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導言】改變社會,從設計開始

刊出日期:2021/11/03|圖文:卓宜璇|責任編輯:陳亭佑
全文共1885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你想像中的設計是什麼樣子?是一張漂亮的宣傳海報,還是盒裝牛奶糖的精緻包裝?其實,設計不僅是做出漂亮的視覺,它貼近我們的生活並解決社會問題,使這個社會更美好。

▲  生活處處有設計。(圖片來源/Pexels

設計,無所不在

當我們握起一枝筆,流暢地書寫創作,除了腦中等待爆發的豐富詞藻外,符合握筆姿勢弧度的筆桿與適量的油墨,提供我們絕佳的寫作體驗;或是穿越斑馬線時,小綠人和我們一起隨著秒數倒數往前奔跑,為「過馬路」這件事增添幾分趣味。這些是生活中不起眼的設計,但有了它們,我們的生活變得更加便利,甚至富有趣味性。將眾多的設計結合,可以創造出更大的價值,並使我們的社會環境更貼近「人性」

▲  小綠人紅綠燈。(圖片來源/Pexels

社會設計——推動社會的力量

那麼,社會設計又是什麼?若我們把「社會」和「設計」拆開來看,或許容易理解,畢竟社會學以及設計學,並不是什麼新概念。但兩者碰撞在一起時,便產生一種新的概念。

社會設計的起源眾說紛紜,不過普遍認為1971年出版的書籍《為真實社會而設計》是這個概念的濫觴。在此之前,設計一直被認為是「只為社會頂端的百分之五族群而生」,所以當設計領域出現一個「以大眾及社會為主」的概念,就像原本茂密的大樹長出了一株枝椏,一個新的發展方向就此展開

簡單地說,牽涉到「全民利益」的設計,都可以被歸納在社會設計的範疇內。例如,在窄小難行的巷子中,如何透過道路設計讓行人也有平等的用路權;位在板塊活躍帶的國家,如何透過遊戲設計,教育居民應對突如其來的地震;高緯度國家在冬季永夜時,如何運用設計,讓交通安全標誌更能發揮保障行人與車輛安全的作用。上述例子體現了社會設計多半時候是在人與空間、物件互動的情境下所衍生的,而這些和我們的日常息息相關。社會設計能提供我們舒適、友善的社會,甚至能夠保護我們的生命安全,成為推動城市進步的重要力量。

臺灣的社會設計力量

而社會設計在臺灣發展如何呢?「2015年十月舉辦的臺北設計城市展,可以說是為臺灣的社會設計點燃了傳播的火種。」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教授鄭陸霖在《尋常的社會設計:一位任性社會學者的選物展》一書中如此寫道。而在這之前,其實臺灣就已經有許多默默在地耕耘的社會設計團體,如2012年成立的5% Design Action、2013年成立的好伴駐創(好伴社計前身),他們捲起衣袖走入臺灣社會,試圖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使它更好更美。

到了2019年,臺灣的設計公部門「台灣創意設計中心」(台灣設計研究院前身)開始在社會設計領域中嶄露頭角,同年10月份協辦由日本神戶創意設計中心舉辦的「LIFE IS CREATIVE」特展,在臺中展出臺灣的社會設計案例。除此之外,台創中心更在同年末成為「社會設計實踐計劃」的主辦方,以「防災」為主題,邀請設計師針對這個社會議題,提出可能的設計點子,並在兩年內先後舉辦了防災設計展「消消防災」以及防災商品募資專案「OHHHH 防災-哇哉!」。有別於以往單方面傳播的無趣防災標語或影片,設計師們將防災知識及應對措施以精緻可愛的視覺設計,包裝成桌遊組、遊戲組以及教具,透過設計賦予「防災」煥然一新的氣象,有效地傳遞給社會大眾。

▲  「OHHHH 防災-哇哉!」嘖嘖募資計畫。(圖片來源/OHHHH 防災-哇哉!社會設計實踐計畫 FB粉絲專頁

當社會設計遇上科技

如今,透過科技的力量,議題或事件得以傳遞得更遠更廣,透過技術還能使其立體化呈現,讓人彷彿身臨其境。而當設計領域和科技結合,讓設計多了更多可能性,應用與影響層面也愈加廣闊。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前國立交通大學)跨領域設計團隊UNICODE,在2014年以作品「蘭花屋」參與歐洲盃十項全能能源屋競賽。作品概念發想源自臺灣城市中常見的建築「鐵皮屋」,運用建築設計結合科技技術,綠能構造系統貫穿屋子裡裡外外,希望取代樓頂的鐵皮屋,成為城市天空新「綠」量。此作品透過環保同時增加居住空間的方式,為樓頂空間遭挪用、城市居住大不易等問題提供解方

▲  人與科技的接觸。(圖片來源/Pexels

本專題前半部分以「社會設計結合科技」為主軸,後兩篇將深入介紹兩個臺灣的實際案例,凸顯在「無處不科技」的現代,社會設計也不缺席。透過設計與科技的結合,除了帶來高科技體驗外,也將改變推至更高的層次——改變社會、改善環境,讓生活周遭的一切更貼近人們的真實需求。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