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之下的傳播科技使用

最近更新: 2021/11/09

疫情肆虐下,人們的足跡以數位形式被紀錄,成為舉國關注的議題,而傳播科技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當代年輕族群在疫情的影響下,習以為常的生活不再,本專題藉由了解人們對於疫情相關傳播科技的應用、觀察人們使用傳播媒體的行為模式,進而整理並歸納出他們的日常與心態是否產生變化,以了解人們在此大環境中,是否衍生出與以往不一樣的生活模式。

《喀報》團隊透過調查疫情下面臨生活情況轉變的全國民眾,觀察人民對於個資隱私部分和防疫之間的態度取捨,進行一系列的專題報導。期望透過本次「疫情之下的傳播科技」專題喚醒人民對於個資安全的意識,並呼籲台灣政府在防疫相關傳播科技的執行更加透明化,以減少民眾的疑慮。

2021/11/03

播放影音

經過了長達半年的防疫之路,現在台灣的新冠肺炎疫情已經逐漸趨緩,維持二級警戒。隨著疫情稍稍降溫,有些店家不再嚴格檢查客人是否有確實掃實聯制,部分民眾也開始鬆懈,進出各大場所不一定會落實簡訊實聯制。不禁讓人開始思考「簡訊實聯制」是否淪為了形式?

2021/11/07

今年五月中旬,台灣本土新冠肺炎疫情惡化,中央政府為防堵社區傳播鏈擴散及有效追蹤確診者足跡,推出新型防疫科技「簡訊實聯制」系統,而簡訊實聯制在推出後,是否會侵害人民之隱私權也引起各界正反兩極之討論。此篇文章比較了簡訊實聯制、中國健康碼以及德國Darfichrein系統,三國不同防疫科技在隱私權上的保障。

2021/11/09

簡訊實聯制已實施長達半年之久,問題也逐漸浮現,然而在經過了先前街訪與民眾討論以及各國防疫科技比較後,這篇將以法律層面客觀且理性的探討我國相關防疫政策,並試圖喚醒民眾對於自身權益的意識,共同努力讓隱私與防疫之間維持適當的距離。

2021/11/16

新冠疫情爆發使得傳統教育形式受到衝擊,由於無法進行實體上課,學校及師生必須做出調整,以保障學生受教權利。然而在轉型過程中也遇到不少挑戰,因此教學應配合線上形式做出轉變與改良,像是利用不同直播平台,或是未來利用混合教學,甚至虛擬空間,解決現有在時間與空間上受到限制的問題。

2021/12/07

2019年底,中國湖北省武漢市出現嚴重特殊傳染性肺炎(COVID-19)的確診個案,而後疫情便迅速散佈至各地。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我們必須順應環境的改變在日常生活上做出調整。消費是人們為了維持生理與心理需求的必要行為,由於疫情的衝擊,民眾減少外出頻率以避免不必要的接觸,這使得消費模式也出現了轉變。

2021/12/14

新冠肺炎疫情使人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從實體轉向網路,線上生活成為常態,由於空間上的限制,戶外娛樂活動減少,越來越多人開始追尋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簡稱VR)、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簡稱AR)帶來的娛樂感,除了帶動VR、AR相關產業的發展外,近期興起的元宇宙概念在各界也成為了討論熱點。

 

2021/12/21

IMG_0435
翁逸芯
.jpg
林羿汶
IMG_0428
黃威皓
0F41DE4A-815B-4906-91EC-CAD059C05444
李霈柔
阮語妍
阮語妍
戴芳映
戴芳映

0