用並無損於生活品質的理念傳遞給更多人。

▲  uCup示意圖。(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環保魂意外開啟自媒體經營之路

除了環保創業,吳泰瑩另一項廣為人知的身份是自媒體經營者,這對於專業科系與媒體創作並不相關的他而言,也是一項跨領域的挑戰。高中剛開始經營YouTube頻道時,他的視頻主要內容為3C開箱,但由於有太多同類型的影片競爭,他身為新手YouTuber難以做出市場區隔,訂閱數、觀看次數遲遲無法上升。

但機遇總會垂青有準備的人。高中時吳泰瑩就有在Instagram分享自己讀書筆記的習慣,大學接觸數位筆記後,他深刻感受到過去大量的紙本筆記對於環境的極度不友善,因此他希望推動「無紙化」筆記模式,並開始在YouTube、Instagram上介紹數位筆記。剛好近年來大學生使用平板做筆記的比例大增,順勢搭上這股熱潮,吳泰瑩的YouTube頻道觀看數大增,僅2020年8月9日上傳的《快速上手GoodNotes 5:所有功能告訴你|iPad筆記》一則影片,截至文本發稿前就累積了高達30萬的觀看次數。

吳泰瑩的YouTube頻道內容以介紹數位筆記功能為主(圖片來源/BPW YouTube頻道

「因為平時就會整理整齊的筆記,所以到考試複習的時候就比較方便快速。」吳泰瑩回答道。多年來扎實的製作筆記功力讓他讀書時能夠事半功倍,幫助他在學業、創業和自媒體經營之間更高效地分配與利用有限的每一寸光陰。

提到自媒體經營,吳泰瑩目前仍把它當成一種興趣,並不會逼迫自己要定時發布影片和貼文;相比之下,創業會佔據相對比重多的時間,因為創業總伴隨紛紛擾擾的突發狀況,常會塞滿生活中的零碎時間。身為行銷長,他的應對方式為長期預先規劃,這樣就能盡量避免緊急問題發生時措手不及。

▲  吳泰瑩整理的電子筆記。(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成功之路仍需披荊斬棘

看似一路順遂,吳泰瑩的大學生涯實際上也面臨了許多困難和迷惘。像是大二原本申請雙主修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學分超修加上發現對系上課程不感興趣,最後他只能帶著幾分遺憾,決定放棄雙主修的學位。

而在uCup團隊最初試圖將範圍擴張至公館商圈之際,與周邊商家的談判合作到處碰壁,許多飲料店店家對於學生創業充滿不信任,甚至不當一回事。面對來自多方的質疑,吳泰瑩帶領團隊研究行銷方案,拿出精準的後台統計數據佐證與uCup合作可以幫助店家營業額增長。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局面被一一打開。

「最近遇到比較大的挑戰就是疫情。」提及疫情,吳泰瑩的微笑摻進了一絲苦澀。在環保杯的推廣剛有起色時,疫情突然肆虐全球,uCup使用率也隨之大幅度降低,營運狀態一度跌落谷底。而在疫情緩和之後,也有其他競爭對手試圖擠入新竹市場,想通過與政府的合作壓過uCup的聲量。即便如此,吳泰瑩仍對未來十分樂觀。他直言不會對創業途中的選擇感到後悔,因為每個決定都已經過深思熟慮,無論結果是好是壞,都要勇於承擔。對他而言,不替過去的失敗找理由,才能讓未來的道路日漸清晰。

▲  正在與台大杯特社成員討論的吳泰瑩(左二)。(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跨域仍要有專業主軸」

對於未來職涯的規劃,四年級的吳泰瑩預計延畢一年。延畢這一年,學業方面會繼續修完自己一直很有興趣的傳播學分學程,期間創業和準備研究所考試並進,研究所領域則會選擇有興趣的行銷、商管相關系所。跨領域帶給吳泰瑩最大的收穫就是學習到從不同領域的角度去看事情,同理各種思考邏輯的想法,進而減少人與人之間的溝通成本。提到給予未來想跨域的青年們一些建議,吳泰瑩以自己為例,他的YouTube頻道經營與行銷知識密不可分,農經系所學則與財務管理能力相輔相成,綜合串連起所學,使他在擔任uCup永續杯行銷長時能「告諸往而知來者」,靈活運用過去的知識與經驗應對突發的一次次困難。因此他表示,跨域還是要找到專業主軸,在每個領域都要努力精進,最後找到不同領域間的連結對接之處,繪製出屬於自己的連貫知識譜系,才能發揮跨域的真正價值。

當被問及「是不是斜槓青年」,吳泰瑩表示剛開始並沒有特別給自己設下「斜槓」的目標,一直以來只是腳踏實地做著想做的事,不過在不知不覺間走到現在這一步。就目前結果而言,也還未能達到自己心目中的跨域成功的標準,現在只想順著心之所向,一步一腳印努力耕耘,努力接近竭力追尋的那片璀璨星空。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