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TT  擠掉電視成為現今眼球霸權,但它的下一步呢?


OTT擠掉電視成為現今眼球霸權,但它的下一步呢?

刊出日期:2021/12/22|文字:李家瑜|責任編輯:陳嬿純
全文共3064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小時候,晚上7 點大概是電視遙控器最搶手的時段。大家使出渾身解術,都想轉到自己想要看的那一台,恨不得電視有4台。或是有時候看的正起勁,上個廁所回來,卻發現怎麼不一樣,原來是被旁邊那個人偷偷轉台了,而後掀起家庭革命。曾幾何時,現代人手一台手機、IPad,不用爭吵,就能舒舒服服地窩在沙發上看自己想看的劇。

電視逐漸成為時代的眼淚,線上影音串流平台逐漸擠掉電視成為現今眼球霸權。然而在激烈的串流媒體競爭下,影音平台是否能尋找符合現代人胃口的最合適的經營模式,能夠持續抓牢消費者的心呢?

您追了嗎

2020年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大部份觀眾被迫宅在家防疫,在無處可去的情況下,民眾使用付費影音平台的頻率大幅提升,串流媒體更是一躍成為主流。民眾透過這些線上影音串流平台OTT)可以隨時、隨地、無延遲的體驗一檔又一檔來自世界各地的爆款電視劇,為2021年受盡隔離焦慮的我們,提供了更多元的娛樂選擇。

科技革新為人們的生活帶來了便捷、新的體驗,為生活增添了許多的娛樂,但是它卻也為傳統電視行業帶來的衝擊。在網路科技持續進步,5G商業化下,使用者的觀影行為和期望產生了巨大改變。人們可以輕易透過手機和app連網觀看感興趣的影視,隨看隨停的模式已經顛覆傳統電視收視習慣,使得傳統電視價值逐年下滑。年輕一代漸漸成為了「不看電視族」,曾經無限風光的傳統電視媒體正在面臨了時代的考驗

電視走入回憶

電視,曾經是近乎每個家庭都擁有的設備。大家的印象中的客廳,都擁有一台巨大螢幕的電視、與精緻的電視櫃和茶几,再配上一排沙發。回憶中的家庭休閒娛樂都是圍繞者電視打轉。

 

然而,近一世紀以來的眼球霸權-「電視」在遭遇網路與行動裝置普及化的挑戰下,逐漸式微,曾經收看電視的人們都紛紛採用更方便的收視行為─「OTT,線上影音串流平台」。年輕人更願意把時間花在小螢幕上,舒服地窩在棉被裡或懶人骨上看劇一整天。事實上,我們也觀察到消費者收看「電視」的習慣確實已有改變,根據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的統計,截至今年(2021)第3季,國內有線電視戶數為476萬戶,單季減少2.9萬戶,為連續16季衰退,用戶數再創下史上新低點,普及率剩53.56%。 也就是說,台灣有近乎一半的消費者的娛樂再也不是以電視為中心點了,究竟OTT有什麼魔力能夠緊緊抓住消費者的心?

 

OTT是什麼?他到底在夯什麼?

OTT 是 Over-the-top 的縮寫,是一種服務提供者透過網際網路直接向觀眾提供串流媒體的服務,有別於需申領執照的傳統媒體(如:有線電視、廣播電台等), 用戶可依據個人喜好「隨選隨看」感興趣的內容。它不只是網路收視平臺的代稱,亦是OTT TV或串流影音的指稱。而OTT透過網路向用戶提供各種應用服務可分為三種:線上影音平台(如Netflix、LINETV等)、電信業者(如中華電信MOD/HiNet、台灣大哥大「my Video」)、頻道業者(如公視+)等等。在優質的網路環境下,觀眾可以選擇訂閱以上不同的服務進行觀看,只要節目劇集上架完成,打開App,不管任何裝置都能以最恰當的形式隨點即看,特別是,根據凱度洞察與LifePoints 2020的調查發現,手機是最普遍的觀看裝置,尤其以 15-29 歲的年輕族群為首,最頻繁使用手機觀看內容。對於忙碌年輕人來說方便、能夠隨時觀看的特點是非常便利的。

 此外,OTT與傳統電視不同之處在於,電視節目屬於線性排播,觀眾必須要守在電視機前,或是靠著排定好的節目表選擇想要收看節目。 因此,影音串流平台的特色與魅力在於其新型態平台的建立與原創內容的製作,除了提供授權影集外,這些影音串流平台也會創造獨家原創內容,提供了比電視更加多樣化及豐富的影片內容。這對口味不停在變換的消費者來說,給予了很大的滿足感。根據NCC發布「2020年通訊傳播市場消費者使用概況」,16歲以上民眾看過線上串流影音(OTT )的比例達到41.5%,其中,付費訂閱OTT比例,從過去2成多明顯躍升至35.4%。可以看得出OTT產業的出現逐漸對台灣人民來說變得重要。從「追劇」到運動賽事,大家都能透過線上平台隨時隨地收看,體驗更多與以往不一樣更多元的生活。

▲  不用搶,人手一機大家通通有得看 ( 圖片來源/pexels)

Ott如何乘上時代的熱潮,超越電視,成為現代人首選娛樂管道?

「要不要來我家看Netflix ?」這是現今年輕人們之間流行的約會用語。Netflix 是什麼?這個詞對於阿公阿嬤來說想必非常陌生。過去,在「沒有電視」的年代,阿公阿嬤的休閒娛樂是去戲院看電影、上咖啡館喝咖啡跟在廟口看布袋戲跟歌仔戲。在那個喝咖啡屬於高級休閒的年代裡,「要不要來去喝咖啡?」其實是男生邀請女生約會的暗語。

而到了現代,人們在生活娛樂上有了更多抒發管道,一起觀看線上影音川流平台也演變成人們與人們之間社交活動的催化劑。

特別是,隨著疫情的爆發人們沒有了可以去的地方,人們普遍變轉為使用線上影音平台,不少人利用視訊或是Chrome 套件與遠方的親朋好友一同線上觀看影片,享受零距離的娛樂時光,這些特點也使全球ottv用戶急劇成長,在世界各地瘋狂火紅,快速地擴張市

與其他受到疫情衝擊的產品和服務相比,各大影視串流巨頭公司反而逆成長,都在這個時期獲得破紀錄的新訂閲用戶——根據Netflix財報他在2020年獲得超過 2 億的全球訂閱用戶。而從KKTV 的觀察報告中可以看到,其2020 全年用戶數大幅成長,促進流量成長高達 170 %。 而disney+ 也看準這個趨勢,這今年強勢進軍台灣。可以說線上影音平台搭上疫情的潮流,將多元的影視享受帶進民眾的生活之中,一解大家在疫情時的苦悶,成為OTT產業近一步擴張的契機。

台灣本土OTT 平台何去何從?

 雖然COVID-19 疫情和5G匯流時代帶來廣大的OTT商機。台灣看似蓬勃發展的情況下,在國際串流平台的入駐後,OTT平台業者仍面臨需多挑戰。

以目前台灣目前的情況來說,本土平台數量多且規模小 ,然而面對國際平台夾帶雄厚資本的競爭下,國內優秀的作品大多還是傾向授權給國際平台獨家播放,使多數民眾傾向選擇觀看境外平台,這對台灣本土OTT來說究竟是好的發展還是壞的開始?

 11月,文化內容策進院舉辦的「TCCF創意內容大會」以透過不同專業人士去分享臺灣創意內容的關鍵優勢。其中一場論壇「台灣OTT的產業應變及消費樣貌」中,台灣本土OTT經營者剖析了本土產業新方向。

▲  集結各家業者分析未來台灣OTT產業的出路 ( 圖片來源/文策院FB專頁)

台灣大哥大總經理林之晨表示:「既然國際串流平台有意採購台灣優秀的內容,就能拉抬整個產業發展,台灣會有更多部作品還需要舞台去發展,這就是本土OTT的發展空間。」他進一步說明,只要優秀的作品能夠被世界看見,就能帶動整個影視產業,往越好的發展前進。因此,還是需要本土OTT的支持,提供本土、區域性的舞台。此外,他還樂觀地認為Disney+並不擔心會排擠到台灣大my Video。 因為,以美國來說,一個家庭就擁有有3.7個OTT平台服務,他預期台灣未來會是這樣的趨勢。

本刊也透過採訪資深媒體專欄記者黃哲斌,去解讀整個消費者對於訂閱制的趨勢。與業者的切入的角度相反,他提出訂閱疲乏的憂慮。黃哲斌表示:「大部分民眾訂閱一個到兩個平台就差不多了 ,三個以上就算非常少了」 他認爲商業的遊戲規則是第三名以後,都很危險,這也是為什麼大家都在衝市占前三名。也就是說,其實在台灣本土OTT百家爭鳴的現況下,在未來很容易會造成消費者訂閱疲勞。

 不少領域學者也對此現象提出了想法,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傳科系教授黃靜蓉在所著《 他山之石!OTT 國家隊的商業模式分析》中提出建立「國家隊」的看法,若台灣本土平台能夠透過合資、策略聯盟,成立國家隊,影響力將不可小看,不僅站穩國內市場,還能放眼國際。她更近一步說明「但不論是國際或是本土OTT,都應該將差異化策略作為第一要務。舉例來說,Netflix強調原創影劇和優越使用者體驗,Disney+強調超強片庫和周周上新片。」

結語

最終,在面對強勁市場競爭下,本土串流平台還是要做出差異性以及找出自身的立基點才能留住客戶,使人掏腰包訂閱平台。不然,本土串流平台的流行將只會是曇花一現,在疫情趨緩後步向困境。除此之外,業者還需更積極尋求更多合作資源, 普遍民眾大多是都是透過平台來接觸內容,而平台的好與壞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消費者的觀看體驗。然而對於經營者來說,維護平台需要技術、通路、基金,這些都需要很大的資本投入才有辦法長久經營。 

因此在與境外平台雄厚資本的比較下,本土平台除了與產製端合作創作高品質富有創意的內容之外,亦需和相關硬體設備之廠商合作提升5G技術,以合組資金、平台、內容皆具備的「國家隊」,升級台灣OTT的產業鍊,在未來提供更多優秀的影音作品,吸引更多的訂閱戶。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當虛擬遇上真實──元宇宙的世代,你準備好了嗎?

刊出日期:2021/12/21|圖文:馮介怡|責任編輯:顏瑜萱
全文共4691字,閱讀大約需要10分鐘


在2021年10月28日的Facebook Connect活動上,Facebook執行長Mark Zuckberg正式宣布將公司名稱改為Meta,一時之間,關於元宇宙Metaverse的討論甚囂塵上,從科技業到內容產業,似乎人人都迫切注視著這一片即將到來的藍海。

元宇宙是一個透過科技與大量運算建構而成的去中心化三維虛擬空間,臺灣身為世界半導體技術的龍頭,在元宇宙建構的立足點便已領先一步。身為未來的內容創作者或即將步入職場的學生族群,我們應該怎麼看待元宇宙即將帶來的變化?與此同時,有哪些能力是我們可以先行準備的?本文透過國內外資料的彙整以及訪談相關領域的業界人士,期望帶給讀者對於元宇宙不一樣的見解與了解。


《一級玩家》劇照。(圖/華納兄弟提供)
▲  《一級玩家》劇照。(圖片來源/華納兄弟

什麼是元宇宙(Metaverse)?

討論熱度極高的元宇宙其實並非一個嶄新的議題,從電影《一級玩家》到動漫《加速世界》,有很多的作品都在描繪著對於元宇宙的想像。元宇宙Metaverse一詞最早出現於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在1992年出版的科幻小說《潰雪》(Snow Crash)中,故事中的魅他域(Metaverse)是一個虛擬城市,用戶化身為虛擬角色(Avatar)在當中社交、娛樂,如同電影《一級玩家》中的虛擬世界綠洲(Oasis),用戶在虛擬世界中的體驗不亞於真實世界中的感受。

而即將真實上演的元宇宙又會是什麼樣的呢?Meta執行長Mark Zuckberg、Beamable執行長Jon Radoff不約而同在Facebook Connect2021 TCCF 國際趨勢論壇中將其稱之為「下一個世代的網際網路」。回顧20世紀末、21世紀初網路開始造成的變革與影響力,不難看出元宇宙是一片多麽廣泛的藍海市場。NVIDIA執行長黃仁勳在今年六月初以視訊現身台北國際電腦展時提到,他認為元宇宙的經濟規模未來將大過實體世界、Bloomberg更在報導中樂觀估計元宇宙相關產值可在2030年成長至約2.5兆美元。

許多企業在瞻望元宇宙未來可能性的同時正在著手開發,甚至已經推出元宇宙概念的相關內容到市場上,像是因為模仿魷魚遊戲的內容而受到臺灣用戶認識的共創遊戲平台Roblox,或者是今年四月知名饒舌歌手Travis Scott與電玩《要塞英雄》(Fortnite)合作的虛擬線上演唱會Astronomical,前者官方今年十月公佈每日活躍用戶已超過4300萬;後者在官方Twitter表示創下了1230萬玩家同時上線參與的紀錄。多數玩家也都對這種新類型的體驗表達好評,由此可以發現,元宇宙未來帶來的商機與影響力絕對是無可限量的。

▲  Astronomical宣傳影片首圖(圖片來源 / 截自 Travis Scott and Fortnite Present: Astronomical)

遠在天邊,近在咫尺

元宇宙身為「下一個世代的網際網路」,許多的體驗、互動方式早已在你我的生活中生根。Beamable執行長Jon Radoff在2021 TCCF 國際趨勢論壇中表示,他認為他整個人生都活在元宇宙的世界裡,從小時候最喜歡的遊戲—龍與地下城、因興趣使然而開始接觸到的程式設計、到在遊戲中遇到了自己的妻子並攜手成立了遊戲工作室,一切的經歷都與元宇宙將帶來的體驗與改變有所關聯;目前從業於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展演領域且身兼臺北設計與藝術指導協會理事的張文飛先生也提到自己從大學就接觸到混合實境(Mixed Reality)與科幻相關的內容,從大學的畢業製作一直到目前從事的工作領域都與元宇宙有著或深或淺的關聯性。畢業於設計科系的張文飛,沒有將自己侷限於特定的專業中,反倒是廣泛的去接觸產品、視覺、建築等不同領域,至荷蘭交換的經驗也讓他受到當地實作文化的影響,回到臺灣後遇到創作上的瓶頸與局限性時,便試著利用當時較新的AR技術結合實作去表達自己歷年所累積出來的設計概念,若是將VR(Virtual Reality)與AR視為體驗元宇宙的先驅,張文飛算是很早就踏入這個場域之中。

▲  接受本文專訪的張文飛先生,近期策劃了2021台北燈節的AR虛擬燈區(照片來源 / 張文飛提供)

元宇宙的到來將會帶給我們更加實時(Real-time)且沉浸的體驗,台灣人工智慧實驗室的創辦人杜奕瑾在2021 TCCF 國際趨勢論壇中提到「元宇宙把虛擬跟實體的隔閡變小了」、「虛擬跟實體是可以整合在一起的」,無可否認元宇宙的出現將帶給內容相關產業非常大的可能性,然而後續也將延伸出社會倫理、法律規範等進一步的探討,有了各個面向完整的建構,我們才有可能真正迎來一個元宇宙的時代。

面對元宇宙可能帶來的影響,張文飛表示:「我覺得(元宇宙)對我們生活的影響可能是我們會花一些時間在元宇宙裡面,不管是用AR去探索或者是你戴著VR去跟其他人交流、玩遊戲等等,它可能會對我們一些基本的生活型態造成改變,但是我想這些改變也不會是一夕之間的,而應該會是漸進式的。」面對改變張文飛也提到,我們可以從國際大廠現行的技術、國內外藝術家利用相關的媒介創作的案例、以及大公司和學校研究室進行的研究中窺探到一些蛛絲馬跡,拼湊出未來場景可能的樣貌。

▲  元宇宙的技術與內容還有待我們深入研究與發展(圖片來源 / Pexels

 臺灣的產業會如何變化?

討論到元宇宙如何確立發展在現實世界中,Jon Radoff的七層架構便很好的解釋了元宇宙層層的構成。從裡到外依序是基礎設施層、人類介面層、去中心化層、空間計算層、創作者經濟層、發現層、體驗層,層與層之間環環相扣,同時也能顯示元宇宙是建立在科技進步下的基礎設施之上。而說到科技產業,臺灣不管在半導體、IC設計或者是AIOT(融合人工智能與物聯網的技術)都是世界頂尖的,因此,元宇宙在臺灣的發展其實在立足點就已經領先了一步。張文飛也提到:「對做元件等科技業公司來說(元宇宙)應該會是一個很好的發展方向。大家對於這樣的場景是有高度期待的,而這樣的場景他必須要有一定的元件跟技術才能搭建的出來,所以本來就在做元件的臺灣科技產業看起來前途很光明。」

Jon Radoff提出的元宇宙七層架構示意圖。(圖片來源/馮介怡製)

元宇宙為臺灣內容創作者帶來新的可能性

而對於臺灣的設計、藝文等內容產業來說,元宇宙無非是帶來一個新的媒介與平台,從創作抑或是商業價值層面來說也無疑是創造了新的機會與可能性,體驗與五感的感受未來也將會是相關產業在進行內容設計時必須要考量的點。但這樣龐大的世界觀對臺灣的內容創作者會帶來什麼樣的影響?張文飛認為臺灣在這一塊的發展上具有很大的優勢,他表示:「臺灣是一個很多文化的地方,或者是現在有很多不同文化的人在這座島上面,大家都一直在交互、發展出新的東西,當我們可以在一個很小的地方接觸到很多不同的人的時候,我覺得內容跟創作發展的可能性是很大的。」

今年威尼斯影展的VR單元,臺灣總共入選了七件作品,與法國並列第一,間接的印證了臺灣創作者經濟在多元性、創造全球共感內容的能力上是十分優秀的。Jon Radoff也在2021 TCCF 國際趨勢論壇中提及,「臺灣的遊戲是非常多元的,某種程度上也反映著臺灣的文化多樣性。臺灣人已經很有經驗在建立情感和競技上的關係,並且透過遊戲敘述故事,這是很大的資產。」遊戲可說是目前與元宇宙可能創造的體驗最相似的產業,遊戲包含體感上的沉浸感、同時也能建立社交關係。當臺灣的遊戲玩家能廣泛接受且喜愛來自各個不同文化、國家的遊戲時,臺灣的內容創作者便有更寬闊的空間進行創作,進一步推行並迭代出全世界都能有所共鳴的內容。

元宇宙目前仍處於一個尚未成熟的階段,而在元宇宙的建構上,內容創作者也在其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EL-GABAL的創辦人暨資訊長Antoine Cardon就在論壇中提及「元宇宙需要來自數位與實體領域的人才,在這些平台上去嘗試、去實驗或創作才能真正創建一個有趣、內容豐富的元宇宙,因此,各方面的人才都是不可或缺的。」面對元宇宙可能會帶來新的商業與經濟模式,張文飛認為臺灣的設計師或內容創作者是有機會跳脫在傳統產業結構下居於末段、執行端的身份,參與制定這個新興經濟模式,「不要侷限自己,不要把自己釘在別人給你或你自己給你的標籤裡面。」張文飛道,打破框架著你的界線,對於不同的事物保持好奇,不只能免於被快速迭代的市場洪流沖走,更能深化你所創造出的內容。

▲  2021威尼斯影展VR單元,臺灣七件入選作品之一的《病玫瑰》(圖片來源 / HTC VIVE ORIGINALS)

身為學生或未來的內容創作者,我們可以準備什麼來因應未來的變化?

面對快速改變的市場與技術,未來所需要的能力與人力可能不是照舊的系統分類出來的,對此張文飛不斷強調要跨出自己的舒適圈,他說:「我還蠻慶幸我在大學的時候有一直去了解不同的設計領域,至少在設計這一塊我沒有把自己定義成一個完全的平面設計師或是產品設計師,有這樣子的經歷在做這種新的東西時,你會發現你自己以前了解過、但你那時候不知道什麼時候會派上用場。」張文飛希望無論是學生、抑或是未來可能的內容創作者,都能保持開放的心態去探索一些自己有興趣、好玩的東西,這些東西在未來的某個時間點很可能都用得上。

如果是想從技術層面先行登入元宇宙,除了了解Unity、Spark AR、3D建模軟體等市場上已有的開發編輯器與遊戲引擎外,張文飛也提到:「如果是想進行VR或AR的創作,可以先初步的去了解他的技術架構,不會到很難,你是可以從應用的情境去反推出來這個是怎麼做的。」不管是國內外藝術家運用相關技術的創作抑或是目前流行的VR、AR相關應用程式,我們可以從實際體驗著手,進一步去推敲他背後的技術並將其內化成自身創作工具的一部份。

▲  元宇宙的參與可以從現有的開發工具學習開始著手。(圖片來源 / Pexels

身為內容創作者或者是即將步入職場的學生族群,在看待元宇宙可能帶來的改變時多少也參雜著些許焦慮與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對此,莎士比亞妹妹們的劇團導演Baboo Liao在論壇中提及「現在的創作者會感到某種焦慮,太多的詞彙一直在這個世代出現,像是NFT(非同質化代幣)、區塊鏈(Blockchain)之類的,但我從來都覺得說,創作者還是應該回到最初想要做的事情,再去思考這些最初想要做的事情可不可以跟這些科技去做連結?不一定要擁抱他,也可以是去question他。」比起憂慮,透過了解元宇宙可能創造出的不一樣的感官經驗與體驗,或許能從其中汲取到不同的創作養分、為自己的想法拓展不一樣的呈現方式。

▲  Baboo Liao 2020年的VR作品《色度:賈曼計畫》。(圖片來源 / 高雄電影節

結語

設計的定義不僅僅是畫個logo、創造出好看的視覺刊物而已,透過科技的進步與文化的力量,設計可以是「創造」或「解決問題」的代名詞。從網路世代的興起到如今我們即將踏入元宇宙的世界,設計與科技不斷的在擦出新的火花,隨之而來的是沉浸式體驗、互動設計等,元宇宙的出現與些領域的構成與碰撞有很大的關係。

根據本文所述,當設計結合科技與文化力量的運用時,確實會對臺灣產業造成莫大的影響,而面對元宇宙這個設計與科技進步碰撞造成的新時代趨勢,臺灣不管在技術層面或內容層面都具備著潛在的優勢,期望你我都能搭上這班邁向無限可能性的未來列車,在元宇宙的時代以臺灣的身份發光發熱。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嘿,眼睛看哪裡!我們的關注點,如何形塑運動文化?

刊出日期:2021/12/21|文字:林妤庭|責任編輯:張恩愷、李祈安
全文共3227字,閱讀大約需要8分鐘

「盤點十大最火辣運動員」、「鮮肉選手名單整理」、「打敗X國!國家代表為國爭光」、「輸掉金牌等於不愛國」……,這些常見新聞標題,也許都包含著你曾經點擊、瀏覽、分享過的運動報導。面對相關內容,你或許習以為常,或許感到不適,又或許被深深吸引,不過你是否曾進一步探究,為什麼媒體總是這樣報導?我們為什麼又這麼愛看呢?繼續閱讀,看我們的關注焦點,正如何影響臺灣運動文化的發展。

對於一般大眾來說,我們與體壇資訊的交集,經常是透過媒體的報導。運動轉播與報導能為媒體帶來發行量與廣告收入,而運動組織也仰賴媒體宣傳提升曝光度,增進門票、贊助商與轉播權利金收入,兩者形成互利共生的「運動 / 媒體複合體」,推動著體育發展。

獲益與否,則經常是商營媒體在報導時的重要考量。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教授劉昌德長年關注媒體改革與運動賽事,他指出,媒體報導從過去傳統電視為主的時期,到現在網路為重的時代,注重的多是收視率跟點閱率,因此媒體一直在爭取所謂眼球的注意力,這是商營媒體不論在報導運動或其他領域時,普遍都需要遵守的商業邏輯。

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學系教授劉昌德,研究領域包括批判傳播政治經濟學、傳播政策、媒體與運動等。(圖片來源 / 劉昌德提供)

抓人眼球的兩大利器:外貌與國族主義

媒體如何抓住閱聽人的注意力?劉昌德分析,其中一項經常能為報導加分的便是「外貌」,尤其運動領域與身體文化有關,身體本身就是被觀看的焦點。當運動員成績優異,外貌部分無論長相、身材等,又符合主流意識形態審美觀時,收視率與點閱率就有機會大幅提升。

以2021年補辦的2020東京奧運為例,當我們在搜尋欄上打「奧運 選手」,首頁跳出的報導中即包含著對男女運動員外貌的評價與追捧。(圖片來源 / 截自網路)

另一項能夠吸引廣泛大眾的收視保證,就是由國與國之間的大型賽事,帶出國族主義認同情緒。運動的競賽本質,以及要從不同的社群中產生代表的需求,某種意義上具體化了國家之間的競爭,進而凝聚我們的團結意識,相關的報導也就更易引發民眾共鳴。

2020東京奧運閉幕會上,各國掌旗官舉著國旗進場。(圖片來源 / Tokyo 2020 Instagram

熱潮過後,稍縱即逝的短暫注意力

體壇特殊事件、人物搭配媒體密集的焦點報導,使臺灣的各項運動經常在短時間內,聚集較多球迷與社會關注度,然而這種建立在運動周邊條件之上的關注,通常也止於短暫熱度。當亢奮的情緒淡去,運動員又回歸最日常的訓練期,看熱鬧的群眾便鳥獸散,部分運動項目或選手可能又回到乏人問津的狀態。

也許我們記住了2020東京奧運上,臺灣拿下2金、4銀、6銅,或者媒體報導中某些選手的俊美容貌、養眼身材,但臺灣曾有哪些選手參賽,以及這些選手分別代表哪些項目、後續又有什麼發展,在熱度逐漸消退的幾個月後,我們究竟還能在乎多少?

當運動賽事的焦點不再是運動本身

閱讀至此的你或許會想,不管怎麼樣,至少有過關注度啊!「先求有,再求好」,不行嗎?的確,讚美運動員外在之美、驚嘆國手在大型賽事上奪牌無數,本身都沒什麼大不了的,這有機會帶來一定熱度,也能吸引更多人的關心。但在過度強調的情況下,當討論風向總是偏離運動本身,形成了固定風氣,也可能對運動文化造成傷害。

劉昌德舉例,由國族主義發展出的贏球慾望,很容易使我們只注重勝負,而不關注過程與內容。棒球迷時常議論的「贏球才是國球」,以贏球與否來評斷運動項目的重要性,即是這種關注現象所衍生的課題——當國手打的不再是球,而是國家的光榮,只要輸球,就可能遭受嘲諷、攻擊甚至生命威脅,對職業生涯帶來負面影響,也模糊了運動精神最根本的價值。

在臺灣線上佈告欄PTT上,關於「贏球才是國球」的相關討論非常熱烈,從部分網民言論中可知,目前仍有許多人將贏球擺在第一位。(圖片來源 / 截自PPT

當我們只去審視運動員奪牌與否,運動員便很容易迷失在國家榮耀的追逐上,尤其不少年輕選手在國手階段只投入於運動跟競賽,從選手崗位退休後,可能就會遭遇個人生涯發展困境。」劉昌德說:「這是我們只用國家、民族來看球賽時的問題,也是臺灣對運動一次性消費的最大問題癥結點。」

置身於運動之外的我們

為什麼關注度容易跑偏?劉昌德認為,當「觀賞運動」與「實踐運動」嚴重脫鉤,運動對大眾來說,就變得類似追劇,只是在「看」而已,此時運動焦點特別容易被導向商業邏輯,而面臨被扭曲的隱憂。

「這對選手來說是不公平的,對於從事、觀賞運動的我們來說也不公平,因為運動應該是要去享受其中的過程。」劉昌德說:「運動本身不見得是要去服務一個更大的東西,運動本身或許就應該要是鼓勵。」我們投入運動的原因,不一定要是為了誰的容貌或榮耀,而是更單純的,為了「運動」本身。

於2020 東京奧運上獲得銀牌的世界球后戴資穎面對部分網友責怪,回應:「沒有什麼叫作看好奪金,這兩面牌都是突破!」、「我做了多少努力,發揮得怎樣,我比誰都清楚。」(圖片來源 / 翻攝自戴資穎Instagram

用同樣手法宣傳不同運動,結果會一樣嗎?

而要將任何一項運動項目帶入大眾視野,不只要靠改變報導、行銷策略,運動的發展狀況、球迷的知識程度,也會影響媒體宣傳或行銷活動的設計與成果。

劉昌德以臺灣籃球與足球為例提出,若想在轉播中以「邀請觀眾投三分球」進行宣傳,只要有較好的籃球球迷基礎支撐,活動安排就相對簡單;然而如果在本土足球轉播中「邀請觀眾完成18碼遠射」,明明設定的宣傳手法與三分球大賽類似,卻可能因為臺灣足球風氣相對不興盛,而達不到同樣的宣傳效果。

同時加入國立臺灣大學男子籃球校隊,並擔任政治學系足球系隊副隊長的吳奕賢也說,臺灣籃球較興盛,基本上每間學校都有籃球框,也能在各個公園看到打籃球的身影;反之,臺灣常被形容為「足球沙漠」,職業足球員基本都在海外,或是以同時上班兼踢球的方式持續事業,而一般民眾也較難掌握足球規則。

「所以P.LEAGUE+(臺灣男子職業籃球聯盟)能夠在2020年成立後掀起風潮,是因為我們對籃球有基礎認識,只要推波助瀾,就能喚起大家年少時對籃球的記憶。」吳奕賢說:「今天假設是足球,就算搭配大牌球星大肆宣傳,我也不認為觀眾買票入場比例會那麼高,因為我們不夠熟悉。」

P.LEAGUE+賽事現場座無虛席,球迷熱情支持喜愛的球隊。(圖片來源 / P.LEAGUE+ 臉書粉絲專頁

以上舉例,皆反映出了運動文化的重要性。媒體若想藉由「運動」本身來吸引注意力,也需要觀眾本身具備一定程度的sense,才有機會打中市場,點燃運動項目的熱度。

我們的關注,從哪裡開始出錯了?

想要熟悉運動,最簡單直白的方法就是「動起來」,但是當運動文化缺失,「動起來」也會成為挑戰,這點或許從我們都經歷過的求學階段,就可以看出端倪。

「美國的大學沒有體育必修,但是大家都搶著選修,很多臺灣學生卻是被必修規範,才選擇去上體育課。」吳奕賢講述自己在美國留學時的經歷:「在美國,每個人都會許多項運動,想運動時,很容易能呼朋引伴。但在臺灣,每個人熟悉的運動較少,這限制了運動的機會。」國立陽明交通大學資訊管理與財務金融學系系排成員姚怡均也表示:「我很重視運動,但是如果身旁朋友都沒有興趣,我的運動興致多少也會受影響。」

除此之外,兩位學生皆談到,從小到大體育課似乎都較不受重視,可能被拿來補數學、英文等傳統主科,又或者因為學生不在乎體育課,教導老師也變得隨意的現象,在惡性循環之下,體育在我們心中的存在感也愈發薄弱。

當同儕對運動的不重視擴及到更廣的範圍,就會成為全體國民對運動的不重視。姚怡均分享,從小接觸多項運動的她,曾有機會讓運動成為生涯規劃中的選擇,但是在臺灣,運動前景似乎令人迷惘;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排球體資生陳柏瑄亦坦言,同為運動員的家長雖然支持自己打球,卻不建議把運動當作未來工作,理由同樣是「沒有前途」。

「運動文化細胞」養成,靠全國上下循環推動

要讓更多人重視運動、愛上運動,需要不同要素配合,包含國家政策的轉變、教育制度調整、職業聯盟加入、傳播媒體宣傳、草根文化培養等的相輔相成

「與其去談運動文化養成是由上而下,還是由下而上,不如說這通常會是循環的。」劉昌德同以臺灣足球為例解釋:「臺灣從陳水扁執政時代就說要發展足球,但如果只有國家在喊,是沒有用的。反而是在全球化影響下,開始有更多移民、移工加入我們,公園裡出現踢足球的人群,更有人開始教臺灣小孩踢足球、帶球隊,再加上有像陳昌源這樣的外援選手加入,足球表現進步、關注度提升,此時就是能帶動運動文化的機會。」

現已退役的臺、法混血「足球貴公子」陳昌源(Xavier Chen,夏維耶),是比利時出生、受到當地足球青訓系統培養的臺灣僑胞,曾為中華臺北足球代表隊的一員,以亮眼表現深受臺灣球迷愛戴。(圖片來源 / Xavier Chen夏維耶 臉書粉絲專頁

雖然沒有一套明確公式,但是把「運動文化」作為基礎,再輔以傳播媒體的宣傳,確實更有機會帶動運動風氣。而在具備社區草根文化的前提下,龐大的社會力量如政府及商業機構也能如臨門一腳,將足球「踢」進大眾視線。

一般球迷,也能從「看熱鬧」走向「看門道」

當然,不是人人都具備運動天賦,更不是人人都能成為運動員,但是如果希望維護良好的運動文化,我們作為球迷,需要時刻記得:觀看本身就是一種文化活動。

「就像我喜歡聽音樂,但我不見得會玩樂器,此時對於什麼是好的音樂,自然要給予專業人士相當的尊重。」劉昌德說,「觀賞中,我們要清楚對自身角色與專業角色的認知,以及尊重運動場域本身的邏輯,而不是都以消費者最大、看球的球迷最大、支持的國民最大的心態來看球賽。」

當我們願意更用心關注並了解運動文化,學習欣賞運動本身的樂趣,以及享受從事運動所帶來的喜悅,而不僅僅依賴媒體媒體為求點擊率、收視率,或是國家為了建構國族,所給出的扭曲的觀看模式,臺灣運動文化將有望更上層樓。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疫」軍突起 點亮後疫情生活的智慧家庭

刊出日期:2021/12/21|文字:張雲筑|責任編輯:黃皓筠
全文共3128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疫情爆發至今已過兩年,大眾的活動從室外移向室內,更從實體轉向虛擬,當虛擬展覽、線上會議已經融入日常,為了創造更節能、高效的生活環境,許多家庭開始選擇智能家電、智慧家庭系統,也有不少企業著手嘗試居家辦公、智慧商辦空間等智慧生活科技。

▲  易控智慧生活科技執行長 周世泰 先生

默默耕耘十幾年 政府推動欲掀起產業革命

智慧家庭其實並不能算是新興產業,早在2009年,內政部利用政府資源推動IoT(Internet of Things)技術¹的研發與住宅智慧化的應用,例如:建置「智慧化居住空間展示中心」,透過與各式設備互動向民眾展示建築智慧化技術的應用,推展智慧生活的新興住宅概念;並持續提出「智慧化環境科技發展推廣計畫」等中長程計畫,頒發智慧建築標章跟綠建築標章,希望透過IoT技術帶動產業革命。

周世泰最初服務的內政部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TABC),正是推展建築智慧化的第一批先鋒。離開建築中心後,他便合資創業開發智慧化整合方面系統。周世泰表示:「現在想想,當初也算是沒有想清楚,走得太快、想得太快,如今十年過後,現在還留在這產業的廠商估計都剩不到一半。」雖然有政府支持,然而IoT技術直至近年才逐漸成熟。早期創業的廠商常淪落至技術跟不上投資速度、產品不穩定等狀況,在沒有智慧型手機、平台、介面等觀念的時代,許多產品無法確保日後維修的狀況,多數的新創公司皆因此無法生存。

▲  智慧家庭為一種利用IoT物聯網技術、連接網路系統,整合住宅環境內的各項感應器、資訊家電,以提供更舒適、便利及安全的生活服務,目的是創造人性化的居住環境。(圖片來源/易控智慧生活科技)

缺乏統一標準 靠價格與客製化突出「西」圍

台灣智慧家庭公司面臨多項挑戰,即使如今IoT技術早已成熟、民眾也逐漸接受智慧家庭的觀念,由於台灣公司普遍規模過小、缺乏國際化的合作與銷售經驗,相較知名度高、歷史悠久的西方大廠品牌,長期處於競爭劣勢。住宅的使用期限很長,消費者一來難以相信任科技的發展,擔心產品使用感不佳,花錢買到的反而是「麻煩」。

二來則是不信任銷售的公司,害怕公司倒閉後,無法尋找替代維修服務,自己會成為「系統孤兒」。以歐洲為例,歐盟成立KNX協會並設定統一國際標準²,西門子、施耐德、艾波比等歐美大廠皆在相同平台下各自發展,因此產品可以互通相容;然而台灣目前並無一個共同標準,所有公司都宣稱自家產品最好,證明全憑過往案例與進場時機。沒有共同規範之下,彼此的系統互不兼容。從消費者的立場來看,未來產品壞了可能沒有人幫忙維修,自然會有疑慮。

周世泰也表示:「台灣公司的優勢在於價格便宜、客製化,我們的軟體彈性就很大,可調、可變、可修改,能依照消費者真正的所需去修正,這就是我們跟國外廠商的不同。」台灣新創公司跟國外大廠最大的區別在於彈性客製。軟體的撰寫與硬體的整合,一切都是為滿足消費者需求。用不同方式設計規劃,使產品貼近生活、易於使用,讓房屋知道客戶的習慣。

幕後「疫」把推手 科技習慣帶動家庭智慧熱潮

根據英國商業分析公司Omdia報告,2025年全球智慧家庭市場規模預計超過1785億美元,預估2020年至2025年智慧家庭產業的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將高達24.1%。儘管近兩年因為疫情導致全球經貿動盪不安,智慧家庭市場依然有望實現非凡的增長,周世泰也透露易控智慧近兩年的營業額是以倍數成長。

早在今年三月,德國市場研究公司GfK就提出研究,指出英國智慧家電銷量因為疫情封城,人們居家時間增加而大幅提升。台灣疫情並沒有像國外一樣嚴峻,智慧家庭市場的成長趨勢與疫情究竟有無關係,周世泰提出另一個觀點:「我自己傾向認為是因為電動車的進步,智能手機、智慧車的發展帶動民眾習慣科技進入生活這件事,大家也開始能理解、相信IoT的成熟。」民眾接受科技進步、時代推動的洗禮後,也開始對科技、對智慧產業產生信任感,加上價格逐漸平民化,便選擇嘗試、接受智慧家庭的可能性。

周世泰直言:「許多業主找上我們時都說,這個東西不做就落伍、自己要跟上時代等,加上一些室內設計師的裝修手法不再擁有新意,使智慧家庭成為消費者裝潢的選擇方案之一,當然最終決定權很大還是源於價格。」但他同時也有提醒,設計智慧家庭最重要的還是了解消費者的需求,而不是一昧追求最新的創意、流行的技術,甚至朋友的「同款」,每個人心中關注與重視各有差異,對於生活模式的憧憬也大相逕庭。

外商新寵兒 更多元繁複的智慧商辦

不只關注智慧家庭,易控智慧也經手智慧商辦的設計。相較智慧家庭,智慧商辦其實是更複雜的領域。周世泰表示:「人數不一樣,設定的情境也就不一樣,不只系統要更穩定,考量的層面也要更廣泛。」例如:安全層面上的保全系統門禁、訪客管理的短時效人臉辨識、監視器推播;節能層面上的飲水機、空調電燈、事務機開關;舒適層面上則更講究,控制門窗開關維持空氣品質,使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小於600ppm,員工才不會想睡等。

周世泰坦言,在台灣致力於智慧商辦的公司其實不算多數,大多是前來規劃企業總部,他們將辦公空間視為一種展示,一來是向來訪的客戶展示公司的先進與智慧,二來是將IoT系統視為微型管理階級,方便定期檢視與控管以達到節能目的。因應防疫需求,許多外商公司鼓勵居家辦公,選擇縮小辦公空間,將辦公室改為非固定座位形式。周世泰分享:「在這樣的案例,我們是設定員工前來辦公時先人臉辨識,然後系統就會分配通知他今天的座位在哪,同時開啟座位的電腦、電燈、插座等設備以供使用,電腦會自動登入你的帳號,你的資料、通知也都會顯示出現。」

▲  易控智慧從前期規劃施工到後期軟體建置,一手包辦智慧商辦系統。(圖片來源/易控智慧生活科技)

邁入智慧家庭 溝通協調必不可少

無論是智慧家庭或智慧商辦的建造,都須特別注意與各工種的接洽。雖然設計智慧家庭其實就是設計一種生活模式,但回歸房屋本身,它依然是一個工程環境。周世泰直言:「即使有繪製規劃書與完整施工圖,仍無法避免有些傳統工班不了解這種智慧化工程的問題。不過施工一定是要互相配合,中間不管是設計師、木工、水電、家電影音等,都是要去溝通接洽的。」智慧化工程其實是很細節的工作,從軟體、硬體、施工到溝通,都是一門藝術。

▲  周世泰認為智慧家庭的設計中,工程師其實是擔任協調者的角色。(圖片來源/張雲筑製)

智慧商機潛能無限 下一步該怎麼跟上?

如同Omdia所評估,周世泰對智慧家庭產業的前景也相當看好,他表示:「以智慧車崛起的趨勢來看,當未來智慧化成為住宅的標配,市場規模是很大的。我們現在一年做差不多兩、三百戶,但兩、三百戶占全台新屋交成的總量是少之又少,更不用說還有舊屋改造的部分,這都是未來商機。」

然而,智慧家庭的整合設計跨足太多領域,不光是軟、硬體整合,從設計、技術研發到施工安裝都是整體產業所需的能力。周世泰說道:「台灣做軟體的人普遍不懂硬體。IT³的人很足夠了,但硬體部分也是居家智慧化需要重視的,如果要將資料上傳到IT上就要夠了解設備,尤其是相對低階的設備,像是冷氣、燈光等。台灣在OT整合這塊一直都缺乏人才,公司也都是一個個從頭訓練。其實智慧家庭設計就是控制這些硬體,只做雲端是沒有用的,資料無法上傳,就無法分析數據,更沒有後面的一切。」

對於未來想踏入這塊產業的學生,周世泰表示不一定要具備什麼特別的背景:「在IoT的學習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清楚學習的是什麼,現在市場需要的是什麼,不管軟、硬體都要有所涉略才能成功。」智慧家庭是走在時代尖端的產業,也許台灣想要跟上這波「智慧化」浪潮,除了從消費者角度普及住宅智慧化的觀念、產業方面也鼓勵政府提供更多補助或國有建築智慧化的公家案件合作機會,最後更可以思考如何從教育層面著手,系統化培育相關人才。

¹  IoT(Internet of Things)物聯網指任何可以連線至網路,並結合感應器、軟體或其他科技技術的設備,用以傳輸和接收其他設備資料。
²  KNX國際標準:商業和建築自動化的開放標準,目前被批准為歐洲、美國、中國等國家標準
³  IT(Information Technology):軟體資訊科技。

⁴  OT(Operation Technology): 硬體工業操作技術。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厭世代」不再厭世,解決方法有一套

刊出日期:2021/12/21|文字:張毓聆|責任編輯:程祖寧
全文共1793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近期,社群媒體開始出現一股「厭世」風潮,本文章將透過「厭世」與「失落」等社群關鍵字為起點發想,探討厭世代族群的心理現象。以廣泛定義來說,所謂的厭世代可從1990年代左右作為分隔線,泛指在台灣經濟起飛末期出生的人,長大後正好碰上大環境不景氣,以及社會整體經濟衰退的低迷氛圍,形成此特殊的「厭世文化」,造成我們這一代年輕人的心靈困境與不安的態勢。

▲ (圖片來源 / Unsplash提供

「厭世感」從哪裡來

當社會各階層民眾面臨傳播內容時,較為容易抱持著不同看法,而傳播訊息的接受度也因人而異,為此,在現今社群媒體蓬勃發展的社會中,厭世代族群經常活在充滿比較心態的環境裡,長期下來,對於心靈將是一大傷害。此外,台灣土地面積狹小,人口卻高度稠密,導致房價嚴重高漲,引發了年輕族群買不起房子的問題,成為他們生存上的一大隱憂。再者,厭世代年輕人同時面臨大學學歷貶值化的現象,於是讓擺脫低薪處境的挑戰更為嚴峻。總括上述的各項因素,皆誘使大多數的青年對生活感到無奈和心灰意冷,最終形成了新時代下的厭世代風潮。

「厭世感」現象在國際社會中的影響力

除了台灣社會的狀況外,此厭世現象同時也在其他國家開始出現,其中,又以亞洲國家更為憂慮,擁有「亞洲通病」一說。例如:在日本,職場壓力是造成許多上班族罹患憂鬱症的主因,範圍從初出茅廬的職場新鮮人至飽受歷練的公司高層主管,都因日本長久以來的應酬文化及完美主義,無形中衍生出許多壓力(因為厭世代的定義為1990年代後出生的大家,因此剛初出茅廬的職場新鮮人同處厭世代定義,故與此作連結)。

接著,以韓國社會而言,也有年輕族群面臨濃厚的厭世氛圍。由於韓國的民族性根深蒂固,排外情緒強烈,因此校園中經常傳出霸凌事件,造成年輕學生們對人生感到絕望,進而自殺,或將負面情緒發洩至網路上,引發大型網路霸凌,甚至使許多藝人為此罹患憂鬱症、走上絕路;至於在中國的共產主義專制統治下,更是締造出了許多扼殺當代年輕族群的政策,在人口基數極大與競爭激烈的時代中,政府不但限制未成年學生的上網時間、嚴禁粉絲崇拜文化,還大力整頓了中國年輕族群的娛樂活動,這樣的政策,最終使得年輕人缺乏紓壓管道來宣洩情緒。此外,中國的低薪問題也導致社會貧富差距持續擴大,進而刺激年輕族群們於生活及社會產生極大的挫敗感,燃起了一股「躺平」熱潮,一同搭上「厭世氛圍」的行列。

▲ (圖片來源 / Unsplash提供

「厭世感」與網路時代之間的連結

從心理層面來說,「厭世」可以被視為一種對於外部社會結構不滿的消極心理狀態,通常好發於青壯年族群,由於他們無法在困窘的經濟處境下達成心中理想的經濟與自我實現需求,於是便產生了挫折感和憤世嫉俗的心情,渴望透過生活中的物質享受來作為應付「厭世」(來源:受訪者陳亭宇老師的受訪內容)的發洩管道。

為了更深入釐清當前「厭世現象」帶給台灣社會的心靈層面影響力,我們訪問了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的諮商心理師陳亭宇,了解年輕世代與厭世感之間的關聯性和發展趨勢。陳亭宇老師指出,在少子化的人口結構和網路科技的急遽發展之下,台灣社會已經進入了「快時代」的氛圍裡,人們每天面臨資訊爆炸和科技聲光所帶來的身心衝擊,逐漸習慣凡事皆要獲得「立即性回饋」,缺乏靜下心來消化內容的耐心。這種「快時代」的網路時代寫照,正大大地改變了年輕族群的受挫經驗,他們長期在虛擬的網路時空裡自處,並且和社群媒體上的人產生比較心理,失去了實際與人交際的互動關係,以及長期從人際關係的失敗中學習的機會,總是過於習慣躲到螢幕後面,缺乏與人當面產生共鳴和連結的機會。

▲ (圖片來源 / Unsplash提供

舒緩「厭世感」的解藥良方

那麼,我們要如何改善這種科技社會快速步調所造成的人際疏遠感和厭世現象呢?陳亭宇老師建議,年輕世代的我們,可以從「設定人生中間的休息站和小目標」開始,將焦點放在生活中可以達成的目標與自身擁有的能力上,慢慢地往看似遙不可及的大目標(例如:買車、買房子)前進,把對於生命的可控感、能力感與成就感給拿回來,並且在實現小目標的過程中保持彈性和探索的可能,避免掉入厭世狀態與僵化的人生目標裡。

關於人生的成功定義,不該只用人們口中的理想職業或是薪資來為我們劃下對於未來的想像和期待。除了遵照社會的固有價值觀與人們既定的社會期待之外,我們也可以藉由心理諮商或是內外探索的幫助來釐清生命的意義與自我價值,隨時調整自己的生涯規劃步調和人生願景。此外,藉由檢查「人生休息站」的方式,我們還能檢視當前已經達成了多少目標,再來決定這些目標該不該繼續被實現,並且值得自己為之奮鬥,最終拿回生活中全然的控制能力與主導優勢。每個人都是充滿愛且擁有無限潛能的發光體,只要將自己放置在對的位置和環境,就能如寶石一般散發出耀眼的光芒,獲得注目與欣賞。最後,面臨「厭世」的社會結構和集體心理氛圍,你可以選擇繼續以嘲弄、沮喪的態度來看待它,也能換個角度、重新省視自身能從社會中獲得的人生體驗和生命的價值是什麼。

「厭世不厭世」,全由你說了算!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元宇宙熱度攀升 疫情與虛擬實境產業的發展

刊出日期:2021/12/21|文字:阮語妍、翁逸芯|責任編輯:李霈柔
全文共1902字,閱讀大約需要4分鐘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從實體轉向網路,線上生活成為常態,由於空間上的限制,戶外娛樂活動減少,越來越多人開始追尋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帶來的娛樂感,除了帶動VR、AR相關產業的發展外,近期興起的元宇宙概念在各界也成為了討論熱點。

全國疫情警戒提升至三級,西門町宛如空城(圖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疫情推動下之虛擬實境產業

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肆虐,人們減少外出以避免不必要的接觸,為了在家也能從事娛樂活動,VR、AR成為許多人在娛樂方面的新選擇,也因此越來越多產業引進VR、AR以帶來新的商機,例如桃園機場打造的VR觀景台、美術館建立VR線上展覽、房仲業者推出VR線上看屋等。

VR/AR互動介面設計師古健樺表示,VR、AR產業前幾年熱度很高,但過一陣子後發現該產業市場沒有很大,很多虛擬實境公司因此倒閉。而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人們待在家中的時間更長,VR、AR能夠幫助大家在疫情之中有更多的想像及娛樂體驗,因此在疫情的推動之下,虛擬實境產業確實有逐漸在復甦。

▲  VR體驗示意圖(圖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平行宇宙概念興起

由於疫情驅使,虛擬實境產業出現一波新的浪潮,近期提出的元宇宙概念引發熱議。「元宇宙簡單解釋就是平行宇宙,每個宇宙間有很多不同入口,元宇宙就是把各個區域空間連結在一起成為一個宇宙,因為這個宇宙沒有在現實世界中發生,所以我們說它是平行的。」古健樺說道,其實現今的網際網路就屬於元宇宙的一種,人們可以在網路上交友、娛樂。而時下討論度極高的元宇宙則更為廣泛,使人們在虛擬世界中可以直接進行食、衣、住、行、育、樂等活動,有更為真實、流暢的體驗。

古健樺表示,推動元宇宙發展的另一個關鍵要素是區塊鏈及非同質化代幣(Non-Fungible Token,簡稱NFT)。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之中,所有資訊皆被串連,透過資訊共享保障訊息安全。NFT則是建立在區塊鏈技術上,為虛擬產物的所有權證明。假如整個虛擬世界是一個區塊鏈系統,NFT讓這個世界中的事物具備所有權,那麼此世界中的東西就會有價值,人們便開始進入虛擬世界爭取這些有價資源,進而發展出新的經濟、社會、文化體系。因此,元宇宙概念的出現主要歸因於區塊鏈及NFT技術,疫情則是促進虛擬實境產業成長,使人們發現該產業未來的可能性,間接加速了元宇宙的發展。

元宇宙示意圖(圖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元宇宙弊端及技術上之限制

假如元宇宙蓬勃發展,人們是否會與真實世界逐漸脫節,甚至導致社會停擺?現今社會中出現許多文本題材,如影集《黑鏡》、《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皆有提及科技發展之下可能產生的隱憂,不免讓人懷疑、擔心這項科技是否可能導致現實社會的衰退?對於這個議題,古健樺抱持不一樣的觀點,他認為假如元宇宙的生活機能可以和原本舊世界相同,那麼新的地方也是一個現實世界。只要透過虛擬空間,人們也能夠滿足對社會以及社交的義務與需求,就沒有跟現實世界脫節。 ​​「如果大家都認為這個(虛擬)世界是真的,那其實那邊才是現實世界。」古健樺說道。

然而從科技層面來探討,現在的VR技術與廣大虛擬世界的建立依舊存在距離。古健樺認為「感官」是舊時代的一個符號,能不能將此帶到新的平行宇宙就是一種限制。「因為我們在這個舊世界生活太久,所以有味覺、嗅覺、觸覺,溫熱感、痛覺等等,那是我們習以為常的,所以如果要轉換到另外一個世界,必須是一個熟悉的環境,我們才能感到自在。」古健樺談到,雖然技術有慢慢跟上元宇宙的發展,但仍有些現實生活中的感官體驗無法被完美複製。

▲ 電影《黑鏡》劇照(圖片來源 / Google圖片(創用CC)

元宇宙未來可能性

元宇宙的熱度擴散下,許多科技巨頭紛紛表態角逐這片市場。在天下雜誌發布的《元宇宙為什麼重要?誰將擁有元宇宙?元宇宙價值多少?》¹文章中提出,元宇宙有潛力提升人類世界的經濟環境和競爭公平性,甚至還能改善多年來的環保問題,例如快時尚帶來的資源耗費和碳排放量。這有望彌補現實世界的缺點,建構新興經濟模式,去中心化的區塊鏈也使得元宇宙受到投資人青睞。元宇宙的價值已被真實世界認定,古健樺表示因為人們已經開始認知到元宇宙的意義與發展性,因此可以思考各個產業能不能跟元宇宙建立關係。疫情使民眾被迫關在家裡,人們因此開始尋找生命的出口,他認為元宇宙會繼續發展,未來技術發展成熟,會再創造出新一輪虛擬實境巔峰。

科技發展讓虛擬與現實的界線逐漸模糊(圖片來源 / Pixabay
¹ 此天下雜誌發表之文章由「經濟學人」授權轉載,原文標題“Herman Narula on why the metaverse matters”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你沒想過的粉絲文化:追星之下,4個自我認同的秘密

刊出日期:2021/12/21|文字:李安琪|責任編輯:姚怡均、張子烜
全文共2886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2018年後,韓國流行音樂(K-pop)拓展全球,防彈少年團、BLACKPINK、TWICE等韓國偶像團體陸續進軍歐美市場,使K-pop為大勢所趨。越來越多粉絲跟上韓國偶像捲起的熱潮,發起各式應援偶像的活動。今年中國粉絲耗資230萬人民幣為BTS成員打造彩繪飛機應援,從而引起中國官方關注,厲行「清朗行動¹」整肅飯圈文化²。為什麼粉絲圈會衍生此種追星亂象?本文將帶各位瞭解粉絲從追星中建立自我認同的歷程,及淺談粉絲權力擴大可能導致的心理偏差,粉絲該如何應對。

追星不單是支持喜愛的偶像,粉絲的自我認同也在其中漸漸轉變。傳播科技突破了追星的限制,粉絲支持偶像的方式愈加多元。音樂節目投票、應援活動、選秀節目等,現代粉絲的影響力日漸擴大,與偶像建立雙向影響。在這之下,粉絲內心深處的自我認同又將如何體現?馬上來看看吧!

從自我認同,到共享認同

我們對喜愛的事物皆會產生好奇及期待感,相同地,偶像也承載著粉絲的好奇心與期待。跟隨演藝市場內約定成俗的回歸週期,偶像一次次在舞台展現新作品,滿足粉絲的需求。偶像在粉絲心中具有神聖光環,且讓人充滿想像。對偶像抱持的好感度愈來愈高,我們會自然地想要模仿、貼近偶像的形象。這股內在驅動力,逐漸轉化為對自身的認同

「最後勝利的人,是最善良的人。」——少女時代徐玄

這是K-pop資深觀察者——寶賤——追星歷程中記憶最深刻的話。寶賤現為YouTuber,經營影音頻道「快樂寶賤」,分享K-pop看法與時事討論,是許多台灣粉絲關注的K-pop意見領袖。身為喜愛少女時代多年的粉絲,徐玄的話深刻地影響寶賤的自我認同:「想成為一個社會上有幫助、有貢獻的人,對人俯不怍於天,仰不愧於地,對自己每一天都要過得問心無愧。看著偶像在台上發光發熱,自己會想要見賢思齊,變得和他們一樣。

K-pop資深觀察者及YouTuber寶賤。(照片來源 /寶賤Instagram

喜歡相同偶像、組合的粉絲會聚集成為群體,K-pop文化中稱作飯圈(Fandom)。粉絲的自我認同隨著群體的發展,轉而擴大成為「共享認同」,在粉絲之間相互影響。

傳播科技縮短距離,粉絲亦能影響偶像

近年傳播科技的發展,偶像與粉絲間的距離不再侷限於舞台和觀眾席,粉絲可以透過網路媒體與偶像擁有更深層的互動。許多韓國經紀公司會為旗下藝人建立「官方咖啡廳」(簡稱官咖)。在官咖社群中,粉絲可以獲得偶像最新的活動消息,部分偶像也會在官咖中更新自己的近況,與粉絲互動。官咖讓粉絲更接近偶像的生活,感受偶像其實一直陪伴著自己。日常問候、心情鼓勵,粉絲收穫偶像給予的力量時,自我價值也從中提升。

MAMAMOO官方粉絲咖啡廳首頁。(照片來源 /MAMAMOO Fan Cafe

除了官咖上的互動,如果偶像在近期推出新的音樂作品,粉絲可以透過線上投票表達對偶像的支持。在韓國演藝圈,具有五大代表性的音樂節目投票,其中包含:SBS 《人氣歌謠》、KBS 《Music Bank》、MBC 《Show Champion》、Mnet 《M! CountDown》及MBC《Show!音樂中心》。每個音樂節目獎項的計分方式、比重不盡相同,通常涵蓋:音源、YouTube MV觀看次數、放送分數(MV、歌曲播放次數)、專輯銷量、事前投票/直播投票。偶像綜合以上的成績,在歌曲宣傳期間競爭音樂節目的一位(即冠軍之義)。

投票不只是支持,亦是連結粉絲與偶像的力量。

投票考驗了粉絲們對偶像的忠實程度,音樂節目獎項也與偶像的聲譽有深遠的關係。音樂節目公布一位的分秒倒數間,偶像與粉絲心靈上的連結更加緊密。

韓國五大音樂節目投票。(照片來源 /維基百科

偶像發生爭議,粉絲自我認同也會有偏差?

偶像身為魅力型人物,形象決定了演藝生涯的起落。在韓國演藝圈,最引人注目、有損偶像形象的爭議不外乎是「霸凌」。當偶像陷入霸凌爭議,不僅演藝事業受到影響,粉絲也可能因為熱愛偶像而產生價值觀上的偏差。

今年2月,韓國一名匿名網友透露,女團(G)I-DLE成員穗珍國中時期曾霸凌他人。因(G)I-DLE近年躋身於當紅女團,進而在韓國引起劇烈討論聲浪。經紀公司CUBE單方面否認霸凌一事,匿名網友進而曝出更多霸凌實錘。輿論風向一面倒,使穗珍一夕間成為眾矢之的,最後CUBE宣布穗珍暫停活動並退出團體。事件發生經過半年,這起風波已不是人們爭相討論的話題,霸凌的真相仍未水落石出。

(G)I-DLE成員穗珍。(照片來源 /(G)I-DLE YouTube頻道

別讓盲目的愛,模糊了自我價值觀。

在韓國,因霸凌爭議暫停活動、隱退演藝圈的偶像不只穗珍一人。基於社會觀點,不能縱容霸凌事件的發生。偶像有著龐大的影響力,如果牽涉相關風波,粉絲的行為和心理也會間接受到影響。寶賤說到:「你今天愛一個偶像,當然他的一切你都會有一點盲目的愛。粉絲都一定會有胳臂向內彎的護航心理,可是我覺得這相對來說,就會影響到粉絲自我價值觀的偏差。」

那麼面對偶像的爭議,粉絲應該保持何種心理?寶賤表示首先須瞭解事實的全面性,粉絲的心態一定要保持中立跟客觀。「稍微偏袒自己的偶像我覺得沒關係,因為喜歡這麼久當然會想幫他/她講話。」我們可以站在長遠的角度看待偶像的爭議,靜觀事件發展,不過等待偶像澄清期間,適度偏向偶像的立場,寶賤認為並不過份。

粉絲權力擴大,我們究竟為何而「迷」?

偶像文化在近代成為具商業化的娛樂,各式各樣的選秀節目誕生,由粉絲決定偶像蔚為熱潮。2016年開始,韓國電視頻道Mnet推出《Produce系列》選秀節目,透過練習生在競演舞台上的角逐,以及觀眾選拔,打造出I.O.IWanna OneIZ*ONE氣勢熾盛的限定團體。從選秀節目誕生的團體過去在各大音樂榜單創下傳奇,展現粉絲的影響力。

由觀眾當國民製作人,共襄盛舉決定出道偶像,卻衍伸出粉絲權力擴大的趨勢。寶賤更指出選秀節目會破壞韓國演藝市場的平衡:「韓國公司本來就是有大有小,大公司出道的偶像本來就比較容易成功,小公司的偶像除非歌曲真的紅到不行,很多都會在洪流中被淹沒,選秀出來的團體更會破壞市場的平衡。可能大團跟小團間已經有一段落差,如果今天選秀節目異軍突起,小團會更容易被淹沒、看不見。」

▲  限定偶像團體IZ*ONE(左)與WANNA ONE(右)。(照片來源 /IZ*ONEWanna One 官方FaceBook)

相對韓國演藝市場,粉絲權力擴大在社會不全然為負面的趨勢。寶賤認為,粉絲權力擴大其實有助於K-pop本身的擴張。如同現在選秀節目並非只有韓國大眾才能參與,台灣、中國、日本等地粉絲,有了媒體管道皆能參與其中。「粉絲影響力變大之後,粉絲可以自己決定很多事情,可能專輯買越來越多,韓國偶像可以拿到更多的錢,粉絲也可以花得更開心,我覺得這算是相輔相成啦。」在寶賤眼中,粉絲權力擴大的趨勢各有利弊,但未來的發展我們就不得而知。

粉絲權力擴大的現象,也反映在粉絲為偶像的應援活動。2021上半年,中國開始整頓演藝圈,其中也包含飯圈文化,這將打壓K-pop在中國的發展。中國積極管制飯圈,起自官方認定不理性的追星行為,在內引人熱議的是中國粉絲集資為BTS防彈少年團成員朴智旻,訂製飛機彩繪照應援。彩繪飛機集資超過230萬人民幣,遭到中國政府嚴厲斥責,此後朴智旻微博粉絲團被禁言60天,多位韓國藝人官方微博被禁言30天。

中國粉絲打造為朴智旻彩繪飛機應援。(照片來源 /觀察者網微博

寶賤認為斥鉅資應援等同浪費一件事,偶像也不一定會感到開心:「有很多偶像都和粉絲明文規定不收禮物,像是雙方都約定好的一個規範是最OK的。如果真的沒有的話,要真的是能實質幫助、或是可以幫助社會的,才是最好的應援方式。

粉絲權力擴大,甚至影響韓國演藝市場,我們仍否記得喜愛偶像的初衷?

不論是選秀節目投票,或是偶像應援,粉絲的影響力遠超乎我們的想像。中國粉絲的飛機應援沒有實際回饋偶像,反倒是滿足追星需求的盲目心態。非理性追星行為泛濫,迫使中國政府壓制K-pop文化發展,粉絲的支持反而形成負面影響力。「如果把追星的這股動力,轉換為希望自己能變得跟他一樣好,就可以幫助你在自身的道路上成長,這就是一個正向的循環。」這是寶賤對年輕族群追星的看法。追星的每個行動,我們都須清楚內心深處為何而「迷」,因為盲目的愛影響自我價值觀,這是社會、甚至是偶像本身也不樂見的。

從舞台下為偶像澎湃歡呼,到粉絲能夠通過投票決定現役偶像,粉絲與偶像的地位愈來愈接近。新潮多樣的追星方式、偶像的輿論爭議,粉絲的自我價值觀在和偶像的交互影響中不斷轉變。透過支持欣賞的偶像,建構出更完整的自我認同,才是追星不可或缺的意義

文章註釋:
¹ 指網信部門及各涉網管理部門的持續整治,本文針對粉絲圈的行動。
² 飯圈指粉絲圈,又稱Fandom,從英文(fan)延伸而來。
 
 
資料參考: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多元入學方案,運動員的春天!

刊出日期:2021/12/19|文字:李祈安|責任編輯:張恩愷、林妤庭
全文共1740字,閱讀大約需要3分鐘

社會大衆對於運動員有很多刻板印象,例如頭腦簡單、四肢發達、退役後找不到工作等。政府針對這些現象做出相對應的措施,例如大專運動績優生(俗稱「體資生」)多元入學方案,讓體育表現優異的學生,能透過多元的升學管道,展現自身的長才。本文即專訪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網球校隊的何文仁,讓我們來看看她對與體資生面對的事情有什麽看法。

運動員退役該怎麽辦?

根據風傳媒對台灣家長爲什麽普遍不讓小孩練體育的報導指出,「運動員未來出路少」這一原因在報導中排名在第二,也是我們普遍聽到大衆對運動員的看法及家長反對小孩進入體壇的原因之一。除了一些較獲得關注的運動員之外,許多運動員只能草草退役,而因爲過去專心在運動培訓及比賽,沒有培養第二專長,退役後的工作選擇也很少。可能工作包括體育老師、教練、裁判等,但是卻不是每個退役運動員都能獲得機會。

大專運動績優生,俗稱「體資生」,是臺灣的一種學生身份,利用體資生身份入學的學生在體育和學業皆有可圈可點的表現。這樣的入學方式讓運動員可以同時兼顧運動及課業,也讓他們在未來退役後的選擇變多了。但是體資生這一入學方式一直是很有爭議的話題,例如對一般生不公平、被看不起等,在問到對與這一些爭議的看法時,何文仁的答案是「只要你對自己有要求,並把事情做好,別人就沒辦法說什麽。」
何文仁出賽110年全大運女雙(圖片來源 / 何文仁提供)
體資生跟一般生沒什麽不同

「運動員都不會讀書」是一直以來大衆對運動員的刻板印象,但隨著體資生的身份出現之後,運動員多一個選擇可進入理想的大學,借此發展第二專長,讓退役後的生活有了更多的機會。體資生入學的最低成績門檻雖然較一般生低,但是依然需要達到一定的標準,加入大學後需要為學校服務,提升學校的運動風氣。以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爲例,體資生需要加入校隊最少六個學期,且需要協助學校舉辦體育周、校慶等活動,體育學分也都掌握在教練的手上,就少了如一般生一樣選擇修習其他體育課的權利。
何文仁(後左二)與團隊在比賽後合照(圖片來源 / 何文仁提供)
體資生面對的壓力

隨著年紀的增長,體資生所要面對的事情和壓力就更加多。運動員一個星期中可能有四天需要訓練,還需要花一定的時間來學習,以保證自己的成績能夠達到標準,剩下屬於自己的時間就非常少。另外,對於運動員來説,每一次比賽對他們來説都很重要,但是很多因素都會影響他們的表現,例如場邊的觀衆、當下的狀態不好等,都需要立即做出相對應的調整。在面對比賽、生活、課業四面八方襲來的壓力,運動員需要有强大的心理素質去面對及解決,有不少人會因爲面對不了而選擇放棄。問到何文仁在面對這些壓力時會怎麽應對,得到的回答其實也跟常人沒什麽不同,那就是「音樂」,因爲可以讓她暫時跟外界切割,不會一直處於緊張的氛圍當中。
何文仁(左邊)備戰110年全大運(圖片來源 / 何文仁提供)
政府及大衆能提供什麽幫助?

運動員除了要面對運動年齡有限的情況之外,因爲周而復始應付高强度的訓練及比賽,也容易帶來運動傷害。常見的運動傷害有包括脚踝扭傷、肌肉拉傷等,這些較爲輕微的運動傷害只需休息及配合醫生治療就能好轉,但是嚴重的運動傷害,例如跟腱撕裂、韌帶撕裂等,運動員除了需要面對職業生涯提早結束以外,也會影響到他們的日常生活。

目前台灣體壇的環境相較於國外,對運動員較爲不利,運動員因爲從小就專注於某一個項目,但能夠成功得獎或受到關注的非常有限。根據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的專項研究計劃,美國的體育環境是較爲友善的,不管是政府組織或者民營組織,他們有成立了很多組織來推動學生對於運動的參與,例如全國專校體育協會(NJCAA)、全國大學運動協會(NCAA)等。而臺灣在面對這一情況希望政府可以針對其提供相對應的福利,例如工作諮詢、第二專長培養等。更加重要的是大衆對於運動員的看法,當為國、為校爭光的運動員褪下場上的光環,下場後的生活卻未得到相對應的尊重,要如何讓運動員在異樣眼光下,依然能珍視自身的才能?我們應該給予運動員更多的支持及尊重,讓運動員能夠放心的在場上拼搏,少一些顧慮。

最後,何文仁想對之後想要以體資生的身份進入大學的同學說,這是一個機會讓具備體育第二專長的同學進入理想的大學,往更加多元的方向發展,只要兼顧自己的課業與術科,便能拓展自己的視野,邁向美好的未來!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影音喀】進入循環社會:It all starts with us​

【影音喀】進入循環社會:It all starts with us

刊出日期:2021/12/15|影音:梁雪蓮|責任編輯:顏瑜萱

「回收」這個關鍵字是有正面意義的。但在我們製造的廢棄物中,實際上有多少「真正被回收」?從食物外包裝、一次性竹筷到一杯外帶咖啡,我們每天都會製造一次性廢棄物。尤其是當我們生活忙碌的時候,這些一次性餐具和包裝所帶來的便利性以及效率的確很難被忽略。然而,單純做回收並不足以解決一次性廢棄物產生的問題,這些數字只是沒有被量化出來。  

為了針對一次性廢棄物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法,很多公司如耐克、REnato Lab和小智研發已經開始實踐循環設計或循環經濟。甚至在過去這幾年間,循環經濟和設計的概念已經被更多製造商認同,但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參與其中。從我們做起,我們才能創造一個循環社會。在影片中,我們從現役學生黃亭捷的觀點深入瞭解循環經濟的概念。黃亭捷目前在陽明交通大學的應用藝術所就讀並進行與循環設計相關的企劃。透過設計與科技,黃亭捷想打造一個可以完全被回收再利用的展覽。


▲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應用藝術研究所的學生黃亭捷分享了學生對循環設計概念的看法。
(影片來源 /梁雪蓮製)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更多文章

厭世代YouTubers帶來的正負面影響力

刊出日期:2021/12/14|文字:程祖寧|責任編輯:張毓聆
全文共2597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


在這個厭世代氛圍籠罩下的科技社會,每個人對未來或多或少都曾感到迷茫。現今社會結構的低迷經濟處境,使人容易在生活產生無力感,尤其,對即將投入職場的年輕族群們來說,內心更是充斥著對將來的無奈與不安。

「厭世」二字,已經成為了網路上熱門的新興詞彙,其象徵對生活感到厭煩和困倦的一種心態。放眼社會,現階段的大學生們便屬於不久後即將投入職場的年輕族群,內心難免會懸掛著對未知發展的忐忑和迷惘。你是否也面臨同樣的困境?甚至是被一些文字擊中心坎,並心有戚戚焉呢?

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仍有一群年輕人利用影片和音訊等傳播科技製作各種媒體內容,成為新興媒體、娛樂產業鏈的一環。他們在個人創作天地裡談論各式各樣的觀點、散播新知,渴望突破厭世代中低落的態勢,除了為螢幕前的社會大眾帶來娛樂之外,這些創作也對閱聽人及周遭社會產生了無形的影響。接下來,本專題要介紹厭世代YouTubers引發了哪些正面和負面的社會影響力,還有社會對於他們的評價為何。
▲ (照片來源 / Unslpash提供)

YouTubers X 正面影響力 

說到具有正面影響力的YouTuber,大家是否有聯想到「阿滴」2020年募資紐約時報廣告事件呢?當時,為了因應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對於台灣的攻擊和曲解,社會中湧起了一片不滿聲浪,引發了創作者們集體提出捍衛宣言的共識。由於想要澄清台灣的國際立場,YouTuber「阿滴」便自告奮勇,聯手合作設計師「聶永真」,推行台灣向國際平台放話的廣告。因此,這項牽涉國際觀感的事件,便成為了台灣社會中一時沸騰、如火如荼的發燒話題,大大地促使民眾去討論此行為的正當性和效果,此新聞事件雖坐擁正反評價,但此議題也使更多人意識到台灣的國際地位問題。

除此之外,全世界所關心的「環保議題」也是當今十分流行的創作內容,舉年輕世代的YouTuber「金魚腦」為例,她邀請了24位知名的YouTube創作者們一同跨刀合作環保歌曲〈欠回收〉,歌詞「吃早餐/垃圾沒在分類/吃午餐/垃圾丟在路邊/吃晚餐/垃圾放我眼前/當我塑膠以為我看不見」指出社會中亂丟垃圾並缺乏分類的公德心議題,還有「說話為什麼不經過大腦/留言前為什麼不先想好/不能回收的傷裂開了困擾」更暗示了網路酸民不深思熟慮便輕言傷害創作者的現象。整首歌曲期望透過有趣的音樂創作來讓台灣民眾接收到「珍惜環境,垃圾不落地」的概念,進而使大眾深入理解永續環境的環保話題,珍惜地球資源。也多虧了「金魚腦」的這項熱血行動,MV累積近4萬多點閱人次,為環境議題帶來更多正面推廣與討論。

▲ (照片來源 / Unslpash提供)

同樣地,其他關於兩性平等以及性教育的專業領域,則有編導俱佳的YouTuber「Una Who」以自製生動活潑的動畫來傳授正確性知識,希望打破社會既有的性別刻板印象和錯誤迷思。自從頻道成立以來,看過「Una Who」影片的數萬網友們皆紛紛給出良好及友善的評價,描述自己因為影片獲得了哪些寶貴的心得和錯誤概念的澄清,凸顯了兩性知識的傳遞帶給社會的美好影響力是廣泛且具多元性的。

▲ (照片來源 / Unslpash提供)

YouTubers X 負面影響力 

但創作者也不全然只有帶來正面影響而已,有些YouTubers帶給社會負面觀感。例如:網紅「小玉」的Deepfake換臉新聞及遊戲實況主「Toyz」的大麻事件來進行影響力的分析與探討,並根據媒體事件的發展和具有衝擊性的犯罪行為來研究。如:「小玉」違法調換台灣政治人物和其他男、女明星的臉至色情影音之中,對於受害人造成名譽上及精神上嚴重的傷害,不僅對當事人引發極大的身心靈創傷,還促使社會大眾對此事件的社會觀感極度不佳,為此,檢方已將「小玉」及其共犯「笑笑」羈押,接受司法的制裁,而YouTube官方也針對此換臉事件進行處置,關閉「小玉」個人的YouTube頻道。至於「Toyz」身為遊戲實況主知法犯法,販賣、吸食毒品同為明確犯罪事實,除了面臨司法的懲處之外,同時也讓自己招致許多負面評論。

▲ (照片來源 / Unslpash提供)

問卷與留言的影響力分析

上述案例皆探討了創作者們對社會造成的影響,接著將以問卷的方式詢問閱聽人對這些事件的看法與好感程度,繼續分析創作者們帶來的影響力正負面效果及社會觀感。正面案例將舉「阿滴」為例,而負面代表例子則為「小玉」。首先,針對事件前後大眾對於「阿滴」個人的形象進行比較,數據顯示,事件發生前,「阿滴」的大眾形象有9.1%的人投給了5分(詳情請參照圖表ㄧ),事件發生後,對阿滴個人形象為5分的比例增加至18.2%(圖表四),而選擇中間程度的比例也從原本的45.5%降至27.3%,表示一定比例的閱聽人受了此事件的影響,進而改變了原本無感的態度;而單對此事件來說,認為其帶來的影響為正面的比例達81.2%(圖表二),超過半數認同其正面效應,對此事件作法的認同程度比例更高達90.9%(圖表三),可謂此事件確實對周遭社會造成影響,且為正面之影響居多,實為正面案例。

▲ (圖表來源 / 張毓聆整理
接著,同樣針對「小玉」在事件前後的大眾形象進行評分。事件之前,投給1、2分的比例為81.2%(圖表三),選擇中間的比例18.2%,而事件發生後,形象分數一面倒的都下降至1分(圖表二),比例甚至高達90.9%,投給2分的比例為9.1%,完全沒有中間選民,由此可知,此風波帶來的影響力之大。至於此事件即使不是身為當事人,但對此作法感到不適與遺憾的比例高於9成以上(圖表ㄧ),因此無論從創作人個人形象角度出發,或單從事件做法的社會觀感著手,「小玉」都確實的導致了負面的影響,且事件發生後更出現沒有中間選民的情況,更進一步表示了,即使不是特定的忠實觀眾或粉絲,創作們的行為確實都會影響到許多的閱聽人們 。
▲ (圖表來源 / 張毓聆整理

最後,文章將針對各新聞平台相關報導事件下方的留言欄進行留言分析,進而推論創作者們對其他閱聽人的正、負影響力。

以「阿滴」募資事件而言,「今日新聞NOWnews」、「三立新聞」、「台視新聞」這三家媒體頻道的留言中便擁有96.2%、92.9%以及77.2%的正面評價,還有3.8%、 7.1%與15.7%的負面評價。

至於「小玉」的換臉事件,分析共三家新聞平台,分別為「東森新聞」、「華視新聞」及「ETtoday新聞雲」,其中「東森新聞」平台中,留言中正面比例為4.8%,負面比例為93.5%,而「華視新聞」平台中,留言中正面比例為2.8%,負面比例為94.3%,至於「ETtoday新聞雲」平台中,留言中正面比例為1.9%,負面比例為92.3%。

由上述問卷數據及留言內容分析比例,可發現在現今的厭世代氛圍裡,創作者們的媒體產製內容確實無形影響著許多的閱聽人們,同時也對整體社會造成相當程度的討論性。身為閱聽人的我們,除了享受並接收著五花八門的精彩網路資訊之外,也要保持著清醒的頭腦和透澈的目光來審視創作者欲傳遞什麼樣的價值觀給社會大眾,運用自己獨立思考的能力來消化眼前的繽紛世界。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