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迷」這件事,不分現代與過去,皆存在於社會之中,或許名稱有所不同,但其本質是相同的,各式各樣的偶像崇拜、追尋喜歡的事物,對某件事情深深著迷,不論外在迷的程度為何、方式為何,其內在的本質皆源自於人們內心中的認同感。
初探
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有自己喜歡的人、事、物。
「迷」或是「粉絲」,這兩個名詞,在現代容易聯想到追星、偶像等文化,但其實人們只要對於某件事、人或物品,有著多於一般閱聽人的參與、投入,便可稱為迷,以現代盛行的追星文化、崇拜偶像為例,在電視與現代大眾媒體普及之後,人們大量接收單向傳輸的媒體資訊,逐漸與影像中的虛擬偶像產生情感聯繫,進而出現一種名為「擬社會關係」的現象,擬社會關係意指人們對虛擬的人物、偶像,產生出一種真實的社會關係,使得觀眾將偶像或明星當成自己周邊的人,與其產生互動感,進而產生情感連結。
當然,迷的方式會依照其涉入程度、參與方式而有所不同,有的人因喜愛進而崇拜,有的人因參與過後更加的投入。因為這一種更為投入、更為認同於某件事情的行為,呈現出迷的這件事是如何運作的。
總結來說,人們因為認同了某件事物,進而有了更多的投入、參與,便逐漸形成了「迷」。
認同與建構
對大多數的迷來說,多是從喜歡開始的,不管接觸的契機為何,這種認同過程,皆是從外在的感受開始,由迷的事物本身所帶來的愉悅,使得人們踏入認同的初步階段,因為迷的事物的特質、內容所帶來的外部感官上的愉悅,再進一步,人們在接收完外部感官所帶來的情感後,認同意義的建構便逐漸產生了,起初為被動接收的人們,對其所迷的事物自主建立情感上的連結,轉化成主動的閱聽人,將生活經驗與迷的事物連結在一起,藉由迷本身與所迷的事物產生的共鳴,所延伸出的情感連結、愉悅,都使迷的認同感逐漸加深。
成形
簡單來說,迷的建構過程與自我認同有著一定程度的關聯,因為認同了所迷的事物的特質,觀眾將文本與自身,可能是成長、感情生活、社會上的認同等連結,所建立出一種含有特殊意義的情感連結,進而成為一個對迷的事物有認同感的迷。
以現代追星文化來說,粉絲與偶像的距離不再像過去那麼遙遠,得益於社群網路的發展,人們可以隨時隨地接收到關於偶像的消息,也更容易與有相同興趣的人們交流,建立社群互相分享資訊、心得,從而建立起廣大的社群,然而在著迷的過程中,人們可以透過建構自我認同,進而定位社會認同,因為在這過程中,迷不乏與同好的交流,互相分享甚至建立起團體,使迷的認同感與社群關係產生連結,對團體產生一定的認同,在這樣的認同建構過程之下,產生迷群,而符合社會認同理論的中,人藉由與某個特定群體產生連結,並建立起關係,找出自己的社會認同、定位的定義。
多數的迷,從個人到社群的分享,都與社交、社群脫不了關係,以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心理學家Harre.R的研究 ¹ 中提到社會認同引領個人的認同建構,人們會隨著社會上認同的形成,進而將個人認同經驗與與社會認同進行連結,人們慣於集體的認同之中,來找尋自我的認同,當這樣模式形成後,就可以逐漸地建構出一個屬於個人的認同,這就是自我認同與社會認同的一體兩面,兩者便是這樣不斷的互相影響著。
▲ 明星崇拜態度的三個層次。(圖片來源 / 張子烜)
最後,我們可以藉由Lynn E. McCutcheon教授等人所做的研究,從三個層次來對照,分為娛樂社交、個人情感、臨界病理三個層次,前兩者為大多數追星行為的範疇,不妨可以檢視自己,對於明星的崇拜程度,分別處於哪個層次。
從迷的建構開始,到迷的行為延伸,最後以個人行為出發,與社會、社群產生關聯,這些行為往往都來自於自我的認同感,透過對認同感的建構過程,我們可以更加理解追星,甚至迷的本質,不同的追星程度、迷的程度,都有其代表的意義。理解這些現象背後所隱含的本質之後,我們更能夠了解真實的自我。
¹Harre,rR(1984) personal being: a theory for individual psychology.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