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導人生 ,放膽去闖
—— 專訪Looplus共同創辦人張勝豐

刊出日期:2021/12/22|文字:王則皓|責任編輯:洪揚、王幃帆
全文共2830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清晨的陽光灑滿清交校園小徑,在行色匆匆的上課學生中,不時有一兩位「特立獨行者」踩著共享滑板車呼嘯而過,將人流拋諸腦後。在向他們投去艷羨目光的同時,你是否曾經好奇,oloo共享滑板車以及共享機車是如何走入校園的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聆聽Looplus共同創辦人張勝豐的跨領域創業故事吧。

▲  校園內的oloo共享電動滑板車照片來源 / oloo官網

對於多數即將進入職場的大學生而言,面對未曾涉足的社會人情難免感到迷惘、擔心或懼怕,不知未來如何是好;但也有一些大學生已經早早地明辨了未來的方向,知道自己感興趣的職業為何並設立了清晰的目標,甚至想要自行創業者也不在少數。oloo校園共享交通共同創辦人張勝豐,當年正是懷有一腔熱血的學生創業者中的一員。

創業往往需具備多領域的能力及知識,不論是基礎技術還是管理層面的技能都必須有所掌握,從而能理解不同領域專長者的思維模式,並在團隊內部協調溝通。張勝豐在大學時期就勇於嘗試各領域的事物,他從不畏懼在新的地方跌倒,而是從一次次的失敗中不斷總結、累積自身經驗,最終從茫茫人海中脫穎而出,成為了一名傑出的青年創業家。

在這篇專訪中,張勝豐將指出創業需要具備哪些能力,並分享他如何在迷惘的大學時期找到一條屬於自己的通衢大道,從而堅定地走下去。我們也可以從中窺見這位青年創業者是以何種心態面對種種困難,讓共享交通得以在校園內成功地推廣,為自己的跨域人生書寫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  張勝豐高中畢業後的首份全職工作是擔任吉他教師照片來源 / 張勝豐提供

不侷限於大學生活 勇敢踏出舒適圈

與同儕直接升學的選擇不同,從明星高中——松山高中畢業的張勝豐選擇了先中止學業外出工作,擔任一名全職吉他老師。雖然吉他教學的收入對於高中畢業生而言已是相當不錯,但他也清楚地意識到薪水的上升以及就業的前景存在著玻璃天花板。當看到許多曾經的同學都在台灣前幾志願的大學過著充實的校園生活,他下定決心重考,並被國立交通大學(現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運輸與物流管理學系錄取。當時的張勝豐尚且沒有明確的大學規劃。

張勝豐認為自己是個風險承受度高的人,因此他勇於嘗試新鮮事物,在大學時期積極參與各式活動以及社團、學生團體。他將參加的活動分成兩類:一是因為興趣,二是為了學習、拓展人脈。他也曾嘗試開咖啡店、音樂展演、校外食物外送等工作,同時參加了許多創業競賽來豐富自身學業以外的經驗,不讓自己侷限在大學的生活,而是走出舒適圈挑戰更多。不過也正因為將大量心力花費在了這些課外活動上,在課業方面他一直只能修學校規定最低學分,但他並不後悔自身特立獨行的選擇——正是由於積極參加各項活動,他積累了自主創業所需的多方面素養,並且認識了後來一同創辦Looplus的珍貴夥伴。

大學生日常以短距離通勤為主,由於現有的交通工具多適用於遠距離場合,學生在校內上課通勤往往只能仰賴步行,有諸多不便之處。張勝豐在觀察到這一點後,校園共享交通的概念在腦海中逐漸成形。起初從Looplus共享電動機車的概念出發,隨著時間推移,團隊也開始著手共享微型交通市場,用獨創的產品打造品牌獨特的優勢,即時下大火的「oloo電動滑板車」。

張勝豐希望共享交通不只是為大家提供方便,更能為校園環保做出貢獻。每年交大和清大加起來會回收約2000輛廢棄腳踏車,平均每間大學一年會有1000輛廢棄腳踏車,倘若oloo拓展進更多學校,帶給學生們方便的校內通勤,便能有效的減少廢棄腳踏車數量

同時電動滑板車的耗能相比電動機車也較低,對於校內近距離通勤而言,相對更節能環保。目前oloo電動滑板車在清交兩校已經正式啟用並頗受好評,不過張勝豐的目光早已投向更遠更廣闊的未來,他表示,共享經濟理念在台灣校園內成形還需要更多的時間累積,oloo的目標是能將這套完備的理念與服務帶進更多校園,在從校園的場域走出,進而推廣至城市的大街小巷。

▲  Looplus在清交兩校都有多處借還車據點照片來源 / oloo粉專

懂得越多 幫助越大

創業往往需要結合許多不同領域的知識,例如營運一間公司就需要了解會計、管理、基本法規等等。張勝豐一開始和一般大學生一樣,不過是位懵懂無知的青年,即便在大學期間擁有多次嘗試創業的經驗,但在真正開始一項事業時,仍舊需要從PM(Product Manager)、業務、財管、營運管理等多個領域從頭開始學習。他甚至不可能在各個領域都學到精通,但要求自己至少能夠略知一二,「懂得越多,越能在複雜的協作中擔任關鍵的角色,協助不同領域的人有效的共作是非常困難的事情,因為要什麼都懂,並且能協助在不同領域間進行翻譯」。尤其對於公司運作上,張勝豐認為跨領域知識的整合極為重要,「跨領域學習的重點在於思維方式及促進溝通,舉例來說,工程師懂一些廣告行銷,行銷人員懂一些數據分析,分析人員懂一些軟體,三方在溝通時的障礙就會低很多,進而促進問題被解決或找到新的方向」。

他也提到,資訊工程是他認為在當代社會中數一數二重要的技能。深受賈伯斯、比爾蓋茲等偉大企業家提出的「人人都該寫程式」的影響,加上自己創業的經驗都與軟體脫不了關係,他指出,即便「沒有對程式語言精通」也沒關係,重要的是能理解團隊的目標、需求及難處,並能協助解決問題和推進進度。

張勝豐還表示「在這個(創業)過程中,自己學到許多技能,除了自我能力快速提升外,最難得的是抗壓性有顯著的提升,心態上也更珍惜現有的事物,Looplus從零到有不容易,過程獲得很多但也失去很多。」Looplus團隊在創業初期時,服務和系統存在的小漏洞非常多,大家在接到使用者的負面回饋時感到巨大的壓力,因為每次遇到的問題都是不曾接觸過的新困難,全無舊例可依循,對技術的要求極高。現在的oloo經過長時間的試錯與服務升級,整個系統的進步與成長有目共睹。雖然目前仍有許多可以改進的地方,但整個團隊更加有信心,堅信在問題暴露後有能力儘快跟上克服。 

▲  oloo校園共享滑板車示意圖(圖片來源 / 再製於oloo粉專

「不開始就永遠不會知道」

「別想太多,先做再說。」這就是張勝豐果決的生活態度。

對於想要創業卻裹足不前的同學,張勝豐以過來人的身分表示:「迷茫是非常正常的,但不能因為迷茫而停止不前。人的喜好、價值都是在嘗試的過程慢慢建立的,不開始永遠不知道自己喜不喜歡、做不做得好。我看到大部分的迷茫都是卡在『未開始』,那它的解法就是做,就算做了發現不喜歡,也是一個有價值的結果,反正還年輕,捲土重來就好。」

有位年近半百的創業者跟張勝豐這麼說過:「三十歲以前投入自己想做的事情的機會成本最低,很羨慕這麼早就開始。」當時26歲的張勝豐感觸頗深,並講這句話一直銘刻在心。畢竟過去自己一直習慣了勇往直前,現在的經驗和能力正是用一次次的失敗換來的;隨著年紀增長,顧慮的事情和承擔的風險會越來越多,可能會導自己裹足不前,放棄想做的事而甘於現實的穩定。

對於20歲的大學青年來說,人生的路正要起步,還有許多時間能豐富自己,有句話說:「年輕就是本錢」,對此,這些本錢讓青年可以進行人生的投資,不論成功或失敗,或多或少都會有所收穫,總結一句話:「不要害怕,做就對了!」

▲  oloo共享交通示意圖(照片來源 / oloo官網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