嘿,眼睛看哪裡!我們的關注點,如何形塑運動文化?

嘿,眼睛看哪裡!我們的關注點,如何形塑運動文化?

刊出日期:2021/12/21|文字:林妤庭|責任編輯:張恩愷、李祈安
全文共3227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盤點十大最火辣運動員」、「鮮肉選手名單整理」、「打敗X國!國家代表為國爭光」、「輸掉金牌等於不愛國」……,這些常見新聞標題,也許都包含著你曾經點擊、瀏覽、分享過的運動報導。面對相關內容,你或許習以為常,或許感到不適,又或許被深深吸引,不過你是否曾進一步探究,為什麼媒體總是這樣報導?我們為什麼又這麼愛看呢?繼續閱讀,看我們的關注焦點,正如何影響臺灣運動文化的發展。

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我們與體壇資訊的交集,經常是透過媒體的報導。運動轉播與報導能為媒體帶來發行量與廣告收入,而運動組織也仰賴媒體宣傳提升曝光度,增進門票、贊助商與轉播權利金收入,兩者形成互利共生的「運動 / 媒體複合體」,推動著體育發展。

獲益與否,則經常是商營媒體在報導時的重要考量。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教授劉昌德長年關注媒體改革與運動賽事,他指出,媒體報導從過去傳統電視為主的時期,到現在網路為重的時代,注重的多是收視率跟點閱率,因此媒體一直在爭取所謂眼球的注意力,這是商營媒體不論在報導運動或其他領域時,普遍都需要遵守的商業邏輯。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教授劉昌德,研究領域包括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傳播政策、媒體與運動等。(圖片來源 / 劉昌德提供)

抓人眼球的兩大利器:外貌與國族主義

媒體如何抓住閱聽人的注意力?劉昌德分析,其中一項經常能為報導加分的便是「外貌」,尤其運動領域與身體文化有關,身體本身就是被觀看的焦點。當運動員成績優異,外貌部分無論長相、身材等,又符合主流意識形態審美觀時,收視率與點閱率就有機會大幅提升。

以2021年補辦的2020東京奧運為例,當我們在搜尋欄上打「奧運 選手」,首頁跳出的報導中即包含著對男女運動員外貌的評價與追捧。(圖片來源 / 截自網路)

另一項能夠吸引廣泛大眾的收視保證,就是由國與國之間的大型賽事,帶出國族主義認同情緒。運動的競賽本質,以及要從不同的社群中產生代表的需求,某種意義上具體化了國家之間的競爭,進而凝聚我們的團結意識,相關的報導也就更易引發民眾共鳴。

2020東京奧運閉幕會上,各國掌旗官舉著國旗進場。(圖片來源 / Tokyo 2020 Instagram

熱潮過後,稍縱即逝的短暫注意力

體壇特殊事件、人物搭配媒體密集的焦點報導,使臺灣的各項運動經常在短時間內,聚集較多球迷與社會關注度,然而這種建立在運動周邊條件之上的關注,通常也止於短暫熱度。當亢奮的情緒淡去,運動員又回歸最日常的訓練期,看熱鬧的群眾便鳥獸散,部分運動項目或選手可能又回到乏人問津的狀態。

也許我們記住了2020東京奧運上,臺灣拿下2金、4銀、6銅,或者媒體報導中某些選手的俊美容貌、養眼身材,但臺灣曾有哪些選手參賽,以及這些選手分別代表哪些項目、後續又有什麼發展,在熱度逐漸消退的幾個月後,我們究竟還能在乎多少?

當運動賽事的焦點不再是運動本身

閱讀至此的你或許會想,不管怎麼樣,至少有過關注度啊!「先求有,再求好」,不行嗎?的確,讚美運動員外在之美、驚嘆國手在大型賽事上奪牌無數,本身都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有機會帶來一定熱度,也能吸引更多人的關心。但在過度強調的情況下,當討論風向總是偏離運動本身,形成了固定風氣,也可能對運動文化造成傷害。

劉昌德舉例,由國族主義發展出的贏球慾望,很容易使我們只注重勝負,而不關注過程與內容。棒球迷時常議論的「贏球才是國球」,以贏球與否來評斷運動項目的重要性,即是這種關注現象所衍生的課題——當國手打的不再是球,而是國家的光榮,只要輸球,就可能遭受嘲諷、攻擊甚至生命威脅,對職業生涯帶來負面影響,也模糊了運動精神最根本的價值。

在臺灣線上佈告欄PTT上,關於「贏球才是國球」的相關討論非常熱烈,從部分網民言論中可知,目前仍有許多人將贏球擺在第一位。(圖片來源 / 截自PPT

當我們只去審視運動員奪牌與否,運動員便很容易迷失在國家榮耀的追逐上,尤其不少年輕選手在國手階段只投入於運動跟競賽,從選手崗位退休後,可能就會遭遇個人生涯發展困境。」劉昌德說:「這是我們只用國家、民族來看球賽時的問題,也是臺灣對運動一次性消費的最大問題癥結點。」

置身於運動之外的我們

為什麼關注度容易跑偏?劉昌德認為,當「觀賞運動」與「實踐運動」嚴重脫鉤,運動對大眾來說,就變得類似追劇,只是在「看」而已,此時運動焦點特別容易被導向商業邏輯,而面臨被扭曲的隱憂。

「這對選手來說是不公平的,對於從事、觀賞運動的我們來說也不公平,因為運動應該是要去享受其中的過程。」劉昌德說:「運動本身不見得是要去服務一個更大的東西,運動本身或許就應該要是鼓勵。」我們投入運動的原因,不一定要是為了誰的容貌或榮耀,而是更單純的,為了「運動」本身。

於2020 東京奧運上獲得銀牌的世界球后戴資穎面對部分網友責怪,回應:「沒有什麼叫作看好奪金,這兩面牌都是突破!」、「我做了多少努力,發揮得怎樣,我比誰都清楚。」(圖片來源 / 翻攝自戴資穎Instagram

用同樣手法宣傳不同運動,結果會一樣嗎?

而要將任何一項運動項目帶入大眾視野,不只要靠改變報導、行銷策略,運動的發展狀況、球迷的知識程度,也會影響媒體宣傳或行銷活動的設計與成果。

劉昌德以臺灣籃球與足球為例提出,若想在轉播中以「邀請觀眾投三分球」進行宣傳,只要有較好的籃球球迷基礎支撐,活動安排就相對簡單;然而如果在本土足球轉播中「邀請觀眾完成18碼遠射」,明明設定的宣傳手法與三分球大賽類似,卻可能因為臺灣足球風氣相對不興盛,而達不到同樣的宣傳效果。

同時加入國立臺灣大學男子籃球校隊,並擔任政治學系足球系隊副隊長的吳奕賢也說,臺灣籃球較興盛,基本上每間學校都有籃球框,也能在各個公園看到打籃球的身影;反之,臺灣常被形容為「足球沙漠」,職業足球員基本都在海外,或是以同時上班兼踢球的方式持續事業,而一般民眾也較難掌握足球規則。

「所以P.LEAGUE+(臺灣男子職業籃球聯盟)能夠在2020年成立後掀起風潮,是因為我們對籃球有基礎認識,只要推波助瀾,就能喚起大家年少時對籃球的記憶。」吳奕賢說:「今天假設是足球,就算搭配大牌球星大肆宣傳,我也不認為觀眾買票入場比例會那麼高,因為我們不夠熟悉。」

P.LEAGUE+賽事現場座無虛席,球迷熱情支持喜愛的球隊。(圖片來源 / P.LEAGUE+ 臉書粉絲專頁

以上舉例,皆反映出了運動文化的重要性。媒體若想藉由「運動」本身來吸引注意力,也需要觀眾本身具備一定程度的sense,才有機會打中市場,點燃運動項目的熱度。

我們的關注,從哪裡開始出錯了?

想要熟悉運動,最簡單直白的方法就是「動起來」,但是當運動文化缺失,「動起來」也會成為挑戰,這點或許從我們都經歷過的求學階段,就可以看出端倪。

「美國的大學沒有體育必修,但是大家都搶著選修,很多臺灣學生卻是被必修規範,才選擇去上體育課。」吳奕賢講述自己在美國留學時的經歷:「在美國,每個人都會許多項運動,想運動時,很容易能呼朋引伴。但在臺灣,每個人熟悉的運動較少,這限制了運動的機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系排成員姚怡均也表示:「我很重視運動,但是如果身旁朋友都沒有興趣,我的運動興致多少也會受影響。」

除此之外,兩位學生皆談到,從小到大體育課似乎都較不受重視,可能被拿來補數學、英文等傳統主科,又或者因為學生不在乎體育課,教導老師也變得隨意的現象,在惡性循環之下,體育在我們心中的存在感也愈發薄弱。

當同儕對運動的不重視擴及到更廣的範圍,就會成為全體國民對運動的不重視。姚怡均分享,從小接觸多項運動的她,曾有機會讓運動成為生涯規劃中的選擇,但是在臺灣,運動前景似乎令人迷惘;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排球體資生陳柏瑄亦坦言,同為運動員的家長雖然支持自己打球,卻不建議把運動當作未來工作,理由同樣是「沒有前途」。

「運動文化細胞」養成,靠全國上下循環推動

要讓更多人重視運動、愛上運動,需要不同要素配合,包含國家政策的轉變、教育制度調整、職業聯盟加入、傳播媒體宣傳、草根文化培養等的相輔相成

「與其去談運動文化養成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不如說這通常會是循環的。」劉昌德同以臺灣足球為例解釋:「臺灣從陳水扁執政時代就說要發展足球,但如果只有國家在喊,是沒有用的。反而是在全球化影響下,開始有更多移民、移工加入我們,公園裡出現踢足球的人群,更有人開始教臺灣小孩踢足球、帶球隊,再加上有像陳昌源這樣的外援選手加入,足球表現進步、關注度提升,此時就是能帶動運動文化的機會。」

現已退役的臺、法混血「足球貴公子」陳昌源(Xavier Chen,夏維耶),是比利時出生、受到當地足球青訓系統培養的臺灣僑胞,曾為中華臺北足球代表隊的一員,以亮眼表現深受臺灣球迷愛戴。(圖片來源 / Xavier Chen夏維耶 臉書粉絲專頁

雖然沒有一套明確公式,但是把「運動文化」作為基礎,再輔以傳播媒體的宣傳,確實更有機會帶動運動風氣。而在具備社區草根文化的前提下,龐大的社會力量如政府及商業機構也能如臨門一腳,將足球「踢」進大眾視線。

一般球迷,也能從「看熱鬧」走向「看門道」

當然,不是人人都具備運動天賦,更不是人人都能成為運動員,但是如果希望維護良好的運動文化,我們作為球迷,需要時刻記得:觀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

「就像我喜歡聽音樂,但我不見得會玩樂器,此時對於什麼是好的音樂,自然要給予專業人士相當的尊重。」劉昌德說,「觀賞中,我們要清楚對自身角色與專業角色的認知,以及尊重運動場域本身的邏輯,而不是都以消費者最大、看球的球迷最大、支持的國民最大的心態來看球賽。」

當我們願意更用心關注並了解運動文化,學習欣賞運動本身的樂趣,以及享受從事運動所帶來的喜悅,而不僅僅依賴媒體媒體為求點擊率、收視率,或是國家為了建構國族,所給出的扭曲的觀看模式,臺灣運動文化將有望更上層樓。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多元入學方案,運動員的春天!

刊出日期:2021/12/19|文字:李祈安|責任編輯:張恩愷、林妤庭
全文共1740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社會大衆對於運動員有很多刻板印象,例如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退役後找不到工作等。政府針對這些現象做出相對應的措施,例如大專運動績優生(俗稱「體資生」)多元入學方案,讓體育表現優異的學生,能透過多元的升學管道,展現自身的長才。本文即專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網球校隊的何文仁,讓我們來看看她對與體資生面對的事情有什麽看法。

運動員退役該怎麽辦?

根據風傳媒對台灣家長爲什麽普遍不讓小孩練體育的報導指出,「運動員未來出路少」這一原因在報導中排名在第二,也是我們普遍聽到大衆對運動員的看法及家長反對小孩進入體壇的原因之一。除了一些較獲得關注的運動員之外,許多運動員只能草草退役,而因爲過去專心在運動培訓及比賽,沒有培養第二專長,退役後的工作選擇也很少。可能工作包括體育老師、教練、裁判等,但是卻不是每個退役運動員都能獲得機會。

大專運動績優生,俗稱「體資生」,是臺灣的一種學生身份,利用體資生身份入學的學生在體育和學業皆有可圈可點的表現。這樣的入學方式讓運動員可以同時兼顧運動及課業,也讓他們在未來退役後的選擇變多了。但是體資生這一入學方式一直是很有爭議的話題,例如對一般生不公平、被看不起等,在問到對與這一些爭議的看法時,何文仁的答案是「只要你對自己有要求,並把事情做好,別人就沒辦法說什麽。」
何文仁出賽110年全大運女雙(圖片來源 / 何文仁提供)
體資生跟一般生沒什麽不同

「運動員都不會讀書」是一直以來大衆對運動員的刻板印象,但隨著體資生的身份出現之後,運動員多一個選擇可進入理想的大學,借此發展第二專長,讓退役後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機會。體資生入學的最低成績門檻雖然較一般生低,但是依然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加入大學後需要為學校服務,提升學校的運動風氣。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爲例,體資生需要加入校隊最少六個學期,且需要協助學校舉辦體育周、校慶等活動,體育學分也都掌握在教練的手上,就少了如一般生一樣選擇修習其他體育課的權利。
何文仁(後左二)與團隊在比賽後合照(圖片來源 / 何文仁提供)
體資生面對的壓力

隨著年紀的增長,體資生所要面對的事情和壓力就更加多。運動員一個星期中可能有四天需要訓練,還需要花一定的時間來學習,以保證自己的成績能夠達到標準,剩下屬於自己的時間就非常少。另外,對於運動員來説,每一次比賽對他們來説都很重要,但是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他們的表現,例如場邊的觀衆、當下的狀態不好等,都需要立即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在面對比賽、生活、課業四面八方襲來的壓力,運動員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質去面對及解決,有不少人會因爲面對不了而選擇放棄。問到何文仁在面對這些壓力時會怎麽應對,得到的回答其實也跟常人沒什麽不同,那就是「音樂」,因爲可以讓她暫時跟外界切割,不會一直處於緊張的氛圍當中。
何文仁(左邊)備戰110年全大運(圖片來源 / 何文仁提供)
政府及大衆能提供什麽幫助?

運動員除了要面對運動年齡有限的情況之外,因爲周而復始應付高强度的訓練及比賽,也容易帶來運動傷害。常見的運動傷害有包括脚踝扭傷、肌肉拉傷等,這些較爲輕微的運動傷害只需休息及配合醫生治療就能好轉,但是嚴重的運動傷害,例如跟腱撕裂、韌帶撕裂等,運動員除了需要面對職業生涯提早結束以外,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

目前台灣體壇的環境相較於國外,對運動員較爲不利,運動員因爲從小就專注於某一個項目,但能夠成功得獎或受到關注的非常有限。根據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的專項研究計劃,美國的體育環境是較爲友善的,不管是政府組織或者民營組織,他們有成立了很多組織來推動學生對於運動的參與,例如全國專校體育協會(NJCAA)、全國大學運動協會(NCAA)等。而臺灣在面對這一情況希望政府可以針對其提供相對應的福利,例如工作諮詢、第二專長培養等。更加重要的是大衆對於運動員的看法,當為國、為校爭光的運動員褪下場上的光環,下場後的生活卻未得到相對應的尊重,要如何讓運動員在異樣眼光下,依然能珍視自身的才能?我們應該給予運動員更多的支持及尊重,讓運動員能夠放心的在場上拼搏,少一些顧慮。

最後,何文仁想對之後想要以體資生的身份進入大學的同學說,這是一個機會讓具備體育第二專長的同學進入理想的大學,往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只要兼顧自己的課業與術科,便能拓展自己的視野,邁向美好的未來!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除了「運動商業化」,臺灣體育普及還有什麼解方?

除了「運動商業化」,臺灣體育普及還有什麼解方?

刊出日期:2021/12/13|文字:張恩愷|責任編輯:李祈安、林妤庭
全文共3792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2021年,我國參加東京奧運,打破我國參與奧運史上最高獲牌數,與此同時,國內聯盟賽事也如火如荼地進行中。然而,在這些光鮮亮麗的明星選手背後,仍有許多基層運動員以及沒有職業聯盟支持的運動項目,在賽事期間傳出選手低薪資源分配不均的新聞。本篇文章以足球為例,帶領讀者了解臺灣運動產業發展的現況,一窺其中的困境與展望,祈以協會、球員以及贊助商的觀點,正視目前臺灣體育改革的課題。


▲  2021年臺灣乙級足球聯賽在河濱公園激烈開戰。照片來源 / 張恩愷攝)

聯盟力量穩定產業發展,商業化整合許選手未來

近年來,臺灣籃球、棒球職業聯盟發展形勢越趨成熟,以男子籃壇來說,除了有2020年初成立的臺灣男子職業籃球聯盟(P.LEAGUE+)掀起臺灣新世代的籃球熱,於大專院校、高中職間火熱開打的大專籃球聯賽(UBA)、高中籃球聯賽(HBL)等聯賽制度,更捧紅了高國豪、陳將双等青年球員;而風靡老中青三代的中華職棒聯盟(CPBL),也延續著近幾年的風潮,近期甫結束的臺灣大賽,成為國民間熱門的話題。
 

▲  2020年成立的P.LEAGUE+成軍以來話題不斷(照片來源 / P.LEAGUE+ 臉書粉絲專頁
然而,籃球聯盟在臺發展必須回溯至1993年,當時中華職業籃球聯盟(CBA)與超級籃球聯盟(SBL)成立,為今日P.LEAGUE+奠定基礎。如今,籃球才能在純熟的營銷模式與贊助制度下,以「聯盟」的模式,整合選手、贊助商與媒體,為職業球員培養忠實穩定的粉絲,驅動討論聲量與營運收入,帶起全民熱血的風氣。

成立聯盟是唯一解嗎?沒有聯盟支持又該如何生存?

臺灣目前僅有棒球、籃球成立職業聯盟,然而,有許多今年出賽奧運奪牌的運動項目,如羽球、舉重、高爾夫球等,都沒有專屬於該項目的聯盟;近期剛出賽2023亞洲盃資格賽附加聯賽的足球項目,也同樣缺乏國內職業聯盟的支持。至於這些沒有職業聯盟支持的運動發展狀況又是如何?若要推廣這些運動,發展職業聯盟是可行的嗎?


以足球運動為例,國際足球總會(FIFA)於2021年11月19日發布的世界排名資訊中,中華臺北男子足球隊的世界排名為158名,今年參與亞洲盃賽事也戰績低迷,儘管中華女子足球隊目前正全力為晉級世界盃衝刺,也不難窺見足球運動在臺發展仍面臨著許多困境與挑戰。

▲  目前臺灣男足的國際排名表現(照片來源 / FIFA

近年來,許多足球領域的學者、行政人員也觀察到維持常態的運動人口,較能夠維持體育穩定的發展。然而,缺乏職業聯盟的運動項目,就更需要單項協會或地方政府的支持,以穩定增加運動人口。

負責統籌臺灣足球事務的最高機構——中華足球協會(CTFA),除了持續以CTFA的名義參加國際組織,協會除了舉辦頂級賽制(企業甲級聯賽)與女足的木蘭聯賽外,2020年起,更開辦乙級聯賽、臺灣青年聯賽,以提高足球賽制的完整性,讓各年齡層的選手都有舞台

▲  目前臺灣足球還沒有成立職業聯盟。(照片來源 / FLICKR

選手:應著重補貼弱勢培訓資金

辦理各級比賽,雖然可以刺激大家組隊參賽,增加足球參與人口,卻有球員認為,與其將大筆資金挹注在競賽的舉辦,不如補助基層的訓練養成,對於沒有足夠經濟能力卻有潛力的弱勢學生而言,一旦有了足夠的訓練經費,未來很有可能成為足球界的中堅力量。


「很多學校單位就可能因為政府有撥一個補助款,只要報名就有多少錢可以核銷,就湊出一個隊伍出來打,但他們可能就不是真的在足球界耕耘的。」桃園國際足球男子足球隊現役球員徐宏銍說。

桃園國際足球隊(紅色球衣)為半職業足球隊。(照片來源/張恩愷攝)

根據現行《大專校院足球聯賽參賽補助計畫》規定,凡參加「大專校院足球聯賽」之球隊,若提出計畫書,詳列支出項目,最高可獲得新臺幣六十萬元之補助。中華足球協會副秘書長焦佳弘指出,補助額會隨著球隊的晉級提高,是為了獎勵各級學校在提升球團實力時,可以有更高的預算聘請教練,並提供選手完善的設備練習。

▲  中華足協副秘書長焦佳弘長年推動體育改革與修法。(照片來源 / 受訪者提供)

然而,回到問題本身,對於急需訓練經費的球隊而言,補助款雖有益於基層球隊的養成,卻沒有解答「留住運動人口」的問題,比賽舉辦了、隊伍成立了,我們又該如何鼓勵青年以職業為目標,持續培訓與參賽?

選手與球隊相扶持,偕贊助商拓展資源

桃園國際足球隊球員徐宏銍與纚固・妮卡兒,目前除了是隊內的職業球員,也同時是隊伍球衣贊助商Kappa Taiwan的品牌推廣大使。兩人表示,當時會成為品牌推廣大使是球隊引薦給品牌,雖然經常看到其他體育選手接代言,卻從來沒想過這樣的機會會找上門來。

▲  桃園國際足球隊現役球員徐宏銍(圖左)與纚固・妮卡兒(圖右)現正擔任Kappa Taiwan品牌推廣大使。(照片來源 /張恩愷攝


贊助商選擇支持球隊,
一方面為了經營、強化品牌形象,同時也兼顧企業責任。例如,來自義大利的運動品牌Kappa在全球各地都是足球產業的重要贊助品牌,因此在台灣也積極贊助參與足球運動發展。Kappa Taiwan行銷公關威廉說:「正因為足球在台灣不熱門,但有很好的選手,Kappa Taiwan更要遵循品牌核心支持他們(選手),讓他們被更多人看到。」

▲  教育部體育署舉辦的《體育推手獎》表揚活動,中華電獲頒三項。(照片來源 / 中央社
「主流品牌或大企業的預算更多、資源更多,未來我們也期待會有更多企業加入,才能擴大市場,也才能引起外界更高的關注。」威廉說,品牌選擇投入相對(籃球、棒球)小眾運動的推廣,目前面臨的考驗不只有國內關注度不高、硬實力有進步空間,最大的競爭對象應是主流運動聯盟,小眾運動要如何吸引受眾的眼球,並打造一系列的營銷模式,目前還有一段路要走。
推廣體育全靠商業化,或者淪為商業套路?

延續本專題前篇文章《網媒報導和社群分享與體育發展》所提及,一個運動項目若要順利推動,並且成功變成全民為之熱血的運動項目,選手表現、企業贊助與大眾關注缺一不可。然而,在推動運動項目的同時,有些非贊助商卻僅想趁機獲利,干預運動生態的商業模式。
▲  職業聯盟的運作,可作為推動單項運動穩定發展的力量。(照片來源 / 張恩愷製

伏擊行銷(Ambush Marketing)即是一例。伏擊行銷是指非贊助商藉由各種營銷活動,讓消費者誤以為自己的消費行動與賽事有關。然而,國際奧會對此未必沒有規範,《奧林匹克憲章》第40章曾指出,「於奧林匹克賽會期間,非為奧林匹克夥伴者,不得使用奧林匹克財產進行廣告、行銷、宣傳等相關行為。」

然而,非贊助商在盈利的同時,卻難斷定廠商或品牌是否能對運動員的訓練、賽事的舉辦有直接的金流贊助,反而有夾帶賽事的聲量,為自身品牌加分的「偷襲」疑慮。

選手業配成日常,未來人人是網紅?


從Kappa Taiwan選手開始以品牌推廣大使的身份接受品牌的贊助,可以得知人氣的累積,對選手或球隊而言,成為新型態的商業模式,除了可以提高受眾對自己的辨識度,也是選手生涯發展的一種形式。

「我們希望能幫選手打造『明星球員』的形象,讓他們能記錄平常的訓練生活,透過拍攝宣傳照,逐漸累積粉絲。」Kappa Taiwan行銷公關威廉表示,目前體育界的經營模式,多半都是透過打造球隊、球員專屬的IP(Intellectual Property,智慧產權),聚集粉絲的力量,以建立一個完備的商業模式。因此,選手在網絡社群的日常紀錄,就會成為為自身加分的渠道,能夠讓粉絲們在沒有賽季的期間,也能持續透過選手關心體育資訊。

▲  Kappa Taiwan近年來開始贊助臺灣職業足球隊。(照片來源 / Kappa Taiwan

你我該怎麼辨別資訊,以行動支持台灣體育發展?

由上文的訪談內容以及新聞資料中,可以窺見體育產業在國內發展的困境與突破。對此,政策制定端雖有提出對應的規範與福祉,許多企業也提供贊助,希望能給選手更好的運動環境。而作為閱聽人的我們,可以做出什麼具體行動,以支持台灣體育的發展呢?


一、關注體育改革資訊,認識《國體法》、《體育產業發展條例》

根據《國體法》第30條法規,推動體育從業人員的「註冊數據系統」,讓選手、球員、裁判、職員及教練,可以將曾經參與過大大小小的賽事納入登記系統。

臺灣體育推動的困難之處,在於龐大升學壓力下的基層選手,往往會在國、高中時期產生發展分歧。未來各個單項運動協會,乃至於體育署,若能夠將註冊系統整合並完善,讓選手可以登記自己的成績,並憑此官方認證作為履歷,也能夠作為保障運動員的一種方式。

至於政策執行端,也可以透過這項制度,追蹤投入的補助與實際的成效,避免造成資源的浪費。

再者,現今體育發展的問題,政府與協會、企業等,多半被賦予支持的責任。然而,選手與運動團體本身,在追求成績突破的同時,也應主動關注相關法規的建立,才能更保障自己的權利。而不是運動員的你我,若有機會或許能進一步參與連署,為體育發展盡一份心力。

 

二、關注臺灣運動賽事,有機會能以實際行動支持

無論是對於體育選手抑或是贊助商,最大宗的獲利管道皆是大型賽事期間,觀眾買票進場觀賽的費用收入。而這些觀賽收入,對選手而言,不僅能作為支持訓練的資金,也能獲得心理上的支持。

網路世界雖然能看到運動員光鮮亮麗的一面,平日訓練的艱辛,卻是不為外人知的寂寞。如果能在賽場上得到粉絲的支持,便是最大的動力了。

 

三、若有喜歡的隊伍,能夠支持選手在網路上的聲量,購買官方推出商品

近年來,許多體育項目雖然沒有聯盟的支持,也會透過球隊與協會推出少量的周邊商品,如運動毛巾、聯名球衣與體育用品等。因此,平日若有關注國內較小眾的體育項目,也能透過購買官方推出的紀念商品,支持喜愛的選手或球員,才能讓這筆收入,直接地成為球隊日常的訓練收入,讓基層選手的日常,也能獲得強而有力的支持!

起身動動,讓運動走進生活吧!


運動的發展雖然與商業模式的運作難以脫鉤,但要落實「體育即生活」,讓運動融入生活,成為鍛鍊自身體能、培養興趣的管道,最直接的方式即是實地參與。週末閒暇時光,不妨拉著親朋好友,到城市角落的公園或機靈地踢球、運動,好好放鬆身心吧!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調查喀】在台灣看足球?!直擊「台灣乙級足球聯賽」!

【調查喀】在台灣看足球?!直擊「台灣乙級足球聯賽」!

刊出日期:2021/12/08|影音:張恩愷|文字:李祈安|責任編輯:張恩愷、林妤庭

在臺灣體育發展與媒體關係專題中,目前已經討論臺灣體育選手網紅化的現象,探討網路媒體報導和社群分享對運動員的影響。更到東京奧運會獎牌得主的母校私立輔仁大學進行街訪,借此帶出輔大學生對東京奧運的看法。

接下來則會延伸訪問體育界的各界人士對這些事情的看法。首先是運動公關及行銷工作者,以「公關界如何打造所謂的『明星運動員』」為主題,探討公關界在打造明星球員的歷程中,是以何種觀點進行推廣,對於運動員以及運動本身又會帶來何種影響進行「媒體、公關及運動員」三方交流的形式做深度訪談。

而接下來將訪問學生運動員,期望可以透過這個訪問讓一些未來有志朝運動專業發展的學生及及其家長作爲參考。最後,會訪問研究臺灣體育發展現況與媒體互動關係的專家,期望針對臺灣體育與媒體關係背後文化社會之因素,以及現階段與未來可能發展,作深入淺出的探討。

▲  賽事直擊!桃園國際足球俱樂部 vs 銘傳大學足球隊(影片來源 /張恩愷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調查喀】獎牌得主母校 輔大學生看東奧

【調查喀】獎牌得主母校 輔大學生看東奧

刊出日期:2021/11/17|記者:徐愷均、林姵君、盧鈺珊|責任編輯:徐愷均
全文共1924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社群分享和網媒報導與體育發展》一文中,可以瞭解到大眾關注之於體育發展的重要性。那麼,你有想過為何那麼多人關注了今年的奧運嗎?在什麼情況下能夠促進身為大眾的我們對於體育的關注?面對那麼多形形色色、各式各樣的資訊,我們又為何會轉發體育相關資訊?究竟是如何產生了轉發與討論的動機呢?

東京奧運,輔大學生這樣看

今年東京奧運,臺灣選手在賽場上的表現相當出色,獲得了12面獎牌的耀眼成績,其中舉重選手郭婞淳、桌球選手林昀儒、桌球選手鄭怡靜、拳擊選手黃筱雯,四位獎牌得主皆是私立輔仁大學畢業校友或在學生。本次街訪就造訪了這個有著多位獎牌得主校友的輔仁大學。

或許是因為今年夏天疫情升溫,也有可能是因為天氣太熱,輔仁大學的受訪學生中,百分之七十五的受訪者表示,因為都待在家裡,再加上本屆奧運臺灣選手表現相當亮眼,打響了選手們的知名度,相較於以往有了更多的時間、動力和精力去關注今年的奧運,此外,也有人提到,因為有很多選手都是輔大畢業的,為此而特別關注今年奧運。

在眾多優秀的選手中,受訪者們對於羽球選手戴資穎、桌球選手林昀儒、舉重選手郭婞淳有較多的關心。因為戴資穎是球后,本身名氣就高,又有著與知名度相配的實力,在今年奧運的比賽場場精彩,與泰國選手依瑟儂那一戰,更是讓人在刺激的同時感受到了感動,可以說是場淚水與汗水同存的比賽;林昀儒與郭婞淳也是都有著相當出色的實力,不管是林昀儒最後幾場單打的比賽,還是郭婞淳不斷努力打破自身紀錄,乃至打破了奧運紀錄,都非常有看點,其中更有人表示,因為郭婞淳是輔大畢業的,令人感到與有榮焉!

從輔大受訪學生的說法看來,外在環境如疫情爆發,讓大家待在家中的時間增加,恰逢東京奧運在此時舉辦,於是對奧運的關注度就提高了。此外,選手的個人背景如學校,與閱聽人自身關聯程度愈高,愈會引起閱聽人的關心。

網路貼文,輔大學生這樣做

對於今年奧運開始後,社群網路上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眾多貼文,有受訪者提到,戴資穎發布的她與泰國選手依瑟儂的手繪圖令人難忘,這種賽場上是敵人,賽場外是朋友,亦敵亦友的友情令人感動。其他選手賽後發布的感謝文、感想文亦是令人印象深刻。那麼,對於這些貼文,受訪者們都做出了什麼回饋呢?

大部分的受訪者都有在Instagram上發布限時動態,多是以轉發選手或總統祝賀的貼文為主,轉發的動機包含對該運動特別有共鳴,例如受訪者中有位輔大體育系田徑七項全能的女學生表示,她會轉發與田徑相關的資訊,因為看得懂比賽也與她自身的相關性較高,另外也有人是為了較知名的選手得牌感到高興而轉發。

由此可知,貼文內容與自身關聯程度、選手知名度以及選手表現都會促進閱聽人產生轉發與討論的行為動機。

選手社群,輔大學生這樣想

《媒體與社群下的體育網紅化》一文中提到,運動選手近年來在社群網路上相當活躍,代言和業配的情況亦是十分熱絡。對此現象,閱聽人是否有所察覺呢?受訪者們一致認為上述現象確實存在且明顯,並舉例了戴資穎的種種代言和業配作為說明,但受訪者們也提到,除了廣告代言之外,選手們也時常在Instagram上分享自己的生活和比賽近況。

可知受訪者們對於運動選手們在社交網路上的活動有一定的關注,那關注一個運動選手的原因為何?受訪者們表示,選手的體育表現會是影響他們關注該名選手與否的主要因素,可見選手的表現仍是促成大眾關注的重要條件,正如《社群分享和網媒報導與體育發展》中所說的,選手表現與大眾關注之間,有著明顯的相互影響關係。

費解現象,大家一起來思考

綜上所述,要促進大眾對於體育的關注,首先必須要在賽季,就如今年有體育界的盛事東京奧運舉辦,又剛好大眾因為疫情不得不待在家中,就有了時間可以去觀看體育賽事,瞭解選手們在賽場上的表現,因此增加了對於選手的關心,進而將這種關注推及至對整個體育界的關注。至於閱聽人如何產生轉發、討論的動機,除了選手知名度與表現外,貼文內容與自身關聯程度,還有周圍朋友的轉發行為與討論等原因,也就是說,該則訊息在閱聽人眼中曝光次數愈多,愈會激發閱聽人產生轉發與討論的動機、行為。

透過此次街訪,除了瞭解輔大學生對今年奧運的看法、轉發社群網路貼文的意義和動機之外,亦發現了一個令人費解的現象:為何同是獎牌得主又是輔大學生,同樣表現傑出、屢破紀錄,桌球選手鄭怡靜和拳擊選手黃筱雯在街訪的過程中卻未曾被提及?難道是剛好受訪者們對兩位選手的關注較少?還是媒體報導量與社群討論度較低?也許這是個值得去思考的問題。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網媒報導和社群分享與體育發展

網媒報導和社群分享與體育發展

刊出日期:2021/11/10|文字:盧鈺珊、徐愷均、林姵君|責任編輯:盧鈺珊
全文共3407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2021年東京奧運開始之後,你是否曾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發表與奧運相關的訊息或關注運動選手?你有沒有注意到那時候有很多人在自己的社交網路上稱讚某位選手,或是為某場賽事加油?當時整個社交網路上充斥著與體育相關的資訊,網路媒體大肆報導奧運及體育相關內容,但,你知道你的關注和討論,可能促進臺灣體育發展嗎?

▲  關注和討論可能促進體育發展。(圖片來源/Pexels

曝光度與討論聲量是什麼?

2021年夏天,不論在網路媒體還是社群媒體上,運動選手與體育相關的報導內容和討論都增加了,由東京奧運帶起的體育熱潮,就和當時的天氣一樣,熱度高居不下,體育以及運動選手的曝光度和討論聲量達到高峰。這些曝光度和討論聲量分別代表什麼?這兩者對於體育的發展又會造成什麼影響?

曝光度簡單地說就是指訊息暴露在受眾視野中的頻率,討論聲量則是指網路上對某議題或訊息的討論程度。究竟奧運開始之後,網路報導及社群媒體上都在討論什麼樣的內容呢?

東奧在網路社群與媒體間的互動

▲  臉書「奧運、東京奧運、東奧」三大關鍵字討論度表格。(圖片來源/盧鈺珊製)

本次透過《Qsearch》追蹤奧運前後兩個月(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有關「奧運、東京奧運與東奧」的 Facebook 網路聲量,分析綜合文章數量、貼文心情數、按讚數、留言數與分享數,可以發現「奧運」一詞為討論度與互動率最高的關鍵字,故以下圖表將以奧運為出發點做後續的分析。

▲  臉書「奧運、東京奧運、東奧」三大關鍵字頻率分布折線圖。(圖片來源/盧鈺珊製)

而以上的趨勢圖為奧運、東京奧運、東奧三大關鍵字在今年奧運前後兩個月於 Facebook 的貼文總數分析,其中,可以發現兩個高點,首先是2021年7月21日臺灣舉重選手郭婞淳摘下本屆奧運首面金牌,除了本人親自發文之外,還有總統與各大體育台、新聞台祝賀,總共有多達12678篇貼文;第二是2021年8月01日世界球后戴資穎摘下奧運羽球女單銀牌,為臺灣羽球女單史上的最佳成績,此外,體操選手李智凱與高爾夫球選手潘政琮也為台灣摘下該項目的首面獎牌,總共多達12325篇貼文。


另外,除了各大體育台、新聞台與政治人物之外,許多其他領域的社交媒體影響力人物與網紅也紛紛發布相關貼文,舉2021年7月21日為例,美籍韓裔的知名男歌手李玖哲,於郭婞淳得牌當下立即發布合照與一句話的貼文,便獲高達15,215.3的互動率,為當日互動率排名的第六名,與郭婞淳本人、總統與許多奧運選手並列。再舉2021年8月01日為例,知名網紅波特王 Potter King 僅發表短短七行的純文字貼文,獲得了13156.7的互動率;受封「國師」的唐綺陽同樣也發布簡短的圖文貼文,獲得了12731.7的互動率,以上兩者的貼文更列入當日前二十大互動率排名貼文,與柯文哲、愛爾達體育家族並列。在各種不同領域有影響力的人士紛紛在社群網路上發表體育相關內容貼文,更是因此提高了體育資訊的曝光。

▲  臉書「奧運」相關貼文關鍵字文字雲。(圖片來源/盧鈺珊製)

在2021年4月1日至2021年9月30日在臉書的關鍵字分析中,可以在文字雲中了解社群軟體在奧運前後兩個月不同的討論熱度。從中發現,除了奧運與東京奧運之外,金牌、獎牌、銀牌擁有第二高的討論程度,郭婞淳、戴資穎、楊勇緯、王齊麟與李洋等也有很高的佔比,彰顯我國對於得牌的欣喜與熱情。

▲  Ettoday一年內東奧相關文章分類。(圖片來源/徐愷均製)

最後,同樣用關鍵字「奧運、東京奧運、東奧」進行報導搜尋,並從媒體報導的分類數量進行分析。從上圖圖表中,以台灣最大流量網路媒體平台Ettoday為基準,分析出近一年內與關鍵字相關的文章在平台上的分類分布,除了體育的分類高達5791則之外,國際、政治、生活、影劇、財經以及時尚的分類總和也有將近2500則報導之多,可以略顯示出東京奧運對於運動之外的領域觸及廣泛。而在生活與影劇分類中的報導內容更是集中於選手的生活圈與其外型,這些奧運及選手相關的周邊信息產生了一定的流量,可以從中與社群網路的關注焦點產生一定的呼應。其中,體育與生活分類當中更是有多篇轉發YouTuber與東奧相關影片的報導文章,也能顯示出新世代網路自營者與媒體流量之間緊密的關係。

運動周邊信息的關注度提高固然對商業與運動界發展有益,但資訊膨脹的狀態下是否會產生任何副作用呢?

曝光與討論增加是好事?當心適得其反!

曾任奧運中華男足球隊總教練的國立陽明交通大學體育教授張生平認為,媒體報導、大眾關注討論確實會影響運動項目的發展。以足球為例,大約三十年前足球就已經是全世界最風行的運動,當年的臺灣足球因為沒有機會進世界盃足球賽比賽,因此當時媒體在世足開始前兩三個禮拜才開始關注相關消息,相對於國際媒體對足球項目的關注度較低,雖然近年來有所提升,但最近2022世足賽亞洲區32強的內賽相當競爭,其他亞洲國家的媒體早已開始關注,臺灣媒體至今仍還沒開始關注,相較之下對於足球發展可能就無法提供幫助。

此外,張生平表示,若要促進一個運動項目的發展,最適切有效的方法是有一個具代表性的明星球員,藉由媒體報導宣傳球員本身的運動表現或外型條件,先引起大眾對於明星球員的關注及討論,獲得企業贊助的訓練資源,進而提高訓練質量,以爭取在賽場上有更亮眼的表現。

然而,張生平也說,臺灣足球要培養明星球員並不容易,除了需要一定的機運外,因為足球是團體運動,要獲得個人身價或名氣相較於單人運動更加困難。

另外,明星球員必須擁有優良形象。如最近中華足球隊到泰國比賽時有相當多的負面新聞,球員賽前違紀飲酒,臨時撤換主力球員,總教練因此遭停權等爭議,且如今網路媒體興盛,接收事件的方式已經不再限於定時坐在電視機前守著新聞報導,透過網路媒體的報導,事件的發酵速度和傳播範圍更快、更廣泛,「所以靠媒體發展是好的,但對相關要求就需要嚴格,像這次事件就對臺灣足球發展造成了相當大的傷害。」張生平說。

如此看來,曝光度及討論聲量並非只要提高就能對體育發展有益,只有好的曝光與討論才能有效促進體育發展,否則只會適得其反。

▲  張生平接受採訪畫面。(圖片來源/盧鈺珊攝)

大眾關注 x 企業贊助 x 選手表現,環環相扣的循環關係

若要培養出優秀的運動選手,好的資源支持是必不可少的,而資源需要的是經費支撐,在臺灣,即便是國家代表隊的運動選手也無法獲得很好的待遇和資源,像美國的贊助商與經濟資源較多,所以即使沒有國家資源支持也能穩定發展,而臺灣的運動選手則無,除了仰賴贊助商或廣告收入之外,就只能依靠自己的金錢去支撐比賽生涯,因此企業的資助就顯得十分重要。

優質的曝光度及討論聲量提升,可以讓大眾對體育的關注度和討論度增加,進而引起企業的注意和資助,並提高政府對體育發展的重視。如此一來,選手們將有機會可以獲得更好的資源,人力資源如教練、物理治療師、營養師等,設備資源如訓練場地、裝備器材等,選手們有了優質資源,較可能在比賽中獲得佳績。 

這就像是一個環環相扣的循環過程,大眾關注、企業贊助、選手表現,這三個環節缺一不可,缺少了任何一環,循環就將中斷,而網路媒體報導(曝光度)與社群網路分享(討論聲量)就是用以連接這些環節之間的橋樑,將上一個環節的信號傳達至下一個環節。也就是說,大眾關注、企業贊助、選手表現這三者以媒體報導及社群分享作為途徑傳遞相互影響。所以,請不要吝嗇你對於體育的討論和關注,每一則討論、每一個關注,都將可能成為促進臺灣體育發展的助力!

▲  大眾關注、企業贊助、選手表現三者關係環環相扣、缺一不可。(圖片來源/林姵君製)

本分析報告使用《Qsearch》,針對指定議題進行文本分析

觀測期間:2021/04/01~2021/09/30
觀測來源:Facebook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媒體與社群下的體育網紅化

媒體與社群下的體育網紅化

刊出日期:2021/11/03|圖文:林姵君、盧鈺珊、徐愷均|責任編輯:林姵君
全文共3558字,閱讀大約需要7分鐘

近年來許多媒體將鎂光燈對準運動選手賽場外的生活,也愈來愈多運動選手認真經營自己的社群媒體,接廣告、代言、上節目等活動亦是愈加頻繁,逐漸形成體育報導和運動選手「網紅化」的潮流。你關注的運動選手近來人氣上升社群媒體版面上因此多了很多業配廣告,讓你不禁疑惑:我關注的究竟是運動員還是網紅?難道我的關注成為運動員賺錢的工具了嗎?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