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你不知道的懶人包

刊出日期:2022/12/07|文字:張家瑄|責任編輯:潘美錡
全文共2742字,閱讀大約需要5分鐘

科技的日新月異導致現代人活在資訊爆炸的世代,而科技的易達性使得多數人得以將自身所擁有的知識,以多樣化的形式、分享到網路上供其他閱聽人參考。

其中,從異軍突起,獲得廣泛支持的便是「懶人包」。好讀易懂是吸引人的特性,卻有利有弊。雖然可以快速閱讀完畢,卻會讓使用者輕易完全接收其內容,無法進行更深度的探討、忽略查證思辨的重要性。本篇將在引出問題、介紹懶人包特性後,透過兩位懶人包愛好者的訪談,從使用者觀點切入,最後以懶人包教練的解析達到警醒的作用。

▲  懶人包讓使用者在短時間內獲得大量資訊,卻也容易讓他們變成被投餵的資訊懶人。照片來源 / Pexels

五花八門 獨缺這一門

  在搜尋引擎上,打上關鍵字「懶人包」,五花八門的資訊陳列在眼前:開箱 Iphone 14 pro max 懶人包、防疫措施懶人包、大學申請懶人包⋯⋯。但卻沒有專門介紹「懶人包」的懶人包。懶人包多次為我們解惑並熟知我們想知道的一切,但我們卻對它所知甚少,那麼,在資訊不對等的情況下,是否會引來更大的隱患呢?

  根據《PTT鄉民大百科》記載,懶人包的崛起始於 2007 年。它之所以興盛,PTT 的問世功不可沒。1995 年,PTT 由國立台灣大學資工系大二的學生杜奕瑾架設完畢,其創作理念為「建立一個快速、即時、平等、免費,開放且自由的言論空間」。多元的分類看板、匿名發表的機制,甫上架便獲得一眾鄉民的喜愛。用戶數開始攀升,至 2008 年一共有 150 萬的註冊會員,每天約有百萬次的瀏覽量。如此大量的使用者針對熱門議題討論時,評論往往會迅速更迭,晚一點加入討論的鄉民為了搞清狀況,費盡心思的往上滑評論,卻抵擋不住底下來勢洶洶的新發言。這時,一些善心人士帶著懶人包出現,把事件的流程簡化後再圖像化。成功拯救一頭霧水的鄉民們,給他們一個快速了解前因後果的機會。

  因為資訊爆炸及網路易達性上升,懶人包的內容漸漸不僅限於解釋事件的來龍去脈,它也被用來做成行銷產品或是推廣政策的工具,換句話說,只要任何人想快速分享任何資訊,懶人包都會是一個不錯的選擇。不僅如此,懶人包的類型也趨向多元,除了傳統文字、圖表,還新增了影音內容,讓懶人包可以在 PPT 以外的媒介,例如:YouTube、Instagram 上大放異彩。

 

▲  受眾與懶人包之間的資訊不對等,是否帶來更大的隱患?(照片來源 / Pexels

時間真沒有 字少且易懂

  分享資訊的方法包羅萬象,為何懶人包異軍突起,快速躍升為受歡迎的傳播途徑之一呢?它又憑藉什麼在現世的資訊洪流中,站穩一席之地的?

  閱讀習慣的改變,是讓懶人包脫穎而出的關鍵因素。2013 年,根據行政院「台灣出版業發展策略」指出,台灣人每年閱讀量為兩本書,至 2015 年激增至十三本書。但遠見雜誌兩年調查一次的「全民閱讀力大調查」中顯示,台人的每週閱讀時數除了 30-34 歲有微幅上升,其餘年齡層都呈現下降趨勢,其中以 18-19 歲下降最多,從 4.08 小時到 2.66 小時。而近六成民眾認為上社群網站查資料、看貼文,也是閱讀的一種。這樣的淺閱讀養成,導致現代人閱讀資訊的速食化趨勢。

  懶人包的核心價值在於濃縮資訊、化繁為簡,它的特性也完全符合現今社會的閱讀習慣中——字少、易懂。把生澀的專有名詞以簡單文字作註解,配上簡潔背景再佐以生動圖片,讓冰冷資訊變得親民成為讓讀者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認知從零到一百的取巧工具。這對於現代人追求極短的時間,獲取最大量的資訊,無疑是首選。而如今懶人包愈漸多樣化,也印證著它的成功。

  相對的,這樣大量且快速地吸收模式,不免會有囫圇吞棗之疑。那麼,我們是否在進食的同時,無意間誤食不實資訊,著了有心人士的道呢?

 

▲  在步調飛快的現世,懶人包字少、好懂的特點,已成為汲取資訊的首選(照片來源 / Pexels)

懶人包用戶 實話大聲說

  為了更好地了解現代用戶在使用懶人包的習慣,本次訪問了兩位頻繁使用懶人包的大學生。第一位是來自致理科技大學的商管系學生蔡宜璇同學,由於系上報告多的關係,長時間需要查找資料,懶人包成為她的生產力工具。

「基本上所有類型的懶人包我都會看,但知識型居多。使用時機在於想了解的知識很複雜,或是很急迫時。」蔡宜璇同學表示對於懶人包資訊,多半時間僅淺讀而已,除非是內容偏差到與常理相左,她才會特別去查證,不然都是直接引用懶人包資訊。「字少、背景清新、有圖案很加分。」蔡宜璇說,這些特質讓她在閱讀時更有耐心看完,而一旦閱讀完,她便認為自己將事件的相關知識都吸收完畢。

  第二位陳璟萱同學是來自台北商業大學會計系,由於喜愛網購的原因,看過許多評比及產品介紹的懶人包。「不清楚事情、選擇太多的時候我都會首先選擇看懶人包,尤其是那種有圖表和有比較的。」整理過的資訊讓她更容易被說服。陳璟萱表示:「除非是字少到匪夷所思且圖文不符,我才會另外找資料查證。」基本上,只要看過去合理,她都會在第一時間相信。

  雖然兩位在懶人包的使用目的上不一致,卻有一些雷同的想法。首先,看完即吸收,且只要該懶人包有符合他們的審美或需求,或由專家佐證、具公信力之平台發布的,會讓她們的信任程度上升。再者,與之想法雷同的內容,就算她們不知對錯,也會下意識地先相信,不再去尋找懶人包以外的資訊。因為她們認為資訊的蒐集、查證、整理,是產製端該注意的,受眾的責任是要去理解而非質疑。

兩位懶人包愛好者的使用目的及方式雖然略微不同,卻有些相似之處(照片來源/Pexels)

懶人包教練 解析大公開

  閱讀大量懶人包、對其有獨特見解的懶人包教練林長揚,針對此現況做出了一些分析。「含有帶風向、不實資訊的懶人包在我看過的懶人包中,大概各占 20%,若是針對特定時事,通常會超過 50%。」除此之外,林長揚教練表示,政治、環保、國際情勢、醫療等專業領域,都是容易被有心人士製成含假訊息和帶風向的懶人包主題。

  這些產製者在製作懶人包時,除了強調特定重點、忽略缺點外,多會使用煽動性、情緒性文字激起觀眾共鳴。為了合理化不實訊息,他們會假冒權威人士述說觀點,但是通常都沒這個人;或是有這個人,但他沒說這些話。有時也會假借名人之口、將捏造的資訊透過懶人包傳遞出去。此外,他們在內容文案的撰寫上也不馬虎,透過合理的字數及完整的文章架構,配上好看的圖及簡潔的版面,降低閱聽人警戒心、博取其信任。

  林長揚認為,製做懶人包的初衷應該是要讓受眾快速理解該資訊後,對其產生興趣,進而去分享、去學習,而非是為了操控受眾,降低其獨立思考的能力,讓他們「自以為懂了」而大放厥詞或停止學習。

 

▲  懶人包教練林長揚,針對現代懶人包產製者及受眾的製作及使用習慣,提出見解。(照片來源 / Pexels)

懶人包資訊 使用停看聽

  比對使用者的使用經驗和專家的見解,可以發現現今的不實資訊產製者,已經或多或少參透了受眾的想法,知道如何避開讓受眾懷疑之處、將不實資訊包裝起來。那究竟有什麼方法可以與之應對、避免落入他們的陷阱呢?

第一:在閱讀懶人包時,可以看看發文的人是誰、有無附上來源資料、內容是否一直在煽動情緒等。若是存有疑心,把內容拿去第三方查核機構查詢,確保資訊正確性。

第二:若發現某些媒體或帳號常常在發布有帶風向、或含不實資訊的懶人包時,請拒看並跟親友宣導,減少不肖作者的流量。

第三:除了被動地接收資訊外,可以養成主動查詢、豐富自身知識的習慣,增強判斷是非的能力。

  畢竟,錯誤的或刻意導向的懶人包只會越來越多。我們只能試著提升自身批判性思考與媒體識讀能力,並提醒周遭親朋好友。若是一昧地相信懶人包,除了陷入認知戰的陷阱外,還可能危害到自身甚至他人的安全,得不償失。

 

▲  林長揚教練提出如何應對及防範懶人包中的不實資訊(照片來源 / Pexels)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