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不公不義,想以一支筆改變社會。」懷抱淑世理想的法官林孟皇,原本對法律不抱好感,卻無心插柳柳成蔭踏入法界。因著對書寫的熱忱及改革社會的期許,林孟皇經常投書報紙發表看法,並將所著集結成書,爾後更擔任網路媒體「報導者」專欄作家。未曾刻意「斜槓」的他,卻意外實現斜槓的初衷。本期將帶讀者一同看林孟皇的「中年斜槓」。
心懷社會——是林法官也是林老師
現為台北地方法院法官的林孟皇,其實並非一開始就以司法公職為目標。出身貧寒的他,最初因父親的期許及家境的限制而選擇就讀公費師專,「師專畢業就有穩定工作,所以剛進去也沒有想很多,就渾渾噩噩過日子,到四、五年級才覺得還想再升學。」1980年代,威權體制逐漸鬆綁的台灣,各種社會議題開始受社會大眾重視與討論,受到影響的林孟皇希望能成為記者,透過一支筆寫出事實、道出真理並藉由媒體的力量廣泛傳播,改變社會的不公不義。
師專畢業後,身懷記者夢的林孟皇本想考取大眾傳播學系(下以大傳系簡稱),卻因為服役期間未有時間準備考試而不幸落榜。「其實一開始會想讀法律,也是因為想當記者。」落榜後林孟皇發現,不一定要是大傳系畢業才能成為記者,心繫社會的他轉而將考取台大法律系作為目標,期望能用不同的方式實現自己改革社會的理想。而林孟皇與法律結緣、發現法律其實很有趣的起點,是在補習班準備插大考試的時候。當時以實際案例講解法律的補習班老師,讓林孟皇意識到「法律不單單只是背法條而已,它不僅可以解決日常生活的問題,更是一門理性思辨的學問。」這才開始對法律產生濃厚的興趣。
就這樣,林孟皇白天教書、晚上準備插大考試,最終如願插班考上台大法律系,並於苦讀多年後,取得司法官資格。擁有八年教育經驗的林孟皇,成為法官後仍不改誨人不倦的老師性格,常常在判決書中闡述大道理。他笑稱:「同事都叫我『林老師』,因為我以前是當老師的嘛,好為人師,就很喜歡講大道理,即使現在是法官也還是有林老師的風格。」被同事戲稱為「林老師」,也讓林孟皇再次確認自己對理念的實踐,「老師和法官其實本質上有點像,都可以實踐知識分子的淑世理想。」
深懷改革夢的林孟皇,從未忘記他的初衷—「改變社會」。不論身處何處,他心中最重要的永遠都是「以自己的力量改變社會」。
從《羈押魚肉》到【法律人追劇】 與社會對話之路從未停歇
愛看報紙、喜歡寫作的林孟皇,深信「一支筆能改變社會」,即使並未如最初所想成為記者,他仍經常投書報章發表自身看法,希望藉由紙本媒介與社會對話,產生影響。爾後他更主動向出版社提出邀約,於2010年出版《羈押魚肉》一書,以法律角度切入社會議題,點出當前的司法與法治問題。
林孟皇提到「法律即是生活,生活即有法律」,生活中許多事皆能以法律分析、解決及探討。「看似遙不可及的法律,事實上並非那麼古板艱澀。」透過較白話的寫作,林孟皇希望高中以上的讀者都能讀懂他的書,以期與社會進行有效的對話。之後林孟皇陸續又出版了《金融犯罪與刑事審判》、《找回法官失落的審判靈魂》、《轉型正義與司法改革》、《劇透人性:法官跳脫藍色高牆的正義追尋》等四本書,在作家之路上漸漸闖出自己的一片天。
林孟皇的寫作之路,不侷限於紙本書籍與報章雜誌。因著網路媒體《報導者》執行長何榮幸的邀請,林孟皇於2019年出任「法律人追劇」專欄的作家,開始在網路平台上發表文章。愛看影視劇的他表示,「戲劇的鏡頭,法律的視角,訴說的都是人性的語言。」透過法律的角度探討影視劇,林孟皇希望能對閱聽人的民主、法治與人權理念有所啟發,這樣的精神在「白色恐怖是必要之惡?從國際人權憲章角度看《返校》」一文中嶄露無遺。
前述文中,林孟皇以《返校》劇中「校園為何有這麼多陰魂不散的厲鬼」為切入點,從國際公約的角度看白色恐怖。該篇文章提及《公民及政治權利國際公約》明定「縱使社會緊急狀態威脅到國家存亡,國家仍不得對人民施以酷刑,並應給予人民思想自由的保障」,然而白色恐怖時期,不正當的法律審判程序造成的冤案不勝枚舉,不僅使受害者陷入無盡的傷悲,亦造成巨大的社會傷痛。
以劇情為底,林孟皇透過白色恐怖的冤案帶出法治與人權的重要,也讓正當程序不再只是法律文字,更是貼近生活的重要概念。他表示過去常常有「法官不語」的迷思,「但法官也是『人』、也有言論自由。」林孟皇提及現今司法常被詬病,甚至出現「恐龍法官」一詞,固然部分是因為法官作出錯誤判斷,但更多是源於公民教育的缺漏,「因為以前不太重視公民教育,許多不符合國民法律期待的審判結果,便會遭受批評。」
希望透過各式傳播媒介與社會對話的林孟皇, 即使前路艱難,也從未放棄其改革世界的理想。他推動司法改革,勇於打破法界長久以來的「潛規則」。
某位曾為兒子的肇逃案關說的法官申請復職時,林孟皇認為這件事不但是錯誤的,更會讓人民對司法的信任不再,因此投書報章揭露真相。「法界是一個小眾的團體,推動司法改革勢必會得罪很多人。」但林孟皇頂著壓力還是想揭露事實,只因他相信,要想消弭社會大眾對司法的誤解及成見,進行司法改革與改變社會錯誤的觀念,是重中之重。
多元發展 只為實踐改革夢
談及斜槓,林孟皇笑稱:「看維基百科提到我是法官、作家,才會意識到原來我也是(作家),但我一開始就是寫興趣的,我覺得這就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已。」林孟皇表示自己當初並未刻意斜槓,只是因為熱愛寫作,加之希望能透過文字表達看法、影響社會,才漸漸有了「作家」這個身分。
「對我來說,『老師』、『記者』和『法官』某種程度上是很像的,都可以實踐知識份子的淑世理想,只是影響的層面不同。」林孟皇表示,老師影響的只有學生;記者影響的範圍比較廣,但並非權威人士,因此雖然有影響力,卻無法做出最終的論斷;而法官是有權做出決定的人,除了在個案以審判結果影響當事人,也能透過自己的一些看法影響社會。對他而言,不論身處在什麼位置,自己堅持的都是「淑世理想」,所謂的「法官」和「作家」,都是他實踐改革夢的一環。
身為經歷過網路變革的60後,在過去社群媒體尚未崛起的時代,林孟皇會透過報紙投書、法官論壇來發表自己的看法。進入自媒體時代後,林孟皇除了在網路平台發布文章外,也時常在個人臉書上發表自己的見解。他說自己的臉書好友很多都是法律圈內人或關心台灣法治的人,希望能透過發文、和他們的交流,來影響法界或傳播法治觀念。
中年斜槓 追尋心之所向
中年踏上斜槓旅途的林孟皇表示,投書、寫作與成為專欄作家等多方嘗試,讓他得以適應現在多元的社會。經過過去幾十年的不斷探索,那些他曾經走過的路——老師、記者、法官不同身份帶給他的種種,成為最豐富而富有安全感的行囊。帶著經驗與過往,他在實踐淑世理想的路途上不僅更穩健,也使他「以改革社會為己任」的人生方向逐漸明朗。
「斜槓」的核心在於尋求自身價值、找尋心之所向、追求更完整的自己,林孟皇正是一個絕佳代表。不管是他曾經想成為的記者,或是他擔任過的老師、法官與作家,皆圍繞「淑世理想」而生。斜槓並不需要特定手段與積極的意識,順其自然也是一種途徑。不論是青年、中年,甚至是老年,或許結合自身興趣、生活及夢想,才是「斜槓」的初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