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運動商業化」,臺灣體育普及還有什麼解方?

刊出日期:2021/12/13|文字:張恩愷|責任編輯:李祈安、林妤庭
全文共3792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2021年,我國參加東京奧運,打破我國參與奧運史上最高獲牌數,與此同時,國內聯盟賽事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然而,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明星選手背後,仍有許多基層運動員以及沒有職業聯盟支持的運動項目,在賽事期間傳出選手低薪資源分配不均的新聞。本篇文章以足球為例,帶領讀者了解臺灣運動產業發展的現況,一窺其中的困境與展望,祈以協會、球員以及贊助商的觀點,正視目前臺灣體育改革的課題。


▲  2021年臺灣乙級足球聯賽在河濱公園激烈開戰。照片來源 / 張恩愷攝)

聯盟力量穩定產業發展,商業化整合許選手未來

近年來,臺灣籃球、棒球職業聯盟發展形勢越趨成熟,以男子籃壇來說,除了有2020年初成立的臺灣男子職業籃球聯盟(P.LEAGUE+)掀起臺灣新世代的籃球熱,於大專院校、高中職間火熱開打的大專籃球聯賽(UBA)、高中籃球聯賽(HBL)等聯賽制度,更捧紅了高國豪、陳將双等青年球員;而風靡老中青三代的中華職棒聯盟(CPBL),也延續著近幾年的風潮,近期甫結束的臺灣大賽,成為國民間熱門的話題。
 

▲  2020年成立的P.LEAGUE+成軍以來話題不斷(照片來源 / P.LEAGUE+ 臉書粉絲專頁
然而,籃球聯盟在臺發展必須回溯至1993年,當時中華職業籃球聯盟(CBA)與超級籃球聯盟(SBL)成立,為今日P.LEAGUE+奠定基礎。如今,籃球才能在純熟的營銷模式與贊助制度下,以「聯盟」的模式,整合選手、贊助商與媒體,為職業球員培養忠實穩定的粉絲,驅動討論聲量與營運收入,帶起全民熱血的風氣。

成立聯盟是唯一解嗎?沒有聯盟支持又該如何生存?

臺灣目前僅有棒球、籃球成立職業聯盟,然而,有許多今年出賽奧運奪牌的運動項目,如羽球、舉重、高爾夫球等,都沒有專屬於該項目的聯盟;近期剛出賽2023亞洲盃資格賽附加聯賽的足球項目,也同樣缺乏國內職業聯盟的支持。至於這些沒有職業聯盟支持的運動發展狀況又是如何?若要推廣這些運動,發展職業聯盟是可行的嗎?


以足球運動為例,國際足球總會(FIFA)於2021年11月19日發布的世界排名資訊中,中華臺北男子足球隊的世界排名為158名,今年參與亞洲盃賽事也戰績低迷,儘管中華女子足球隊目前正全力為晉級世界盃衝刺,也不難窺見足球運動在臺發展仍面臨著許多困境與挑戰。

▲  目前臺灣男足的國際排名表現(照片來源 / FIFA

近年來,許多足球領域的學者、行政人員也觀察到維持常態的運動人口,較能夠維持體育穩定的發展。然而,缺乏職業聯盟的運動項目,就更需要單項協會或地方政府的支持,以穩定增加運動人口。

負責統籌臺灣足球事務的最高機構——中華足球協會(CTFA),除了持續以CTFA的名義參加國際組織,協會除了舉辦頂級賽制(企業甲級聯賽)與女足的木蘭聯賽外,2020年起,更開辦乙級聯賽、臺灣青年聯賽,以提高足球賽制的完整性,讓各年齡層的選手都有舞台

▲  目前臺灣足球還沒有成立職業聯盟。(照片來源 / FLICKR

選手:應著重補貼弱勢培訓資金

辦理各級比賽,雖然可以刺激大家組隊參賽,增加足球參與人口,卻有球員認為,與其將大筆資金挹注在競賽的舉辦,不如補助基層的訓練養成,對於沒有足夠經濟能力卻有潛力的弱勢學生而言,一旦有了足夠的訓練經費,未來很有可能成為足球界的中堅力量。


「很多學校單位就可能因為政府有撥一個補助款,只要報名就有多少錢可以核銷,就湊出一個隊伍出來打,但他們可能就不是真的在足球界耕耘的。」桃園國際足球男子足球隊現役球員徐宏銍說。

桃園國際足球隊(紅色球衣)為半職業足球隊。(照片來源/張恩愷攝)

根據現行《大專校院足球聯賽參賽補助計畫》規定,凡參加「大專校院足球聯賽」之球隊,若提出計畫書,詳列支出項目,最高可獲得新臺幣六十萬元之補助。中華足球協會副秘書長焦佳弘指出,補助額會隨著球隊的晉級提高,是為了獎勵各級學校在提升球團實力時,可以有更高的預算聘請教練,並提供選手完善的設備練習。

▲  中華足協副秘書長焦佳弘長年推動體育改革與修法。(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然而,回到問題本身,對於急需訓練經費的球隊而言,補助款雖有益於基層球隊的養成,卻沒有解答「留住運動人口」的問題,比賽舉辦了、隊伍成立了,我們又該如何鼓勵青年以職業為目標,持續培訓與參賽?

選手與球隊相扶持,偕贊助商拓展資源

桃園國際足球隊球員徐宏銍與纚固・妮卡兒,目前除了是隊內的職業球員,也同時是隊伍球衣贊助商Kappa Taiwan的品牌推廣大使。兩人表示,當時會成為品牌推廣大使是球隊引薦給品牌,雖然經常看到其他體育選手接代言,卻從來沒想過這樣的機會會找上門來。

▲  桃園國際足球隊現役球員徐宏銍(圖左)與纚固・妮卡兒(圖右)現正擔任Kappa Taiwan品牌推廣大使。(照片來源 /張恩愷攝


贊助商選擇支持球隊,
一方面為了經營、強化品牌形象,同時也兼顧企業責任。例如,來自義大利的運動品牌Kappa在全球各地都是足球產業的重要贊助品牌,因此在台灣也積極贊助參與足球運動發展。Kappa Taiwan行銷公關威廉說:「正因為足球在台灣不熱門,但有很好的選手,Kappa Taiwan更要遵循品牌核心支持他們(選手),讓他們被更多人看到。」

▲  教育部體育署舉辦的《體育推手獎》表揚活動,中華電獲頒三項。(照片來源 / 中央社
「主流品牌或大企業的預算更多、資源更多,未來我們也期待會有更多企業加入,才能擴大市場,也才能引起外界更高的關注。」威廉說,品牌選擇投入相對(籃球、棒球)小眾運動的推廣,目前面臨的考驗不只有國內關注度不高、硬實力有進步空間,最大的競爭對象應是主流運動聯盟,小眾運動要如何吸引受眾的眼球,並打造一系列的營銷模式,目前還有一段路要走。
推廣體育全靠商業化,或者淪為商業套路?

延續本專題前篇文章《網媒報導和社群分享與體育發展》所提及,一個運動項目若要順利推動,並且成功變成全民為之熱血的運動項目,選手表現、企業贊助與大眾關注缺一不可。然而,在推動運動項目的同時,有些非贊助商卻僅想趁機獲利,干預運動生態的商業模式。
▲  職業聯盟的運作,可作為推動單項運動穩定發展的力量。(照片來源 / 張恩愷製

伏擊行銷(Ambush Marketing)即是一例。伏擊行銷是指非贊助商藉由各種營銷活動,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的消費行動與賽事有關。然而,國際奧會對此未必沒有規範,《奧林匹克憲章》第40章曾指出,「於奧林匹克賽會期間,非為奧林匹克夥伴者,不得使用奧林匹克財產進行廣告、行銷、宣傳等相關行為。」

然而,非贊助商在盈利的同時,卻難斷定廠商或品牌是否能對運動員的訓練、賽事的舉辦有直接的金流贊助,反而有夾帶賽事的聲量,為自身品牌加分的「偷襲」疑慮。

選手業配成日常,未來人人是網紅?


從Kappa Taiwan選手開始以品牌推廣大使的身份接受品牌的贊助,可以得知人氣的累積,對選手或球隊而言,成為新型態的商業模式,除了可以提高受眾對自己的辨識度,也是選手生涯發展的一種形式。

「我們希望能幫選手打造『明星球員』的形象,讓他們能記錄平常的訓練生活,透過拍攝宣傳照,逐漸累積粉絲。」Kappa Taiwan行銷公關威廉表示,目前體育界的經營模式,多半都是透過打造球隊、球員專屬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聚集粉絲的力量,以建立一個完備的商業模式。因此,選手在網絡社群的日常紀錄,就會成為為自身加分的渠道,能夠讓粉絲們在沒有賽季的期間,也能持續透過選手關心體育資訊。

▲  Kappa Taiwan近年來開始贊助臺灣職業足球隊。(照片來源 / Kappa Taiwan

你我該怎麼辨別資訊,以行動支持台灣體育發展?

由上文的訪談內容以及新聞資料中,可以窺見體育產業在國內發展的困境與突破。對此,政策制定端雖有提出對應的規範與福祉,許多企業也提供贊助,希望能給選手更好的運動環境。而作為閱聽人的我們,可以做出什麼具體行動,以支持台灣體育的發展呢?


一、關注體育改革資訊,認識《國體法》、《體育產業發展條例》

根據《國體法》第30條法規,推動體育從業人員的「註冊數據系統」,讓選手、球員、裁判、職員及教練,可以將曾經參與過大大小小的賽事納入登記系統。

臺灣體育推動的困難之處,在於龐大升學壓力下的基層選手,往往會在國、高中時期產生發展分歧。未來各個單項運動協會,乃至於體育署,若能夠將註冊系統整合並完善,讓選手可以登記自己的成績,並憑此官方認證作為履歷,也能夠作為保障運動員的一種方式。

至於政策執行端,也可以透過這項制度,追蹤投入的補助與實際的成效,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

再者,現今體育發展的問題,政府與協會、企業等,多半被賦予支持的責任。然而,選手與運動團體本身,在追求成績突破的同時,也應主動關注相關法規的建立,才能更保障自己的權利。而不是運動員的你我,若有機會或許能進一步參與連署,為體育發展盡一份心力。

 

二、關注臺灣運動賽事,有機會能以實際行動支持

無論是對於體育選手抑或是贊助商,最大宗的獲利管道皆是大型賽事期間,觀眾買票進場觀賽的費用收入。而這些觀賽收入,對選手而言,不僅能作為支持訓練的資金,也能獲得心理上的支持。

網路世界雖然能看到運動員光鮮亮麗的一面,平日訓練的艱辛,卻是不為外人知的寂寞。如果能在賽場上得到粉絲的支持,便是最大的動力了。

 

三、若有喜歡的隊伍,能夠支持選手在網路上的聲量,購買官方推出商品

近年來,許多體育項目雖然沒有聯盟的支持,也會透過球隊與協會推出少量的周邊商品,如運動毛巾、聯名球衣與體育用品等。因此,平日若有關注國內較小眾的體育項目,也能透過購買官方推出的紀念商品,支持喜愛的選手或球員,才能讓這筆收入,直接地成為球隊日常的訓練收入,讓基層選手的日常,也能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

起身動動,讓運動走進生活吧!


運動的發展雖然與商業模式的運作難以脫鉤,但要落實「體育即生活」,讓運動融入生活,成為鍛鍊自身體能、培養興趣的管道,最直接的方式即是實地參與。週末閒暇時光,不妨拉著親朋好友,到城市角落的公園或機靈地踢球、運動,好好放鬆身心吧!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