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導言】防疫VS隱私權,疫情之下的傳播科技

刊出日期:2021/11/03|文字:林羿汶|責任編輯:黃威皓、戴芳映
全文共492字,閱讀大約需要1分鐘

2021年5月中旬,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曾上升到三級警戒。政府在此次本土疫情爆發後,藉由各式傳播科技之方式防堵疫情,例如:行政院推出了「簡訊實聯制」,讓民眾不用填寫個人資料也能落實實名制。此外,也開發了防疫智能對話機器人整合服務(疾管家),以及1922線上預約疫苗平台等‧‧‧‧‧‧這些快速方便的新科技,成為讓政府與民眾都能更有效率的防疫工具。當我們進出商店時,掃過店家QR Code,按下傳送鍵,簡單快速的簡訊實聯制已經成為臺灣人的日常,但這些資料會被傳送到哪?又會被如何使用?我們卻無從得知。這讓我們開始反思,人民個資與隱私權,是否有可能淪為新冠肺炎的犧牲品?

《喀報》團隊透過調查疫情下面臨生活情況轉變的全國民眾,觀察人民對於個資隱私部分和防疫之間的態度取捨,進行一系列的專題報導。首先,實際走入校園訪問大學生們對於「簡訊實聯制」的態度,了解民眾對於「隱私權」的意識。接著,整合、比較不同國家對抗疫情的措施。最後,從法律的角度切入,訪問法律專家,探討關於隱私和防疫的距離,是否應該制定相關法律加以規範。期望透過本次「疫情之下的傳播科技」專題喚醒人民對於個資安全的意識,並呼籲台灣政府在防疫相關傳播科技的執行更加透明化,以減少民眾的疑慮。

© 2021 All rights Reserved

相關文章

0

探索更多來自 喀報 的內容

立即訂閱即可持續閱讀,還能取得所有封存文章。

Continue re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