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聽過「三月瘋媽祖」嗎?你有想過傳播科技與進香文化結合,能迸出什麼樣的火花嗎?
本系列專題談及社會議題與手機應用程式相結合,實踐轉型之形式,而本刊將鎖定「文化保存」為核心議題,以結合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特色設計,曾在活動期間於手機雙平台榮登熱門應用程式排行冠軍,累積下載人次突破數十萬的「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為例。透過深入訪談 iOS 端程式開發者吳政賢先生,了解文化保存議題於傳播科技使用下,所尋得之轉型新解方與其利弊和困境。

導言
正式進入主要內容前,本刊簡單針對內文中兩大核心要角「文化保存」和「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進行簡單的概念和摘要整理;並以圖文搭配,簡介「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 」之程式功能和特色,協助讀者由淺入深,循序漸進深入議題核心。
談・文化和文化保存
「你是誰?」、「你來自哪裡?」面對如此簡單的日常對話用語,多數人聽聞後,張口回應好似反射動作般,答句僅需片刻便可生成。人們之所以能在初次見面透過幾個短句辨別「是否為我族類」,其原因就在於「文化」概念的存在。透過制式化的論述定義,文化,乃民族和族群自我認同之體現,在人類社會中有著極為重要的歸屬功能。簡而言之,文化便是某一群體「生活」的方式。
文化保存之所以重要,乃因文化如同族群的「根」,是認同和歸屬需求的源頭。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世界文化多樣性宣言》中便有提到,文化多樣性對於人類的重要性不亞於物種多樣性,在強勢文化超越時空限制傳遞使得文化漸趨一制性的同時,對於各族群之多元文化保存已刻不容緩。
談・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
主導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的廟宇為白沙屯拱天宮,位於苗栗縣通霄鎮,供奉主神為天上聖母——媽祖。廟方每年會徒步前往北港朝天宮進香,起源已不可考,原先以「取得香火」補充靈力保佑在地聚落為目的,然因其進香路線、時間不固定等「隨神意」特色,加上信徒傳頌之靈驗事蹟,吸引大批非本地信眾自願跟隨,成為一年一度的宗教盛事。該活動更於 2010 年,被行政院文建會(現文化部)指定為國家級無形文化資產。本刊於書寫前曾發放問卷進行前測,結果顯示,超過七成的受測者曾經聽聞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說明該系列文化活動本身具備一定的關注度,以此彰顯其重要性不容小覷。
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
由於白沙屯媽祖「隨神意」的進香特色,應用程式主打的功能即為 GPS 即時定位,能準確定位媽祖位置資訊。同時提供歷史路徑、信徒分佈熱點多種圖層顯示,以及能即時分享共乘、沐浴住宿等訊息和影音內容的聊天室功能。結合定位技術、程式開發與傳播科技,為信徒和活動參與者建立即時獲取和分享資訊的整合平台。
談.應用程式開發歷程
「先寫別人會寫而不想寫的程式,以後才可以寫別人想寫而寫不出來的程式。」
程式開發者吳政賢出身雲林北港,北港作為舊時南北兩地水陸交通的樞紐,進而發展為人口集中地,宗教信仰頗為繁盛。因地緣因素,身為道地「北港囝仔」的吳政賢自幼便深受地方宗教文化薰陶,在多次參與廟會、進香等鄉土活動的過程中,對其產生正向的憧憬,並期許自身於未來能以「有自我特色」的形式參與其中。
於大學主修主修資訊工程後,幼時的理想激發吳政賢實踐所學於鄉土文化範疇,以成為「愛寫程式又愛鄉土藝術活動的工程師」為目標,持續開發出「白沙屯媽祖南下進香 GPS 系統」、「大庄媽 GPS 系統」、「北港迎媽祖活動網站」等作品,同時不斷精進自身的技術,於成品改良過程做中學。以本刊主題「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專案(下稱「本刊實例」)來說,自原先較為簡單的網頁形式到應用程式的轉變過程便是很好的例證。
談到應用程式開發歷程,吳政賢言明此專案技術本質並不困難,透過 Google map 搭配介面設計便能架構出基本雛形,各式功能亦非最初便有所規劃,透過歷年專案報告檢討的形式,滾動式新增聊天室、資訊共享、影音播放等功能,突破原先「單純提供媽祖位置資訊」框架,給予使用者最好的操作體驗。活動期間獲得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雙平台下載冠軍殊榮,即是對吳政賢自身「漸進式完美主義」最好的肯定。
談.文化保存與科技轉型
文化,為誰而存?為何而存?
上文簡單提及了文化保存議題的重要性,然而本刊認為不應單就該議題「重要與否」面向進行討論。文化保存,保存文化,實踐保存之人應為何者?又有誰有義務負起該責任?這些都是在高呼「文化保存」口號前應辨明的問題意識,才能避免落入「不為誰而保存的文化」之邏輯陷阱,徒具形式炒作議題呼籲其重要性,實則不知所云。
於訪談過程中,具備程式開發者和文化活動參與者雙重身分的吳政賢提及「信徒結構轉變」的概念。深入剖析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之目的性。最初進香活動僅以取得香火,為神祇補充靈力並保佑在地聚落為目的,然而伴隨「現時移動信仰圈」的出現,進香活動不再單以白沙屯人為主要參與者,擴及各縣市的信眾分佈亦改變白沙屯媽祖最初的信仰結構。
現時移動信仰圈:
「是以白沙屯媽祖信仰為中心,有信徒組成的網絡組織,信徒的分佈超越地域性社區的範圍,依循著進香路線的推進,呈現不規則性帶狀的宗教領域,無階級性的信徒參與集體性宗教信仰活動;該信仰圈存續期間,於每年特定進香時間、空間自然形成,進香結束時,潛伏隱形。」(安財福,2017,p.153)¹
信徒結構自原先的白沙屯在地居民擴張至全體信眾,伴隨進香意義的改變,意謂著「文化保存」主客體的變動,若政府或非政府組織欲著手規劃實質保存方法時無此意識,將可能陷入受眾鎖定錯誤、保存目標失焦等困境。以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為例,若保存出發點為最原始的「庇佑當地」為目的之進香活動和其意涵,那談及「提升參與信眾人數」為導向之保存方法皆為牛頭不對馬嘴,形同射箭完全脫靶,打擊錯誤。反之,在上述「保存最原始的進香活動和其意涵」前提下,若規劃類似「活動期間,白沙屯學區彈性休假,供學童實質參與文化活動。」之政策,使在地學童親身體驗身處文化的溫度和呈現形式,應更能落實進香文化原始存在意義與傳承功能。由此可顯現文化保存議題辨明主客體關係的重要性。
文化無感,比你我想的閣較可怕
本刊實例於初期網站形式階段便將目標使用者鎖定於全體信眾,以宏觀的角度審視白沙屯媽祖進香活動,希望能結合定位系統,到後期應用程式的資訊共享功能,為廣義的(不單侷限於在地居民)進香活動盡一份心力,落實無形文化資產保存。儘管努力與成效眾人有目共睹,開發者吳政賢仍點出「文化與新世代脫鉤」的隱憂,年輕世代並非討厭現存文化,而是「沒有感情」。對於環繞周身,甚至身處其中的文化沒有厭惡,單純無感,這便產生了對於自身的認同問題,「『我是誰?我在哪?』」的問題思考可能由哏圖轉為現實。
「介紹自己從何而來」的系列問題於跨國交流時頗為常見,儘管生長於同一片土地,對於自身「根」的意識卻存在極大的認知差異。在全球化浪潮下,狹義的在地性(如白沙屯地區居民)到廣義的在地性(同為台灣島上居民)所存之特色文化要如何應對值得深思;同時,在快速變遷的當代,傳統文化形式面臨的不單僅有保存問題,如何在轉型過程中重獲「認同」亦是十分重要的。吳政賢舉了進香過程中,年輕新血組成團隊自發性清理路面之例子,自發性參與並貢獻心力的動機來自內在,無須利益驅使、權勢威逼,佐證「意義」與「認同」乃實踐文化保存的核心要素。回歸本刊實例,即時定位應用程式之構想,不正是開發者吳政賢自身對鄉土文化「認同」之實踐,由想法促成行動,行動實踐保存。以此論證再次證明文化保存於精神、意識層次之概念建構重要性。
忍術・轉型開源節流之術
正式進入文化保存議題於傳播科技使用下,所尋得之轉型解方討論前,先來談談,有種堅持,叫非營利模式。非營利,乃吳政賢開發「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 」時的初衷之一,整個設計團隊亦謹遵此一初衷至今,從未破例違反。談及非營利模式的堅持,吳政賢於訪談中帶出「利益介入」可能導致的顯隱性問題。對於下載量突破數十萬之應用程式來說,尋找廣告贊助商其實不難,自發性與設計團隊聯絡,表達願意捐助必要資金用於系統維護、設備擴增之私部門也不在少數。儘管團隊目前設備經費皆由成員共同分擔,客觀事實上確實有贊助需求,吳政賢仍決定婉拒眾信眾之好意。一方面考量到一但利益介入,應用程式將由「作品」轉為「產品」,以人為本,互助互惠的進香文化內涵將有所轉變,轉而由利益衡量其價值,喪失甚至扭曲原先無價之設計理念。
單就本刊核心議題,下對上的保存模式相對採「文化觀光」推廣形式之公部門,更能實踐「文化保存」的實質內涵,然而「資金不足」正是多數非營利組織共同面臨的經營考驗。若以利益介入將直接或間接影響初衷和成效為前提,此時組織應思考如何「開源節流」方能確保組織長期營運。於資金和資源的「節流」層面,轉型便在其中扮演關鍵角色,以本刊「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 」為例,若將 GPS 定位技術的應用、即時資訊共享聊天室之架設、影音分享支援平台各功能轉為人力執行,其人力需求超乎想像,儘管義務參加者無須支付薪資,仍有可能出現人力資源短缺等問題。換個角度來說,整個應用程式的設計便是文化保存形式的轉型體現。吳政賢以所學技術,開發出此款具備白沙屯媽祖進香文化特色的手機應用程式,達成「消耗最少資源,作最大效度利用」目標,實踐文化保存,為長久以來受「資源不足」問題所苦的各組織提供解方。
論及資源之「開源」層面,本刊認為若結合上文提及「精神層面」對於文化保存之認同概念建構,搭配傳播科技轉型,如本刊實例——吳政賢的開發成果,使文化保存議題更加貼近生活,以 App 的形式與人互動;不再單純將其視為遠大目標般紙上談兵,而是以轉型成果實踐「人為文化之本」之核心構想。在吸引更多新血加入對該文化「認同」行列的同時,創造正向的資源供給與回饋循環。
結語
本刊核心問題意識在於探究「結合傳播科技轉型」是否為文化保存議題可行解方,其中又有何利弊。深入剖析「白沙屯媽祖 GPS 即時定位 App 」此一實例,搭配與程式開發者吳政賢之訪談結果可以發現,思索文化保存議題前應先辨明保存目標之主客體關係,以及「由內而外」認同驅使行動的重要性;再進一步思索結合傳播科技轉型之具體方式,方能避免陷入目標錯誤之窘境和徒具形式之困境。
聚焦於傳播科技之技術應用,其所帶來的便利性與正面效益是無可否認的,特別對於資金與資源皆有所缺乏的組織來說。以本刊甚至擴及本系列專題實例為例,手機應用程式的開發不單為組織有效解決資源有限問題,甚至進一步為使用者帶來即時和統合之功能服務,吸引其與個別核心議題有所接觸,甚至選擇參與其中。
綜合上述,本刊對於「傳播科技應用是否為文化保存議題轉型新解方」一問給予肯定答案。若能實踐吳政賢所提及「文化保存議題思考兩步驟」——辨識保存目標主客體關係與知悉認同概念建構重要性,再與相性合適之傳播科技應用作結合,相信對於文化保存議題定有所助力。
不妨將文化比作一個故事,結合傳播科技,它將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