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上聊天嘰哩呱啦,實際見面卻像啞巴?

刊出日期:2022/11/29|文字:潘美錡|責任編輯:胡舒雅
全文共2587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相信大家都有在路上遇到「半生不熟」的朋友的經驗,即使在網路上可以互相交流,實際見面卻總讓氣氛降到冰點,尷尬的令人不知所措。本組在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內訪問了五位有類似經驗的大學生,透過訪談瞭解他們在遇到這種狀況時的想法及感受,並根據訪談結果比較線上及線下交流各自的利與弊,最後歸結出兩種形式的差異及受訪者偏好。

網路是交友利器還是一種逃避?

        試想一下,今天在走廊上迎面走來一位「朋友」,你們在Instagram上會互相回覆限時動態,有時候甚至會小聊幾句,但現實生活中根本沒講過幾句話。這時,你面臨一個抉擇:是鼓起勇氣舉起手打招呼,停下腳步與對方寒暄幾句;或是戴上耳機,調高音樂的音量然後快步離開呢?

▲  現代人獨自外出時多習慣戴上耳機。(照片來源/Pexels)

        相信大多數人都有過類似的經驗,在網路上聊得熱絡的朋友,實際見面時卻無話可說;或是努力地開啟話題,最後卻演變成「尬聊」的局面,而這種情況總讓人尷尬地想逃離現場。在關係不明朗的狀況下,我們難以預期對方的回應,「會不會被當成在裝熟?」「他會不會不認得我?」,這些不確定性使得我們在脫離網路這層保護膜時,難以保持自在的心情與其他人交流。

網路提供了社交的桃花源

        對許多人而言,與面對面交流相比,在網路上進行社交活動是相對輕鬆且自在的,不論是在Instagram上回覆限時動態,或是在Facebook上相互留言,都比較沒有壓力。同時,這些社交行為都是基於對方的分享而作出回應,比起生硬地開啟話題,更能自然地進行交流。
      「在網路上交流的時候,我可以慢慢想該怎麼回覆,才能讓對方比較好接話,而不是被句點。」「在網路上比較有時間思考並開啟共同話題,也可以先想好要回覆什麼再點進聊天室,相對來說比較自在。」根據我們的訪問結果,多數受訪者認為對於不擅長給予回應或是延續話題的人而言,在網路上對話顯得容易許多。網路使得使用者能夠進行非同步的溝通,不需要「即時回覆」讓許多人在對話時變得更自在,因為他們有更多時間思考如何應對更為合適。

越來越多使用者習慣透過網路與他人進行交流。(照片來源/Pexels)

       「不熟的朋友我會比較偏向在網路上交流就好,因為可以選擇要不要回覆他。」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林同學認為,在不需要面對面交流的情況下,溝通者可以沒有負擔地離開對話,若有一方不想要繼續回覆,或是想要終止話題,除了「不讀不回」,也可以透過貼圖作為對話的休止符,減少不必要的尷尬。除此之外,在網路上交流省略了許多見面時要注意的事,例如:肢體語言、表情、語氣甚至是聲調等細節。線上對談也可以透過表情符號、標點符號等輔助工具更完整地表達自己的想法或是緩解氣氛,對於不善言辭或容易緊張的人來說,簡直是一大福音。
        網路無疑提供了更舒適、自在的交流環境;然而,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網路上進行交流除了以上的優點外,也暗藏著一些隱憂。

▲  線上交流暗藏隱患。(照片來源/Pexels)

虛擬 VS 現實 社交環境優劣大比拼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葉同學表示:「對自己的某些面向感到自卑的人,可能會透過網路展現自己光鮮亮麗的一面,透過這種方式得到朋友的鼓勵、愛戴而找到自信,但久了可能會造成一些問題,還是要把虛擬跟現實區隔開來比較好。」在網路上,人們可以輕易地塑造出自己想呈現的形象,分享有利於己的片面資訊,這是網路世界的優點亦是缺點。當用戶能以自己有自信、滿意的形象跟對方進行交流時,會提供使用者一種安全感,因此更能自在地交流;反之,在對方難以分辨或全面瞭解溝通對象時,也會產生一種不安全感,對於正在交流的對象感到陌生甚至懷疑,因此更難深入地交流。
        相反地,在現實生活中認識的朋友,除了可以實際與對方相處,觀察對方的行為舉止與為人,也能透過共同的朋友圈更加瞭解對方,甚至可以一起參與有興趣的活動加速情感的建立,而這些都是僅靠網路上的文字交流難以達成的。

▲ 網路上的資訊可能是刻意營造或是片面輸出的。(照片來源/Pexels)

        另外,即使在網路上可以透過表情符號、標點符號等輔助工具加強自己的表達情境,但在少了非文字線索的交流中,也容易產生誤會。面對面交流時,我們可以根據對方的語調、表情來判斷情緒,不但能與對方共感,甚至會受到彼此情緒的渲染,因而更容易理解對方的心境。
        然而,文字本身是沒有溫度及情感的,會因為解讀的人不同而產生全然不同的意涵。同樣的一句話,有人認為是敷衍、挑釁,但對方可能僅是平鋪直述的表達意見,因此在解讀立場不對等時,就可能產生理解上的差異。然而,若是這些誤會沒有被即時解決,最終可能會影響對該對象的觀感。
        此外,猶如上述所言,在網路上要中斷對話簡直不費吹灰之力,然而,對於那些想要延續話題,或是害怕得不到回應的使用者而言,遇到「已讀不回」或是「不讀不回」是很令人焦慮的。在現實生活中迫於人情壓力,或是為了避免氣氛降到冰點,勉強還能維持雙向溝通;但在網路上情況就不相同了,若是一方選擇忽略,那麼溝通就會被迫中斷,且被中斷的那方若想再次開啟話題便多了一層無形的壓力,會擔心是否打擾到對方,甚至是礙於面子問題決定不再對話。

▲ 對於文字的理解落差可能會使溝通雙方感到困惑。(照片來源/Pexels)

線上社交成為現實生活的調味劑

      「現實生活中認識、熟悉的朋友,我更清楚他的為人、喜好」「 我覺得網路交友比起現實交友少了很多真實跟溫度」根據受訪者的回答可以發現,即使網路提供了更輕鬆、自在的社交環境,但那些令人放鬆的因素同時也可能使情感連結更為薄弱。
      根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人的需求大致分為五個層次,包括生理、安全、愛與歸屬、尊嚴及自我實現。我們終究需要透過他人的關心,或是與他人的情感連結來滿足自己的愛與歸屬需求,在真實互動中感到被接納、被關懷,進而認定自己屬於社群網絡的一份子,而這樣的需求僅靠網路上的文字交流是難以滿足的。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0

探索更多來自 喀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