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G演變史:誰是你真正的「摯友」?

刊出日期:2022/10/25|文字:蘇慧恬、劉采寧|責任編輯:林胤君
全文共4005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 我沒有任何一個朋友沒有IG。」一位十七歲的女高中生說道。「大家都會在IG上分享自己的生活,我覺得那是我跟朋友維繫友誼的方式。」

現代人極度依賴社群媒體,尤其Instagram(簡稱IG)更是成為現今年輕族群日常的一部分,不論是回覆他人限時動態開啟話題、發文紀錄日常,乃至摯友篩選、創小帳都是許多人經常使用的IG功能,而這個全球超過十億活躍用戶平台的起源究竟為何?它的功能演進又為何?摯友功能如何影響人們的使用?一切要從社群媒體的演進開始說起。

社群媒體大事記

社群媒體的起源為1971年一位瑞士研究員發送全世界第一封電子郵件為基準,人們由此才開始進行「網路」上的交流,爾後的2000年維基百科問世、2004年Facebook成立、2005年Youtube創立、2006年Twitter出現至2010年Instagram誕生都是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歷史證據。社群媒體原先的主要用途為方便人與人之間的聯繫,例如於1995年推出的Classmates.com,宗旨即爲讓人們找到失聯已久的小學、中學以及大學同學,找回以前的朋友以及情感,以及2002年創立的Meetup是一種協助擁有相同興趣的人會面的溝通平台等,皆為促進人們溝通聯繫的管道。而現今的社群媒體從單純的與人交流逐漸走向提供資訊、自我風格展現以及商業化的功能,例如Facebook是將其他使用者加為好友,進行交流的社交網路服務,而IG興起後,人們可以輕易透過拍攝照片建立自我風格的小天地,尤其受到年輕族群的喜愛,也因為大量年輕人轉而使用IG,導致近期Facebook的社交成分下降,新聞以及資訊交流逐漸佔多數,年輕族群的使用意願越來越低,IG也藉此成為Z世代的社群媒體龍頭,邁向著重於個人品牌經營以及商業化的道路,也是近期社群媒體所發展的大趨勢。

你今天使用「IG」了嗎?

Instagram(簡稱IG)是一款於2010年10月發佈的社群應用軟體,特色為以智慧型手機拍下照片後加上不同濾鏡分享至IG的伺服器中,讓全世界的粉絲都有機會看見。IG開始興盛是因為人們可以透過發布照片、調整版面來建立屬於自己風格的個人頁面,透過視覺化的照片展現、打破語言的隔閡,吸引相同的數位群體互相關注。此外,IG提供了年輕人一個生活的重心,可以使人發現新事物以及知道他們的朋友現在正在做什麼,也是現今的流行時尚新指標的傳輸管道之一。IG原先僅有發布貼文的功能,但人們更渴望即時分享自己的生活,因此IG於2016年推出「限時動態」(Stories)功能,使用者上傳圖片,而該圖片會於24小時後會自動消失,此功能被批評抄襲Snapchat,卻超越並獲得更多活躍使用者,不僅讓用戶可以隨時展現自己的真實生活,也可以於當下與粉絲共享快樂的瞬間,此等功能更新更是使IG增加更多用戶的一大功臣。在限時動態取得成功後,IG也陸續推出直播、IGTV、Reels等影片功能,搭上目前由Tik Tok所帶起的短影音風潮,也吸引現今偏好觀看短時間內就能吸睛的影片的Z世代使用。但是這些不斷推陳出新的功能也引起許多人批評,抗議IG逐漸偏離原先的初衷,但不可否認的,在IG更新的新功能總是能蔚為風潮、有人買單,這也是IG為何能穩坐社群媒體平台王座的原因。

誰是你的「摯友」?

摯友(Close Friends)是Instagram(簡稱IG)在2018年底開發的一種功能,可以讓使用者選擇特定帳號加入摯友名單,在發布貼文或是限時動態時,選擇發布對象為「摯友」的帳號,不在名單中的帳號就看不見該限時動態的內容。

一位男網友在社群軟體Dcard上發文,表示「很多不熟的人卻把我設為摯友」,引起廣大網友回應,最多愛心的留言就是「我也不懂!」,但也有人解釋,摯友功能只是一種分類標準,並不是真的把你當摯友、當閨蜜。作者也特地詢問了身旁的朋友,多數人的摯友名單標準就是「想讓特定人不要看見這則限時動態」,其中D小姐(化名)就說到:「當想要發一篇不想給某個人看到的限動時,可以使用隱藏或是摯友不讓那個人看到,而且發摯友時有一種很爽的感覺,也可以比較不用顧忌自己想說的話。」,但若是沒有被加入摯友名單也不用太難過,畢竟人人都有自己的小秘密,或是這件事發文者認為與你沒有太多交集。況且,是不是「摯友」並非只單靠社群軟體來定義的不是嗎?

話是這麼說,但相信很多人在編輯自己的摯友名單時,也會感到些許的困擾,像是「他把我設為摯友誒,那我是不是也要把他加進去摯友名單內?」,又或是沒那麼親近的朋友,但因為在同一個班或是職場上,為了不在談話中露餡,而把對方加進摯友名單的這種想法,都是現代社群媒體迅速發展之下,所帶來的不便之處。但隨著年紀的增長,無論是自己還是他人的想法都更加成熟,而且生活圈也不像學生時代有那麼多的交集,職場上的同事更不用說,大家心裡都有對待他人的一把尺,因此也不用太在意他人的想法,說到底,摯友名單其實就像網友們所說,只是一種分類標準,更重要的是,它也是自己私人的喘息空間,有時候想要抱怨抱怨職場上的二三事,有時候是跟另一半吵架而想要發洩個幾句,而這個私人空間就像是自己的房間,想要誰走進來、走出去,全憑自己心意,所以也不用太過糾結摯友名單上的成員,畢竟,你才是房間的主人啊!

真正的「摯友」可以讓你做自己

現代年輕人常使用Instagram(簡稱IG)分享貼文、限時動態(Stories)來記錄自己的生活,而在發文、發限時動態前,修圖、套濾鏡已經是不可缺少的步驟,IG顯然已成完了展現光鮮亮麗生活的表演舞台,也因為如此,許多人即使在擁有了一個帳號的狀態下,仍會開設另一個可以「做自己」的帳號,這種帳號就被稱為「小帳」或是「分身帳號」。

通常分身帳號有好幾種不同功能:


1. 抽獎專用
通常抽獎會要求IG使用者在限時動態分享該貼文,多數人秉持著不洗版好友(follower)的想法,便會創建此類型帳號。


2.心情發洩
作者認為此類型帳號是最多的。因為並非每個人都能接受他人的負面情緒,當「垃圾桶」,所以需要有另外的空間發洩情緒。


3.追星專屬
同樣也是怕洗版好友,畢竟不是每個人都跟自己有相同的愛好興趣,而且另個有個帳號,也能吸引同好,一起討論自家的偶像,表達對偶像的愛。


4.情侶帳
情侶間會有很多的回憶能分享,但或許是怕分手之後,這些貼文內容會讓人感到尷尬,也或許是怕朋友中的單身狗會受到閃光爆擊,不少情侶也會選擇另外開設帳號來記錄兩人間的點點滴滴。


5.斜槓青年
在帳號上分享自己的繪畫作品、留學經歷、練字字帖等等,除了能吸引相同興趣的同好外,說不定也能讓相關人士看見自己的才能,到時候將自己的興趣當作副業、甚至是主業發展。

而心情發洩專用小帳的好友通常只會有幾個,甚至是沒有,大多數人不太喜歡在別人面前展現「喪氣」的一面,因為這會讓他人認為自己每天都在發牢騷,下意識覺得這個人雷點很多,進而減少跟自己的交流,所以通常這類小帳的好友,都是能接受自己最負面的一面,那想當然,這種朋友肯定少之又少。那又怎麼界定小帳好友與摯友名單上的差別呢?D小姐(化名)給出了答案「摯友名單是相處的還不錯,但沒有很親密的人,但小帳粉絲是可以看到自己情緒面並接受的。」因此,在小帳的好友,更像是真正的「摯友」,畢竟在這裡發貼文或限時動態時,不需要考慮別人怎麼看、會不會不想看等問題,想發什麼就發什麼,不用刻意營造,即使只是專門用來追星、抽獎,發與另一半的合照,又或是發洩自我情緒,都是可以的,只要在小帳,專心做自己就對了!

IG的興起並非偶然,在這個大環境快速變遷的時代,人們需要可以展示自我風格的空間,也需要可以抒發個人情緒、做自己的地方,因此摯友、小帳等功能在現代人眼中就顯得格外重要,這也是IG使用者數量始終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但這些功能相對地讓我們花費更長的時間於發emo心情文,也讓我們更加依賴透過社群媒體去抒發我們的心情,而非直接與周遭親友分享。此外,身邊的朋友是否要加進摯友名單內也是現在人的日常煩惱,雖然這項功能可以讓使用者更加隨興地使用IG,不用太在意他人目光,但也或多或少分化了摯友、非摯友與自己的關係。不管是哪種IG功能,都直接與間接促進了每個人的社群媒體生活化,讓我們更加離不開IG、將其作為生活以及社交的重心,但這樣的發展是否違背了社群媒體的初衷、將社群媒體當作生活的一部分是否會影響自身,是我們每個人都必須思考的課題。
© 2022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