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脫框架,活出自我—專訪旅行作家 Iris

刊出日期:2022/11/08|文字:曾閔編輯:林胤君採訪:曾閔、林胤君|責任編輯:蘇慧恬
全文共3260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希望你不是為了要去某個地方才看我的文章,而是因為看了我的文章,開始想去某個地方。」1995年生,本名黃昕語的 Iris(以 Iris稱),是旅行作家、攝影師;是品牌行銷者、講師;是網站 Irisspace 的創立者,是書籍《流浪而後生》的作者,也是 Podcast《紐約沒有斑馬》的主持人。身兼多重身分皆如魚得水的她,在外人看來無疑是「斜槓青年」的最佳代表,但 Iris 是如何看待與定義自己的呢?本期將以 Iris 的經歷為軸,帶領讀者探究一路以來,她的心境與轉變。

▲  採訪當天,剛結束埃及之旅的 Iris,帶著大大的笑容與我們打招呼。
(照片來源/曾閔攝)

啟航,重建自我的旅途

十六歲時,一直嚮往著留學的 Iris 初次跳脫台灣的教育體制,隻身前往美國中部進行交換。這為期一年的留學生涯,是讓 Iris 重新認識「自己」的契機,更對她往後的生活產生深遠的影響。

Iris 表示,台灣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大家都上著一樣的課程,做著一樣的事情,不僅發展自身人格特質的機會比較少,也比較容易隨波逐流,「但在美國,你是誰很重要。」選課制的美國高中,學生得以在課堂與社團中塑造個人性格與未來發展。當成績不再是唯一,更多的是自身的特色與文化背景。「在台灣不會特別想我的根是什麼,可是在國外要跟別人介紹自己這個外國人時,夠不夠了解自己的國家與文化就變得很重要。」深受文化衝擊的 Iris,在陌生的環境跌跌撞撞地練習表達自己,並開始重新思考自己的文化,與「自己是誰?」

美國交換生的經歷打破 Iris 自幼在台灣建立的框架,成為她重塑自我的起點,不過 Iris 笑說,當時其實沒有覺得自己有進步,只覺得環境的衝擊讓她很痛苦。「我去的美國不是大家電影裡看到的那種『美國』,而是美國中部的堪薩斯州,那裡沒有人會講中文,也沒有人知道台灣是哪裡。」對初到美國的 Iris 而言,無法融入當地令她苦不堪言,但「成長是慢慢發酵的。」Iris 提到 The Nova Effect—一件事發生地當下我們會將它歸類為好或不好,但不經過一段時間其實不會知道它真正的影響。「當你去接受這些挑戰,日後回看會覺得好像是因為這個時期,我現在才會有這些選擇。」往後幾年,回看當初在美國的經歷,當年的痛苦培育出的,是未來更多的機會與選擇。

十六歲的 Iris,在劇烈的文化衝擊中重新認識自己。除了培養出在各個環境中皆能處之泰然的適應力外,也在擁抱世界與被世界擁抱的過程中,逐步建構出全新的自我。

▲  不斷遊走於世界各地旅行的 Iris,喜歡文化衝擊帶來的震撼,更熱愛成見瓦解後思想的重生。

(照片來源/Iris 提供)

耕耘,當興趣成為工作

「其實一開始寫文章只是當興趣,動筆回憶一下旅遊而已。」直到發現不甚相熟的大學同學會閱讀自己的文章,Iris 才開始思考,究竟她的文章能為他人帶來什麼。

2016年,Iris 前往土耳其,這個不久前才爆發政變的國家。儘管許多人都勸她不要在如此敏感的時機前往土耳其,但 Iris 覺得很多時候不去嘗試,不會知道事情的真面目,「與其道聽塗說,我更想自身闖蕩。」在土耳其的十二天,Iris 看到的是這個國家與媒體報導截然不同的形象—這個國家並非充斥著恐怖份子,人們也並非總生活在恐懼中。在這個歐亞交界的國家,Iris 確立自己書寫的方向,「我想寫只有我能寫的東西,用我的視角,寫一個女生來到這裡所遇見的人事物。」Iris 希望透過她的文章,讀者可以意識到每個國家與文化都有除了新聞媒體報導外的其他面向。

持續遊走於世界,以文字與影像紀錄旅途所見所聞、書寫旅程回憶的 Iris,如今在 Instagram 上擁有超過四萬名追蹤者,但其實 Iris 真正有意識地經營社群、在網路上行銷自己的作品,源於一場朋友間的打賭。「當你為自己設了一個目標,即使只是一個偶然的賭注,你也會開始思考要怎麼做可以達成這個目標。」 當時 Iris 意識到在 Dcard 等平台上推廣自己的文章,就會有一些人去追蹤她的 Instagram,因此她開始固定在不同的平台上發布文章,藉此提高曝光度。此外 Iris 表示,固定產出文章,養成觀眾的閱讀習慣,也是一種有效的行銷手法。

「一直重複一件事到一定程度時,尤其是在這個社群時代,它其實都可以演進成一個你的個人特色或專業。」一場意外的賭注,開啟 Iris 固定創作並大量於網路曝光的時期,隨之而來的,是出版社的關注,與其後的出書、演講等邀約。「這時候我才發現,好像興趣是可以變成工作的。」

▲  尼泊爾,Iris 與在此找到歸宿的四川喇嘛,相談甚歡。
(照片來源/Iris 提供)

擁抱,自己最真實的樣貌

看似不被社會框架侷限的 Iris,其實也曾因為不喜歡「計畫」,而感到焦慮。「剛出書的時候去演講,被問到未來的五年有什麼規劃都很緊張,因為我根本沒有規劃。」是旅行,讓 Iris 意識到其實人生沒有什麼框架,活出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Iris 表示她不會只去觀光勝地旅行,「我會去很多『奇怪』的地方。」Iris 發現在這些地方,不管多麼糟糕的生活境況,都有這麼多人以各種方式生活著,「你可以不認同他的生活方式,但他都是這樣活過來的。」大概是因為這樣,Iris 覺得其實人生就是十年、二十年、生老病死而已,沒有什麼特別的框架與方向需要去遵守,「一直想跟社會的框架抗衡,會過得很不快樂,知道我可以養活自己,知道我可以活得精彩,這樣就夠了。」

許是旅途中所接觸的,各式各樣的文化,讓 Iris 發現生活的樣貌與人生的追求,不是只有一種既定的模式。人們對這大千世界的了解永遠不足,總是在去過之後才發現自己只接觸到皮毛,「世界只會越來越大,懂越多會發現還有更多要懂。」

 

Iris 住進傳統山間村落,坐在灶房的黃土地板上看尼泊爾奶奶燒材煮飯。
(照片來源/Iris 提供)

斜槓,確立多元發展主軸

以 Instagram, Podcast 與網站 Irisspace 等自媒體管道行銷自身,從而發展出品牌行銷者、講師等多種身分的 Iris 談到斜槓,她表示其帶來的是一種「可以擁抱自身的多元面向,不需要害怕只能維持一種固定模樣」的安全感,「好處是在這個社群社會中,當你有不同的溝通管道與表達自我的方式時,比較不容易被定型。」

Iris 說其實一直有個「旅遊作家」的標籤框住她,恰逢疫情期間無法出國旅行,她和朋友 Chase(化名) 便想說可以一起經營一個 Podcast,「Chase 原本就有在做籃球的 Podcast,我們想說再做一個不同主題,跳脫我們原本身份別的,因此就有了《紐約沒有斑馬》。」這個節目不太聊旅遊跟籃球,而是提供聽眾一些有趣的冷知識。「一個人有很多的面向,不太可能一輩子只對一件事情有興趣,那當然可以多方經營。」

然而,斜槓並非意味著什麼都做而不專精,更重要的是要將最根本的核心能力培養好,再慢慢地探索更多的面向。「這個世代會用你的專業去衡量一個人,它並不一定是要工作,看你對哪類事情專精,這就代表你,大家就知道遇到這類事情困難的時候可以來找你。」Iris 提到若什麼都做,但都做不好時,可能會有一種沒有「紮根」的感覺。先有一件專精的事,再發展其他面向,或許是比較穩固的方式。

最核心、專精的能力就像斜槓青年的「錨」,讓其有停泊之處,免於漂泊於迷茫中。以 Iris 來說,旅行和創作就是她的「錨」,即使她跨足品牌行銷、 Podcast 主持人等領域,旁人看她,仍會意識到旅行與創作才是她的主軸。不過 Iris 不覺得自己真的很「斜」—因為不管是哪一種身分,其實都與旅行有些相關。

以旅行與創作為核心的 Iris,表示自己是順其自然,而非有意識的成為「斜槓」。
(照片來源/曾閔攝)

不設限,人生的嘗試與堅持

 “You are what you repeatedly do.” 這是 Iris 很喜歡的一句話,意思是:反覆去做一件事,這件事就會代表你。從美國交換時期開始意識到「自己是誰」很重要,此後在不斷的旅行中,以書寫和攝影建構自身。日積月累,旅行、書寫與攝影,成為 Iris 的代表,亦成就她的斜槓人生。正如 Iris 所說,「成長是慢慢發酵的。」美國交換的經歷與旅途中的見聞,也是在往後的幾年回首,才發現其帶來的影響。「不需要為人生設限,有興趣的事就去嘗試,真的喜歡就持續堅持做下去。」

Iris,一位九零後的女生,正是以這樣跳脫框架,活出自我的精神,實現屬於她的,獨一無二的斜槓人生。

青藏高原,Iris 與孩子們猜拳。
(照片來源/Iris 提供)
《流浪而後生》取自「置之死地而後生」,正如旅行之於 Iris 的意義—成見瓦解後思想的重生。
(照片來源/曾閔攝)
印度,恆河晨祭。
(照片來源/Iris 提供)
¹ 「紐約沒有斑馬」指的是從小住在紐約的人,因為自幼生長在大城市,可能很難想像世界上有黑白條紋的馬,意思是:人類的認知與想像力都受到環境的限制。《紐約沒有斑馬》希望以輕鬆口吻討論國內外各領域的知識及冷知識,和聽眾聊聊那些 “You don’t know what you don’t know.” (你不知道你不知道的事)。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0

探索更多來自 喀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